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大一分校在山东经历的战斗(文/郑德厚)

Chief 发表于 2018-01-22 11:54:48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一分校(简称“抗大一分校”),创建于1938年12月25日,抗日战争时期在山西、山东敌后办学7年,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培养了2.4万余名干部。抗日战争胜利后,奉命北渡渤海湾,进军东北,归属总校建制。

抗大一分校迁址示意图.png

山东抗日根据地是一个重要的战略要地,敌我斗争尖锐紧张,战斗激烈频繁,学校全体同志“在战斗中学习,在学习中战斗”,经受着新的斗争考验。学校采取了教学编组与军事编组相结合的措施,学员大队在战时担负战斗团的职能,中队、区队分别担负战斗连、排职能。这种编组更便于实施灵活指挥,执行战斗任务。

学校到山东后,训练对象是部队基层军政干部。这些学员多数参加过战斗,有一定的战斗经验,为完成战斗任务,提供了重要保证。他们分编在第三和第五大队。这两个大队,成了作战的主力。抗大一分校英勇地参加了大小战斗数百次,为抗战胜利做出了贡献,其中主要的战斗有:

1.孙祖战斗

1940年3月16日,学校参加了第一纵队司令员徐向前指挥的孙祖战斗。当时,沂水、莒县、铜井、朱位日军300余人,伪军100余人,进犯沂蒙根据地,沿途横冲直撞,到处抢劫,气焰十分嚣张。敌人抵孙祖附近,遭“山纵”第二支队的痛击。学校奉命配合作战,当即派出第三大队会同主力在翼侧截击敌人。敌为逃脱被歼命运,多次发起攻击企图突围逃窜,均被击退。这次作战毙伤日军指挥官炮兵队长以下190余人。战斗的胜利消息,迅速传遍了整个沂蒙山区。在祝捷大会上,校文工团演出了赶排的活报剧《狠狠地打》和现代京剧《治恐日症》。广大军民无不沉浸在战斗胜利的喜悦之中。

2.铜井战斗

1940年6月,沂水城的日军,为了固守县城,遂在沂水城西南20公里以外的铜井村修筑了一个大据点,它对抗大一分校教学活动与根据地建设,构成直接的严重威胁。

这年3月,学校奉命配合滨海地区的战役行动,经分析,决定争取伪军弃暗投明,里应外合,消灭日军。随着情况了解逐步深入,终于打开了敌军工作的门路。伪军中队长是个开明的年轻人,羡慕抗大的声望,久蓄弃暗投明。经过工作彼此信赖深化,他誓言合力消灭日寇,策应义举。

一天,获得通知:“午饭后严禁外出,部队全部休息,待命行动。”下午4时许,天气骤变,阴云密布,暴雨袭来。察看水情,河水开始升涨,决定速备船只。但临时筹措,何其容易?傍晚,下达了战斗任务,立即出发。三大队机枪中队和上干队从依汶村南渡河,五大队的两个中队从依汶村北渡河,分别向铜井南面、北面奔进。

三大队的机枪中队、上干队到达渡口时,天降大雨,河水暴涨,因船只少,渡河费时多。周纯全校长在渡口处大声呼喊:“快!快集合赶程!”那焦急而短促的声音,激励着每个学员的心。夜黑路滑,大雨泥泞,大大减缓了行军速度。大家顽强赶抵铜井南门时,已是拂晓4点钟了。幸阴雨,天色尚在朦胧。队伍迅速展开,第一梯队(机枪中队)突击队前出,第二梯队(上千队第二区队)跟进,预备队(第一区队)在南山坡待机。突击队进到南门与敌工人员一起找伪军哨兵接头,因误了凌晨2点的预定时间,伪军中队怕惊动鬼子,都入睡了。敌工人员便机智地带领突击队悄悄进入敌院,拆取重机枪。重机枪被鬼子用锁链捆着,急忙找石头砸锁,惊动了鬼子哨兵,便打了一枪。我未予还击,继续沉着拆卸重机枪。顿时鬼子房灯大亮,打了一阵子枪。这时,第二梯队冲进南门,迎面与夺取重机枪的突击队相遇。“快!快快撤退!”全体同志与敌工人员、少数伪兵一起迅速撤出敌院。天色放亮了,战斗即告结束。忽听得铜井北面枪炮声大作。得悉我第五大队因绕道过远,耗时太多,赶到铜井即发起攻击。然而鬼子占据城墙,实行火力压制,我伤亡五六人,遂主动撤出战斗。

