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南下干部入浙江海盐(下篇):不同人生铸就的南下丰碑

鲁小楠 发表于 2017-04-08 10:09:24
来去经历各不同相同使命聚海盐

    据统计,1952年底以前到达海盐的山东南下干部共有66位。从1953年起到1977年,又有马心如、罗桂兰等38位山东南下干部分别从崇德、海宁等地陆续调入海盐。先后来海盐的山东南下干部共104人。

    这104位山东南下干部,因工作经历不同,大致分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从山东南下浙江,到达海盐后,一直在海盐工作和生活的。如:窦时泰、武传明、徐忠常、王悦刚等;二是从山东南下浙江,到达海盐后,又调往外地工作和生活的。如:赵星、耿志义、徐永三、辛瑄、吴凯、庄子祥、李云超等。三是从山东南下浙江,先在外地工作,后从外地调入海盐,并一直在海盐工作和生活的。如:赵嘉祥、李桂芬、刘建民、李玉泉、张子龙、袁钟铨、葛德中等。四是从山东南下浙江,先在外地工作,后从外地调入海盐,再从海盐调往外地工作的。如:王廷珍、冯化东、张振凯、马心如、刘敬宗、周平臣、赵可增、王承儒、王凤忠、孙延成、孟宪嵩等。五是从海盐调往外地后,又从外地调回海盐工作和生活的。如:党彦瑞、沈万成、陈福禄等。

因个人经历不同,来海盐工作的时间先后、长短也不尽相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使命——让海盐人民过上好日子,把海盐建设得更加美好!为了这一共同使命,他们才从不同的地方、在不同的时间,相聚于一个共同的地方——海盐。

命运坎坷数十年赤胆忠心建海盐

    从第一批山东南下干部到海盐,至今已有65周年。65年间,这104位山东南下干部,都曾将自己的青春热血献给海盐。有的人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中共党员,有的人从一名普通党员成长为党的领导干部,还有的单身一人从山东老家告别父母,到海盐后组成幸福的家庭。他们都在海盐施展出个人的才华,找到了人生的价值。

    渡过了艰难困苦的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后,从1953年起,海盐县的南下干部们更把海盐当作自己的家,在县委领导下,与海盐人民一起同甘共苦,共同走上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

    1957年8月1日,11级强台风在象山登陆后越过海盐。风力之大为海盐历史上所罕见,就连天宁寺镇海塔塔顶都被吹落。县委紧急动员1.3万军民全力保护海塘。县委副书记、县长冯化东带领县、乡干部沿海塘彻夜巡视。台风过后,县委组织力量发放救济款、贷款和化肥等,帮助灾民恢复生产,重建家园。1963年9月13日,由于受12号强台风和特大暴雨袭击,当天降雨302毫米,为历史最大日降雨量,全县大部分地区一片汪洋。冯化东带领县农水局、县供销社领导到受涝灾最严重的百步公社逍恬大队、沈荡公社星光大队指导抗灾。1964年由县长冯化东及有关部门负责人9人组成海盐县农业科学实验领导小组,组织农业科学实验,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生产技术。从1962年至1965年,先后引种“矮脚南特”、“团粒早”、“农垦58”等稻种,实现了早稻矮秆化,对提高早、晚稻产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与冯化东同志一样,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起,许多南下干部和海盐人民一起“战天斗地”,为改变海盐贫穷落后面貌呕心沥血,奉献了青春和智慧。其中:大办钢铁时与工人一起炼过炉的有王开武等;与工人一起下矿挖过煤的有马云成、孙锡余、赵嘉祥等;带领工人上山采过石的有窦时泰、张希平等;进过工厂、办过企业的有张希平、沈万成、王开武、赵嘉祥、张炳芳、姜明、席福庭、张子龙、庄文彬、刘桂兰等;进学校当过教师的有张炳芳、郭竹林等;进农场与农民一起种地的有赵希岭、萧杰等。在将“解决老百姓吃饭”作为头等大事的年代,所有南下干部都曾与海盐人民一起走村串户、一起下田浇粪、一起挑土挖泥、一起拔草除虫……海盐工农业生产的每一份成绩,海盐人民生活的每一步提高,海盐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倾注着南下干部们的心血与汗水。其中张学孔、武传明、郑东坡,未到离退休年龄就因故或因病将自己的生命停留在海盐的工作岗位上。

