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支队抗日武装起义壮举(上篇)

陆战小哥 发表于 2018-11-18 23:28:41

引言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军大举侵华,首占华北,进逼中原,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大片国土,沦入敌手,山河变色,人民罹难,中华民族面临危亡关头。一切爱国志士,义愤填膺,奔走呼号,奋起御侮。各地抗日武装,风起云涌,揭竿而起。寿光地处海滨,人民朴实尚义,刚直强悍,自古有抵御外侮的光荣传统。面临国难当头,全县各区各乡抗日力量蓬勃发展。中共寿光县委审时度势,及时召开党委会议,遵照省委组织抗日武装的指示,决定于1937年12月29日,把分散于寿光牛头镇、台头、南河、张家屯、崔家庄、后王等地的抗日武装,集结牛头镇举行起义。是日,附近群众,手执红旗,涌向街头,各地武装健儿,应召云集。大会宣告:“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八支队”正式成立,马保三任指挥,张文通任政治委员,下辖五个中队共七百余人。大会庄严宣布部队宗旨:抗日杀敌,誓死保国。38年初,党中央派红军干部韩明柱来队,担任副指挥,整军建制,训练部队,深得群众拥戴。首战三里庄,继战三合庄,两战告捷,军威大振,民气沸腾,参军抗日者,纷至沓来。数月内部队达两千余人。三月奉命东征,挺进昌邑、掖县、黄县、蓬莱,攻击日军、土顽,扶植当地革命武装。七月,应调西上,转战邹平、长山,给日伪军以重创。十二月南下沂蒙、驰骋鲁中,抗战杀敌,成为山东抗日战场上的一支劲旅。


第一节  “七七”事变后寿光抗日热潮

    鲁东抗战第一枪,

    八支起义威名扬。

    伏击日寇截军车,

    全歼汉奸三合庄。

    铁流滚滚战胶东,

    红旗飘飘守邹长。

    驰骋鲁中军威壮,

    八支健儿业辉煌。

这是一位八支队的老干部马岫云同志在去世前寄给寿光市政协的一首诗,话虽不多,却概括了八支队的起义和战斗历程。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中共中央通电全国人民,呼吁各党派军队,团结一致,共同抗日。又向国民党政府正式提出建立广泛的巩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议。国民党政府迫于全国人民一致要求抗日的强大压力,只得接受我党的抗日主张。于是国共合作,统一战线宣告成立。不久,中共寿光县委即派代表同国民党寿光县长宋宪章协商联合抗日的事宜。宋宪章迫于形势,虽然表面上接受了我党的抗日主张,但内心里却是反对共产党。根据我党提议:由共产党方面组织人力,国民党县政府提供武器装备和被服给养,联合成立一支抗日武装,统一指挥,抗击日军,但宋宪章坚决拒绝。后来经过多次谈判、斗争,才勉强达成一项协议:两党联合成立“寿光县抗敌后援委员会”,国民党政府容许我党成立各级群众抗日组织和进行抗日救亡的宣传活动。为了发动人民群众奋起抗战,建立人民自己的抗日队伍,我党便首先联合了国民党内的几位爱国人士,组成了“抗敌后援委员会”。共产党员张文通受我党的委托承担了委员会的领导工作。并以委员会的名义创办了《大众报》。在张文通、朱子通的主持下,相继刊登了《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芦沟桥通电》,《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的宣言》等文章,还及时报道各地“民先”、“学联”等抗日组织的活动,宣传抗战形势,宣传我党的抗战主张。这份报纸,虽是油印小报,但在宣传抗日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成了我党的公开论坛和唤起人民抗日的号角。在国民党的统治区,使寿光人民听到了共产党的声音,了解了全国各地人民风起云涌的抗日热潮。使寿光人民抗战情绪空前高涨。

