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野五兵团南下西进支队历史回顾

鲁黔 发表于 2017-07-24 22:17:37

“县以上干部吃党的饭太多!”申云浦同志传达邓政委关于进军贵州的指示

二野前委关于进军西南的指示(节选)1949年9月4日(摘自五兵团党委会记录)

见到邓政委后,报告了赣东北移交的情况。我们的方案报告后,邓政委没有什么意见。我报告了下边的情况:“干部愿到四川,不愿到贵州去”,因此便发生了怕走路,贵州气候不好等等。我讲的当中,邓政委就问:你们提出这么多困难,困难能否克服?他接着说:县级以下干部组织上服从,思想上不通是可以原谅的,县以上干部,不仅组织要服从,思想也得服从,不服从就得强制。原因很简单,你吃共产党的饭太多了。我又提到干部对自己的前途考虑问题。邓政委说:首先考虑七千万,然后再考虑个人的问题。他又说:大西南是国防基地,今后要用西南支援上海,而不是上海支援西南。西南的煤储藏量足够世界300年之用。京、沪的专家抢着到西南,我们的同志就看不到。我们很重视云贵,你们就看不到。

我提到组织问题,邓政委说:贵州设区党委,西康设区党委,名义上称省。杨任主席,苏任书记,徐任副书记,先经营贵州,西康由十八军搞,先把贵州搞好。

邓政委特别强调说:县以上干部思想上、组织上都得解决,不解决就强制,原因就是吃党的饭太多。至于区以下干部,就不必强制,照顾到他的自愿,照顾到老区的工作。有些身体弱的,思想上难于打通的,作用不大的,就主动的用组织的名义调回老区工作,这样对工作更有利。(原件存军委档案馆)

1.jpg

    西进支队的前身是南下支队。南下支队是由冀鲁豫边区抽调干部组建的。这支干部队伍1949年随二野刘邓大军,南下赣东北,西进贵州,到新解放区建立人民政权、开辟工作。

第一章 中央决定从老区抽调干部南下、黄河两岸的英雄儿女踊跃出征

    1948年秋,中国的革命形势发展很快,同年10月28日,中共中央决定从华北、华东、东北、西北、中原五大老解放区抽调5.3万名干部,随军前进到新解放的地区,建立人民政权、开辟工作。从冀鲁豫边区抽调干部组成的一个区党委架子——即南下支队,就是其中的一个。

    1948年10月29日,华北局决定从冀鲁豫边区抽调一个完整的区党委架子的干部,即:从区党委到区委,党、政、军、群各级各项干部配备齐全,整体调出。1948年11月,中共冀鲁豫边区委员会遵照中共中央的部属和中共中央华北局分配的调干任务,决定从其所辖二地委抽调干部437人,从三地委抽调干部580人,从四地委抽调干部251人,从五地委抽调干部322人,从六地委抽调干部595人,从七地委抽调干部206人,从八地委抽调干部521人,从九地委抽调干部370人,从区党委、行署机关抽调干部80人,共3362人。

    1949年1月上旬,冀鲁豫区党委召开由全区各地委组织部长参加的扩大会议。会议分析了全区干部的情况和抽调南下干部的有利条件及困难,要求各地在对干部进行形势教育、阶级教育和党的教育的基础上,采取自愿报名和服从组织决定相结合的方法,争取在2月中旬完成这一政治任务。在进行宣传、动员、座谈和讨论中,提出:“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将革命进行到底!”“以南下的实际行动响应党的号召!”等口号,很快传遍了黄河两岸、梁山南北,并变成了全区广大干部的实际行动。领导带头,自上而下,各级干部纷纷报名南下,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将抽调南下干部的任务落实到人了。

    1949年2月3日,中共中央根据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发出《关于调度准备随军渡江南进干部的指示》指示确定华北局担任的1.7万名南调干部于2月底集中,加以训练,交华东局领导,随华野、中野向江南前进,2月5日,冀鲁豫区党委遵照华北局的指示,向所属各地委发出指示:要求各地以地委为单位,召开盛大而富有教育意义的欢送南下干部大会;全区已确定南下的全体干部,务必于2月底到菏泽晁八寨一带集中。

