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有关情况之研究(文/高军)

Admin 发表于 2016-03-25 09:40:14

一、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办学背景和规模
    在今山东沂南县岸堤镇驻地东,一座宽敞的庭院坐北面南。门前汶水清澈,远处艾山葱绿。庭院门楼上镶嵌着“团结、紧张、严肃、活泼”8个大字。门旁镌刻着对联,上联为“巩固统一战线”,下联是“争取最后胜利”。这就是抗日战争时期被人们称为“岸堤干校”的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
1.png    1938年1月1日,中共山东省委领导了泰山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组建了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5月中央派郭洪涛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5月下旬,山东省委改称苏鲁豫皖边区省委。为解决抗日干部的不足,6月初,边区省委决定建立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这是抗战初期山东解放区开办最早、培养干部最多的一所新型学校,直属边区省委(38年12月改称中共山东分局)领导。干校由省委宣传部长孙陶林兼任校长,刘建中任生活指导部主任,潘维周任政治部主任。6月初开始招收学员(由部队及地方上动员保送),月底入校学员200余人。学员在新泰县南鲍庄集中,编为政治、军事、民运3个中队,在费县仲村举行开学典礼,去蒙阴大庄正式开学,后来又到滕县雪山寺一带学习一个月,于8月13日毕业。首期学员的学习是在行军和战斗中完成的,既无校址,又无专职教员,讲课的大多是省委负责人,如郭洪涛、程照轩等。
    同年8月20日,干校随省委到达岸堤。月底在岸堤招收第二批学员,原定400人,实到600。由于学校规模扩大,学员人数增多,省委决定,除从第一期学员中选留部分工作人员外,又增派一批干部到学校加强领导:钟辉任政治处主任,李浩然任组织科科长,郑琳任宣传科科长,管戈负责教育工作。11月,黎玉从延安回来,带回大批干部。在充实省直各部门和各地区的同时,也向干校派来一些干部,并带来大量学习资料。此时干校教职员工已达100多人。为切实把学校办成抗大式的学校,在省委领导下,干校进一步健全了领导班子和教学机构,孙陶林仍兼任校长,梁海波提任副校长,并设立了校部,夏云任校部秘书。校部设三个处:一是政治处,徐元泉任主任,主持学校日常工作,下设组织、宣传二科,组织科先是徐忻任科长,后由王博民接任,宣传科先由刘浩任科长,后由乔彬接任。二是教育处,贾丰任主任,下设政治教育科,徐仲林任科长;军事教育科肖松圃任科长;文印科先是李霑吾任科长,后由余洪接任。三是总务处,赵龙图任主任,下设供应科,韩友三任科长;财务科李星元任科长;管理科徐佩孚任科长。
    干校一、二期时,学员只分军事、政治、民运3个中队。第三期增设了妇女队。第四期设军事、政治、民运各两个队,还增设了青年队和地方武装队。第五期又增设了教育队和财经队。中队以上设大队。第一期大队长翟明仁,第二期大队长谢锡玉,第三期大队长崔兰亭。四、五期两个大队,除设大队长外,又增设了教导员,一大队队长李汝勤,教导员丁辉;二大队队长崔兰亭,教导员王永周。
    干校第一期招收学员200名,编成一个大队,7月7日在费县仲村举行开学典礼,8月13日夜举行毕业典礼。第二期招收学员600多名,军事队学习三个月,政治、民运队学习一个半月,8月底开学,10月毕业。第三期11月初开学,招生400多名,39年1月毕业。第四期招生600名,2月1日开学,4月毕业。第五期39年4月15日开学,招生500名,于39年9月与八路军随营学校合并后又学习月余,也分配了工作。
    干校的办学宗旨是:遵照民族统一战线的原则,培养党政军干部,以发展山东抗日游击战争,创建山东抗日根据地。教育方针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主要课程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游击战争》、《抗日游击区各项基本政治》、《抗日军队中的政治工作》、《民众运动》《军事技术》等,此外还有一些专门课程。课程的内容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少而精,学以致用。除专职教师外,领导干部,包括省委领导同志也经常给学员上大课。
    干校生活完全军事化,每天上课号吹响后,学员们便背上背包,整整齐齐地列好队,按中队长的命令,用正步走的姿态,高唱抗日歌曲,雄赳赳、气昂昂地开到河边树林里听课,冬天有时到麦田里上课。公共课经常上“大课”,专业课按中队分头讲解,自习时间开始讨论。晚饭后有两个小时的自由活动时间,学员们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晚上开展2至3个小时的讨论会,讨论学习的功课。
    干校生活比较艰苦,饮食标准为每人每天原粮2.5斤,菜金3分钱(包括3钱油、3钱盐、半斤菜),几天才能吃上一点肉。夜间睡地铺,有的学员无被子,就大家合盖一床。天不明就起来上早操,冬天也到汶河里洗脸。
    当时,战斗频繁,不仅部队要打仗,任何机关、团体、学校都必须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学会打击消灭敌人,保存自己、发展壮大自己。在1939年6月1日开始的历时40多天的反“扫荡”中,干校学员遵照山东分局的指示,经常抓住有利战机对小股日军进行围击,缴获武器武装自己,对溃逃的国民党散兵游勇进行驱赶,收缴武器,从而壮大了抗日武装力量。
    学校还十分重视做群众工作,并始终把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和抗日形势放在首位。师生经常在驻地召开纪念会、庆祝会或文艺晚会,邀请附近群众参加,军民联欢。