随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寿光中共党员都开始以合法身份公开活动。省委巡视员鹿省三等领导同志也经常来寿光指导工作。党的组织迅速壮大起来。至九月份,全县已恢复和发展到二十多个党支部,党员近200名。县委书记陈少卿、委员陈纪明和李杰等同志分别在张家庄、牛头镇、马家庄以教学为公开职业领导全县的抗日救亡运动。各地党员也积极开展活动。在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入党的共产党员马保三、侯荫南、郑子惠等以担任乡长的合法身份,分别在湖东乡、凤台乡、古坨乡创办“抗日民众训练班”,利用“短期学校”、“农民夜校”等形式,组织青壮年白天进行军事训练,学习游击战术,学习各种武器的结构和使用方法,晚上学习抗战理论,进行爱国教育。为抗日武装培训骨干力量。在寿光六区、八区一带,共产党员王墨亭、吴化学、王淮湘、褚景塘、褚方普等也成立了抗日救亡宣传队,利用演出文艺节目和街头演讲等形式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在崔家庄中共党组织利用组织“国术馆”和“同乐会”,发动组织抗日武装。这里是党的早期活动中心,寿光第一任县委书记张玉山曾在此教学领导党的工作。1927年县委在这里领导过声势浩大的抗粮抗捐运动,1932年又在这一带秘密组织武装,准备发动农民革命暴动,因时机不成熟而停止。但是一部分武装还是秘密保存下来,一部分党员的革命斗志仍十分坚强。这时在抗日运动蓬勃发展的形势下,他们都积极活动起来。为了知己知彼,防范不测,他们通过卖壮丁参加乡农学校训练的途径把党员李廷奎、李登坦等同志打入国民党县政府的军队中作为我们的内线。在寿光南部后王一带,以中共党员王文轩为首的党组织,也通过发展党员,宣传抗日,争取了一部分抗日青年,开展抗日活动。

寿光各地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潮真正掀起来了,但寿光县国民党当局却害怕群众,宋宪章下令停发《大众报》的经费,接着又三令五申限制我党的各种活动。我党对宋的倒行逆施,进行了坚决抵制。在人民群众和各界爱国人士的支持下,自筹资金,把报纸办得更旗帜鲜明,尖锐泼辣。先后刊登了八路军进军华北和平型关大捷的消息,极大鼓舞了群众抗战热忱。面临日寇对山东步步逼进,大好河山沦于敌手,人民遭受蹂躏,而国民党军队却不战而逃的现实。寿光共产党人都义愤填膺,难以忍耐,奔走呼号,为挽救民族危亡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人民群众也急切要求武装起来抵御外侮,寿光发动抗日武装起义的客观条件,已基本成熟。真有移干柴近烈火,一触即燃之势。

第二节  抗日武装蓬勃发展

1937年10月下旬,省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长林浩同志,在博山召开会议,成立了中共鲁东地区工作委员会。会上具体研究和部署了鲁东地区人民抗日武装起义的工作。工委委员张文通同志,星夜赶回寿光,向县委传达了这次会议的有关决议。县委立即在北台头村召开全体会议,做出了在本县发动武装起义的决定。

11月上旬,县委在牛头镇马保三家中,召开扩大会议,具体研究组建人民抗日武装问题。马保三、王云生、王文轩、陈少卿、陈纪明、李杰、李文、王文介、褚方堂、侯连三、张子明、王登盈、孙聿修等同志出席了会议。会议分析了全国抗日救亡的形势、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等方面情况,结合本县实际,作出了武装起义的实施方案:第一步,在广泛发动群众的基础上,先以各地党支部为核心,以党员为骨干,大力发动爱国青年参加抗日队伍,根据“有人出入,有枪出枪,有钱出钱”的原则,筹集武器,秘密组织抗日游击队,时聚时散,就地活动;第二步在日寇大兵压境,国民党军政机构行将崩溃时,各路游击队,迅速集结,统一编队,宣布起义。会上还研究了起义的几点具体事项:

 一、起义部队的命名,根据上级指示定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八支队”。强调“八路军”这一名称,一方面可以旗帜鲜明,区别于原国民党的各种部队;二方面可以号召群众拥护党的军队。