这次袭击,夺获一挺新型重机枪,这在当时山东部队尚属首例。成为向“七一”召开的学校首次党代会献礼的“珍品”。展出时,引人注目,对全校同志鼓舞很大。

3.反顽战役

1940年6月,山东党政领导决定组织发动反顽战役,消灭根据地内之伪顽势力。学校刚从外线回到根据地,驻在沂南垛庄。这里许多村寨为地方顽固派和反动会道门黄沙会盘踞,他们自称国军,与日伪勾结,残害抗日军民,经常制造磨擦,阻挠抗日。上级命令抗大一分校担负垛庄一带的反顽战斗任务。

学校受领战斗任务后,对伪顽情况作了周密的侦察分析,认为小股者居多,而侍郎宅之伪顽起着“蛇头”作用,一旦斩断,其他伪顽将会土崩瓦解。侍郎宅是个比较坚固的土围子,仅凭机枪、手榴弹是难以攻克的。学校领导发扬军事民主,让大家出主意,想办法。工兵教员赵志坚提出用挖地道送炸药的办法炸毁寨墙。领导采纳了这个建议,于是会同攻坚部队经过秘密的掘进,用棺木装满炸药,通过地道送入寨墙底部。一切准备就绪后,点燃导火索,轰的一声巨响,把寨墙炸出10多米长的豁口。攻击分队迅速突进寨内,很快消灭了顽军。战斗中,学校三大队二中队长安心铭不幸牺牲。此处伪顽被消灭后,如前所料,经过10多天的战斗,周围小股伪顽全部被歼。此役之后,沂水根据地得到巩固扩大,学校也有了较为安全、稳定的环境。

4.沂蒙山区反“扫荡”

1941年至1942年,是世界法西斯势力最猖獗的时期,也是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严重困难时期。日军加强对沦陷区实行法西斯血腥统治,疯狂进攻抗日根据地。

1941年冬,日军集中5万兵力采取“分进合击”、“铁壁合围”、“梳篦式清剿”等战术,对山东抗日根据地领导机关和中心区军民,在纵横140里的沂蒙山区,进行疯狂的“扫荡”。

山东军区领导罗荣桓、黎玉等,及时作出了反“扫荡”的部署,要求各部队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游击战,化整为零,组成小分队不断袭扰打击敌人;部队要熟悉地形,要求在经常活动的60里以内地区不用向导;各部队要切实保护群众利益,帮助群众进行“空舍清野”。学校的任务是在东西蒙山一带活动,坚持内线斗争以配合外线主力部队打击敌人。为统一这一地区的指挥,蒙山警备区与抗大一分校由周纯全指挥,抗大一分校训练部长袁也烈兼任蒙山警备区司令员,“山纵”武装部长朱则民兼政委。

学校受领任务后,迅速向全校师生进行了动员,并从组织上、物资上作了认真的准备。在动员中,学校领导向全校师生讲明了面临的严峻形势,分析了这次敌人“扫荡”的特点,要求大家既要防止麻痹轻敌,又要防止惊慌失措;要做好在分散、独立活动时的各项准备工作。

在组织上以学员队为基础,把学校大部分机关人员编进去统一行动,以利于机动和战斗;对学校、大队及其主要领导规定了代号,以便于保密;全校进行了夜间紧急集合和快速行军的应急训练。

10月中旬以后,临沂、费县、蒙阴、莒县、沂水等县城的敌人,不断增加兵力,加紧派车派夫,各种迹象表明“扫荡”即将开始。为了抢时间,把备好的棉衣面料与棉花,分发给师生自己缝制。规定行军负重限额,每人不得超过5斤。妥善安置了伤病员,埋藏了多余的和不便携带的东西,如粮食、工厂设备等。骡马、自行车交给可靠的群众代管。不宜埋藏的面粉抓紧食用。10月,经常吃面食,有时一天吃两顿饺子。同学们风趣地说:“鬼子帮了忙,让我们改善伙食,到战场上一定得用子弹、手榴弹,好好‘感谢’。”

经过紧张的准备之后,校部及二、三、五大队从11月1日起,先后离开驻地进入中、西、东蒙山。4日,日军开始“扫荡”。这次“扫荡”规模之大、时间之长是空前的,手段也是极其野蛮残忍的。敌人采取“铁壁合围”、“三光政策”,企图摧毁抗日根据地。校首长率训练部、五大队跳出东蒙山南部后,活动于芦山至蒙山北部一带,日军跟踪而至,五大队乘敌之隙,夜间穿过封锁线,跳到泰莱根据地,又从沂水北部到蒙阴北部,再到泰南及新泰。这时期都是黄昏转移,半夜宿营,派出警戒,封锁消息,隐蔽休息。同时加强侦察,多方侦探敌情,防止遭敌合围。一般在一个地方住一天就走,分散行动,短小精干,灵活机动,飘忽不定,神出鬼没,使敌人摸不到活动规律和驻地。经过20多天的周旋,敌人的阴谋始终未能得逞。