    1949年2月28日到3月3日,冀鲁豫边区南调干部到菏泽晁八寨一带集中的为3468人,其中区党委级4人、地委和相当地委级56人、县委和相当县委级313人、区委和相当区委级1618人,其他为区助理级和区助理级以下人员。军区系统525人,其中旅级22人,团级34人,营级33人,连级40人。地方干部和军区系统干部合计共3993人。这些南下干部,绝大多数是中共党员,各级领导骨干多,年龄较轻,办事能力强,大都经过了革命战争的考验和锻炼,是一支生力军。在冀鲁豫区党委直接领导下,全区南下干部,一面进行编队,一面进行军事训练和时政学习。在编队方面,军区司令员任支队司令员,区党委书记任政治委员,分区司令或专员任大队长,地委书记任大队政委,县长任中队长,县委书记任中队政委,区委书记、区长任正副班长。军事训练方面,如列队、防空袭、遭遇战、打被包、问口令、传口令、警戒方法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1949年3月26日,冀鲁豫区党委在菏泽晁八寨举行了热烈盛大欢送全体南下干部的大会。3月27日至30日给南下支队的全体干勤人员发了军服、被褥、雨布、米袋、和老区人民慰问南下干部的布鞋等日用品,全体同志为南下行军进行各项准备工作,整装待发。

第二章:南下支队随五兵团渡江前进 在赣东北建立政权开辟工作

    1949年初,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捷报不断,冀鲁豫边区的这批优秀儿女奉命挥戈南下,为解放全中国奔向了新的征途。

    1949年3月下旬,冀鲁豫南下支队奉命编入军队序列,番号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南下支队”。司令员傅家选,政治委员徐运北,参谋长万里,政治部主任申云浦、副主任郭超,供给部长陆耀海。为了保证南下支队的行军安全,上级给该支队配备了9个警卫连,区党委、行署、军区机关各一个连,6个大队(地委)各一个连。

    1949年3月31日,南下支队的干部4200余人,含妇女干部200多人;勤杂人员、战士1587人,共5780人,身着崭新的草绿色军服,佩戴着中国人民解放军胸章,荷枪实弹,从菏泽晁八寨一带列队出发,徒步踏上了南下的征途。他们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途径山东省的曹县,河南省的商丘,江苏省的徐州,安徽省的蚌埠,于4月7日到达合肥。支队在驻合肥期间,总前委、中共中央华东局首长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等接见了他们,确定了南下支队的任务是:南下支队随二野五兵团渡江,负责接管赣东北区,建立中共赣东北区委员会、赣东北行署、军区,隶属中共中央华东局。赣东北区党委由徐运北同志负责,并确定从南下支队中抽调万里同志和从冀鲁豫边区七、九地委抽调南下的620名干部,去南京参加建政、接管工作。同时,中共中央华东局明确了赣东北区党委、赣东北行政公署领导班子。

    1949年4月8日,二野前委遵照毛主席和中央军委批准的由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五同志组成的总前委制定的《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发出了《渡江作战基本命令》。南下支队遵照二野前委的命令,4月11日从合肥出发,向皖南进发,连续行军五天,途径舒城,15日到达桐城。4月16日,二野前委在桐城召开了由军队师以上干部、南下支队大队政委以上干部参加的重要会议。18日,南下支队政治部主任申支浦在桐林观山集向南下支队全体干部传达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精神。赣东北区党委遵照中共中央华东局和二野前委分配的任务,将负责接管赣东北各地(市)、县党、政、军领导班子的少数成员进行了适当调配,并将接管任务落实到各大队(地委)。一大队接管鄱阳地区,二大队接管上饶地区,三大队接管景德镇市和浮梁地区,六大队接管贵溪地区。

