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战时邮政的随军邮局(文/山东战邮)

Cpost 发表于 2018-11-23 21:01:54

    军邮,是特定历史条件下战争环境的产物。在战争年代里,山东解放区邮局为了适应军队战时通信需要,便于军队与地方机关和后方机关的联系,成立了军邮局。此外,还配合支前工作,建立了支前邮局,为支前机关及民兵民工服务。

    战时邮局成立之前,山东解放区的军队都有各自的一套交通组织,负责传递部队的军事文件。1942年2月山东省战邮总局成立后,省战工会关于战时邮务工作第三号通知中规定:“为寄递便利,各机关团体应与邮局取得联系,如有必要时请求战邮局在机关部队内设立随军邮局亦可……。”5月8日,山东军区要求:各战略区将各地军事交通工作和战时邮局协同进行,由邮局统一指导。8月1日,在滨海军分区首先设立了随军邮站。10月,在山东军区设立了随军邮局,直接担任军直机关的邮务工作。从此,山东战时邮局在各个战略区军分区的军事机关部队都有了军邮组织,随军服务。

    军邮站的组织比较简单。1944年6月,山东省第一次战邮工作会议上通过了《战时邮务规程》,其中第五章对军邮工作做了如下规定:“军分区以上之军事机关,一律建立随军邮站,置站长…人,交通员一人。”“以团为单位配置随军邮务员,负责收发兼交通责任。”“军邮组织为部队建制之一,受部队统一领导,在工作上受战邮之指导。”主要任务是办理普通军事公文、军人邮件,发行报刊。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11月,省战邮总局根据上级指示,派滨海区战邮管理局局长于淳带领人员赴山东野战军津浦前线指挥部成立随军邮局。临行前,赵志刚局长对于淳进行了指示:“山东野战军津浦前线指挥

部已有一个随军邮站,但通信工作不能适应需要,黎玉同志指示,要总局再派人去。总局决定任命你为局长,带领六七名同志,去前线指挥部组织成立随军邮局。”于淳等人接受任务后,随即成立了随军邮局,下边分别在鲁南八师、新四军淮北九旅和七师及第二纵队等部设立军部分局(九旅后划归二纵)。“双十协定”签订后,部队集中移到峄县,次年3月前线指挥部返回临沂,于淳等人仍回山东省交通总局。

    1946年下半年,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对各解放区发动了全面内战。根据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山东省邮政管理局于同年6月下达了关于战时交通工作的指示,指出:要保证前线迅速稳当与准确地见到报纸及宣传品等,各管理分局及办事处应与当地军事机关研究,在前线部队中以师、旅为单位建立军邮。7月,省邮政管理局派于淳再次赴淮北山东野战军政治部组建军邮局,以支援自卫战争。

    1947年1月,山东野战军、华中野战军会师于鲁中南临沂一带。遵照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指示,两野战兵团合并,组成华东军区、华东野战军。同年2月,华东野战军做出关于建立和健全军邮工作的决定。为加强邮递工作,迅速传递书报、文件,供给部队精神食粮,密切上下级的联系,保证训令、通令、指示、决定及时下达,特决定将华中军邮总站及山东军邮局合并为华东野战军政治部军邮总局,任命于淳为局长、柏里为副局长。各纵队设立军邮分局。军邮总局在业务上受山东省邮政管理局指导,与各地邮局系配合关系,各级军邮局在业务上为垂直领导关系。

    3月,华东野战军为消灭重点进攻之敌,根据中央军

委指示,决定分为东线和西线兵团。原军邮总局局长于淳带领部分人员到西线兵团组建军邮局,东线兵团由省邮政管理局派李守标组建东线兵团军邮局,后派任兆祥为东线兵团军邮局长。到6、7月间,全军都设立了军邮组织。据统计,全省共抽调150余名邮政员工,按部队系统(指挥部、纵队、师)分设军邮总局1个,军邮分局11个,军邮支局26个。