敌人实行灭绝人性的“三光”政策,十室九空,断垣残壁,到处都有被敌人杀害的群众尸体。敌人的滔天暴行,激起了师生的无比愤怒与仇恨。

在“合围”与反合围的斗争中,学校二、三大队始终在中、西蒙山坚持内线斗争。二大队活动在中蒙山的洋山、玉皇顶、望海楼一带,依靠群众,机动游击,同敌伪的清剿、蚕食作斗争。此间,敌人曾合击该地区,二大队领导认真研究敌情,机智行动,使敌人扑了空。三大队在西蒙山依托有利地形,与敌周旋。先后在猪尾巴沟和紫荆关、东峪与敌交锋。12月,曾主动出击迟滞敌人的行动,是月末,拔掉了敌人按在西蒙山南北通道上的前程子据点。

5.大青山突围

11月28日傍晚,奉一一五师首长命令,校首长率训练部、五大队由泰莱山区返回沂蒙根据地中心区休整。途径岸堤时,派人向一一五师参谋长陈士榘请示任务,并于次日拂晓到达东蒙山东南部彩云山一带。学校决定二大队由中蒙山移驻东蒙山,三大队、五大队原地休整待命。

11月30日拂晓,情况发生突然变化,东北、西北、西南方向枪声大作,敌人形成大规模合围大青山地区的态势。学校立即抢占有利地形。这时,发现山东分局、省战工会、一一五师机关,以及《大众日报》社、医院等单位的1000多人向大青山迎面而来,形势异常危急。周纯全、李培南、袁也烈、闫捷三等领导研究决定:学校必须迅即组织力量,扼守要点,阻击敌人,主动承担掩护领导机关突围的任务,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审慎分析了敌情,西南方向敌军战斗力弱,易于对付,决定向西蒙山突围。

校长周纯全担负起统一指挥的重任。这位久经沙场、有处置危急情况经验的战将,分析敌情,勘察地形后,立即命令第五大队,要不惜一切代价,派出得力中队掩护领导机关突围。第五大队大队长陈华堂、政委李振邦坚决执行命令,立即派出战斗力最强的第二、第三中队,分别抢占梧桐沟北和大顶山北山口高地,阻击敌人。与此同时,周纯全命令闫捷三负责组织突围。在此成败关键时刻,闫捷三勇敢地承担起杀出重围的重担。他身先士卒率领学校警卫连和山纵特务连,向西蒙山方向冲去。勇士们边冲边向敌人射击,顽强地撕开一个突破口,掩护着突围人员迅速通过。

当突围人员冲到谷底沙滩时,遭到敌人的猛烈射击,一些同志不幸中弹倒下,队伍中出现了冒着生命危险抢救伤员以及搀扶伤员向前疾进的场面。在此千钧一发的时刻,一阵急促猛烈的排枪、手榴弹声,从两侧高地响起。这是第五大队第二、第三两个中队的战友,向敌人实施的主动攻击。.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吸引敌人的火力,掩护突围。与此同时,冲在最前面的警卫分队,在闫捷三的指挥下,回身向两侧敌人猛烈还击,牢牢控制着突破口,终于使所有突围人员冲出了敌人的合围。大青山突围是成功的,但付出了很大的牺牲。第五大队第二、第三中队的两个区队指战员几乎全部阵亡,第二大队政委刘惠东、第二中队队长邱则民、指导员程克,副队长汤世惠等160余人在这次战斗中英勇牺牲。警卫分队和机关突围人员也牺牲了一些同志。

在突围后的当晚,校长周纯全派出军事教员郝云虹等,找山东分局领导汇报情况。在群山环抱的一个小村庄,郝云虹向山东分局朱瑞、黎玉等领导汇报了大青山突围战斗的经过。几位领导边听边看铺在炕桌上的军用地图,并不时提出询问。听完汇报,黎玉以沉重的心情指出:“这一仗发生得太突然了,伤亡也太大了。现在抗日战争形势发展很快,到处都缺干部,抗大一分校牺牲了那么多连排干部学员,实在令人痛心。你们是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冲杀出来的,这就是胜利。没有拼死的搏斗,要从敌人围歼圈里冲杀出来是不可能的。大青山突围是山东抗战史上一次空前壮烈的战斗!抗大一分校立下了有独特意义的战功。”朱瑞接着说:“正是烈士们的英勇牺牲,才换来了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和学校全体人员的转危为安,胜利脱险。我们认为抗大一分校领导遇变不惊,勇挑重担,决心正确,指挥果断,以局部牺牲换取了全局胜利,为山东抗战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值得我们学习。”,朱瑞与几位领导短暂交换意见后说:“我们虽然很快要发起战役反攻,但沂蒙山区还可能出现反复争夺,为了安全起见,学校应尽快转移到滨海区根据地,以抓紧干部的培训工作。”之后,学校便向滨海区转移。

