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四支队第六大队的创建(文/沂水县委党史征委会)

沂水后人 发表于 2019-10-14 19:51:28

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四支队第六大队是在中共山东省委的领导下,一九三八年三月底在沂水县一区公家疃建立的.其主要创建者是沂水早期党组织负责人邵德孚,和抗战开始由省委派至沂、莒、临三县从事抗日工作的李仲林,还有莒县中共党员郭有邻、孔福亭、张百川等。其干部战士多系沂水县战前党员、爱国青年,以及莒县的一部分同志。这支部队建立后,在沂水境内活动了四个余月,奉命开赴莒县南部岳家沟一带,扩编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二支队,成为山东抗日主力之一。它为我党开辟鲁东南抗日根据地曾经做出很大贡献。

    (一)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疯狂地发起全面侵华战争,妄图一举吞并我国。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在此民族处于严重危机之际,沂水县许多与上级失掉联系的共产党员,出于捍卫民族生存的责任感,便自觉地行动起来,联络同志,展开了抗日救亡工作。特别是战前党员比较集中的沂水西北乡,工作更为活跃。其主要活动分子有李贵德(子荣)、李道德、耿启明、李鸿标、王翰卿、李世五、孔楚白、袁子扬、张绍武等。同时,从济南乡师回来的学生、共产党员邱也民,也在沂水北乡高桥一带,与战前党员秦耀、秦昆、张子文、刘克定等,一同积极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并和沂水西北乡埠前村党员活动分子李贵德、李道德等取得联系,共同商讨抗日救国事宜。但这时全县尚无党的统一组织。为使抗日工作暂时有一统一领导,沂水西北乡的同志提议建立中共沂水临时县委。临时县委由李贵德、李道德、耿启明、王翰卿等同志组织成,并推举李贵德为主要负责人。临时县委建立以后,立即组织广大党员,深入农村,宣传我党抗日主张,同时酝酿建立抗日武装。

,  这时沂水境内,形形色色的人物也都以抗口的名义招兵买马,一时“游击队”蜂起, “司令”如毛。在这些“游击队刀中,虽然各有其目的,但也不乏真诚抗日的爱国人士,如李贯一建立的“沂水第一抗日游击中队”便是最为得力的一部。根据这种情况,临时县委便派耿启明、王汉卿、孔楚白等分别到沂水抗日游击十八、十九等中队从事统战工作,争取他们真正抗日。至本年十二月,邱也民、李贵德、李道德、秦耀、秦昆等,在李贯一的全力支持下,建立了“沂水抗日志愿队”,李贯一兼队长,邱也民任指导员。许多爱国青年,如武子服、武杰、段锦洲、安凌云、张容、张惠等,都参加了这支队伍。同时,临时县委成员李贵德、李道德又到沂水七区沙沟一带,帮助党员李锺杰、李锺盈等,联络当地过去参加沂水暴动的青旗会骨干,建立了一支百余人的抗日武装,李锺盈任大队长。临时县委的工作,为后来六大队的建立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二)