    海盐和全国一样也曾经历过各种政治运动,尤其是“文化大革命”。1967年8月,由县内8个“造反派”组织成立的“海盐县革命造反联合总指挥部”,召开针对以原县委领导冯化东、王廷珍、赵嘉祥为首的“一小撮走资派”批斗大会,强迫到会的20多名所谓“走资派”戴高帽子游街示众。从此,冯化东、王廷珍、赵嘉祥等一大批南下干部遭受迫害。其中南下干部、原县供销社副主任、县计委副主任、县商业局代局长郑东坡被迫害致死。

但是,坎坷的命运,并不能改变南下干部们对党、对人民的赤胆忠心。“文化大革命”一结束,他们又重新焕发了青春。1977年9月,省委任命孙延成、葛德中、王凤忠、刘建民、袁钟铨、张振凯、赵嘉祥、王承儒等南下干部组成新的海盐县委领导班子。新一届县委响应党中央号召拨乱反正,及时开展了对“文化大革命”冤假错案的复查、平反工作。1978年10月,中共海盐县委、县革命委员会举行追悼会,沉痛悼念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的南下干部郑东坡。至1979年8月,包括许多南下干部在内的“文化大革命”中受审干部和冤假错案的复查落实政策工作基本结束。一批曾经遭受不公正待遇的南下干部,又重新走上工作岗位。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些被“解放”出来的南下干部,大都已接近离休年龄。他们知道留给自己的工作时间不多,就下定决心“革命加拼命”,“把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损失夺回来”,以更加高昂的工作热情投入到海盐的“四个现代化”事业中去。更为可贵的是,许多已经离休的南下干部,依然“离而不休”,为海盐的经济、社会发展继续“发挥余热”。

    曾经担任过武原镇妇联主任、武原镇党委副书记的南下干部亓秀英,1985年5月离休后主动担当起镇机关离退休老干部的管理工作。她带领武原镇离退休党支部一班人先后夺得市级“先进离退休干部党支部”,省、县级“五好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县级“老干部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晚年患上心脏病、肺癌和糖尿病后,她仍然抱着乐观开朗的心态坚持工作。2005年被评为省“抗癌明星”。

    曾任县农业局局长、副县长、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南下干部张子龙,1984年3月离休至今,一直坚持承担县社会经济研究室的日常工作。如今已是90高龄,只要身体允许,他仍坚持每个工作日照常上班。

    南下干部、原县委副书记、县纪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葛德中1987年离休后,除了承担县社会经济研究室工作外,从1990年起着手筹建县关工委,为全县关心下一代工作的起步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和组织协调工作。县关工委建成后,他长期兼任名誉主任,把关心下一代工作当作自己晚年的乐趣,分别被嘉兴市、海盐县评为“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2014年6月,年届90高龄的葛德中,又愉快地接受了嘉兴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海盐分会的邀请,担任该分会名誉会长,决心继续为海盐当地的新四军历史研究和宣传,为进一步向广大党员、青年学生宣传新四军光荣历史,传承铁军精神而继续发挥自己的“余热”。

服从需要奔各地岁月匆匆忆海盐

    这104位南下干部中,有大部分人因工作需要,服从组织安排而离开海盐奔赴新的工作岗位。如今,他们都已是八九十岁高龄的离休老同志。不少人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是,无论是离去的还是健在的,这些曾经在海盐工作过的南下干部,在他们一生的记忆中,都有一个十分难忘的名字——海盐。

    沈万成是第一批到海盐的南下干部,曾经担任过武原镇派出所所长、澉浦乡党委书记等职。20世纪60年代初,他响应党和国家关于精减下放的号召,率全家7口回山东老家下放支农,一干就是十几年。1975年,按政策允许可在老家重新安排工作。但当年在海盐与战士们一起剿匪反霸,与农民们一起战天斗地的往事一直萦绕在他心中,挥之不去。于是他再次要求重回海盐,被人称为“第二次南下”。到海盐后,又在海盐化纤厂、县公路管理段等单位工作,直至离休、去世。

