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渤海区:鏖战东北战场,保障华东后方

Admin 发表于 2015-02-11 18:34:15
英雄渤海区-640.jpg  

                   渤海区党委、军区1947年颁保卫东北人民参军纪念章
    渤海区是抗战时期,中共为适应对敌斗争形势需要而成立的。是中共开展建党活动较早的地区之一。
    当时的渤海区位于天津以南,胶济铁路以北,东北濒渤海,西临津浦铁路,处于晋察冀和山东的鲁中与胶东行政区之间,辖40多个县、市,人口900余万。1944年1月,经中共中央北方局批准,山东分局决定将清河区党委和冀鲁边区党委合并,建立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渤海区委员会,同时,成立渤海行署和渤海军区。
    1944年3月,渤海区党委、渤海行署、渤海军区正式组成。主要领导人员组成有:区党委书记由景晓村担任,王卓如任副书记兼组织部长,陈放任宣传部长,李震任社会部长,马世涛 任秘书长;杨国夫任军区司令员,景晓村兼任军区政委。渤海区下设六个地委:一地委书记陈德,二地委书记曾旭清,三地委书记李广文,四地委书记徐斌洲,五地委书记岳拙元,六地委书记李曼村。
    渤海区各群团组织也随之相继建立,由夏戎任群委会兼青委会书记,尹伯川任农委会书记,刘孟任妇委会书记。由原清河区行政公署与冀鲁边区行政委员会合并成的渤海区行政公署,由刘其人代理主任。
    抗战胜利后,1945年底渤海区又进行了区划调整。将原辖的六个地委(专署、军分区)调整为四个地委(专署、军分区),区党政军领导机关及所边辖机构主要领导成员亦进行了相应调整。
    渤海区在抗战时期曾创造在平原开展游击战争的成功范例。抗战胜利一结束,八路军渤海军区主力部队即奉命改编为山东解放军第七师,辖十九、二十、二十一团,于1945年10月10日挺进东北。同时,渤海区另组三个团,成立临时指挥部,从出古北口进军东北。
    1946年2月,渤海军区赴东北部队在肇州会合,随后山东第七师与冀东第十九旅、临时指挥部所辖三个团,整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七师,下辖十九、二十、二十一旅,每旅辖三个团。后又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六纵队、东北野战军第六纵队。该部先后参加了秀水河子战斗、长春攻坚战、四平街保卫战。
    进入解放战争后,渤海区人民又从兵员补充、物资供应、交通运输等方面全力以赴支援战争,一度成为整个华东的后方基地。
    自1946年7月解放战争爆发至1949年3月,渤海全区共发动了4次“大参军运动”。参军人员最多的1947年,全区有9.12万人参军。1948年2月,渤海区武委会代表20万民兵、230万自卫团员,打电报给华野司令员陈毅,要求到前线参加解放军,支援前线,全歼国民党军,解放全中国。在1948年,全区又有7.16万人参军。据不完全统计,在整个解放战争时期,渤海区参军人数占山东全省同期的28%以上。
    渤海区人民的子弟兵,先后独立组建了华野十纵、华野渤纵等两个纵队(共5个师);成建制抽调一个团补入原东江纵队,在渤海区境内组建了华野两广纵队;1947年,渤海军区曾组成一新兵教导旅,参加西北野战军。还组成28个新兵团,补充了各野战部队和地方武装。1948年底和1949年初,渤海区内的基干兵团和地方武装又被编成“补充二师”、暂编新兵师,编入华野主力部队,前往淮海战役前线和渡江战役前线。1949年全年渤海区升级野战军主力部队共4.34万人。建国后,全国各地、解放军的各军兵种中都有由渤海区参军入伍的子弟兵,他们之中有的已成长为解放军的高级将领。
    有个数字是惊人的:解放战争时期,渤海区参与支前的民工有82万人、参军入伍20万人、随军南下干部6000名。渤海区还供养了中共华东局转移来的40余万人达一年之久。建国后这里走出的担任副军、副省以上职务的人员达260余人。
    罗东进曾回忆说,渤海区作为山东解放区三大战略区(另为胶东区、鲁中南区)之一,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概括起来有三个明显特点:
    一是渤海区出的兵多,走出去的部队多。在翻身农民子弟17.2万人踊跃报名参军的基础上,渤海区先后走出了三个军、两个师参加了人民解放战争。解放军的四个野战军都有渤海子弟兵。渤海区部队1.3万余人挺进东北,后为第四野战军第43军;其他部队编为第三野战军第28、第33军;后来又有一个独立师编为第1野战军第2军第6师;还有1个后备师,编入第2野战军,分别转战于解放战争各战场。此外,还有近6000名干部南下随军,数万名子弟兵组成基干兵团加入华东、中原、西北、东北野战军和中央警备师等部队,参加了全国解放战争。
    二是渤海区支前任务完成的突出。渤海区党委把保障前方部队的物资供应和作战作为支前的中心任务,组织广大群众,前送粮弹,后送伤员,一批又一批支前大军源源不断地奔赴前线。整个解放战争期间,渤海区支前民工达81.9万人次,出动大小车120余万辆,牲口近百万头,运送支前军粮1.35亿公斤。“一串小车一条龙,吱悠吱悠向前游,一天走不断,一眼望不到头”、“碾磨一起转,米面送前线,打倒蒋介石,粮食是子弹。”当年这些流行歌谣,生动反映了渤海区人民支前情景,展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人民支援战争的宏伟画卷。
    三是渤海区一度成为整个华东区和华东战场的后方保障基地。1947年3月,蒋介石调集45万重兵重点进攻山东。陈毅、粟裕率华野部分部队渡过黄河后,进驻渤海区阳信县何家坊一带,指挥华野西线兵团,配合刘、邓大军转入外线作战。张云逸、邓子恢、舒同等领导同志率领华东局、华东军区所属部分机关,也分别转移到渤海区黄河以北阳信县一带。同时,华东野战军兵站、医院、后勤机关、荣军学校,鲁南、鲁中区党委所属部分机关,还有大批伤病员、伤残军人、干部家属和随军民工以及经渤海区转入鲁西南地区作战的华野六纵等,共40余万人转移至渤海区,使渤海区成为这一时期整个华东区和华东战场的后方保障基地。渤海区广大人民群众“一切为了胜利,一切为了前线”,宁愿自己吃糠咽菜,也要竞相捐献衣粮,表现出巨大的爱国爱党拥军情怀,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战争的胜利推进。

你的回应
  • 陆战小哥

    2015-04-09 09:41:23 陆战小哥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周热门
一月热门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