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文/丁龙嘉)

Chief 发表于 2017-08-24 19:43:11

    中国人民开始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之初,中共山东省委遵照中共中央、北方局的指示,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举行抗日武装起义的纲领、计划,发动、组织了全省范围内的起义,其中较大的起义有十余起。1938年1月1日举行的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同其他起义相比,具有显著的特点和重要的历史地位。

    山东省委直接领导这次抗日武装起义,是一个明显的特点。

    抗战爆发不久召开的党的洛川政治局扩大会议,确定了在敌后开展独立自主游击战争的方针。9月25日,毛泽东致电北方局指出:“整个华北工作应以游击战争为唯一方向。”北方局根据中央指示,决定了全党搞武装、抓政权,放手发展自己力量的任务。9月中下旬,北方局在太原召开了华北数省及部分地区党组织负责人会议,书记刘少奇在会上作了《抗日游击战争中的若干基本问题》的报告,会议部署了发动群众,组建武装,开展游击战争等项工作。山东省委书记黎玉出席了会议。太原会议后,省委结合山东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组织抗日武装、举行起义的纲领、计划,并在全省各地准备起义。10月中旬,省委迁移到泰安城,决定直接领导徂徕山地区的起义。当时,省委的目的是,“从实践中摸索经验,闯出一条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路子,以便指导其他各地的武装起义和开展游击战争,保证武装起义的成功,并创立山东抗日根据地。”显然,此举带有示范性质。为了确保起义成功,省委先后召开三次会议,分析形势,制定计划,决定事项。同时,发展壮大党的力量;选派干部直接宣传群众、发动起义;建立抗日游击战争中心点。省委的直接领导,使徂徕山起义的准备工作向明,策略对,行动快。

    徂徕山起义队伍鲜明地打了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的旗号,是又一个特点。

    在全省十余起较大的抗日武装起义的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以统一战线的名义出现的,如:鲁西北的山东省第六区游击司令部第十支队,鲁东南的兰陵国民抗敌义勇军,鲁南和湖西的苏鲁人民抗日义勇第一、二总队。以统一战线的名义出现,符合当时的形势,是正确的。但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党组织的力量还不够大。徂徕山起义之所以公开地打出了“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的旗帜,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起义地区党的历史比较长、力量比较强。

    徂徕山起义的基本地区是泰安、莱芜、新泰三县。泰安、莱芜党组织建于1926年,新泰党组织建于1930年。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1932年,泰安有党员二百多人,莱芜有党员七十多人,新泰有党员三十多人,约占全省党员的1/2。1933年莱芜党组织领导农会会员达四千多人。1933年9月,新泰党组织发动了著名的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的龙须崮暴动。1933年到1936年,由于“左”倾错误的领导,也由于叛徒出卖,三县党组织受到严重破坏,但斗争没有止息。1936年5月山东省委重建后,三县党组织又开始壮大。1937年10月省委迁到泰安城后,加强了各县党组织的领导,党的队伍进一步得到发展。正由于党在三县人民群众中有较深的影响,自身的力量比较大,所以,能够独立地发动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公开打出八路军的旗帜。公开八路军的旗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抗战的深入发展,其意义愈加显得重要。第四支队在后来曾一度改名为“山东人民抗日联军独立第一师”。1938年6月6日,毛泽东、刘少奇电示郭洪涛:你们的基本部队可恢复八路军游击的番号,并组织支队司令部。但不可太多,全山东有四五个八路军游击支队即可。其余在我们领导下之游击队可以各种名义出现,但抗日联军名义不好。时隔两天后的6月8日,毛泽东又致电周恩来、朱德、彭德怀:山东四支队原用八路军名义我友相处甚好,后改用别的名义,弄得大家怀疑,故同意郭洪涛提议,仍恢复八路军名义。从毛泽东的迭次指示可以看出,徂徕山起义亮出八路军的旗帜是多么重要。

