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年代费县的中共军事武装力量(来源/费县地方史)

费红 发表于 2021-01-23 16:27:37

从1938年至1945年,为适应革命斗争需要,费县的行政区划和名称变化多次,人民武装军事机构名称也随之多次变更。这期间,一般在县委设军事部,政府设立武装科,专门负责民兵和军事工作。后来在县委设立武装委员会,代替军事部职能。

中共费县工作委员会军事部(1937年7月至1938年6月)

部长  王力生(1938年2月至6月)

中共费县县委军事部(1938年7月至1940年6月)

    部  长  李伯谨(1938年11月至1939年5月)

    彭  雄(1939年5月至12月)张  雄(1939年12月任职)

中共温河县委武装委员会(1944年1月至1945年8月)

    主  任  蓝名述(兼,1944年1月至10月)

    李中原(1944年10月任职)

副主任  李中原(1944年3月至10月)

副主任  李中原(1 9 4 4年3月至1 0月)

罗斯金(1944年8月任职)

中共温河县委武装部(1944年1月至1945年8月)月)

部  长  李中原(兼,1944年3月任职)

副部长  罗斯金(兼,1944年8月任职)

费东县武装科(1941年1月至1945年8月)

赵明远(1941年至1942年)刘盾(1942年至1945年)冯国祥

中共临郯费峄四县边区县委军事部(1939年3月至1944年2月)月)

部长  崔梦坡(1941年8月离职)袁 达(1941年8月至1942年5月)

中共临费县委军事部(1938年9月至1940年底)

部  长  郭  华(1939年5月任职)

中共费北县委军事部(1940年6月至1945年8月)

部  长  张  雄(1940年12月离职)

中共费北县委武装委员会(1940年6月至1945年8月)

    主  任  路纵横(1943年8月至1945年5月) 时俊(1945年5月任职)    副主任  时  俊(1942年5月至1945年5月)

    费北县武装科(1940年11月至1942年5月)

    科  长  朱琳  陈刚  马鸿祥(1941年9月至1942年2月)

中共费南县委武装委员会(1940年9月至1943年12月)

主  任  赵寿亭(1943年春任职)

蒙山警备区(1941年10月至1942年2月)

    1941年10月,为准备反日本侵略军冬季大“扫荡”,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八路军一一五师决定,成立蒙山警备区,以统一指挥蒙山地区的地方人民武装和游击队。任命抗大一分校训练部长袁也烈兼任司令员、八路军山东纵队民运部长蒙山支队支队长朱则民兼任政委。下辖蒙山支队、蒙西支队和蒙山地区5个县的县大队(独立营)以及各县所属武工队、区中队等,兵力近4000人。反“扫荡”结束后,司令员袁也烈调任清河军分区参谋长。随即蒙山警备区撤销。司令员袁也烈调任清河军分区参谋长。随即蒙山警备区撤销。

 司令员  袁也烈

政  委  朱则民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适应反击国民党军队进攻的新形势,各行政区域进行重新划分,机构的设置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县武装科、武委会改为武装部,作为县委的一个部。主要职责仍是民兵工作和军事斗争。

    中共温河县委武装部 (1945年9月至1946年4月)

    部  长  李中原  副部长  罗斯金

中共费县县委武装部(1946年4月至1949年9月)

    部  长  李中原(1947年1月离职)

    王溪如(1947年2月至1948年3月)邵光华(1948年3月至12月)   副部长  罗斯金(1948年11月离职)    冯惠民(1948年至1949年3月)刘  杰(1949年3月至8月)李曲厚(1949年8月任职)

费东县武装科(1945年9月至1946年1月)

科  长  刘  盾副科长  冯国祥

中共费北县委武装部(1945年9月至1946年1月)

部  长  时  俊

中共蒙山县委武装部(1946年1月至1949年9月)

部  长  时  俊(1947年7月离职)孔庆福(1947年7月至1948年11月)王  桐(1948年8月任职)副部长  乔学诗(1947年8月至秋)

 王  桐(1948年4月至1949年3月)


