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公安史,“草根”在行动

Admin 发表于 2014-10-16 23:38:58
在许多人心目中,公安历史似乎只存在于那些公安题材影视剧中。就算去过警察博物馆,公安历史在百姓的集体记忆中,也都是片断式的。说起警察史,没有多少人能跟你娓娓道来。

令人欣慰的是,对公安历史的挖掘与抢救工作,正日益得到各级公安机关的重视。除了官方的努力之外,“草根”们也热情参与,而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对公安历史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公安民警。

                                  挖掘公安史1-300.jpg

魏代欣和他的“烽火公安”

“30岁,我有了一颗感恩的心”,沂蒙革命老区一位青年民警沉湎于对公安历史的抢救发掘、收藏研究。他是不折不扣的战争年代“老公安”的铁杆粉丝。

山东省沂南县公安局民警魏代欣和他的“烽火公安摄影”以及其后创办的“烽火公安网站”,是记者采访到的警察历史民间保护群体中的第一位。

2006年,魏代欣寻访拍摄了纪实摄影专题《烽火公安》。本来他准备自费出版画册,但也许是机缘巧合吧,就在他动手准备联系出版社的节骨眼上,公安部宣传局获知了他的工作,遂决定由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扶持其出版。接受此任务的出版社电子出版部主任蒋华在审稿排版时发现,作者自撰的一篇“后记”竟然占了三个页码,好奇心促使他仔细读完了这篇“30岁,我有了一颗感恩的心”。事后,他对前来校稿的民警魏代欣说:“我们出版社能为你出这本书而感到荣幸。”

这无疑是一句予人莫大肯定与暖意的话,魏代欣至今谈起仍是感怀不已。而让他能获得如此评价的原因是,为了拍摄这个摄影专题,他历经4年辗转南北十几个省份,用黑白纪实摄影的方式,寻访拍摄了上百位曾战斗在沂蒙革命老区的公安前辈。因为这个革命群体即将濒临消亡,从考古学意义讲,属于“抢救发掘”。家谱寻根式的采访使魏代欣对革命前辈们的历史轨迹和精神境界有了更深的感悟,正如后记中所写的———“对党坚定忠贞的信念,正是他们历经风霜本色不改的精神支柱。”借此,魏代欣最大的收获其实是因此懂得了“施比受更快乐”。

“在摄影领域,《烽火公安》是一个专题,在公安历史领域就有很多缺陷了,需要再进一步完善。”魏代欣正在开始挑战更高难度“动作”。2008年,他在互联网上创办了网站“公安历史寻根联络研究平台”。在这里,他希望所有曾经在沂蒙革命老区战斗过、如今遍布于祖国各地的公安前辈,以及他们的后代们,能够重新聚首,回归故里。这股浓浓的乡愁,让他在网络上缓缓打开了从现实社会寻找历史宝藏的大门。

“公安历史寻根联络研究平台”网站除了用文字和藏品来诠释人民公安起源历史,更重要的作用是为革命后代提供注册纪念空间功能,从而实现自助管理收藏先辈资料和藏品图片等相关内容。从2008年至今,已有768名公安前辈在网站“安家”,琳琅满目的珍贵公安文物从中浮现。而在魏代欣看来,这只是冰山一角,他推算建国前山东公安战线上革命前辈有近万名,目前注册数字不足十分之一。

2008年,网站会员“忠良之后”配合网站创建了“鲁中公安后人联谊会”QQ群。鲁中区是抗战时期山东重要的大战略区,“忠良之后”则是时任鲁中区公安局长高明宇同志的后代。目前已有80人穿越时空和地域找到了“组织”,该QQ群倡导的宗旨是“考证公安历史,寻访革命前辈,联络五湖四海,续接世代情谊,传承不灭薪火,共圆寻根夙愿”。在广大公安后代的积极参与下,网站上发生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山东滨海解放区公安干部胡兴元1949年南下浙江剿匪不久即遇害,原籍的亲人们从此断了他的音讯。他原籍的侄孙胡冠法在网站会员们“人肉检索”帮助下,终于和失散60年之久的胡兴元遗腹子相聚。激动之余的胡冠法向魏代欣表示,如若再有寻访南下公安前辈的活动,将为其提供费用资助。

一枚目前发现最早的山东公安历史老照片现身烽火公安网站。1941年冬天,正值日寇对沂蒙根据地疯狂“三光”扫荡,中共山东分局组织各县公安局长集中教育培训,学员一手拿枪一手拿笔,边战斗边学习,在断壁残垣下拍摄了毕业合影。照片能完整留到今天实属不易,而更称奇的是,在69年后的今天,网友们竟然陆续在这30多名公安前辈身影中,辨认出其中12名的身份。如果没有革命后代的网络参与,可以说这是任何一个史学家都难以完成的任务。

近日,“鲁中公安后人联谊会”QQ群的成员们正在酝酿发起红色沂蒙寻根之旅,革命后代们将沿着父辈战斗过的足迹,追忆公安事业的峥嵘岁月和光辉历程。

魏代欣,一个地道的来自偏僻老区的“草根”民警,他所做的工作不是孤例。警察历史的挖掘和保护,已经被警察圈里圈外更多“草根”们重视起来。警察历史和民间保护群体,这两个蒙着面纱的“世界”也正逐渐为世人所知。

