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老兵口述与战时日常生活(作者:张连红)

山东记忆项目 发表于 2017-05-07 16:43:48

1.png各位同学、老师、专家,晚上好!非常荣幸和大家一起讨论“抗战老兵口述与战时日常生活”这个话题。围绕口述历史调查,前面有几位专家都已经做了非常好的报告。

我今天主要是围绕“战时日常生活”这个话题,讨论在采访中我们如何去处理。大家都知道,“战时日常生活”在以往的抗战研究中,很少有专文涉及讨论。现在大家在档案馆、图书馆里能看到的档案资料,大部分都集中在政府领导人、社会上层精英层面,包括战斗详报,他们侧重于重大决策、重大战役。而对于抗战时期军队中的衣食住行、军民关系、婚姻爱情、医疗卫生、娱乐生活、尸体掩埋、战场日军俘虏(处理)、书信往来、家长里短等,这些生活细节是比较少的。现在我们研究的抗战史,对士兵的战时日常生活了解得比较少。

从近几年来国内已经发表的抗战老兵口述史来看,大家在访谈过程中关注更多的是战役、战斗、战场,但是在抗战期间不是每天都有战斗,而在战争中这些军人是怎样生存下来的,比如说他们吃什么,穿什么,平时住在什么地方,在部队转战的过程中,一些交通工具是什么,这些事我想可能比较重要。这次作为国家重大招标课题所要开展的抗战老兵口述访谈,我们在访谈过程中是要格外关注战时日常生活。

下面我举几个在访谈过程中听到的几个抗战老兵的故事。这些故事,对于我们理解抗战时期的生活史,对于理解八年抗战怎么持久坚持下来,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我想先从战争时期士兵的爱情故事谈起,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想大家也会有一点兴趣。

比如说我们在采访一个老兵,他叫杨伯琪。我们在采访他的过程中,他在讲述他的抗战经历的时候,他特别提到在抗战期间他的一个爱情故事。杨老讲当时是1944年,他在衡阳附近驻军,当时他是一个通讯排排长,在战斗的间隙,他住在当地一个村庄里,住在一个大户人家。这个大户人家从城里来了一家亲戚。这个亲戚姓刘,父母带着一个女儿叫刘翠华,十六、七岁。有一天,杨伯琪正好看到这位女儿,眼睛一亮,他觉得这个名叫刘翠华非常好看,所以他当时情不自禁地多看了几眼,这一幕为刘翠华的父母看到了。后来,刘的父母就找了一个机会托人同杨伯琪说,如果杨愿意,他们希望将这个女儿嫁给他。杨老当时很年轻,20多岁,他看到这么漂亮的女孩,他当然很想把她娶走,但当时是战争时期,部队里是不允许下级军官娶老婆的。过了几天,杨老的部队就接到命令转战到广西一带,在临别之际,杨老对杨翠华承诺,战争结束之后他一定回来娶她。

1945年战争结束之后,杨老当时已经升为营长,他根据之前刘翠华给他的其老家地址,写了一封信寄过去,过了一段时间后,他十分幸运终于收到了刘翠华的回信。1946年,杨老专门坐飞机飞到衡阳,找到这个女孩子,然后很快举行婚礼。这个故事很有意思,一是在战争时期兵荒马乱的情况下,杨老因为和刘翠华有一个爱情承诺,尽管经过战时没有联系,但他们彼此信任,仍然一直互相等待,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精彩的爱情故事。第二,在战争时期,部队里面规定只有一定级别的军人才能结婚,才能带夫人,像一般普通士兵和下层军官是不能结婚的,这个故事也反应了当时部队真实情况。其实,国民党军队中的要求和八路军、新四军中的相关要求基本差不同,八路军和新四军中也有严格的规定,只有一些工作有了一定年限,达到一定行政级别以上,才能允许结婚。杨老的这个爱情婚姻故事,经历了战争的洗礼,杨老对此十分满意,后来他们的爱情生活十分圆满。