    抗日战争时期人民军队

    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十二支队

  1938年春,日军侵占临沂后,董慕仲拉起一支武装,至6月发展到300多人。11月与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四支队第二团一部,合编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十二支队,董慕仲任司令员,张岗任政委,钱钧任副司令员,董少白任政治部主任。开始驻临费北部边联地区,后转移费县东南部牛田一带。1939年1月,改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十二支队。后董慕仲带一部叛逃,余部于3月30日,编入山东纵队第二支队。

    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二支队

  1938年12月,由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二支队改编,刘涌任司令员,景晓村任政委。部队主要在沂蒙山区坚持抗日斗争。1939年3月30日,该支队编人第一支队。同时以第五支队六十一团和第十二支队合编为新的第二支队,吴克华任司令员,阎世印任政委,部队活动在费县、郯城、峄县等地,开辟了抱犊崮山区东部及东南部游击区01940年9月,与九支队合编为山东纵队第二旅。

    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一旅

  1940年9月,由山东纵队第一、四支队主力在鲁中区编成,王建安兼任旅长,周赤萍任政委,廖容标任副旅长,钱钧任参谋长,汪洋任政治部主任。辖第一、二、三、四团。部队编成后,主要在沂蒙山区活动,先后主要在沂蒙山区活动,先后参加了沂蒙山区1940年秋和1941年冬的反“扫荡”战斗、临(沂)费(县)边讨王(洪九)战斗、费南讨刘(桂堂)战斗、北沂蒙反顽战斗等,巩固和坚持了沂蒙山区抗日根据地。 1942年8月1日,改为一一五师教导第一旅。

    八路军第一  五师

  八路军3个主力师之一。抗日战争爆发后,该师分赴山西、河北、山东等地开辟抗日根据地。1939年7月,津浦支队由鲁西进入临沂、费县地区。 8月,师特务营、骑兵连和独立旅一团在梁山伏歼日军300余人。9月至10月,师部和六八六团、随营学校和新编特务团等部进入鲁南,与山东纵队苏鲁支队会合。 1940年初,一 一五师为统一鲁南地方武装的领导将地方武装,分别编为边联支队、沂河支队、尼山支队。 10月,师独立支队机关和一团,在支队长陈士榘率领下,自鲁西挺进至鲁南,与师部会合。师属各部队在鲁南先后进行了郯(城)马(头)战斗、重坊战斗、白彦战斗、反日伪军“扫荡”战斗等,开辟并扩大了以抱犊崮山区为中心的鲁南抗日根据地。

    1941年初,驻费县薛庄区聂家庄一带开辟费东根据地。3月.师部率所属部队由鲁南进入滨海地区,开辟了滨海区抗日根据地。当年冬季反“扫荡”中,罗荣桓政委、陈光代师长率机关、部队2000余人.由沂南县留田突破日军重围后驻汪沟区埠山庄,次日又转移至诸满、薛庄一带。反“扫荡”期间,先后在薛庄区的大古台、胡家庄、大沟、塔山等地与敌周旋,坚持斗争。 1943年3月,一 一五师与山东军区合并,组成了新的山东军区,但仍保留一一五师番号,罗荣桓任代师长、司令员和政治委员,黎玉任副政治委员,萧华任政治部主任。 1945年,罗荣桓奉命率山东主力部队6万人开赴东北。山东主力部队6万人开赴东北。

   鲁南军区

  1940年10月25日成立,司令员邝任农(后张光中),政委邝任农(兼,后张雨帆、王麓水、傅秋涛)。辖第一、二、三军分区,沂河支队、运河支队、边联支队、峄县支队等,隶属八路军一一五师。鲁南军区成立后,开辟和坚持了以抱犊崮山区为中心的鲁南抗日根据地。 1942年8月归山东军区建制。 1943年3月后,所属部队主要有三团、五团等。军区机关长期驻费县、苍山县等地。1945年8月16日,军区部队主力编为山东军区第8师和警备第九旅。1948年7月底,与鲁中军区、滨海军区并为鲁中南军区。

    鲁南军区三团

  原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一旅三团(当地称为老三团)。 1942年8月,改为一一五师教导第一旅三团,随即调往鲁南地区,1943年3月,改编为鲁南军区三团,王吉文任团长,刘春任政委兼政治处主任。该团主要活动在费县、平邑、临沂等地。先后参加了松林伏击战、柱子讨刘(桂堂)战役、天井汪讨荣(子恒)战役、鲁南反“扫荡”和临费边讨王(洪九)战役等。 1945年8月16日,改编为山东军区第八师二十二团。