    淮海战役以后,1949年2月东线兵团、西线兵团、苏北兵团合并,在徐州以西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在野战军政治部下建立第三野战军政治部军邮总局,下设发行、业务、联络3个股和1个交通队,在第三野战军所属的16个军、48个师和150个团设了16个军邮分局、48个军邮支局、151个兼职军邮站,组成了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军邮通信组织,一直到自卫战争胜利,都是通过这个组织来传递战地通信。

    在战争期间,军邮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军队之间、军队与地方之间、军队指战员与其家属之间的信函、书报的传递,以及投送宣传品、烈士证书、遗物等。军邮对传送的信件、物品等实行免费,并刻制各种军邮免费戳记发部队使用。

    军邮局的邮件运输,一般采取以下几种方式:1.在部队驻地比较固定的时候,由地方邮局组织支前专线邮路,把邮件送到军邮局。2.在部队与敌人对峙的时候,部队内部之间的邮件,由军邮局组织前线专用邮路运送各个部队的邮件。3.当部队在行进中或转移行军方向时,组织临时邮路,或在每处宿营地留下联络人员,邮件随行军路线运转,或规定发运路线日期,把后来的邮件直接运到部队新驻地。4.等在部队之前,预先组织邮路,安设军邮站,传送邮件。5.在大兵团作战时,设军邮联络站,与各军联系。在传递方法上:干线邮运采取双轨对流,接力传递,昼夜兼程的办法;部队之间互寄的邮件,从兵团到军、师、团、营、连采取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逐级递送或通过上级军邮局转地方邮局转递的办法。邮运工具除了邮件多时使用牲口驮运,一般是人背或肩挑,后来逐步发展到使用自行车。淮海战役以后,才开始利用火车、汽车、轮船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为了保证军事邮运的畅通,军邮局与地方邮局在工作上密切联系,互相配合,互相支援。军邮每到一地都主动与地方邮局联系,介绍部队情况、番号代号及行动方向等,在地方邮局指定的转口局设联络站,合署工作,保持联系,转移时也及时通知地方邮局。地方邮局在部队到达当地时,也主动找军邮联系,介绍本地区邮路及邮站分布情况。选择几个中心局作为军事邮件的转口局,转运军事邮件,并且准备一部分机动力量,为军邮服务,以应急需,免得部队突然转移,失掉联系。军邮与各地邮局联络的方法:一般是以电报通知省邮政管理局,由省邮管局转达;有时也直接给相关地方邮局去信或派人联系。

    在大规模的运动中,邮路经常变化,往往邮路刚刚组成,情况有了新的变化,邮路马上也要随之改变。在孟良崮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大规模运动,引诱敌人,调度敌人。在攻歼泰安城守敌72师之后,又迅速行动进攻宁阳和济宁。前线军邮局和地方邮局合作,仅仅用了两天的时间就组成了从沂水至宁阳的长达300多里的邮运路线,使部队能在两、三天内看到《大众日报》,指战员们也能在行军中收到家里的来信。从邮局调去担任军邮工作的同志,不避艰险,不分昼夜,来往奔走于战地的邮运路线上,把邮件、报纸送到各个部队和战壕里,出色地完成了党所交给的战时通信任务。如在莱阳战役中,部队从滨海区莒县向莱阳附近行进,军邮交通员白天要跑三、四十里路,把邮件送到部队后马上返回。晚上还跟着部队行军七、八十里,次日仍然照常去运邮件,回来又跟着行军。这样不断的行军、运邮,日复一日,背压肿了,脚上打了泡,走起路来一跛一跛的,仍旧坚持工作,从不叫苦,也不找民工帮忙,充分表现了革命战士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在新泰、莱芜战役中,部队的宣传队去做救护工作,军邮的同志们就代替了宣传队的工作,同时还协助押送俘虏。九师军邮站的同志们,经过了18天的长途行军之后,接着就投入战地通信工作。有的同志连续几夜不睡觉,有的整天顾不上吃饭,仍然坚持完成任务。

