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摇篮胶东公学(下)

Admin 发表于 2016-05-09 19:41:24
    胶东公学的教师水平在当时应是堪称一流,都是从八路军队伍中在正规大学毕业的人抽调出来的,其中不少是北大、北师大的高才生,有的还是部队连营级干部。学校的尊师重教气氛非常浓厚,师生关系十分融洽。文化基础课是青少年学生普遍喜爱和迫切需要的课程,教文化课的老师水平相当高,教学态度认真严肃,诲人不倦,还自己制作教学设备器材。学生们学习自觉性都很高,简直是如饥似渴。扎实的文化基础课为学生们开扩眼界、增长知识、增长能力,培养和造就抗战、建国人才打下了非常重要的基础。
2.jpg    建校初期,学生大部分来自胶东农村,凡志愿参加抗日战争、具有高小以上文化水平的青少年,经过抗日团体或区以上政府的介绍即可入学,但也需要简单面试。他们绝大部分来自农村,年龄大多十四五岁,较大的十八九岁,小的甚至只有十二三岁。在当时艰苦战争年代里,他们能够克服各种艰难险阻来到学校学习,是很不容易的。1943年春胶东公学迁到境内东南沿海一带后,进行组织整顿和扩大招生,增设高中班,全校编为三个中队七个班,共计600多人。夏季招生开始增加入学考试。当时的胶东公学因其文化课程设置的规范与教师力量的雄厚,而被公认为是“胶东最高学府”,声望很高,所以报名的很多。设考场的珠塂村,考生云集,涌动如潮,当年普通科、师范科各招60人,结果应考人数竟达1200名。学生中除大部分是根据地追求革命的知识青年外,还有来自机关、部队的“小鬼”和各地儿童团干部以及敌占区的青少年学生。
    1944年秋,胶东公学的高年级学生陆续毕业分配工作,大家很高兴,这是盼望已久的愿望。在结业典礼的大会上,同学们心情激动,歌声嘹亮,此起彼落:“这是时候了,同学们,该我们走上前线,我们没有什么挂念,总会有点留恋。学问总不能求得完全,要从实践中去锻炼。别了!别了同学们!我们再见在前线!”就这样有的被分配到部队,有的分配在政府机关,另外,有部分师生合并到胶东建国学校,分科培养建国人才。与此同时,根据上级指示,胶东公学向西转移到海阳县高家村一带,海阳中学奉命并入胶东公学。
    与群众亲如一家的鱼水关系  胶东公学是在抗战烽火中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劳动人民,与人民群众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自建校之日起,全体师生员工都以八路军为榜样,坚持“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不断巩固同人民群众的“鱼水之情”。
    胶东公学在境内活动期间,每到一地,师生们大都分散到群众家里去住。学生和群众的关系,首先是和房东的关系,是学校考核学生的一项重要内容。每个学生都十分自觉地利用一切可能帮助群众劳动。农忙时抢收抢种,平时帮助群众挑水、扫院子、烧火、做饭、推磨、轧碾子、喂牲口喂猪、打扫牲口栏和猪窝抬粪等等,什么活都干,这已经成为大家的习惯,对困难较多的烈军属还专人负责帮助照顾。学生们热心帮助群众,是建立在尊重群众、信任群众、依靠群众的思想基础之上的。这种作风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所以胶东公学每到一地,群众往往主动邀学生住到自己家里,并把他们当作家中的一员,以兄弟姐妹相称,有的甚至被认作干儿子、干女儿。好东西留给他们吃,房东上山干活回来捉个蚂蚱也要在锅底余火中烧熟留给“小八路”吃,确实是亲如家人。
    境内是胶东抗日根据地的腹地,群众觉悟比较高。因为胶东公学是共产党办的学校,所以老百姓都把胶东公学当成自己的队伍,把师生当成八路军战士一样对待。学生大多都是十四五岁,当反扫荡转移时,便疏散到群众家中去,和房东同吃、同住、同劳动。凡房东用来果腹充饥的吃食,如槐树花、柳树叶等,他们也一样咀嚼吞咽,重活脏活抢着干。房东都视为小八路,当作亲人,彼此间的感情非常真诚,没有半点作假。在反“扫荡”中有的学生跑散了,遇到当地老百姓,告知自己的身份后,立即得到群众冒着生命危险的掩护。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台长的于云先回忆说:“我们三小队驻在八甲村,房东大娘、大哥和大嫂一直把我当成自己的儿女和兄弟看待,我得了严重的胃病,在大娘、大哥和大嫂的护理下治好了,他们把自家最好的东西给我吃,给我买药治病,他们的恩德我终生难忘。”
    曾任《合肥报》副主编、安徽省文学院副院长的专业作家乔浮沉念念不忘当年的房东,他回忆说:“我所在的小队驻在宫家庄,我的房东宫本道是共产党员,我称他为哥,叫他的新婚媳妇是大嫂。每天早上,好心的大嫂都为我准备好中午饭。我带着学习用品,提着饭篮同小队的其他11位同学一起到3华里远的宫家村上课,下午上完课回去吃晚饭住宿。”
    胶东公学还规定一项制度,即在紧张的教学活动之外,每个学生每天都要做半小时民运工作,主要内容是宣传抗战必胜的道理和解释党的各项政策,讲解国际国内形势,增强群众信心,消除群众的各种疑虑等。每到晚饭后的休息时间,驻村中碾盘旁、屋檐下,一个个学生和三三两两的老乡簇拥在一起亲切交谈。在做宣传解释工作的同时,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驻村情况,协助驻村开展工作。如开办农民夜校和妇女识字班,教唱革命歌曲,组织文艺演出;建立和健全群众组织,领导群众反奸诉苦、减租减息,动员群众参军参战、空舍清野、粉碎日伪“扫荡”等各项工作等。通过这些活动,胶东公学师生成为驻地群众的贴心人和好参谋,群众遇到什么困难和纠纷也都来找胶东公学师生商量。师生把帮助群众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作为自己的光荣职责。1943年胶东公学驻在珠塂时,地主家的童养媳丰玉珍,因不堪家庭折磨,在胶东公学师生帮助下,毅然脱离地主家庭,参加了革命,以后成为一名坚强的共产党员。