    临时县委在这段工作中,十分盼望能和上级党取得联系,得到上级党的指导。但是此刻,四年前被捕的沂水县委负责人邵德孚尚在沂水狱中。邵德孚虽然身陷囹圄,但他一直坚持斗争,将难友张升祥、看守陈志经发展为共产党员,直至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中旬获释。邵德孚获释后,先到沂水西北乡埠前村看了看老同志,旋即赴泰安找中共山东省委接上组织关系。山东省委接着派他和李仲林到鲁东南沂、莒、临三县开展抗日救亡工作。当时省委给他们的任务,主要是恢复上述三县的党组织,发动群众,抗日救国,并建立抗日武装。当时在省委工作的李林同志,向他们交代了分散活动在临沂,莒县的党员丁梦荪和郭有邻,以便他们前去联系,配合工作。邵德孚接受任务后,于一九三八年一月一日偕李仲林到达临沂,与丁梦荪取得联系后,接着返回沂水。他们到达沂水,首先与李贯一和战前党员于松泉见了面,交谈了当前抗日局势和建立抗日武装问题。李贯一和于松泉听了非常高兴,表示坚决拥护我党抗日主张,愿为建立我党抗日武装尽力。之后,邵德孚和李仲林到了埠前村,召集战前党员李道德、李贵德、李鸿标、李端甫、李桂五、李纯德、李怀德、王翰卿、张绍武、耿启明、李德民等开了一次会议,传达了省委关于恢复沂水党组织和建立抗日武装的指示。与会同志也将他们四年来怀念党的心情和“七•七“事变后的活动情况向邵,李作了汇报。大家都为和上级党接上关系而感到万分高兴,一致表示,在党的领导下,抗战到底!会议最后决定,马上分头活动,联络所有失掉联系的党员,要他们在各地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做好建立武装的准备。会后,邵德孚和李仲林就以埠前中心,昼夜到周围村庄活动,给失掉联系的同志恢复组织关系,布置工作任务。邵德孚还派其在狱中发展的党员张升祥在他家乡沂水四区下里庄一带开辟工作。张升祥在发展了张学伟、岳洪春等近二十名党员之后,又通过当地开明人士张海南和徐文生拉起一支数十人的抗日武装。至此,沂水全县的抗日救亡工作很快出现了一个更加活跃的局面。

在沂水工作有了一定眉目之后,李仲林便赴莒县会见了莒县党组织负责人郭有邻,召集王禹民、庞江川等部分党员传达了省委指示。这时莒县党组织的抗日救亡工作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还在古年十一月,郭有邻、刘克诫、庞汇川等就争取旧高房乡乡分队建立了“高房乡民众抗敌自卫团第一中队”,接着又将任家庄等村的常备队和佛教会的七、八十人争取过来,编为第二中队。郭有邻还到马庄做孟玉卿,孟敬之的工作,争取他们的队伍一道抗日。战前党员孔福亭、张百川等,也在聚宝乡通过该乡文书朱班卿到此乡自卫团从事政治工作,使这支武装走上真正抗日的道路。其后不久,郭有邻,孔福亭等把上述两个乡的武装统一起来,编为三个大队,共四百余人。李仲林看到莒县抗日武装工作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于是同郭有邻商定,由他赴省汇报沂、莒两县的工作情况,请示建立武装的编制,番号、干部配备等事。

(三)

    李仲林立即自莒返回沂水,向邵德孚讲了他和郭有邻的打算。邵德孚完全同意他们的意见。李仲林就马上到蒙阴山区找到山东省委和四支队,汇报了沂、莒两县建立抗日武装工作的发展情况。省委听了汇报后指示,以沂、莒两县现有武装为基础,各出二百人左右,番号定为“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四支队第六大队”,相当于一个营的编制,下设四至五个中队。大队直属机关没政治处及文书,参谋、募集、供给等组或股。政治处设组织,宣传、民运组或科。省委任命鲁滨任大队长,邵德孚任党代表并兼顾沂水地方工作,李仲林任政治处主任,郭有邻任大队参谋并兼顾莒县地方工作。省委要求,鉴于目前形势急需,争取早日把大大队建立起来。

二月底,李仲林偕鲁滨到达沂水,向邵德孚传达了指示。他们接着决定在沂水西北乡埠前村召开党员活动分子会议。参加这次会的主要是李贵德,李道德、王翰卿、李鸿标、李怀德、李纯德、李德民、李维德、耿启明、孔楚白、李端甫、张绍武等。会上由李仲林传达了省委关于建立六大队的指示,要求大家立即行动起来,发动各地党员带头并动员群众参加六大队。同时要求进一步做好各界抗日人士和各个倾向进步的抗日游击中队的工作,请他们在人力物力上为建立六大队给以支持。会后,与会同志立即分赴各地展开了工作。邵德孚和李仲林又把省委指示通知了莒县的郭有邻,要他做好准备工作。

经过一段工作,邵德孚、李仲林和鲁滨又在沂水一区后马荒村邵德孚家巾,召集党员活动分子李道德、袁子杨、耿启明、李端甫、李纯德、陈志经等,和“沂水抗日志愿队”的李贵德,段锦洲普,开了一次会议.会上,诸位同志汇报了各地工作情况,一致认为建立六大队的条件已经成熟。接着确定了集结时间.地点。要求与会同志立即分头通知各路人马,有枪带枪,无枪借枪,甚至空手也可,按时到沂水一区公家疃村集合。