    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的7个兵团、24个军和地方部队共100万人,在西起九江湖口东至江苏江阴500公里的战线上,发起渡江战役。南下支队为完成到赣东北区建立各级人民政权、进行接管的任务,4月21日从桐城出发,以急行军的速度向原定的渡江地点急进,经过几天急行军,4月24日到达安庆,4月26日黎明,从安庆分批渡过长江。经皖南山区于5月3日到达景德镇。南下支队所属各大队,除一大队渡江后即赴鄱阳地区进行接管外,其他各大队也即分赴分配的地区进行建政、接管工作。到5月18日,赣东北区党委及其所辖4个地委、一个地级市委、3个县级市委、24个县(区)委和行署、专员公署、县(市)人民政府全部建立。苏振华任赣东北区党委书记,徐运北任第一副书记,黄先任第二副书;黄先任赣东北行政公署主任;肖元礼任赣东北军区司令员,徐运北兼军区政治委员,傅家选、汪乃贵任副司令员。

    赣东北区建政接管工作的概况是:自上而下先建立各级人民政权,采取出布告、召开各种会议等多种形式,宣布人民政府的建立;广泛宣传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各项政策,以安定人心;号召、组织工人复工,学校复课,商店开门营业,建立革命秩序;对国民党在赣东北各地、市、县、乡的政权机构、军事设施、仓库、工厂、矿山、企业、银行、学校、医院等,由各级人民政府和军事部门分别派员进行接管。在开展建政接管的同时,主要抓了以下工作:一是征粮支前。当时正是青黄不接季节,加上国民党溃败前的大破坏,库粮匮缺。为了征集粮食,以保证军需民食,各县、区党政干部迅速深入农村,发动群众,克服了人生地不熟等困难,至8月底全区共征借粮食2693万斤、马料514万斤,保证了军需,并将数百万斤大米调往上海。二是扩建地方武装,平息匪患。解放不久,敌特势力逐步猖獗,武装土匪有一万余人(枪),依托山区和水域,攻打区、乡人民政府,杀害党政工作人员。为了平息匪患,赣东北区党委和赣东北军区确定,以南下支队武装干部和地下党领导的游击队为骨干,扩大地方武装,全区地方公安武装由原1636人发展到10599人,再由二野五兵团抽调三个主力团,在赣东北军区指挥下,到鄱阳和浮梁地区剿匪。到8月底,全区剿匪作战174次,歼敌5176名,缴各种枪炮10599支(门),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保护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三是恢复交通,抗洪救灾。解放前夕,赣东北区铁路停运,公路桥梁大部被炸毁。为了尽快恢复交通,恢复营运,支援前线。在赣东北区党委的领导下,广大铁路员工日夜抢修,于5月底开通了上饶至杭州段的客、货列车。不久,上饶至南昌段也相继通车。浙赣线全线通车,对保障华东和华中的物资运输,为战备支前和运送支援上海的大批农副产品,都发挥了重要作用。6月初和7月底,鄱阳地区两次遭受水灾,冲毁土堤182处,被淹田土189万亩,灾民达50万人以上。灾情发生后,各级干部带领群众积极投入抢险斗争,人民政府先后向灾区发放救济粮8万余斤、救灾款261万元,帮助群众恢复生产。四是招生办学、办训练班,扩大革命队伍。为了培养地方干部、充实干部队伍,赣东北区党委创办了赣东北军政干部学校,各地(市)委办了分校,县办训练班。经过学习和训练全区共有5471名青年知识分子加入了革命队伍,再加上地下党和老苏区留下来的517名干部,使干部队伍迅速扩大,基本保证了工作需要。

    1949年七月,二野前委在南京召开扩大会议,传达了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二野向西南进军,中央决定从冀鲁豫边区南下至赣东北区工作的全体干勤人员,组成西进支队,随五兵团向大西南进军,成立中共贵州省委,接管贵州。赣东北区交中共江西省委接收。

