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丹阳古城的救火会

Admin 发表于 2015-01-26 21:09:02
    旧时,江南的房间建筑均为砖木结构,居民日常生活离不开柴草,可以说家家户户都必备柴草屋或草堆,所以火灾隐患较为严重。旧时,遇上失火事件,不论是事主还是邻居,都敲锣敲盆以报警,民众自觉放下手头的事,跑到出事地加入救火队伍。救火会的水龙到达后,也需众人帮忙取水,压杠,救火场面非常壮观。江苏丹阳古城历经无数次战火,都几乎毁城。据记载,最为严重的是太平天国战争和日本侵略战争,使丹阳古代建筑、遗迹荡然无存。
    古城里的救火会.jpg在江苏丹阳老西门大街与谷口街交汇处,有一古建筑叫“警钟楼”。警钟楼原高有五层,是当时丹阳城内最高建筑物,顶楼上悬挂警钟一只和红灯一盏,发现城内火警,便鸣钟和点红灯向全城百姓报警。旧日的丹阳大都是平房,富有商户也仅二层楼,所以,站在楼上可尽览丹阳城,城内发生火灾,救火人员能在第一时间,拖上救火设备,奔赴失火现场,紧快扑灭火情,减少损失。这警钟楼也是丹阳救火会的历史见证。1937年沪战爆发,为防日军空袭,当局决定拆除其上部三层,存下现在的模样,现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丹阳城内除警钟楼以外,还有东门大街清水铺、惠政铺救火会、草堰铺、外草堰铺救火会、沈家桥西铺救火会、南草巷太平铺救火会、老北门救火会、大井头救火会、灯笼巷救火会、白云街救火会等十余处救火会,从救火会的分布看,人口、商业密集区域尤为集中。
    丹阳古城何时有救火会,目前尚无定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救火会的出现,与工商贸易业的繁荣昌盛有关,与城市人口密集有关。相传民国初年,丹阳县城形成了西门外米市场,南门外牛市场,东门外山地货市场,市内的估衣市场、绸庄、丝行一家接着一家。火灾难免贻害人间,先民们为对付火灾,即民间自发地设立救火组织,古代叫做水    铺、冷铺、水社、潜火义社等,救火经费都是店家摊派,不向民间收取。出现火情,救火会成员立即出动,最初使用的救火工具为木制水龙,水龙由一个大储水桶(可容二十担水)、活塞、连杆装置,连杆两端有木杠,可供数人按捺,水枪帆布带接在木桶口,救火人员按捺木杠,水从水枪喷出以灭火。各救火会的消防人员,大都选自市区主要行业的从业人员,体格上骁勇有力,机智敏捷,没有物质报酬,纯为群众排忧解难,作为应尽义务,用现代语为“志愿者 ”。

    这种救火方式,必须靠这水源,在火势较小的情况下能发挥作用,如遇上大片火域还是无能为力的。在古老乡村集镇如访仙、吕城、珥陵、延陵等也有自己的救火会。
    解放后,丹阳成立县消防队。大的工厂也有自己的消防队,消防设备、器材也不断改进,消防人员均由军人担任,工厂内的消防队,也有本厂工人担任。发现火警,百姓一个报警电话,现代消防车、消防官兵立即出动,赶赴现场灭火,水不够,自来水在各地都有消防用水接口,一般单位、商场、机关,大楼都备有自己的消防器材,一旦发现火情,可以自行灭火,群众自行组织的救火会也自行消失。□高息林

你的回应
一周热门
一月热门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