    鲁南军区五团

  原为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第二旅五团(当地称老五团)。1943年3月,改编为鲁南军区五团。贾耀祥任团长,王六生任政委。该团主要活动在费县、苍山县和临沂县西部。先后参加了松林伏击战、柱子讨刘(桂堂)战役、鲁南反“扫荡”、陡沟庄战斗、坊前战斗、临西讨王(洪九)战斗等。1945年8月16日,改编为山东军区第八师二十三团。

    山东军区第八师

  1945年8月16日,由鲁南军区部队一部编成,王麓水任师长(后何以祥)兼政委(后丁秋生),何以祥任副师长,马冠三任参谋长,曾明桃(后丁秋生)任政治部主任,辖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团。原鲁南军区三团、五团分别编为该师第二十二  :十三团,原鲁南独立大队、铁道大队、微山湖第一大队合编为第二十四团。第二十二团团长王吉文,政委陈德先;第二十三团团长陈士法,政委王六生;第二十四团团长贾耀祥,政委李荆山。 10月,该师隶属津浦前线指挥部(翌年1月改称山东野战军),先后参加了邹县战斗、界河战斗、官桥战斗、滕县战役、枣庄战斗、泗水战役、宿北战役、鲁南战役等。1947年1月22日,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第八师。

    山东军区警备第二旅

  1945年8月16日,由鲁中第二军分区所属武装编成,旅长吴瑞林,政委孔繁彬。辖警备第四、五、六团。第四团为原鲁中第二军分区十一团,团长陈宏,政委董超;第五团由沂南、沂东、费县等3个独立营合并编成,团长岳俊,政治处主任张奎一;第六团由二军分区特务营、沂中县独立营、沂中县各区中队合并编成,团长魏振华,政治处主任王昕。该旅组成后随即参加了临沂战役,配合山东军区第二师四团等部解放了临沂城。当年11月,以该旅为基础,组建了山东军区第九师。

    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

  1938年12月25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在陕西省延长县成立,校长何长工、副校长周纯全、训练部长韦国清、政治部主任黄欧东。1940年6月,一分校完成第二次东迁任务,驻沂蒙抗日根据地中心地区。在反“黄沙会”斗争中,校文工团员李林、阮若珊在费东县、阮若珊在费东县白石屋村(今属费县薛庄镇)创作了著名的歌曲《沂蒙山小调》。

    1941年8月上旬,第二、五大队驻东蒙山,第三大队驻西蒙山,校部驻费县大田庄。冬季,日军集中5万兵力,采取“分进合击”、“铁壁合围”、“梳篦式清剿”等战术,对沂蒙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的“扫荡“11月29日,抗大一分校返回大青山西麓宿营。30日拂晓,日军从东北、西北、西南三个方向合围了大青山地区,当时陷入包围圈的还有山东分局、省战工会、一一五师机关、以及《大众日报》社、医院等近2000人。在抗大一分校校长周纯全等指挥下,以军事大队为主的掩护部队英勇拼杀,取得了大青山突围的胜利,有效地保护了山东党政军机关。为山东抗战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43年3月16日,山东分局、山东军区决定:抗大一分校改为山东军区教导第一团,对外保留抗大一分校番号。1945年8月10日,一分校进驻费县城。15日,政治队毕业,为适应大反攻的需要,将6个学员队编为3个大队,学员由645名增至1200名。9月2日,一分校第八期(山东第六期)1200名学员,首次在刚解放的费县城内举行隆重的开学典礼。3日,学校在县城召开庆祝抗日战争胜利大会。 10月8日,全校从费县出发,经莒县、诸城、平度、掖县到达黄县的龙口作渡海准备。11月1日,全校人员分乘机帆船和木船,在龙口和栾家口渡海。1946年2月,抗大总校到达吉林省通化市,一分校即归属总校建制,编为东北军政大学第三支队。鲁南军区荆山寺医院  1944年9月,为适应对敌斗争需要,鲁南军区决定组建军区卫生部直属卫生所。所址在费县高桥区荆山寺。赵友民任所长,王成任指导员。初建时,军区所长,王成任指导员。初建时,军区卫生部长李智光带领全所人员在当地群众帮助下,建起几十间草房作病房,寺庙殿堂作办公室,土法制作医疗器械。