二、拟定了军旗和臂章的式样;

三、加强部队联络的暗号;

四、集结地点,确定在牛头镇村,因为牛头镇是寿光有名的大村,有800户人家,9000多亩土地,村北是地旷人稀的大洼,西北紧邻芦苇千顷的巨淀湖,沟河交错,地形复杂,拉起队伍,进可以攻,退可以守。部队住宿、给养也易于筹措。同时这里是党的早期活动中心地,群众觉悟高,基础好。

五、推选马保三同志为全县武装起义的总指挥。因马保三当时有湖东乡乡长的合法身分,而且对党忠诚,有丰富的对敌斗争经验和较高的组织才能。他虽年届五十,但精力充沛,多谋善断,口若悬河,有极大的号召力,他常与旧官府打交道,认识人多,善于搞统一战线。所以他成为中选人才。马保三也当仁不让,拥护党的决定,在会议结束时说:“同志们放心,我劝全家老小,一块投入抗日,拉起队伍来,给养不成问题,先把我家的麦子囤揭开让同志们吃,吃完我家的再吃别人家的。”他的发言给与会人员以极大鼓舞。

六、决定先以“湖东乡抗敌后援队”的名义,把党内已掌握的部分武器,集中起来,作为拉队伍的基础。根据决议,会后崔家庄支部的李文、李銮金、李文辉等八位同志带上多年保存的六支钢枪,自带给养来到牛头镇,加上牛头镇原有的三支钢枪和一部分土枪、土炮、大刀、长矛,组成了四十多人的“抗敌后援队”。

不久张文通又在牛头镇召开了党员骨干分子会议,宣告成立八支队军政委员会。张文通任主席,马保三、王云生、李文、王培汉、王文轩为委员,委员会成为发动起义的总领导机构。

会议结束后,年过半百的马保三同志,象青年一样,全力以赴地投入抗日武装的组织工作。他穿着蓝布长衫,手执长杆烟袋,通宵达旦的召开会议,研究各项工作的安排。徒步奔跑于湖东乡各村宣传抗日主张,揭露日寇烧杀抢掠的暴行。号召大家,奋起抗日,组织武装,挽救祖国危亡。在牛头镇大集上,他站在方桌上,挥舞着胳膊,面对着拥挤的人群,慷慨陈词,讲述抗日救亡道理。以自己在东三省的亲身见闻,讲中国人充当亡国奴的痛苦情形,一时声泪俱下,群众都感动得抹眼泪。他讲平型关大捷,八路军痛歼日军,获得胜利时的情形,眉飞色舞,气壮声扬,群众欢呼声,鼓掌声,响成一片。讲到当前日军压境,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必须拿起刀枪与日拚搏时,群众纷纷响应,争先报名参军者就有十多人。

为了组织抗日武装,他把自己家庭当了接待站、会议室、印刷所、供给处。把自家积累多年的粮食当作了公用给养,把自家的柴、菜、油、盐无偿供大伙用,自己一家的男女老少当了后勤兵。烧水、做饭、送信、站岗全由他一家人承担,虽然他是个大家庭,子孙满堂,可是老老少少都有任务。不管是县委的同志,还是其他各地联系工作的人员,他都热情接待,他对孩子们说:“抗战吗!都是一家人,孩子们,倒水,递烟,杀鸡,烙饼,叫叔叔们休息好”在近二十多天内他自己跑了八个乡,串了几十个村,组成了一支80多人的队伍。

当时人员有余,武器缺乏。12月中旬,‘国民党小清河测量舰在羊角沟停舶,因日军封锁,不能开出,只好把船上的一门大炮和部分枪支从旱路运往寿光城。张文通、马保三立即决定,截取这部分武器,来装备抗日队伍。县委书记陈少卿亲自带领八名游击队员,在古城村北,由羊角沟通往寿城的大路两边沟内设下埋伏。当时北风呼啸,寒气袭人,战士们都抱枪等待着。不多时由南河的乡农学校学生,押着用马车拉着的武器,由北向南徐徐而来。等大车一进我们的伏击点,战士们猛然跃起,冲向前去,高喊:“不许乱动,谁动就打死谁!这些乡农学生都吓得目瞪口呆,乖乖地交出了武器。陈少卿等游击队员,一枪末发,缴获了17支崭新的钢枪,高高兴兴返回牛头镇。