    (四)

    三月下旬,沂水县各路人马相继向公家疃集中。沂水二区的党员除少数留地方工作外,大多数在李道德、王翰卿、李端甫等带领下参加了六大队。三区张庄张绍武带领张汇东,张润生、王清华、张宜斋等爱国青年,会同张耿村耿迪甫、耿中林、耿太三、耿维书等,按时到达集合地点。四区张升祥和张海南、徐文生拉的抗日武装,“沂水抗日志愿队”的李贵德、秦昆、武杰、段锦洲、高复顺等三十余人,孔楚自和公海关带领沂水抗日游击第十九中队,李锺盈带其“抗日志愿军”一部,相继开往公家疃。原在沂水抗日游击第十八中队从事统战工作的耿启明,征得该中队队长李洪殿的同意,将二十余人枪带到六大队。沂水抗日游击第一中队队长李贯一,从其部队中抽出三十余人枪,亲自送到公家疃,并参加了六大队的成立大会。莒县方面,因其需要进一步做好干部战士的思想工作,一时不能来沂,就先派郭有邻和张东生到沂水参加了六大队的成立大会。

    大会开始,先由郭有邻宣布六大队正式成立,和省委关于鲁滨、邵德孚、李仲林、郭有邻的职务任命后,接着宣布了部队编制和其他干部的任命:即李端甫任供给组组长,袁子扬任募集组组长,李贵德任第一中队队长,孔楚白任指导员,孔雨田任第三中队队长,李怀德任指导员;李道德任特务中队队长,王翰卿任指导员。宣布完毕,鲁滨和邵德孚分别讲了话.鲁滨向全体干部战士讲了目前抗战形势,并教唱了《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邵德孚主要讲了革命军队的纪律,要求全体同志一切行动听指挥,步调一致,严守革命纪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会议在一片热烈的气氛中胜利结束。

    六大队成立不久,便从公家疃开到沂水一区泉庄。在此,已经返回莒县的郭有邻派孔福亭、王禹民、张东生、尹次芬到六大队接洽合编事宜。他们到了泉庄,鲁滨、邵德孚、李仲林交代他们,回去首先做好思想动员,对于那些成分不纯或者不愿离开本乡的人不要勉强带来。次日他们返回莒县,途经马庄,适逢郭有邻在盂敬之处,就向郭、孟传达了六大队的意见。孟敬之表示同意将其部队拉到沂水,与六大队合编。

    孔等四人回莒以后,同郭有邻一起,对干部战士进行了一番动员和整顿,最后落实为一百四十来人,和孟敬之的队伍一起开赴泉庄,分别编为第二、第五中队。张百川任第二中队长,庞汇川任指导员,孔福亭、王禹民,曹明楼分别任三个排的政治战士。第五中队,由刘尚和孟敬之分别任正副队长,王翰卿任指导员.与此同时,沂水一区杨希古、刘世文、阎毅千、刘子凌也带领武装来到六大队,编为第四中队,杨希古任队长。至此,六大队发展到将近五百人。

    为了扩大政治影响和进行军事训练,六大队决定在沂水境内运动。他们从泉庄出发,向北依次开往尧崖头、葛庄,临西、辛庄。又从辛庄折回,经埠前先后开驻武家洼和松峰村。在行军途中,每至一处,就向群众宣传八路军的抗日主张,并对战士进行军纪军风教育,给群众留下了一个很好的印象。许多群众主动派饭送饭,供给自己的部队。但是,由于当时各级地方政权还操在国民党手中,他们不给筹集给养,部队自己募集一点粮食,却也供不应求,吃饭常常不接,致使有些干部战士发生了思想动荡。有的不告而别,有的请假不归,部队的巩固成了问题。第四中队全部拉走拆散。第二中队也出了问题,个别人暗中串连拉回莒县。队长张百川发现问题后,马上召集党员和积极分子,动员大家坚定自己的革命立场,决不动摇,这样才使全队暂时稳定下来。但是,在部队开驻松峰的时候,第二中队一部分战士终于随着孟敬之的第五中队拉回了莒县。对于这些问题,当时六大队主要负责人特别是鲁滨同志未能采取果断措施,进行适当处理。为了巩固这支部队,大队部便派郭有邻和徐新三赴省委汇报情况,要求增派领导干部。同时决定将部队拉到沂水六区袁家城子进行整顿。

