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延安版《参考消息》

红色文献 发表于 2016-11-01 16:30:03
640.jpg

《参考消息》,1931年11月7日创刊于江西革命根据地――瑞金,早期曾使用过《无线电材料》、《每日电讯》、《今日新闻》等名称。1942年12月1日,正式改现名重新出版至今。《参考消息》作为国家的名片,不仅发行量排名世界第三位,而且也是目前国内连续出版时间最长的报纸之一。

案头这册出版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参考消息》,由延安新华社、《解放日报》社合编。自1943年7月1日第201期至7月30日230期,恰好是完整的一个月。报纸为小16开,如普通杂志大,马兰纸印刷,空白处钤有中央马列主义学院图书馆之藏印。据资料显示,延安版《参考消息》目前国内尚无馆藏记录,国家图书馆馆所藏《参考消息》,也仅是解放战争时期出版的。2004年,留美学者沈津先生在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整理档案时,发现其馆藏有1944年6月至1945年各月份的延安版《参考消息》。消息一经报道,当时在国内新闻界、研究机构引起极大震动。文载:该《参考消息》是由延安新华社英文翻译林迈可先生带回国内的,其去世后,他的后人悉数所存延安文献资料捐给燕京图书馆,这也是目前唯一能够找到延安版《参考消息》踪迹的图书馆。从时间上看,笔者所存这本合订1943年7月份的《参考消息》要比其还早尽一年。据悉,燕京图书馆馆藏之延安版的《参考消息》,在沈津先生的鼎力协助下,已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06年9月影印出版。

2012年12月,在洛阳一研讨会议上,笔者巧遇中央档案馆、国家档案局档案资料保管部主任贺德海先生,在向其请教时,贺主任很认真的地告诉笔者,延安版《参考消息》,这么重要的历史文献,国档应该会有存。为进一步能够确认此事,在笔者再三请求下,他答应回去查证落实相告。会后大约两月,一日,收到贺主任发来的微信:经查,《参考消息》国档确无馆藏!

对于《参考消息》存世量之所以稀少的原因,新华总社社史专家卫广益先生给出两个答案。其一,做为机密性的内参资料,因为设定了阅读范围,仅供中央领导阅读,所以不可能象平常报纸似的印量太大,一般就限制在400份以内。还有另外一个主要因素,就是1947年3月胡宗南进犯延安,中央机关进行战略转移,行前将一些无法带走又不忍销毁的资料,放入老乡用来装粮食的大缸里面深埋于地下。后中央曾派专人去寻找这批东西,但却已无迹可寻。曾任《边区群众报》主编的胡绩伟同志,在回忆录中也提到了这段令人惋惜的史实。他说,胡宗南占领延安后,由于转移匆忙掩埋不深,包括整套的《边区群众报》等一大批材料被找出焚毁。

打开这册合订本,你会发现在每期报头附近,都用红蓝铅笔不规则的标注着一些数字45、46、83……据卫广益先生判断,这些数字应是在报纸出版、发放时,为防止遗失错乱,由《参考消息》报的工作人员,对每份报纸进行编号后,再一一送到中央领导人手里。另外,卫老还提供一个重要信息,当年中央机关迁移北平(现北京)后,中央马列主义学院(现中央党校)为补充图书馆藏,曾向在京的各级领导征集过书籍资料。那么我们从每一张报纸不同的数字编号上是不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本1943年7月份的《参考消息》,应该是原收藏单位(中央马列主义学院),为使这些革命历史文献,能够完整得以保存便于后人研究,这些零散的《参考消息》从当时中央领导身边征集汇总在一起又经重新装订后,成今天我们面前这个模样的。

历经沧桑,这册1943年出版的《参考消息》被完好如初保存下来,无疑填补了一项国家馆藏的空白。每每翻阅,总感觉是在同一位久经沙场的老人对话,他仿佛在向我们娓娓讲述起:那段戎马倥偬的战火岁月,遥远的清凉山,清澈的延河水,错落有致的窑洞,以及窑洞里那盏彻夜长明的“星星之火”。(作者:滕长富)


你的回应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