    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是革命大集体,它把千百青年培养成为全心全意为民族的解放而英勇奋斗的革命战士,他们从这里走出去,奔赴抗日前线,为抗日战争和随后的解放战争的胜利,为建设新中国做出了重要贡献,岸堤干校也成为培养革命干部的摇篮。
二、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大致面积及建筑结构布局
    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所在地,原来是南庙。占地大约30亩左右(有待进一步核实)。1932年国民党沂水县政府在这里办起了“乡农学校”,从此庙内就成了一所完全小学。当时,学校南面有岸堤南大门,是从南部进入岸堤的必经之路。南庙原来分为东、西两个院落。西院进庙门是影壁墙,有东殿堂、西殿堂、北殿堂。这里后来成了干校校部。偏西的一排房子为宣传处。东院是四合院,北是玉皇阁,东是东廊房,西是西廊房,南面是石鼓楼。小学成立后又陆续在东院玉皇阁西北新建三间教室;在西院后面建了两间宿舍和六间教室。院中有一个可供数百人活动的操场。干校来后对建筑进行了修缮整理,在门旁挂上了“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的木牌子,在西院影壁墙写上“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十分醒目八个大字。东院大门迎面的墙壁上写着:“勇敢、坚定、沉着,在斗争中中学习,为民族解放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一切!”整个西院和新建房内住着干校学员。青年队住在校部西边一个院子靠北一排平房里,房内两边打着通铺,当中走人,下面铺着谷秸,上面铺着席子,八十多人住在这个屋内。一排坐北朝南的房子是妇女队宿舍旧址,40多个女学员,挤宿在这20多平方米的草屋里,宿舍的两头是大通铺,人挤着人,连翻身的空隙也没有。当时学习条件很差,课堂不足,村头、树下就成了课堂;没有课桌,两个膝盖就是课桌;没有训练场,打谷场就是训练场。甚至农家的一间小草屋,铺点草就住上一个班;早晨的洗漱都是到汶河解决的。
三、有关人物简介(略)  
四、有关参考资料
    “当时办学条件十分艰苦,一无校舍,……庭院、树荫是最好的课堂,坐在背包上,本子搁在膝盖上记笔记,……农家的一间小草屋,铺点草就住上一个班。”(见辛玮、杨维屏、庄子云《抗日烈火熔新人——纪念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建校50周年》)
    “那时,学习条件很差,没有课堂,村头、树下就是课堂;没有课桌,两个膝盖就是课桌;没有训练场,打谷场就是训练场……”(张伯祥《写在建校五十周年的前夕》)
    “我们参加的是第三期,干校在岸堤西南角,原是国民党的乡农学校。”(孔福亭《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回忆》)
    “镇南头有座古庙,后来成了小学校址。国民党沂水县政府曾在此办了‘乡农学校’。干校到岸堤后,就设在这里。”“踏进学校大门,……大门迎壁上写着:‘勇敢、坚定、沉着,在斗争中中学习,为民族解放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一切!’”“上课在院子里或村外树林里,席地而坐,膝盖当桌子写笔记,手冷时握不住笔……”(陈华鲁《革命的熔炉胜利的火种——记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
    “这里原来叫南庙,后来搬走了菩萨,成立了小学。南庙原来分为东西两个院落,西院进庙门是影壁,有东西北殿堂。东院是个四合院,有玉皇阁和东西廊房,南面是石钟楼。院中有一个较大的广场。”“进入干校,只见影壁墙上写着‘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个大字,十分醒目。”(杨裕进《一所新型的学校》)
    “到了岸堤。当我们进了南门,就看到一座大门旁边挂着‘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木牌……”(花如景《怀念与回忆》)
    “干校的生活是相当艰苦的,40多个女学员,挤宿在一间20多平方米的草屋里,宿舍的两头是大通铺,人挤着人,连翻身的空隙也没有……”(张侠《《忆干校三期妇女队》》)
    “校部设在村南头几间破庙堂里,门旁挂着‘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的木牌子……”(程振英《回忆母校》)
    “青年队住在校部西边一个院子靠北一排平房里,房内两边打着通铺,当中走人,下面铺着谷秸,上面铺着席子,八十多人住在这个屋内……”(孔翔滨《忆干校青年队》)
    “此地原叫南庙,1932年成立岸堤小学时,将泥塑木雕的神像拆除,在此地办起了完全小学。南庙原来分为东西两个院落。西院进庙门是影壁墙,有东殿堂、西殿堂、北大殿。这里住着干校校部。东院是四合院,北是玉皇阁,东是东廊房,西是西廊房,南面是石鼓楼。小学成立后又陆续在东院玉皇阁西北新建三间教室;在西院后面建了两间宿舍和六间教室。院中有一个可供数百人活动的操场。经过修缮整理,干校机关全部人员搬了进去。整个西院和新建房内住着干校学员。”
————————
    本文参考资料:
    1、辛玮主编《烽火育英才——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建校五十周年专辑》,山东省出版总社临沂分社,山东省新闻出版局准印[1988]2—004号,1988年印刷,临沂。
    2、郑玉强编著《革命干部的摇篮——岸堤干校》,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北京。
    3、高军多年来的调查走访。
   以上有关内容曾以《岸堤干校》为题,载于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临沂文史集粹》第三册等。作者高

你的回应
  • 李文静

    2019-09-16 09:04:32 李文静

    我爷爷李绍武,是第五期学员。后到古岘建情报站。

一周热门
一月热门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