这次截枪获胜,触怒了国民党县长宋宪章,第三天清早他就派出大批武装,将牛头镇乡公所包围,令一姓朱的官员前来要枪。当时局势十分紧张,在彼强我弱的情况下,如果拚打起来,定会招致损失,甚之影响起义大局。马保三急中生智,决定利用“统战”的法宝战胜对方。他态度谦恭,热情洋溢,把朱某请到乡公所里进行协商谈判。他以国共合作,统一抗日为大前题,阐明国共两党共同的敌人是日本侵略者,枪在我们乡群众手里同样杀敌,何必非交县不可。他以雄辩的口才,晓以民族大义,他讲到日寇占我国土杀我同胞,并快要进我县之际,不顾抗战大义,同室操戈,萁豆相煎时,痛心疾首,感人泪下。朱某素有爱国思想,颇受感动。在谈判中我们的战士也故显威风。他们把乡公所仅有的从土匪那里缴获的一支匣枪,成风十足地轮流背着前去沏茶倒水,显示我军的威势。谈判从早上一直谈到下午,朱某一方面被我们的疑兵之计搞得内心惊慌,一方面被马保三的热诚劝说感到内疚,因而妥协。他为了好回去交令,马保三便把几支不能用的坏枪交给他。他也不再争执,借梯下楼,带着这些枪,率队回了县城,宋宪章不允,又派南河乡农学校校长马冠三去索枪,马冠三素有抗日救国思想,竟被马保三说服,自己也加入了抗日队伍。后来宋还不死心,想加给马保三(当时任乡长)谋反的罪名给以惩处。马保三义无反顾,不计个人的安危,孤身到寿城与宋谈判,马保三仍以统一战线的原则,据理力争,使宋无言以对,又加时局紧张,西部抗日力量较大,就不了了之。

这次夺枪,壮大了后援队力量和声势,不久又接连缴获了羊角沟盐务局巡警队的三十多支枪,说服收编了一股土匪武装,得枪十余支,后援队逐渐壮大起来。

牛头镇后援队逐步发展的同时,全县各地党组织,都积极地组建了抗日游击队。

寿光中部,以崔家庄支部领导的特务中队日益壮大。王高一带,共产党员王永周、王西安积极发动青壮年参军抗日,一月间拉起了一个中队近百人。

寿光西部,以共产党员王子固家存的六支枪为基础,以南台头抗日救亡青年宣传队为骨干,也顺利拉起了一个中队百多人。

寿光北部和弥东一带,由陈纪明,常化轩等发动,领导了爱国青年带枪参军活动。许多青年受到抗日救国教育,冲破重重阻力,两人一伙,三人一帮参加抗日武装,也很快建立了一个中队。