第三章:西进支队随军向西南进军 入黔建设新贵州

    1949年8月,时任二野前委书记、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一书记、西南局第一书记的邓小平同志,向赣东北区党委作出指示:“贵州设区党委,西康设区党委,名义上称省。杨(勇)任主席,苏(振华)任书记,徐(运北)任副书记,西康由十八军搞,先把贵州搞好。”[注:引自1949年9月4日,五兵团党委会议记录。]8月13日,赣东北区党委发出通知,赣东北区划归中共江西省委领导。8 月20日,中共江西省委派出了360名干部到上饶进行接收。9月10日,赣东北区党委、行署、军区宣布撤销。

    1949年9月10日,赣东北区党委宣传部长申云浦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西进支队”正式成立。支队长傅家选,副支队长汪乃贵,政治委员徐运北,副政治委员申云浦,政治部主任郭超,参谋长胡超伦。从此,这支从冀鲁豫边区南下到赣东北区工作的全体成员,肩负着向贵州进军、接管贵州、建设贵州的任务。西进支队是一支完整的区党委架子的干部队伍的整体调出。原在的赣东北区只有5个地(市)、27个县(市、区),而贵州有9个地(市)、79个县,西进支队要肩负起到贵州建立各级人民政权和接管任务,尚缺4个地委(含专署、军分区)、40多个县的干部。遵照中共中央西南局、二野前委和邓小平同志的指示,杨勇、苏振华、徐运北等同志,着手筹划从五兵团分批抽调一批干部转业到地方工作,以弥补西进支队接管贵州所需干部的差额。

    1949年9月25日至28日,西进支队从上饶出发,踏上了西进贵州的征途。分为前、后两个梯队前进,前梯队沿五兵团司令部的进军路线,从上饶乘火车至南昌,乘汽车经上高、慈化、长沙至湘潭;后梯队从上饶乘火车经南昌至九江,改乘轮船经蕲州、武汉、嘉渔、岳阳、长沙至湘潭;前、后梯队分别在武**长沙期间,传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特大喜讯。汇合湘潭后,进行了短期的休整。期间,由五兵团十六军、十七军第一批抽调转业到地方工作的1524名干部到西进支队报到,其中师级干部18人、团级干部41人、营级干部119人。又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调来了对外称二野西南服务团贵州籍干部队的106名干部。

    1949年10月6日,杨勇、苏振华、徐运北联名向二野前委发出《关于贵州工作的初步意见的报告》。11月12日,邓小平同志对这份报告写了题为《贵州新区工作的策略》的复电,以二野前委的名义在复电的同时报告中共中央。11月19日,毛泽东主席将这个报告中的二野前委改称西南局,并以《贵州新区工作策略问题》为题,写了批语,[注:毛泽东主席的批语详见《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一册143页至144页。]以中央的名义转发全国。经过中共中央西南局、中共中央批准的这份报告,为全省接管工作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和策略。

    1949年10月29日至11月4日,西进支队由邵阳进驻芷江一带,在此期间,传达了中共贵州省委邵阳会议精神,宣布:一大队接管贵阳地区,二大队接管遵义地区,三大队接管毕节地区,四大队接管镇远地区[注:1956年7月23日,废镇远专员公署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府驻地凯里。],六大队接管铜仁地区,七大队接管贵阳市,八大队接管安顺地区,九大队接管独山地区[注:1956年8月8日设立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州府驻地都匀。];宣布各地(市)、县党、政、军领导班子组成名单。又有五兵团第二批抽调转业到地方工作的940名干部和二野军大五分校分配到贵州工作的1500名学员、二野南京军大分配到贵州工作的875名学员先后到达。至此,肩负贵州接管任务的西进支队的干部总数为10716人,加上勤杂人员,共15000余人。

    解放前夕,贵州处在国民党“大西南防线”上白崇禧、胡宗南两集团军的结合部。国民党第十九兵团和所辖四十九军、八十九军约2万人,加上8个保安团,共3万余人分驻贵州各地。并派遣中统、军统特务900余人、行动队员400人,潜伏下来,妄图与人民解放军相对抗。

    从1949年11月3日起,二野五兵团所属十六、十七、十八军和三兵团十军,分三路先后向驻贵州的国民党军发起攻击。至11月底,人民解放军先后解放了贵阳、遵义、镇远、铜仁、安顺、独山、毕节、等城市和交通沿线的42座县城。