    学校对遵守群众纪律要求特别严格,每次转移时,各中队的群众纪律检查小组都要深入房东家里进行检查,有无借东西未还,损坏东西未赔的,睡觉用的铺草也要进行清扫。在帮助房东挑水、劈柴、扫院子和春播、夏收夏种及秋收的各项劳动中,既要宣传党的有关政策,又要进行社会调查。了解驻地的社会情况,熟悉当地的风俗习惯,调查减租减息情况等等。这种自觉地遵守群众纪律和积极主动地助民劳动,密切了学校与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
    胶东公学建立了青年抗日救国会和妇女抗日救国会组织,除了紧张的教学活动外,师生们还要进行社会活动。文娱活动是最受群众欢迎的宣传形式。每到一村,学生们就向群众教唱抗日歌曲,还经常自编自演抗战小节目。每逢重要节日或假日,经常组织当地群众和学员进行联欢,由学员演出抗战文艺节日,进行抗日救国宣传。同学放假回家探亲也要积极组织当地群众开展文化娱乐活动,进行抗日宣传,把山村搞得热气腾腾。
    峒岭村当时五六百户,是学校集中活动最多的地方。除了以秧歌队的形式走街串巷搞宣传外,在舞台上文艺演出是更受群众欢迎的。胶东公学的文艺宣传队名气很大,每到一村演出,四邻八村群众都是闻名而至。如1943年底,胶东公学在峒岭村组织了一次演出,舞台是自筑的土台子,台子周围是用高粱秸编制的席子围起来的,节目短小精悍,大都是师生们自己创作的。其中有群众喜闻乐见的歌舞、杂耍、锯大缸、数来宝、花鼓戏、快板、双簧、口琴独奏等。内容主要是宣传教育人民积极生产、奋勇抗日、努力学习文化等。台上,歌剧《农村曲》《改造懒老婆》《小放牛》《减租减息》《王学义全家逃难》的演出情真动人,台下,拥挤的观众是聚精会神,有时欢声笑语,有时哭声一片,十分感人。
    在抗日救国的共同目标下,在艰苦困难的战斗环境中,学校牢记自己的使命,无论迁到那里,都是把抗战宣传、民运工作放在首位,都是非常注重搞好与当地党政部门和老百姓的关系。
    1943年秋,为了加强教学工作,普及抗战文化,校方与县、区领导商定,将牟海县峒岭小学作为胶东公学附属实验小学,附件邻村的学生都到这里上学。并调配了人员到峒岭附属实验小学任领导和当教师,迟欣圃任校长,冷棘任教务主任,刘日新任总务主任。全校共有七八百学生,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有,另外因校舍困难、教员不足,设了二部制,即上下午各开一个班次上课。1944年的秋天学校西迁,附小的名称也于1945年元月结束。
    鱼水情深似亲人,群众也是非常乐意帮助学校师生做些事情。1944年春,上级号召学校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开展大生产运动。珠塂村有一片芦苇沼泽地,经商得群众的同意,师生们在那儿开荒种地。当时全校师生员工划为6个劳动大队,每个大队轮流劳动一天。全校实行五天教学,一天劳动的制度。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共开垦土地百余亩,有经验的老农亲自到场进行技术指导,适时种上了水稻。经过认真管理,秋天共收获稻谷3万多斤。
    为响应党中央“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学生们自己背粮、背柴、磨面,甚至制作肥皂,很多技术活都是在老乡们指导帮助下解决的。1943年春上级换发服装时只给了布料,每人一套单衣,自己缝制,也是在房东大娘、大嫂们的热心帮助指导下,女生们包下来这个活,量体裁衣,起早带晚,飞针走线,男女同学都按时穿上了新衣。
    1946年3月,胶东公学与烟台东山中学(即原志孚中学)、烟台师范学校合并,改称山东省立胶东公学总校。8月,在胶东公学师范部的基础上成立胶东师范学校(后来名称相继更改为莱阳师范专科学校、烟台师范专科学校,直至今天的鲁东大学)。1947年9月,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胶东,逼近烟台。11月30日,胶东公学总校转移疏散到乳山县的草埠村(今属下初镇)一带,与烟台市转移出的烟台一中、二中组建临时烟台市联合中学,其时约有师生300人。至1948年1月,根据国内形势的变化,山东省胶东公学总校和分校奉命停办。至此,胶东公学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胶东公学诞生在民族危亡之际,历经十年,培养了约6200余名热心抗战,能够宣传、组织并领导群众的人才,他们大都分配到抗日政府、部队和民运机关工作,很快发展成为党政军中的骨干和领导干部,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胶东公学的血脉,依然在胶东大地上流淌;胶东公学的精神,依然被一代代后来人传承!(来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乳山市委员会)
你的回应
一周热门
一月热门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