寿光南部,王文轩在后王一带发动建立武装小组,后通过统战教育,发展了部分旧军队人员,很快也拉起了百多人的游击队。

至十二月,寿光各地武装起义的闪闪星火,已熊熊燃起,集中统一,公开起义的时机已经成熟。

第三节  牛头镇起义

1937年12月下旬,日军兵分两路渡过黄河,一路由齐河过河,直向济南进犯;一路由济阳过河,直向周村进犯。沉闷的炮声,不时从远方传来。国民党盘据的寿城呈现一片、混乱。富家商号搬走的关闭的纷纷攘攘,军政人员也惶惶不安。我八支队军政委员会认为起义时机已到,决定于12月29日公开举义。命令各地游击队届时到牛头镇集结。这天上午,各地游击队员,穿着各种服装,肩扛钢枪,土炮,手执大刀长矛,陆续列队开进牛头镇村。牛头镇村的群众,纷纷烧水做饭招待部队,有的站岗放哨防止破坏。周围村子的慰问团,也携带各种慰问品,络绎不绝,向乡公所拥来。整个牛头镇大街小巷,人群熙攘,沉浸在一片欢乐的节日气氛中。中午,湖东乡乡公所门前升起了“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八支队“的大旗。乡公所大院内,挤满了参加起义誓师大会的游击队员。在庄严的誓师大会上,马保三指挥宣读了《八支队成立宣言》,八支队军政委员会主席张文通宣读《告全国同胞书》。王云生等领导同志也发表了慷慨激昂的讲话。接着以马保三同志的名义贴出了布告,宣布八支队起义,呼吁全县人民,紧急动员起来,有人出入,有枪出枪,有钱出钱,支持我军抗日救国。马保三还以八支队指挥员的名义,正式通知国民党寿光县长宋宪章,说明我军起义的宗旨、部队番号。并要求当局振作精神,联合抗日,救亡图存。当时日军已占领周村,宋正惶恐不安,作弃城逃跑准备,对我部起义已无心顾及,只好表示支持,并派人前来慰问,以示联合。在大会上对各路游击队进行整编。八支队下辖四个中队:一中队是在王高拉起的部队,由王西安任中队长,王永周任指导员;三中队是以大坨郑埝为中心拉起的部队,以王子固为中队长,王文介任指导员;五中队是,在寿光北部和弥东一带拉起的队伍,以常化轩任中队长,陈纪明为指导员;七中队是在寿光南部后王一带拉起的队伍,孟祝三任中队长,王文轩为指导员。把在牛头镇拉起来的“抗敌后援队”编为特务队,还编了一个骑兵连和一个文艺宣传队。宣誓大会后,宣传队在街头演出《放下你的鞭子》、《流亡三部曲》等节目。到处红旗招展,一片欢腾。政治部还油印了一份《战斗简讯》小报,刊登抗日消息和学习材料及起义情况,分发给部队和群众学习。

八支队起义的七百多壮士,斗志昂扬,意气风发,决心向日寇拚杀。

第四节  整军建制

1938年1月10日,红军干部韩明柱和鲁东工委委员杨涤生来到牛头镇八支队。听说韩明柱是红军干部,大家都来探望。韩明柱这年21岁,中等身材,圆方脸,长长的眉毛下有一对炯炯有神的大眼  .  .晴,显得机警、干练,英气逼人。叫人一见便感觉到他是一个有勇有智,带兵有方的青年军官。大伙都暗暗赞赏。经介绍才知道他是河南省新县人,1929年入党,次年参加工农红军,曾任指导员、营政委和红军115师685团政治委员。“七七”事变后受党中央派遣来山东领导武装斗争。到山东后,省委分派他到寿光领导武装起义。38年1月9日,韩、杨二人,赶到寿光县城。这天早上日本侵略军正由广饶沿沧(州)潍(县)路向寿光境内进发。国民党    -县长宋宪章惊恐万状,正撤除城防,急急向弥河东逃跑,韩、杨二人赶到时,被宋宪章部抓捕,怀疑他二人是曰军奸细,前来刺探情况,便交宋宪章审问。韩、杨二人一再声明他们是投奔抗日队伍而来。宋疑惑不决,将其押在警备队看管。傍晚,日军进驻寿城,宋宪章部撤至弥河东邵家庄子,队伍七零八乱,慌慌张张,准备继续向寿光东北部逃跑。这时我党打入国民党警备队的地下党员李登坦、李廷奎,知韩、杨二人是来投抗日部队,走错了地方,便灵机一动,以帮助看押为名,将韩明柱、杨涤生解救出来,同时又联络了警备队倾向抗日的士兵16名,携枪18支,骑上骡马9匹,于次日投奔到牛头镇来。