                   挖掘公安史2-400.jpg

全国警史收藏研究同好聚会合影(左一魏代欣、左二何稼男、左三林建强、右一方立)

一张民间路线图

一人一世界,每个人醉心于历史挖掘的人心中都怀揣着一个“世界”,它属于过去,却牵动着现在人的心。因为,那些曾经的传统和精神,仍可以成为我们前行的明灯。

在这张由“草根”保护者所组成的民间地图上,从事警察历史挖掘保护的各样人分布比较散乱,但通过两个平台,他们之间取得联系的人正逐渐多起来。

一个平台跟一个人有关,“湖北警院的赵志飞书记对警史研究很重视,也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江苏警官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教师何稼男,是圈里有名的纸制品收藏家,他和记者接触过的民间人士都对赵志飞给了很高的评价。因为他个人的兴趣和对警察历史挖掘保护的重视,湖北警官学院建立了“两史馆”(警察史与校史),“展、藏”与研究并重。此外,还创办有全国第一家警史研究机构“警察史研究所”,和《警史钩沉》学术期刊。虽然在湖北警官学院的名义下做这一系列事情,使其行为已不符合民间标准,但是如果没有赵志飞个人的推动,这些事情是否能做成尚未定数。如今,“湖北警官学院已成为民间研究者的一个交往平台,那里经常举办全国规模的警史学术研讨会和藏品展,很多民间人士会受邀前往,进行交流。”这也是在描绘公安历史保护民间路线图时,不得不提这个官方保护者的主因。

另一个平台是互联网。“很多人都是通过网络认识的,比如在一个网站为了同一件东西而相互竞价,后来在一些活动中有了见面的机会。”魏代欣与何稼男的第一次见面是在2007年于湖北警院举办的全国警史联展。关于公安历史收藏的论坛在公安“内网”上的几个大社区里都设有板块,此外,类似于郑州铁路公安专科学校副教授贾永生创办的“警察网”、江苏徐州民警殷陌禅创办的“觅宝”等“外网”上,很多互相认识的民间收藏者逐渐形成了一个小群体。而许多不认识他们的民间人士也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很容易找到他们。

在这两个亦民亦官的平台上,一心从事公安历史挖掘保护的民间人士从个人偏向上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流派:以收藏为主,兼作研究;以文字资料挖掘研究为主;以“田野调查”的方式系统还原史实。

归于第一类的民间人士较多,以香港警察林建强、江苏的何稼男、浙江的方立、海南的王彦程等为代表。

收藏往往是一个民间保护者的入门之举,从目前来看,很多资深收藏者正在逐渐转型。

“目前我的主要精力放在研究上,从收藏到研究正在实质性地转变自己。”王彦程手头上已经开始给自己定下一个研究题目———秦汉警史。他认为警政制度可以追溯到很早,是一个大有可为的领域。

林建强专注于香港警史研究与收藏,近期准备到山东省威海市,调查考证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威海卫招募香港警察的历史。

何稼男也有此想法很久了,但是一直苦于文字史料获取的困难,“目前警察历史研究很大的困难是缺少第一手资料。南京应该是研究民国史的好地方,但第二历史档案馆的档案根本不让你看的。我们学校作为一所本科公安院校,图书馆连一本民国的警察书都没有。”因此,何一直无法开始系统的研究,“只是针对藏品,查一些背后的相关资料。写一些小文章。”

方力是专注于收藏的典型藏家,从小他就对收藏颇有兴趣,从1998年他开始有针对性地收藏警察徽章、标志、服装。但是在2006年,他认识到“边收藏,边研究,才能收获收藏的乐趣。”此后,他开始写一些关于警察服装演变的文章。

研究使收藏者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了藏品的内在价值,丰富了收藏知识,也使他们的收藏境界在慢慢地逐步提升。他们正开始从一个收藏者到收藏研究者,甚至收藏家的逐步演变。

第二类人是让第一类人羡慕的。他们或多或少都跟从事官方的公安历史保护工作有关,从而有机会接近大量的文字史料。北京市公安局政治部宣传处民警穆玉敏,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可谓无心插柳柳成荫。她被借调北京市公安局警察博物馆筹备组工作,从而得以走进公安历史研究领域,被其深深吸引,花费近十年时间写出了《北京警察百年》,一部专门描述北京警察历史的研究专著。

最称得上为抢救性挖掘保护者为第三类民间人士,他们所做的是尽其所能联络接触到“老公安”等“活的历史”,获取第一手资料,其中的代表者就是魏代欣。

这个民间群体的存在,放大了警察历史发掘和保护者的情感诉求,让我们看到了那些冰冷的徽章、发黄的故纸背后隐隐跳动的澎湃激情。而这份力量是无法让人忽视的,一如魏代欣所讲的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我们怎样看待历史,后人就怎样看待我们。” 人民公安报2010年04月23日□本报记者季涛  


▓相关链接:跨越年代的情感追寻

你的回应
  • 通途

    2019-01-10 14:01:46 通途

    小魏的话,我们如何对待历史,后代如何对待我们。大家都不行动,历史就是一片空白。

  • 王建興

    2017-06-12 19:07:20 王建興

    年轻有为,赞!赞!赞!

  • 耕海淘沙

    2015-07-13 13:18:55 耕海淘沙

    我三爷、我父亲都曾经是建国初期的烟台警察。追溯研究警察史料很有必要。

一周热门
一月热门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