    该所主要任务是救护和治疗地方、部队较高一级的干部伤病员。主要包括区党委、地区和县级领导人员,以及军队的军区机关、各军分区营以上首长。设有外科、内科、妇科等科室及100多个床位。

    1944年底,鲁南军区卫生部决定在荆山寺附近建立鲁南军区卫生学校。主要任务是为部队基层医疗单位培训卫生工作人员。此后学校培训了大批人员,充实了鲁南军区各部队急需的卫生人才,有效地解决了部队卫生人员的来源问题。因此,荆山寺成为当时鲁南地区卫生工作的指导培训中心和医疗中心。1946年升格改为野战医院,后撤走。

    新四军兼山东军区

  1945年10月,罗荣桓率山东军区主力挺进东北,陈毅等率华中局及新四军机关进驻临沂城。1946年1月7日,新四军军部与山东军区机关合并。合并后的新四军兼山东军区,陈毅任军长兼军区司令员,饶漱石任政委,张云逸任副军长兼第一副司令员,黎玉任副政委,陈士榘任参谋长,舒同任政治部主任,袁仲贤任副参谋长,唐亮任政治部副主任。1946年4月,罗炳辉任新四军第二副军长兼山东军区第二副司令员。新四军兼山东军区统一指挥新四军及山东军区所属各部队。从1945年10月至1947年1月,先后驻临沂城(陈毅司令员驻城北前河湾村)、汪沟(今属费县)一带。

    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

  原称远征军第一纵队(有些文件材料写作新四军第一纵队),准备北上投入夺取东北的斗争。后奉命留在山东作战。1947年2月,改称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叶飞任司令员,赖传珠任政治委员,谭启龙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贺敏学任参谋长,汤光恢任政治部副主任;后何克希任副司令,张翼翔任参谋长。下辖3个旅:第一旅是原苏浙军区第四纵队,旅长廖政国,政委阮英平;第二旅是原苏中军区教导旅,旅长刘飞,政委彭林;第三旅由苏、浙军区第二纵队编成,旅长张翼翔,政委何克希。 1947年2月改旅为师。孟良崮战役前,增编独立师,共4个师12个步兵团和1个山炮团。该纵队参加了著名的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1947年7月1日至7日,以第一师配属1个山炮连,协同华东野战军第四纵队发起费城战役,全歼守敌,解放了费城。之后,乘胜进攻峄县,于7月9日收复峄县、枣庄等广大地区,尔后进军鲁西南。

    华东野战军第四纵队

  1947年2月7日,由华中野战军第一师在沂水县大官庄改称,陶勇任司令员,王集成(后郭化若)任政委,梅嘉生任参谋长,刘文学任政治部主任。辖第十师(原第一师第一旅)、第十一师(原第一师第二旅)、第十二师(原第一师第三旅)。第十师师长张震东,政委卢胜;第十一师师长谭知耕;第十二师师长彭德清,政委伍洪祥。该纵队组成后,先后参加了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同年6月30日抵费县,于7月1日发起解放费城战役07月7日解放费城,歼敌5200余人。费城战役后,挺进鲁西南地区。挺进鲁西南地区。

抗日战争时期人民地方武装

    费县抗日游击第一大队  

1938年11月,中共费县县委书记刘次恭以一区动委会的名义,争取原地方镇长刘茂祯、地方乡长李元松(李鹤轩)抗日。并以李宏远的民团为基础,吸收部分农村党员和青年救国团参加,组成一支近百人的武装。其中共产党员占较大数量,武器装备也较齐全,有一定战斗力012月初,经山东省委批准,被编为“八路军费县第一游击大队”。李元松任大队长,刘茂祯任副大队长,刘次恭任政委。山东纵队建立后,又命名为八路军山东纵队费县第一游击大队,增补张振国任副大队长,赵光任政治教导员,孙秉恕任供给处主任,胡萍任大队参谋。翌年1月,崔晓东任政治部主任,鲍天仇任副主任。