    从1949年11月6日起,西进支队以大队为单位,从芷江分批徒步向贵州进发,入黔后分赴各地区进行建政和接管工作。至11月底,中共贵阳市委、市人民政府和中共铜仁、镇远、遵义、独山、安顺地委及专署、军分区均先后在当地正式宣布建立,开始工作。在12月人民解放军又先后解放了20多座县城,12月3日,中共毕节地委、专署、军分区在当地正式宣布成立,开始工作。12月10日,兴仁专区和平解放。12月26日,在贵阳庆祝贵州省人民政府成立。

    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西进支队的成员是建立贵州各级人民政权的参加人、奠基人,他们为贵州省各级人民政权的建立和巩固进行了异常艰苦的工作。

    接管工作:遵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和中共贵州省委的安排,全省各地、市、县在建立人民政府的同时,对国民党政府和官僚分子所经营的工厂、矿山、商店、银行、仓库、邮政、电力、自来水、和农场、牧场等,进行全面接管。明令收缴国民党军、警、宪等所有人员的一切武装。责成国民党省、市、县各级政府大小管员,各安职守,服从人民解放军和人民政府的命令,听候接收处理。广泛宣传革命的大好形势,号召工厂复工、学校复课、商店照常营业,建立革命新秩序。全省的接管工作到1950年3月基本结束,全省共接收旧职人员3.6万余人,教职人员4万多人,都分别安排了工作和妥善处理。接收省级物资企业58个,工贸、交通部门28个,大学3所,医院61所,以及邮政、电讯部门等等。

    剿匪斗争:贵州解放初期,潜伏和溃散在全省各地的国民党党政军人员中的反动分子、死心塌地的特务分子、部分起义后又“反水”的叛军和恶霸地主分子、反动会道门骨干、惯匪头子,他们相互勾结、狼狈为奸,乘二野五兵团主力大部入川作战、群众尚未发动起来之机,采取造谣惑众、武力威胁和挟持等伎俩,裹胁部分不明真相的群众,组成大大小小的土匪武装,持枪匪徒有11万多人,于1950年春,进行大规模的武装暴乱,妄图夺回已失去的政权。这些政治土匪,到处抢劫群众财物,任意杀人放火,公开杀害中共党政军人员、进步人士和积极分子,抢公粮、公物、破坏工厂和交通设施,烧仓库、民房,攻打县、区人民政府,犯下了滔天罪行。匪乱波及全省,贵州形势特别紧张。从1950年1月到1951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黔部队,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剿匪斗争。先后与股匪进行大小战斗4246次,毙伤俘虏匪中队长以上骨干1439人,缴获各种大炮298门,轻重机枪1247挺,长短枪11.69万支,平息了全省的匪患,保卫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在这场尖锐、复杂、激烈的剿匪斗争中,西进入黔干部特别是分配到各地、市、县、区工作的同志,都处在与土匪斗争的第一线,他们在人员少、分散、人生地不熟、匪众凶恶的艰险环境里,临危不慎,充分发扬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英勇作战的作风,不怕流血牺牲,与叛军、土匪进行了激烈的武装斗争。有700多名干部壮烈牺牲,其中包括地委级干部一名,县委、县长级干部六名。他们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捍卫新生的人民政权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开展清匪、反霸、减租、退押、征粮为主的反封建斗争(简称“五大任务”):通过这场斗争,在广大农村发动了群众,组建了农民协会、妇委会、民兵等群众组织,惩处了一批恶贯满盈的恶霸地主分子,匪首和反革命分子,彻底摧垮了封建势力在农村的统治,建立了真正人民当家作主的村级政权。

    从1949年11月到1952年,西进入黔干部,在中共贵州省委领导下,和全省各民族一道,在各项工作中坚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认真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解放晚、时间短、任务艰巨的情况下胜利完成了民主革命的各项任务,为全省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你的回应
一周热门
一月热门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