我们在采访的过程中,也有一些老兵在战争期间也收获到爱情,但是其过程有许多有趣的故事。比如,去年暑假期间我们采访一位女兵,她的名字叫陈华,1945年的时候,她那时刚好20岁,有一天,上级领导给她介绍一个对象,这位对象是当时县大队的一个政委,这位政委当时已经是33岁了。但在上级领导介绍的时候只说他是26岁,当时只比陈华大6岁,但后来与陈华结婚以后,陈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丈夫的证件,发现她的丈夫比她大了13岁。当然婚后,陈华发现这位政委对她确实很好,而且在工作过程中十分敬业,能力很强,尽管她的丈夫当初为了娶她谎称自己26岁,后来她也能够接受,而且开始崇拜她的丈夫。这个故事很有意思,战争结束之后,很多军队中的老领导为了娶到老婆,确实有故意把年龄故意说小的情况。

刚才所讲女兵的故事非常真实。还有一个故事也和战时爱情有关,在采访的过程中,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这个故事这位老兵也没有和别人讲起过。

这位八路军老兵叫徐涛,1922年生,山东人,他的家庭条件尚好,他父亲是一位私塾老师。他在家中排行老五,上面还有四位哥哥。他当兵也比较早,1939底,当时只有17岁,就参加了山东的八路军支队。他到部队后先做一些文书工作,1942年成为文工团的一个干事。1944年的时候,有一个特殊的经历改变了他的人生。当时他们13名文工团干事在乡村开会研究工作的时候,突然哨兵发现几个日本兵和几个民工押送驴车经过,驴车里装了很多东西。他们看到日本兵比较少,就临时决定准备打一个埋伏,但日军稍微做了一些抵抗,就放弃驴车、物资而跑掉了。当时十几名战士感到非常高兴,发现缴获了很多战利品,而且都是一些很难见到的肉啊酒啊,很丰厚的食品。这些年轻人看到这么多好吃的东西,这些东西也不能放,也不能去交公,所以他们就决定吃掉。因此,中午他们就把缴获的酒啊肉啊全部吃掉了。但是,很不幸的是他们13名文工团的干事吃完之后都中毒了,呕吐、昏厥。徐老当是才20多岁,是第二个倒下的。13个人全都中毒,这在当时是一件非常罕见的中毒事件。其后,他们很快被运送到后方养伤,徐老大概修养了一个多月,治疗之后身体也好了。在治疗过程中,徐老在村里跟当时负责帮助他治疗的妇女主任,叫岑玉兰,当时21岁,因为朝夕相处,萌生了爱情,到抗争胜利之后他们结婚了。但是结婚之后,徐老才发现他不能行鱼水之欢,就是他的性功能基本上没有了。在中毒事件之前,一切都很正常,但是中毒事件之后使他失去了性功能。据徐老后来了解,失去性功能不仅仅只是他一个人,当时十几位文工团干事中男性都遇到了相同的情况。目前我们也没有去查阅相关档案,我想这样一件中毒事件,应该影响较大,在我们山东八路军上层可能应该有相关的档案。现在我们也不知道日本人究竟下的是什么毒,为此我曾请教一些专家,他们认为可能是化学毒品,不是生物细菌方面的毒品。当徐老得知自已无法治疗后,他和他的夫人商量,让其跟他离婚,以便让夫人重新嫁人。但他的夫人没有和他离婚,不离不弃,一直到2014年才去世。

徐老这个故事在此之前没有和别人讲过。在我们访谈的过程中,我们感觉到徐老从内心中觉得对他的妻子很内疚。本来在访谈开始时,徐老在介绍他一生的经历,他并没有涉及这个话题。而是在最后提问时,问到他在什么时候结婚、在打仗期间有没有谈过恋爱这个话题时,徐老犹豫再三,最后才给我们讲这个故事。这个故事现在看来真是一个令人不可思议的痛苦经历。日本人居然能在酒肉里故意放毒,并故意丢下来,让八路军战士用食后中毒。而且这个中毒主要是伤害男人的生殖能力,如果不是亲耳所闻,真是匪夷所思,我们在现场采访的六七人都很震惊。徐老身边还有一个养子,他养子可能也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他大概知道徐老不能生育,但并不知道徐老是因为中毒事件导致他不能生育。徐老是1922年生,现在94岁了,这件事对他的打击很大,也难于跟别人去讲述。