    1938年12月10日,第一大队十几名游击队员,在赵光、王依群、时克带领下,在蛤蟆沟、大坟子一带设伏,袭击了由兖州东犯费县城的日军500余人,打死打伤日军多人,游击队也有一人牺牲,数人负伤。1939年7月,一大队同其他3个大队组建为八路军津浦支队第三团。同年10月,费县县委决定,重新组建费县抗日游击第一大队,李锦任大队长,王依群任指导员。大队组建后主要活动在瑶草湾、康田庄、朱田、由吾、黄汪头等地01940年冬,升级编为八路军一一五师六八六团一营。

    费县抗日游击第二大队 

 1938年11月,在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十二支队和中共临费县委的积极工作下,以徐子仁组织的临费边区联庄会常备队和马庄杨发贤的地主武装为基础组建而成,称费县抗日游击第二大队。后正式命名为八路军山东纵队费县第二游击大队。杨发贤任大队长,滕胜任教导员,郭华任副大队长,下辖一、三两个中队,杨发贤兼任一中队队长,徐怀亮任三中队队长。1939年5月,杨发贤带一中队叛变。以三中队为基础重新组建二大队,徐子仁任大队长,中共临费县委书记王佑池兼任政委(后孙士炎继任),郭华任副大队长(后何德勤继任)肖芳州任政治部主任,滕胜任教导员。

    大队成立后,坚持临费边区游击战,与日伪顽作了坚决斗争,先后胜利地进行了陈家围子伏击战、保卫马庄的岚山阻击战和南马庄突围;参加了罗荣桓指导下的讨伐顽固县长李长胜和消灭土匪王学礼的战役、战斗。掩护、保卫临费县委开展工作,保卫鲁中、鲁南两大根据地的地下交通线。同时为主力部队输送了大批有生力量。1939年秋,一一五师东进支队进驻费县南部山区后,为壮大、加强二大队的力量,调其工兵连编为二大队的一中队。大队改称八路军一一五师东进支队第二游击大队。到1940年春,二大队发展到9个中队共900多人。其中工兵连扩大到250人,编为两个连,由何德芹、孙士炎带领,回归一一五师建制01940年6月,二大队编人临郯费峄四县边联支队为三大队,徐子仁任大队长。后边联支队编为鲁南军区五团仍称为三大队,徐子仁任大队长。

    费县抗日游击第三大队

  1939年4月,崔晓东、马健、闫家佑、赵寿亭等将南阳乡、匡沟、流峪等几股武装组合起来,共100余人枪,成立费县抗日游击第三大队。马健任大队长,王杰任副大队长,高锡贵任参谋长,朱琳任政治处主任。同年7月,被编为八路军津浦支队第三团第二营。

    费县抗日游击第四大队

  1939年4月,鲍天仇、唐绍鼎组织60余人枪的武装,编为费县抗日游击第四大队。唐绍鼎任大队长,鲍天仇任政委。同年7月,被编为八路军津浦支队第三团第三营。

    费县抗日游击第五大队

  1939年4月,李伯谨通过四区区长续志先争取团结了区、乡武装和部分地主武装,并动员当地进步青年参加,发展了200余人枪的武装。建立了费县抗日游击第五大队,续志先任大队长,李伯谨任政委。后升级到八路军一一 五师。

    费县抗日游击第六大队

  1939年4月,陈明五组织了50多人枪的武装,编为费县抗日游击第六大队。陈明五任大队长。

    费县抗日游击第八大队

  1938年9月,上冶区动委会主1 9 3 8年9月,上冶区动委会主任刘次恭、副主任马鸿祥,以动委会名义,将原上冶、资邱、卞桥、柏林四个乡武装联合成立的抗日自卫队,改建为“人民抗敌自卫团“。在此基础上1939年2月,八路军一一五师东进支队派万苏华、杜秀章帮助,在兴国庄成立八路军费县抗日游击第八大队,马鸿祥任大队长,万苏华任教导员,杜秀章任副大队长。下辖3个中队,170多人。后称八路军一  五师东进支队第八大队。马鸿祥任大队长,赖兆兴任政委,杜秀峰任副大队长,张若林任参谋长01940年2月,编入一  五师六八七团特务营。