更多调离海盐的南下干部,虽然不能像沈万成一样再调回海盐继续工作,但在他们心中同样挂念着曾经工作与生活过的海盐。一有机会就重回海盐走走、看看。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许多南下干部精神面貌为之一新。20世纪80年代以来,回海盐察看工作、寻访旧友、故地重游的南下干部有:耿志义、徐永三、李振元、吴凯、庄子祥、李云超、陈政、冯化东、罗桂兰、刘敬宗等。

    不管是因公到海盐的赵星,还是离休后到海盐走走看看的冯化东、罗桂兰等南下干部们,总忘不了要与当年的老同事、老熟人谈谈,询问海盐的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情况。甚至关心海盐历次运动中冤假错案的平反纠错情况,询问起当年受牵连人员目前的工作、生活情况,令许多相关人员至今回忆起来感到亲切、温暖。

    “大跃进”时期在海盐担任县委书记的南下干部刘敬宗,带着那个年代特有“革命热情”,满怀“把铁海盐建成金海盐”的雄心壮志,与海盐人民一起“战天斗地”,将自己的青春年华毫无保留地倾注到海盐这片热土上。早已离休在余杭生活的刘敬宗,在海盐县史志办工作人员去访问他时,依然能够十分清晰地回忆起在海盐的工作经历,并且情绪依然是那样的饱满、激动,似乎真的又回到了当年。而当谈到调离海盐时的情景时,他的语调一下子阴沉下来,不无忧伤地告诉来访者:“老实说,离开海盐时,我的眼泪都掉下来了!”尽管他在海盐工作的时间不足一年,但在他的一生中早已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这些年来,他经常阅读有关海盐的书刊信息。阅读完后,还忘不了要写段文字,谈谈自己的感受。2000年以来,海盐县史志办已收到近10封刘敬宗老书记“谈感受”的信件。

当年曾任澉浦区副区长、县农民协会主任、县委副书记的南下干部吴凯,离休后回顾自己先后在十几个地方战斗、工作与生活的经历,写成数万字的小册子《回首岁月》。其中专门一个篇段是《为改变“铁海盐”面貌而工作》,用约2500字回顾自己在海盐的工作经历。后来,又嫌那个片段文字太简,又写了《回忆海盐解放初一段往事》,有5300多字,还配上图片,编成独立的小册子,寄给海盐县史志办和海盐的亲友。

    张玉存也是第一批来海盐的南下干部,尽管1952年2月就调离海盐,在海盐工作时间不足3年。但他在海盐首先体会到了作为党和人民政府干部为人民服务的价值,也在海盐收获了爱情、组成了家庭。当年在海盐结婚时因生活艰苦、工作繁忙,未顾得上拍张体面的结婚照。晚年在福建生活的张玉存和当年的海盐姑娘张迪华夫妇,专程去福建当地照相馆补拍了一组婚纱照,以此怀念海盐时期的青春岁月。

    曾任欤城区委书记、县委组织部部长、县委副书记的南下干部庄子祥,1956年8月离开海盐后,依然时常挂念海盐,经常在子女面前回忆海盐的工作与生活,曾将在海盐参与土改工作作为其一生最感动的三件事之一。1999年7月他去世后,其子庄溯划在为父所作的诗歌体挽联《悼父联》中,写上了“扫武原残匪”、“冬临永安鹰窠”、“醉听江涛海潮”等记述海盐工作、描写海盐风景的词句,以此表达其父生前对海盐故土的思念之情。

    岁月匆匆,万象更新。1949年的海盐贫穷落后,百废待兴。65年后的今天,海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取得世人瞩目的成就。“山东南下干部”,一个曾经在海盐叱咤风云的英雄群体,虽已成为一个特殊的名词逐步走向历史的长河。但这个光荣群体所体现出来的“顾全大局、艰苦奋斗、勇于牺牲、乐于奉献”的“南下精神”对于“南下精神”的概括,可以有几种不同的表述方式。本书采用中共浙江省委党研究室说法。见中共浙江省委党研究室编《山东南下干部入浙》第17页,中共党出版社2012年12月版。,已化作一座高风亮节的丰碑,永远屹立在海盐人民心中。海盐人民将永远怀念,海盐历史将永远铭记。

你的回应
一周热门
一月热门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