我刚才讲的是战时日常生活中的婚姻爱情,当然也有一些类似故事。比如,我们在访谈一位老兵叫张继相,他当时积极要求去参军,但当他的父母听说他要去当兵时,并不希望他们的孩子去当兵,因为王老是家里唯一的儿子,他的家庭条件也不好,全家省吃俭用供张继相上学到初中,全家将希望全都寄托到他的身上。张老在初中上学时,受到进步老师的熏陶,决定报名去参军。张老的妈妈知道他要去当兵,他妈妈当然是左说右说,但他儿子还是想去。没有办法,最后他的妈妈托人给她儿子准备娶一个童养媳回来,当时张老已经17岁了,她的妈妈希望给他娶一个媳妇,让他不要去当兵,但张老最后还是去当兵了。

在访谈过程中,我们会听到很多这样不同的故事,其实每个老兵都有不同的故事,这些日常生活中的故事对我们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有很多的启发。

在日常生活里,最重要的是日常衣食住行方面方面的记忆。比如说“穿”,在抗战期间,有些部队像国民党军队中,中国远征军士兵都有统一正规的军装,特别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提供了很多军事供给,远征军的衣服都比较好,包括冬天和夏天的衣服。但是有些地方士兵他们的服装,特别是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服装则都差一些。我们在采访时,发现地方武装部队都很少有统一的服装,当然南北区域的差异、国共不同部队之间,士兵服装的差异都存在很大区别。新四军和八路军都有服装厂,但其生产的服装非常粗糙,其颜色大都是用染料直接着色,非常简陋。到了抗战中后期,通过大生产自救,物资补给状况有所好转。在吃饭方面,我们在访谈的时候,不同部队也是不同,但无论是国民党的军队,还是八路军和新四军,他们用餐大都是一天两餐,很少有老兵回忆吃一天三顿的情况。由于南北差异大,吃饭的饮食习惯,北方和南方,东部和西部的差异也很大。我们在采访新四军老兵的时候,他们认为在苏北一带,他们吃饭都分散在农民家里,就是在老百姓家中带伙,而且老百姓吃什么,他们吃什么。没有所谓集中的食堂。他们基本上都是一个或几个士兵在一家,这种情况是比较多,分散住宿。在访谈中,士兵们每天吃饭很少能吃到肉类,他们的回忆都是能把饭吃饱,一天两顿。目前我们访谈的样本并不多,所以也希望各位在访谈的时候能够特别了解当年老兵吃饭情况。关于“住”,老兵回忆住的地方也是老百姓家里居多。很少有搭营房的情况,在不打仗的时候,大部分都分散居住。在这个行军过程中的交通工具,老兵回忆大部都是步行为主,很少有交通工具。而且部队有时急行军、强行军的幅度是很大的,有很多刚编入的新战士都跟不上。同日本机械化的交通工具相比,中国军队在交通方面的差距还是非常大的。总体而言,中国军队的后勤补给十分落后。我们抗战老兵在那种艰难困境之下能够坚持下来,我想这个确实非常不容易。

在战时日常生活中,部队官兵关系也是我们访谈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的内容。比如说老兵和新兵的关系,有一位叫张修齐的国民党老兵,他是黄埔军校毕业的,毕业时很年轻,去部队当一个排里的见习排长,而排里大部分士兵年龄都比他年龄大。一般情况下,老兵们都看不起这些从学校毕业来的学生军。所以张修齐刚当排长的时候,怎么样才能让这些老兵服气,他当时也曾想很多办法来让这些老兵听他的,如在做军操时,他操练的一些动作要更加标准,要让老兵认可,在处理一些问题,在能力上让这些老兵服气,包括拼刺刀,这些方面都是要有真本领,要更厉害,这些老兵才能服气。从目前的访谈情况来看,我们访谈的老兵和上下级的关系总体还是比较好,以前印象中国民党部队中官兵关系比较差,但从目前访谈的案例来看,国民党部军里面的官兵关系也算是比较正常的。没有听说官兵关系有不正常的情况。我们在采访的过程中,特别希望老兵能给我们讲一讲他们当时官兵交往的一些故事,这对于我们了解当时部队战士的日常生活还是很有意思的。