    费县四区抗日游击大队  

1938年11月,费县县委在西北部的贯庄村之东山书院宣誓成立抗日游击大队。有180余人,120余枪,定名为费县四区抗日游击大队01939年4月升级,被改编为八路军津浦支队特务营。

    八路军蒙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二大队 

 1941年10月,中共费东工委将诸满、薛庄、汪沟3个区中队和区机关青壮年干部,编为“蒙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二大队”(以区别于县大队),大队下辖3个中队.共200余人。朱廷文任大队长,段锦洲任教导员,邵理修任副大队长,孙波任副教导员。在当年冬季反日军“铁壁合围”大“扫荡”中,配合主力部队,多次给日伪军以重创,为中共山东分局、蒙山支队、山纵特务团提供情报、筹集作战物资,为反“扫荡”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在12月初的金顶山战斗中,大队长朱廷文、副教导员孙波等牺牲。后整编成若干小分队进行活动。

    蒙山大队、费南县大队、费县独立营 

 1940年2月,费县抗日民主政府组建了一支20余人的政卫队,称蒙山大队。同余人的政卫队,称蒙山大队。同年9月,费县抗日民主政府南移,改称费南县政府,蒙山大队也改称费南县大队,先后由韩文一、马健兼任大队长,张林夫、于康、周南先后兼任政委。 1943年底,大队发展到400余人,费南县改称费县,县大队改编为费县独立营,营长夏天泰,教导员许玉民。下辖4个连。

    蒙山独立支队

  1940年9月,驻费县诸满一带的国民党临沂专员公署保安第六团(团长邵子厚),经八路军多次派人与其谈判,迫于当时的形势,接受将其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蒙山独立支队”的条件。改编以后,邵子厚任支队长,山东纵队派民运部长朱则民任政治委员,支队下辖4个营(其中1个特务营)、1个警卫连和1个教导队共2000多人。同年12月,山东纵队科长杜元岭、李希堂在汪沟一带组建的费东游击大队也并人蒙山独立支队。改编后,山东纵队派党员干部到该部任营、连政治干部,通过艰苦地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了颇有成效的改造,部队军政素质大为提高。共产党、八路军在部队中威信越来越高。

    1941年“皖南事变”后,邵子厚一怕队伍被共产党拉走,二怕八路军靠不住。于4月29日,拉起队伍投降了费城的日军,当了费县伪保安大队长,其部改编为伪军。因支队士兵受八路军教育,政治觉悟提高,当发现被骗投日军时,纷纷于途中逃跑,最后被迫投日军的仅几百人。“蒙山独立支队,遂告解体。

    蒙山支队

  1941年夏,八路军山东纵队根据形势的发展,决定在蒙山地区组建一支部队坚持斗争,遂以山东纵队特务营和鲁中军区第二团第四连为骨干组建蒙山支队。原蒙山山支队。原蒙山独立支队不愿随邵子厚投靠日军而逃匿的士兵,纷纷迅速归队,部队很快发展壮大,正式命名为八路军山东纵队蒙山支队。支队长朱则民兼任政委,后刘涛任政委。刘涛牺牲后,仍由朱则民兼任政委;石潇江任副支队长兼参谋长,何侠任政治部主任,张逸群任政治部副主任。支队下辖3个营,活动在诸满、石岚、白马峪一带。

    支队成立后,参加了1941年冬季反“扫荡”,狠狠打击了日伪军,也多次遭受损失,支队政委刘涛等牺牲01942年春,山东纵队决定,从支队抽调大部分兵力充实主力部队,余者编为费东县独立营,并派出数支武工队到汪沟、诸满、薛庄、白埠一带坚持边沿和敌后斗争。

    临郯费峄四县边联支队

  1940年3月,鲁南各游击部队在一一五师领导下,进行统一整编。原抗日义勇队第一总队和临、郯青年抗日义勇队,以及万春圃领导的临、郯、费、峄四县边联武装统编为边联支队,万春圃任支队长,于化琪任政委,下辖4个大队。一大队长王芗南,教导员郭仲选;二大队长陈光辰,教导员丁文达;三大队长徐子仁,教导员孙士炎;四大队长兼教导员郎玉民。随着斗争的需要,1941年6月底,鲁南部队建制调整,从五团调出三营的两个连编入尼山支队,主力与边联支队合编,对外称边联支队,对内称教二旅五团。1943年4月底,山东军区下令整编鲁南部队。边联支队(教二旅五团)番号撤消,改为鲁南军区第五团。贾万祥任团长,王六生任政委,万春圃任政治处副主任。 1945年8月18日,在运河以南杜安、侯孟地区正式成立第八师,将五团编为该师第二十三团。