韩明柱、杨涤生两人的到来,加强了八支队的领导力量,全队上下无不欢腾踊跃。韩明柱是红军干部,正规部队出身,对部队建设和指挥有极丰富的实践经验。根据他的建议,八支队军政委员会决定对部队进行整编:

一、强化部队的编制和人员的配备。按照红军建制,建立了司令部、政治部、供给部和一整套政治工作制度。马保三任指挥,张文通任政治委员,韩明柱任副指挥。指挥部设立政治部、参谋处、供给部。杨涤生任政治部主任,马健生任参谋处主任,侯连三任供给部主任。王云生任作战科长,陈少卿任组织科长,孙聿修任宣传科长,李文任民运科长,张子明任交通科长,李文轩任交际科长,褚方塘任军需科长。指挥部设文艺宣传队,出刊《战斗简讯》小报。支队仍按五个中队建制,各中队均设立党支部,分队设政治宣传员,这样部队就有了严密组织保证。

一、加强军事训练。因八支队的基本队伍,都是没有受过军事训练的青壮年农民,打仗靠热情,缺乏作战知识。韩明柱亲自带队,开展各种操练,讲地形地物利用,以及防御、出击、穿插迂回、转移等各种战术。他讲与日作战,适于伏击、游击,不能硬拚硬攻,所以在战斗中要主动、灵活,保存实力。这些知识技术,给终日在田间耕作的农民战士,大大开扩了眼界,也增强了部队的作战能力。

三、加强思想作风建设。他以红军的传统思想作风为准则训练部队。他提倡在部队中讲三大民主,讲爱护群众,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改变了部队只讲乡里乡亲、义气和散漫习气。各分队设文化教员,学文化,唱革命歌曲,提高部队思想素质,为了在实践中加以体现,他率领部队经常在县内各地拉练。

那时,国民党县长宋宪章率领他的县卫队,逃到寿光东北的西方吕后,把军政大权交给了二区乡农学校军事主任张景月,自己携款逃向铁路以南去了。县长逃走,国民党的政治统治土崩瓦解,一些地方土顽、土匪、社会渣滓都纷纷打起抗日旗号,起枪拉伙,成立队伍、要粮压款(硬索财物),自成司令,各霸一方。象二区的张景月、慈乐尧部,四区的刘世义、刘世忠部,南部的刘荆山何德卿部,羊角沟的巩志远部,西北部的刘振隆部,东北部的张汝滨部等大约有十几个土顽司令。他们为非作歹,惹得民怨沸腾。当时土顽白朴臣营,在邢姚一带逼粮索款,群众恨之入骨。为了为民除害,提高八支队的威望,八支队离开牛头镇开往邢姚驻防。、白营早望风窜往寿光东部,从此不敢在此抢掠,驻防期间,八支队军纪严明,秋毫无犯,深受群众的爱戴与拥护。各阶层群众,纷纷送粮送钱,献枪献弹,一大批青年自愿参加队伍。在驻防期间,大街小巷扫得一干二净,户户房东家里,水满缸,柴归垛。群众的一针一线,从不乱拿,临行老乡们拉着战士们的手说:“从来没见过这么好的队伍!”到邢姚拉练,不仅赢得了群众的信任;而从实践中提高了部队的思想素质。

为了提高部队的革命觉悟,1月30日,正是旧历年除夕,八支队开到张家庄,给寿光入党最早、已    ·光荣牺牲的寿光第一任县委书记张玉山祭扫坟墓,王云生饱含热泪,向指战员们讲述了张玉山在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时期,发展党的组织,开展革命斗争的艰苦历程,和他不怕艰难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使全体指战员受到了一次生动的政治教育。最后大家在烈士墓前,庄严宣誓:“继承烈士遗志,抗战到底,誓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去!”