    徂徕山起义队伍一建立,就设立了党的组织和政治工作制度,是另一个特点。

    抗战之初,毛泽东曾指出,华北党要借着红军的声威,建立抗日游击队。但山东各地的抗日武装起义,不像河北,更不像山西那样,借助红军的声威,得到红军的帮助。领导山东各地起义的负责人,大多数没有武装斗争的经验,只有少数人是红军干部。所以,如何建设抗日队伍,成为一个重要问题。第四支队一建立,就设立了党的组织和政治工作制度,即在各中队成立了党支部,设立指导员,在各排成立了党小组,在各班设立了政治战士;通过党组织和政治战士在部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军队性质的教育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教育。党的组织和政治工作制度的设立,使第四支队一开展就建立在以毛泽东军事思想为指导的基础上,使部队成为一支新型的人民的抗日队伍。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政治战士这一职务的设置。在红军和八路军里都没有这一设置。政治战士相当于班长的级别,他们和战士同生活,共战斗,对战士进行政治工作,处处起表率作用,在第四支队建立初期起了巨大的作用。与第四支队相比,有的起义部队没有及时地建立党的组织和政治制度,而走了一段弯路,如泰西抗敌自卫团。

    选择最佳时机,举行抗日武装起义,也是徂徕山起义的一个特点。

    中共山东省委在制定的发动抗日武装起义的纲领中规定:发动起义的最好时机,是在韩复榘的军队开始撤退或溃散,日本军队尚未到达或立足未稳之时。无疑,省委的这个规定是正确的。因为;若在韩复榘的军队和政府存在时举行起义,容易遭到他们镇压,如胶东天福山起义成立的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就受到国民党文登县政府的打击;若在日军站稳脚跟后再举行起义,这弱小的抗日星火就可能被敌人扑灭。省委领导的徂徕山起义,选择了最佳时机。1937年12月27日,日军占领济南,并派飞机轰炸泰安。显然,泰安城的陷落,指日可数。当时,省委即举行会议,决定在日军占领泰安城立足未稳之际,在徂徕山举行起义,并决定通知各县委于日军占领县城后即公开拉起武装。31日,日军占领泰安城。第二天,即1938年1月1日,省委正式举行了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1月1日,日军占领了莱城,1月3日,又占领了新泰城。随着两县城的陷落,两县拉起的抗日武装开到了徂徕山。徂徕山起义之日,正是国民党军队退却、政权瓦解,日军侵略军还没有站稳脚跟,汉奸等反动势力尚未集结起来之时。时机掌握得恰到好处。与徂徕山起义相比,有的地方的起义就没有很好地贯彻省委的规定,选择最佳时机。

    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的上述特点,奠定了它的历史地位的重要性。而这种重要性,伴随着山东抗日战争的演进,更加突现出来。

    第一,徂徕山起义建立的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在战斗中在成长为敌后山东抗战的一支重要军事力量,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有力地反击了顽军的进攻。

    第四支队成立的前四个月就发展到三千多人。1938年12月,八路军山东纵队成立时,第四支队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支队,辖有三个团的兵力。1940年5月,在山东纵队第三期整军运动中,遵照“主力部队正规化”的指示,按照三三制编制,第四支队设立了三个团,约占山东纵队16个主力团的1/5,有六千多人。1940年9月,第四支队的两个团同第一支队的两个团合编为山东纵队第一旅。1942年8月,山东纵队第一旅改编为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第一旅。后来,成为鲁中军区的主力部队,直到抗日战争胜利。

    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成立的当月,就进行了寺岭伏击战。2月,又进行了四槐树伏击战,炸毁日军汽车两辆,歼灭日军四十多人,取得了辉煌战果。第四支队改为山东纵队建制后,于1939年5月粉碎了泰(安)莱(芜)章(丘)日伪军的五路围攻。6月,同兄弟部队一起,粉碎了日军二万余人对鲁中抗日根据地的大“扫荡”。11月,经过6昼夜18次战斗,粉碎日伪军对泰山区的合围。1940年5月,进行了著名的杨家横战斗。从1938年1月到1940年9月,第四支队还被迫进行了反顽作战。1939年3月,顽秦启荣部制造了震惊全国的“太河惨案”,4月,第四支队与兄弟部队一起在山东纵队首长指挥下,对秦部发动反击。8月,秦部袭击第四支队司令部,制造了“雪野事件”;围攻第三、四支队部队,制造了“淄河事件”,第四支队同兄弟部队一起进行了反击,取得了胜利。1940年6月,第四支队与第一支队反击了顽吴化文部和秦启荣部对鲁中抗日根据地的进攻。