    费东县大队(独立营)

  1941年1月建立,大队长陈登亮,教导员张自强。 1942年春,与蒙山支队一部合编为费东县独立营,辖3个连。石潇江任营长,张逸群任政委,李振江任副营长,南平坡任总支书记。同年6月,石潇江、张逸群率两个连升级到主力部队,遂以1个连为基础扩建为费东县大队,陈登亮任大队长(1943年上半年刘法堂接任),秦昆任政委,刘希骞任副大队长,赵刚任副政委01945年1月,重组独立营,吴玉林任营长,刘希骞任副营长,李久盛任副政委。1945年8月,编人山东警备二旅。

    费滕边独立营 

 1942年10月,鲁南军区调独立团的3个连,组成费滕独立营。肖长桃任营长,李青、季韬先后任政委。

    费北县大队

  1940年8月,费北行署建立。秋,行署将东崮、西朱尹以及仲村民众武装合编为行署保安大队。徐元泉任大队长,崔振任副大队长,刘次恭任教导员,共有160余人枪。下设3个中队,一中队长杨中一,二中队长王怀道,三中队长王保胜,主要活动在保太、柏林、围城、卞桥、上冶一带。1941年春,行署保安大队改为行署大队。同年冬,日伪军对沂蒙抗日根据地进行铁壁合围扫荡后,行署大队人员减少到不足百人。行署决定将3个中队整编为1个连,王保胜任连长,下辖3个排。

    1942年5月,费北行署改为费北县政府,行署大队亦改为费北县大队。不久,八路军鲁中军区把二团四连120余人调归费北县大队,编为一连,连长单元水,指导员余博全,有轻机枪3挺。原一连改称为二连,连长王保胜,指导员鲁瑞东。活动于鲁山前一带村庄。 1943年春,费北县抗日斗争形势好转,一连回归二团,二连复为一连。从区中队抽调骨干扩编组建二连,指导员鲁瑞东,副连长藏汝光。 8月,费北县大队改编为费北县独立营,马洪祥任营长,刘次恭任政委,陈复兴任副政委。后鲁中军区作战科参谋路纵横担任副营长。独立营发展到500余人,下辖5个连。 1945年1月,费北县独立营升级,编人八路军鲁中军区第三分区特务营,11月奉命开赴东北。

    温河县大队

  温河县大队成立于1944年1月,同年8月改为独立营,营长毕庆堂(后付秀廷),政委邢波文,副政委先后有邢波文、孙志先、毕庆堂、孙士炎、吴福相。下辖4个连,共500多人。 1945年8月,该部奉命去临城沙沟,编入鲁南军区主力部队。温河县重新组建县大队,陈筹、刘剑、张健先后任大队长,许言、孙黎明先后任政委,张明贵、蒋明金先后任副大队长。

    蒙山县大队 

 1946年1月,从各区中队抽调骨干组成蒙山县大队,辖3个连约300人。县长马鸿祥兼任大队长,后为赵长利、崔振分别继任,刘次恭、刘夏峰先后任政委,李沛良、周钰先后任副政委。崔振为副大队长,管正汉、王桐先后继任。

    费县县大队 

 1946年4月,温河县改称费县,县大队改称费县县大队。 1947年春,费县县大队升级,编入山东警备二旅。县委再次组建费县县大队。县长王林秋、王振南、尹廉长王林秋、王振南、尹廉玉先后兼任大队长,县委书记孙黎明、靳耀南、刘剑、朱奇民先后兼任大队政委。张明贵、张成海、张武寅、张湘南、许广元先后任副大队长,房洪彬、李曲厚先后任副政委。下辖3个连,共300多人。(未校对谢绝转载)

你的回应
一周热门
一月热门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