    山东解放区各地邮局以配合军邮通信工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所有的工作都以服从战争需要为前提。在胶东作战的时候,胶东邮政管理分局组织了300多里的快班邮路,昼夜兼程,运送报纸,使部队第二天就能看到《大众日报》。山东解放区邮政管理局在每个战役中都派出前线联络组帮助军邮局组织邮运路线。1948年秋,当山东邮政管理局了解到前线军邮人力缺乏的时候,马上又派出了第二批干部去补充和加强军邮的力量。在淮海战役中,以陈艺先副局长为首组织了几百人的支前队伍,开辟了通往各部队的前线专用邮路,保证了战地的通信联系,使指战员能在战斗空隙看到报纸和家信。由于解放区各地邮局的配合和不遗余力的支持,要人有人,要物资有物资,做到了那里有军邮,那里就有邮局为军邮组织的邮运专线,有力地保证了总部通信需要,鼓舞指战员的战斗热情,支援了战争。

    军邮局之所以有旺盛的生命力,在解放战争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首先是与部队军、政领导的关怀和支持分不开的。1947年1月举行的峄东战役,人民解放军消灭了蒋经国的第一快速纵队和冯治安军的大部。蒋介石大为恼火,随即将济南王耀武和李仙洲的部队,归属陈诚统一指挥,并确定在鲁南临沂决战,实行南北夹击,妄图消灭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部队为迷惑敌人,摆下于与敌人决战的架子,公开号召誓死保卫临沂,但主力部队却隐蔽地大踏步北撤,突然包围了北线的李仙洲部队,组织了莱芜战役。华野政治部主任唐亮事先将作战意图给军邮总局领导人打r招呼,并明确告诉哪些部队留下阻击,哪些部队北上。这样,军邮局立即调整邮件运输路线,按部队流动而转移,等部队到达指定地点,邮件也就同时到达。那时,军邮局局长于淳每天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跑部队作战处,了解敌我双方军事动态。在莱芜战役时,有一天,于淳无意中走到了陈毅的办公处,陈毅第一句话就说:“你又来了解情况吧?”正因为领导信任关怀并经常给予指示,军邮工作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较好地完成了军邮通信任务,曾两次受到华东野战军领导机关的通报表扬。

    军邮工作能够顺利进行,还与地方党、政领导机关的重视和地方邮政部门的密切配合是分不开的。军邮所到之处,可以指挥地方邮局,并协作配合。当时,地方邮局的邮路比较固定,交通工具是牲口驮、人肩挑背。部队一来,大批邮件涌来,传递任务十分繁重,光靠军邮总局的人员和马匹难以短时完成任务。对此,地方邮局总是全力以赴,局长亲自到军邮总局接受任务,兵站、支前民工及其车辆、马匹都是优先承送邮件,保证了邮件的畅行无阻。

    山东军邮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起来,离不开全体军邮人员的艰苦工作。军邮人员主要来自鲁南、鲁中、滨海地区,也有来自胶东和山东军政大学的学生,以及来自苏北的部队。他们不管来自那方,一到岗位之后都以高昂的工作热情,服从统一调配和指挥,积极工作。执行任务时,他们扛着枪,背负二、三十斤的邮件,把党的指示文件、报刊、宣传品和指战员的家书信件,昼夜不停地送往各部队指挥机关和战斗前沿阵地。外出执勤,没有固定路线,只是指定一个方向。那时战局变化非常急速,要完成邮件传递任务,要依靠自己的高度机智和灵活性,随时观察敌我态势、人马行踪,跟踪寻找,有时要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奔波十多次,甚至个把星期,才能完成任务。每当军邮员外出回来,军邮局驻地门庭若市,战士成群结队涌到军邮局的院子里,有的争着拿报纸,有的查找询问有无自己的信件,拿到信的高兴得又蹦又跳,真可说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有一首打油诗,充分抒发了战士收到家信后的喜悦心情:

军邮员是鸿雁,

千里迢迢把信传。

欣闻父老都安好,

土改、生产、忙支前。

团结互助杀敌顽,

立功喜报寄家园。

    军邮局在完成了它的历史任务之后,于1957年9月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与邮电部的联合决定正式撤销,军事邮件的寄递改由邮电企业接办。

来源/《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战时邮政》编著/张衍霞

你的回应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