    (五)

    省委听了汇报后,对六大队的巩固与发展非常关心,马上派红军干部罗积伟、吴昆、杨坤(吴瑞林)相继到达六大队,分别担正副大队长和政委。并将鲁滨调回省委。

    罗积伟等三位同志到六大队后,遂即着手对六大队进行整顿。他们首先召开了一次党员大会,针对六大队存在的问题,讲了四条意见。一是对落后战士不能采取简单的清洗办法,要加强思想教育,把他们团结过来。二是对于闹分裂的坏人不能任其所为,或者清洗完事,而要坚决镇压。三是我们是堂堂正正的八路军,是抗日的队伍,要理直气壮地向国民党地方政府要供给,不能象叫化子那样到处乞食。四是我们的队伍要扩大,要把党员派出去,拉队伍,扩充我们的力量。全体党员听了这四条意见都大受鼓舞,一致表示坚决贯彻执行。

    为了发挥党的战斗堡垒作用,大部队对党员进了登记,建立健全了各级党的组织。大队部建立了党支部,由政治处负责组织工作的李桂五担任书记。大队直属单位和各中队建立了党小组。并开始在战士中发展党员。由于发挥了党的组织作用,部队各方面的工作很快有了新的起色。

    同时,改进了后勤供给工作。大队部为此在袁家城子召集当地,于明士绅、地主富农人士会议,向他们讲明,抗日救国,匹夫有责,当前部队需要装备,战士需要吃穿,全国各阶级阶层都要有钱出钱、有粮出粮、有枪出枪、有力出力,主动支持抗日,这是为保卫中华民族应尽的责任。如果有责不尽,置民族的利益于不顾,将会受到人民的谴责。这样一来,使与会各界人士都觉得义不容辞,于是当场表示承担一切募捐任务,保证部队供给。从而使部队不仅解决了吃饭问题,而且换上了崭新的军装,大大振奋了士气。

    罗等三位领导还把红军的优良作风带到了部队.他们以身作则,身先士卒,每天早起,亲自带领战士出操,进行军事训练,并亲自给干部战士上政治课,进行革命思想教育,从而使全体干部战士的政治素质和军事素质很快有了显著提高。通过整顿,部队面貌大为改观。许多离队的战士纷纷归队,许多爱国青年前来投军。如沂水县刘牺、刘浩、邵英、于烈、毛红、孙淑清等八位女青年知识分子先后参加了六大队。这是沂水县第一批参加八路军的女战士。她们大都能歌善舞,又会写作,大队部就以她们为主,组织了一个宣传队,编演活报剧,教唱抗日歌曲,这样不仅活跃了部队文娱生活,而且宣传了群众,从而密切了军民关系。

    到了七月七日,全体干部战士和驻地群众一起举行了隆重的“七•七”事变周年纪念大会。会上,首长和战士代表都作了讲演,一致表示,不夺取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誓不下战场!这次会议在人民群众中发生了有力的政治影响。七月十日,六大队奉命开往莒县八区岳家沟一带。邵德孚留沂水工作。至八月,扩编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二支队”,罗积伟任司令,吴昆任副司令,杨坤任政委。不久,省委派景晓村、刘涌到鲁东南建立中共鲁东南特委,景晓村任书记。同时又将二支进行了整编,刘涌任司令员,景晓村任政委,李仲林任政治部主任。整编后,二支队辖一、二两个营和一个特务连,罗积伟和吴昆分别任营长。从此,这支部队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山东抗日主力之一。

    (张茂萱执笔)一九八五年八月

未校对谢绝转载

你的回应
一周热门
一月热门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