部队在县内巡回运动,一边宣传,一边收集武器,扩大队伍。队伍发展到一千多人,长短枪三百    ’余支。加上土枪、土炮和大刀片,每人都有一件战斗的武器。同时部队的行军、驻防、集合、操练、遵纪、爱民等方面的素质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第五节  伏击日军三里庄

日军自1月9日攻破县城以后,次日东去,并无中国军队阻挠,认为寿光已被占领,因此日军汽车即在横贯寿光的沧潍公路上往返奔驰,运送军队和作战物资。昼夜鸣笛飞奔,肆无忌惮。寿光人民看在眼里,气在心里,敢怒而无力阻击,国民党土顽部队则远离公路,避敌自保。这时八支队驻离县城不到15华里的罗桥一带,为打击日军的嚣张气焰,提高人民的抗日信心,锻炼部队的作战能力,指挥部作出决定,伏击曰寇军车,以振民气。这是八支队首次对日军作战,指挥部认真作了战前准备,严格挑选参战人员,充分准备武器弹药和拚杀大刀。韩副指挥亲自指挥战斗。2月4日晚,韩明柱指挥亲率40名精干战士,怀着杀敌的决心,冒着凛冽的寒风,急速行军,进驻到寿城南关,首先观察了地形决定在城南三里庄后沧潍公路上伏击日寇军车。南关群众见到八路军到来,热情为战士们烧水做饭,把过春节招待客人的好饭好菜拿出来招待战士,安排好火炕为战士取暖、休息,还诉说公路上日军活动规律。韩指挥以他作战的经验结合当时观察了解的情况立即作出方案:5日拂晓前,部队进入阵地,间隔埋伏在三里庄以东路北的隐蔽地带。指挥所及预备队设在南关阁子上,相距不远,观察阵地,了如指掌。5日早上战士们由南关陆续进入阵地,在刺骨的寒风里卧在冰霜的路沟内。天亮以后,东方传来汽车的马达声,三辆日军汽车拉大距离向西开来。战士们心情立即紧张起来。汽车越来越近,第一辆是卡车,中间一辆是中吉普,最后一辆又是卡车。韩指挥凭着多年的战斗经验,料定中吉普上坐的一定是敌人指挥官,他当机立断:打中间一辆,放开两头的卡车。命令传达后,不多时,第一辆汽车急驰而过。当第二辆车进入埋伏中间地段时,“打”,随着一声炸雷似的喊声,战士们一齐开火,子弹集中向中吉普攒击,敌驾驶员当即被击毙,前车轮被击中泄气,汽车失去控制,一下撞入公路南侧。战士王其金、杨成吉、常万田。手提大刀,迅猛扑上去,将一名日军军官劈死。另一名日寇军官,提手枪逃出车外,窜入三里庄一民宅中藏匿,战士刘心斋紧追不放,后听到撤出战斗命令方才归队。这名日军官被三里庄群众围困在屋内,用乱棒打死。这时前面卡车向西驶去,后面一辆掉头跑回潍县。

战斗在短时间胜利结束,我官兵无一伤亡。这次战斗共击毙日军士兵一名,军官两名,一名是电讯联队长腾田(从缴获金笔上的刻字得知),一名是工兵少尉成田吉(从死者身上所带铜牌上得知),缴获军用指挥车一辆,长短枪各一支,战刀两把及部分军用物资。

战斗结束后,八支队从当地群众中借来两头牛,把汽车拖上,由战士操纵着方向盘,意气洋洋向罗桥开去。一连几日,八支队在罗桥、夏家店子等村,召开了军民祝捷联欢大会。马保三、张文通、韩明柱、杨涤生等领导人都站在缴获的汽车上向群众讲演。把缴获的日军大衣、军用毛毯、枪支和指挥刀都挂在树上展览。告诉人们日军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团结一致,一定能战胜敌人。一时军威大振,群情振奋,邻近各县都当作奇谈珍闻,大大激发了民众抗日热忱。罗桥附近,十几个村庄的群众,纷纷前来慰问部队,献枪献弹,报名参军的人络绎不绝,八支队很快发展到1500人,各种枪支近1000支。(来源/寿光文史)

相关链接:八支队抗日武装起义壮举(下篇)

你的回应
一周热门
一月热门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