战争时期军民关系这一主题也很重要。我们在采访过程中,特别关注部队在驻扎地跟当地老百姓的关系。我们在采访一些国民党老兵时,问及相关问题时,他们很少有较细节的故事,同当地老百姓的来往并不是很多。但在采访新四军老兵的时候,他们讲述这方面的故事则比较多。比如,我们采访一位新四军女战士李君秋,她回忆说她在苏北地区担任一个部队里面的政工干部。她认为苏北老百姓和军队的关系非常融洽。一旦有日伪军扫荡,他们就住到老百姓家里,化装为老百姓家里的成员,而且老乡们都让他们不要讲话,装哑巴,因为他们的口音和苏北地区的口音不一样。她还讲到一个至今令她十分感动的故事,她是1944年生了个孩子,由于她工作比较忙,就交给当地老乡轮流帮她带孩子。到抗战胜利之后,在她临走之前,老乡将其代养的孩子又还给她。老乡把孩子送给她的时候,什么话也没有讲,也没有怎么怎么样,也没有要钱,完全是义务代养。她同我们讲她女儿现在也已经70多岁了。虽然,后来她也没有机会去寻找这些曾经帮助过她他的老乡,但是她在心中一直惦记着这些老乡,感觉苏北老乡对她们真是非常好!

我们在采访八路军和新四军老兵的过程中,这些老兵对当地老百姓印象都非常深刻,他们认为如果没有当地老百姓的帮助,他们很难能在苏北落脚,也很难坚持抗战,包括山东也是一样。通过访谈,我感觉到八路军和新四军在军民关系上做的是比较好的。

当然战士日常生活还包括娱乐生活,部队里面娱乐生活是什么?当时我们问抗战老兵的时候,他们都说就是一些战地宣传、写标语和唱歌等,这样的活动比较多。但这些老兵在回忆时,似乎没有什么娱乐生活,除了日常训练外,对娱乐生活印象不深刻。虽然当时军队文工团开展的活动还是比较多的,但老兵在这方面给我们讲述是比较少的。

另外,关于医疗卫生,我们也想从老兵回忆中了解。应该说当时医疗卫生条件整体都不好,特别药品奇缺,有时受伤以后,许多部队基本上都用当地土方法治疗。在访谈的过程中涉及到这方面的话题也不多。我在访谈过程中,只有一位老兵提到了他们部队治疗痔疮的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兵们不一定能全部记得住这些细节。

我刚才所讲抗战士兵的衣食住行、奖惩抚恤、通讯联络、官兵关系、军民关系、婚姻爱情、医疗卫生、娱乐生活、战场尸体掩埋以及战争中抓获的日军俘虏等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访谈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去引导,希望老兵回忆更多的内容。但总体来看,有的老兵的记忆比较好,但更多的老兵,对日常生活的记忆并不太清晰,当然也有些老兵的亲历故事令人印象深刻。

2.png比如说我们在采访一个老兵,他说战争期间他跟家里的联系是比较少的,他说他的母亲曾经步行110里到他驻扎地来看他。可是他的母亲上午到,下午部队就转移了,母亲就看了他一眼,说了几句话。而他的母亲步行了一百多里,这个故事非常感人。所以我在想在访谈的过程中,我们更希望各位志愿者、同学和专家,能够更加关注抗战时期部队里的战士日常生活。当然老兵参加的重要战斗也是很重要的,也需要去深度挖掘。我们希望在访谈的过程中,我们能更注重历史细节。因为在以往访谈资料里面,比较缺少其战争中的细节,这对我们读者来说缺少一种情景,让我们很难感悟历史本身,如果我们不能进入历史现场,就不能感受历史的温度。我们访谈的时候尽可能从老兵的家庭生活情况开始提问,以战士日常生活为主题,弥补一下以往老兵访谈中的缺失。通过栩栩如生、丰富多彩的战士生活,读者才能真正体会到战士部队生活的辛苦,也能真正体会抗战胜利的不易。

(张连红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历史系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抗日老战士口述史资料抢救整理》首席专家。)


你的回应
  • 王建興

    2017-07-16 17:08:17 王建興

    拜读。

  • QQQQ

    2017-05-27 10:04:26 QQQQ

    令人感动的文章和历史。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