    1940年9月第四支队改编为山东纵队第一旅,到1942年8月又改编为一一五师教导第一旅的两年间,部队与兄弟部队一起同日伪军进行了多次重大战斗。1940年,粉碎了日伪军1.4万多人的“九.一八”大“扫荡”。1941年,粉碎了日伪军5.3万多人的冬季大“扫荡”。1941年皖南事变后,顽固派在山东鲁中发动了所谓“三月攻势”,掀起反共高潮。第一旅与兄弟部队相互配合,进行多次作战,打击了顽固派的反共气焰。从1942年8月到抗日战争胜利,原第四支队各部,艰苦、英勇地战斗在鲁中、鲁南大地,为民族的解放立下了不朽的功绩。

第二,徂徕山起义建立的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在长期的抗战中,为建立山东抗战的中心支柱鲁中抗日根据地以及鲁南、滨海抗日根据地,做出了巨大贡献。

    抗战初始,中共中央就十分重视创建鲁中抗日根据地。在徂徕山起义以后的第15天,中央即指示山东省委:应以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和建立抗日根据地为中心任务。省委工作的中心应放在鲁中区,依托新泰、莱芜、泰安、邹县的工作基础,努力向东发展,尤以掌握莒县、蒙阴等广大地区为重心。第四支队诞生在鲁中,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参与了鲁中抗日根据地的创建。1938年2月23日,第四支队根据省委的部署,一路向北到莱芜、淄川一带活动,一路向南到泗水、蒙阴、费县一带发展,开辟新区。5月,郭洪涛奉中央命令到山东,重组省委。省委根据中央关于建立巩固的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指示,制定了计划,明确提出了在鲁中创建以沂蒙山区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的任务。七八月间,第四支队主力随省委进驻沂水、蒙阴,创建沂蒙抗日根据地。1938年9月至1939年1月,第四支队主力陆续返回泰山区,协助地方党组织创建泰山区抗日根据地。到1938年底,鲁中抗日根据地初具规模。

    从1939年初到1940年底,是鲁中抗日根据地的发展时期。这期间,第四支队及改编后的山东纵队第一旅,努力协助地方建党建政建设群众团体,积极开展武装斗争,为鲁中抗日根据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在鲁中抗日根据地最为艰苦的1941年到1943年,山东纵队第一旅和改编后的一一五师教一旅反“扫荡”,反“蚕食”,反封锁,帮助地方党政机关和群众团体开展减租减息运动,使根据地走出低谷,进入再发展阶段。到抗日战争胜利时,鲁中成为辖有22个县的解放区。

    第四支队在参与创建鲁中抗日根据地的同时,还参与创建了鲁南、鲁东南(滨海)根据地。

    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在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中具有重大的意义。首先,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中国军民实行坚决抗战的基地。其次,抗日根据地是抵制投降派妥协投降、顽固派反对团结、进步,维持全国抗战局面的有力因素。再次,抗日根据地是在长期抗战中逐步夺取胜利到最后胜利的基地。如果将抗日根据地放在世界范围的反法西斯战争中考察,可以看出,其在亚澳太平洋地区的反对日本法西斯的战争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华北各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主战场。山东抗日根据地,同晋冀鲁豫、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三者成鼎足之势,支撑起华北敌后抗战的局面。而鲁中抗日根据地,是山东全省的战略中心,是山东共产党、八路军和抗日民主政权的领导机关的所在地。从这个视角透视,就更可以看出徂徕山起义的重要历史地位。

如果我们将目光从抗日战争时期移到解放战争时期,还可以看到徂徕山起义历史地位重要性的第三个方面,即起义中诞生的这支部队和这支部队参与创建的鲁中等解放区,在战后中国人民走向独立自由民主富强的道路上,发挥了历史的作用。在此不作详细分析。

    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已经过去60年了。60年,是一个不算太短的时间。然而,它的历史意义,随着时光的推移,不但没有默淡下来,反而像满山的松柏,愈益青翠!(作者/丁龙嘉1997年)

你的回应
  • 甘玛

    2017-10-10 23:58:58 甘玛

    传给徂徕山起义前辈卢幕贤的女儿卢树华及后代了

一周热门
一月热门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