校卫生所的200余名伤病员,在敌人的两次合围中,安全无恙,被人们称为奇迹。卫生所之所以能坚持下来,除指挥得当外,是和亲密无间的军民关系分不开的。鱼水般的军民关系,粉碎了敌人的“扫荡”,显示了军民团结的巨大威力。

6.南墙峪突围

1942年9月,日伪集结兵力,扬言“扫荡”滨海抗日根据地。这时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都驻在滨海,显然是敌人攻击的主要目标。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上级发出了反“扫荡”的指示。当时学校上干队、被服厂等300多人,在副校长袁仲贤带领下,为避开敌人锋芒,由滨海区转移到鲁中沂水县境内活动。没料到敌人扬言“扫荡”滨海是假,“扫荡”鲁中是真,使机关部队一时陷入被动地位。

10月26日,敌人集中万余兵力,从四面合击鲁中南墙峪地区。山东军区和鲁中军区机关,及时跳出了合击圈,而军区后勤部、鲁中第二军分区、常恩多部一一一师一部分,以及抗大一分校部分人员却被合围在南墙峪周围狭隘的山沟里。随队行动的还有将要临产的几位女同志。

10月27日拂晓,敌人步步压缩合围圈;机关、部队退至沂蒙山高峰南墙峪山下。这时形势十分严峻,只有两个主峰在我军手中,主峰北面有常恩多部的一一一师特务营与敌激战,周围其余山头全部被敌人占领。空中有数架敌机轮番低空扫射轰炸,山头机枪火力交叉封锁射击。这时,上干队副队长徐奕贵、政治教员丁文(魏树谟),不幸中弹牺牲,通信员乔志学负伤。在两个主峰之间的深沟内,人员、马匹拥挤在一起,处境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各单位领导积极稳定人员情绪,组织力量实施突围。

上干队的学员毕竟是经过战斗锻炼的,在危急关头显得镇定。他们有的掩埋文件,有的清理行装,准备同敌人拼死一战。

夜幕降临,敌人在山顶、沟口点起了篝火,并派出哨兵游动巡逻。狂妄的敌人以为“拉网合围”就要成功了,只等天亮以后发起总攻,搜山捉“俘虏”了。

副校长袁仲贤召集队干部和军事教员分析敌情,研究突围方向。他指出:“咱们必须在天亮之前突围出去,再没有别的选择。从何处突围呢?从山口出去,有敌兵扼守,突围不会成功。有两位老农提供,南山半腰有条小道,老乡砍柴放羊走过,从那里突围,危险性固然存在,但不易被敌察觉,成功的可能性大。”经过研究,大家一致同意这个突围方案。

决心已定,大家分头迅速进行突围准备。具体组织工作由代理副队长韩斧负责。他是上千队军事教员,有一定的战斗经验。他向大家介绍了敌情和突围的具体要求,然后把近40名带步枪的学员编成班排,担任突围的战斗掩护任务。代理支部书记司东初把伤员和孕妇组织起来,明确互助办法。夜幕降临,听到周围山凹里的枪声渐渐远去,判断是各单位已开始突围了。

晚10点左右,开始降雾,整个山区迷迷茫茫,恰似施放的烟幕。此时,韩斧向袁仲贤请示是否立即行动?袁仲贤果断地下达了突围命令。在紧张的气氛中,他带领侦察员和向导,从大家面前走过,他那坚毅的步伐和从容镇定的神态,增强了人们胜利突围的信心。紧随袁仲贤之后的,是韩斧带领的临时组成的掩护排,再后就是突围人员。人们紧张、快速、寂静地沿着羊肠小道向南插去。

队伍行进在两峰之间的凹部,这里敌人没有布置任何警戒。韩斧立即将掩护排布设在两边,其他同志紧跟向导快速前进。等大家过完后,掩护排立即撤离。终于未费一枪一弹,从敌人的间隙钻出来了。

突出合围圈后到哪里去,又是一个紧系安危的关键问题。由于夜雾,在图上难以辨出立足点及方位,根据向导提供的周围村庄的地形判断,再往南走便是通向沂水的公路。这时,黎明将至,如再继续前进,很容易暴露目标,那将前功尽弃。袁仲贤和几位领导商量后,决定找个地方隐蔽起来。按照出其不意的原则,大胆选择了距公路约3里的一片马尾松山林,布设警戒,隐蔽休息。

中午,敌人合围部队开始撤离,一队队敌人在眼前的公路上通过,络绎不绝地撤回沂水县城。敌人万万没有想到,合围的对象就在自己的眼皮底下。

领导正确果断的指挥,根据地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充当向导,同志们安危与共,团结互助,共渡难关,是这次成功突围的主要原因。

你的回应
一周热门
一月热门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