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丹阳老西门大街与谷口街交汇处,有一古建筑叫“警钟楼”。警钟楼原高有五层,是当时丹阳城内最高建筑物,顶楼上悬挂警钟一只和红灯一盏,发现城内火警,便鸣钟和点红灯向全城百姓报警。旧日的丹阳大都是平房,富有商户也仅二层楼,所以,站在楼上可尽览丹阳城,城内发生火灾,救火人员能在第一时间,拖上救火设备,奔赴失火现场,紧快扑灭火情,减少损失。这警钟楼也是丹阳救火会的历史见证。1937年沪战爆发,为防日军空袭,当局决定拆除其上部三层,存下现在的模样,现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丹阳城内除警钟楼以外,还有东门大街清水铺、惠政铺救火会、草堰铺、外草堰铺救火会、沈家桥西铺救火会、南草巷太平铺救火会、老北门救火会、大井头救火会、灯笼巷救火会、白云街救火会等十余处救火会,从救火会的分布看,人口、商业密集区域尤为集中。 这种救火方式,必须靠这水源,在火势较小的情况下能发挥作用,如遇上大片火域还是无能为力的。在古老乡村集镇如访仙、吕城、珥陵、延陵等也有自己的救火会。
解放后,丹阳成立县消防队。大的工厂也有自己的消防队,消防设备、器材也不断改进,消防人员均由军人担任,工厂内的消防队,也有本厂工人担任。发现火警,百姓一个报警电话,现代消防车、消防官兵立即出动,赶赴现场灭火,水不够,自来水在各地都有消防用水接口,一般单位、商场、机关,大楼都备有自己的消防器材,一旦发现火情,可以自行灭火,群众自行组织的救火会也自行消失。□高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