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工人支队战斗历程(下篇)文/陈杰远

勿语 发表于 2018-11-27 17:37:37

相关链接:淄博工人支队战斗历程(上篇)文/陈杰远

进军大西南

1949年10月1日,是中华民族真正站立起来当家作主,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时刻。这天,部队从绿田地区出发,全体指战员在行军途中,兴高采烈,满身都是劲,以“坚决争取湘南战役全胜”的决心和行动,来表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庆贺。我们一边行军,一边战斗,不久,全师开进贵阳市。

12月1日,部队从贵阳出发经过7天急行军,于7日到达贵州毕节,师领导决定我们160团暂归军部指挥,先行前进,担任解放四川南部高县县城的战斗任务。部队进入阵地,1营在县城的镇宫场首先包围敌交警1大队队部,只发射几发六0炮,就摧毁了敌指挥所,打得敌人抱头鼠窜,一个敌军连长带着一股溃兵妄图逃窜,被我1连战士一枪打死伪连长,其余缴械投降。战斗打响的同时,我2营对高县县城发起猛攻。敌人一个班在城外一坐小山头上疯狂地向我2营射击,4连连长张保德,指挥饱手娄长玉一边喊话,一边向敌火力点打了两发炮弹,接着冲上一个战斗组,敌人已站得整整齐齐的举枪缴械投降。该连1、2排占领制高点,掩护3排攻城,敌人见势不妙弃城逃跑。这次战斗,共缴获轻重机枪11挺、卡宾枪和冲锋枪90多支、打死打伤敌连长以下数十名,活捉敌人30多名。

战斗结束后,继续随军部前进,参加了成都会战。师主力在毕节和云南东北的镇雄县城,担任对云南方向之敌的警戒,保证我各路大军对西北战场溃败南逃下来的胡宗南匪军作战的侧翼安全。任务完成后,师直、160团由镇雄北上,于12月21日抵达川南重镇宜宾市,接管该市城防工作,争取了敌自卫总队、保警队、暂编16师等4000多人投降和起义,初步建立宜宾地区的革命秩序,繁荣市场并开辟了宜宾军分区和所属几个县城的工作。

平定邛崃、大邑地区之土匪

1950年1月24日,部队从宜宾出发,向川西前进,2月1日到达眉山地区,进行补充新兵,并研究部署在耶崃地区的则匪方案和准备解放西藏的伟大任务。

2月13日,我师以建制16团和我们1602营4个营的兵力,提前由眉山开往邛崃地区执行则匪任务。随后21日,师主力亦由眉山开赶邛崃,至此,全师投入了则匪战斗。

1949年年底,在成都战役全歼胡宗南敌军之后,国民党匪帮的特务及反动军官、地主恶霸分子,已按照国民党特务机关指示,乘西南地区刚刚解放,人民群众尚未发动起来之际,就造谣诬蔑我党我军,煽惑和强迫农民群众替他们充当炮灰,妄图死灰复燃卷土重来,一时造成川西地区叛乱活动不断。邛崃、大邑地区土匪,大队组织以上的有40余股。

我们刚进入邛崃时,其城外四面皆匪,不断围城袭击,春节前夕、邛崃城内我兄弟部队1个营,已被土匪围困两天了。上级命令我先遣部队161团和我们160团2营:“两日内赶到邛崃,击退土匪对邛崃城的围攻”。腊月三十黎明,部队到达邛崃城外,161团6连先攻西门,敌人凭据碉堡的机枪火力点,封锁我进攻的道路,这时由团调来无后座力炮连,两炮摧毁碉堡,残敌还在顽抗,几个战士隐蔽地接近被炮火摧垮一工事,举起手榴弹向里面的敌人喊道:“缴枪不杀,我们优待俘虏,你再不缴枪,就用汽油烧死你们,把枪缴出来!”在这强大的政治攻势和军事打击下,敌人从破明堡里扔出挺机枪、9支步枪,12个匪徒当了俘虏,我们进入邛崃城,增援了城内的兄弟部队。

3月底,驻大川场剩匪的我们160团2营5连2班,在大川场至双河场之间的峡谷里与匪敌遭遇,被土匪头子郭保芝的警卫营包围。敌人凭借有利地形,压制2班攻势,情况危机。这时带队的排副姜厚德发现前面有座庙字,就冒着敌人的弹雨,带领全班冲向庙里。战斗持续了5个小时,打退了敌人的4次冲锋,在1、3班的增援下,匪徒死伤30多人,其余逃跑。

一天早晨部队在开会讨论头一天划匪战况,会议结束正要开饭,哨兵领进一位50多岁的老大娘报告说:“土匪天不明时就打进公所去了”。连长立即集合全连放下饭碗,冒着蒙蒙细雨,很快赶到安顺乡,连长把部队部署在山顶上,各排进入阵地,炮手架好炮,一挥手,猛烈的火力扫向敌人,立刻十几个倒了下去,其余四处躲藏,在冲锋号声下,全连猛冲下山,敌人遗弃伤号和几具尸体,纷纷向西南方向溃逃,战斗刚刚结束,乡公所的8个同志就跑了出来,紧紧地握着同志们的手,非常感激。

在第一阶段匪战斗中,由于部队积极作战和发动群众,先后在孔明庙、白塘井、高埂子、大兴场、马湖营,东岳镇等地进行了十余次大的战斗,歼敌近3000人,打击了土匪的狂气焰,使危机局面开始得到扭转。

4至7月,进入则匪第二阶段。土匪道到我严重打击后,由袭扰转为避战,以山区匪果为依托继续活动。在我进击时,匪特则分散和隐藏枪支,待我军走后,再起来活动。这一时期,匪特内部开始呈现恐慌动摇和分崩离析的状态,于是,我军采取“军事进则、政治瓦解、发动群众”的三结合方针,由进则转入驻则,附之实施以小型的袭击、搜捕。同时,成立则委会,执行“宽大与镇压”相结合的政策,特别以发动群众为主要环节,为划匪和开展地方工作建立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4月13日,团侦察小组,奉命从邛妹城西驻地双合场出发,到焕山岗侦察敌情。走到途中,迎面来了一位慌张行走的老大娘,侦察员尚孝成感到怀疑,拦住询问,老大娘见到3位便衣人拦路,吓得不敢说话,尚孝成解释说:“别害怕,我们是解放军便衣侦察,有什么和我们说。”老大娘看到他们言行和气,便说:“我就是找你们的,前面有3个土匪正在抢人,你们快去吧。”说完就走了。尚孝成他们3人在路两侧埋伏待敌,刚过十多分钟,前面来了3个人,前面一个手里掂着驳壳枪,后两个背着几个大包袱,刚走到伏击点尚孝成一个箭步猛扑上去夺过匪特手中枪,另两个同志同时跳出将后面两个抓住。经审问,拿枪的一个是有名乡里的土匪中队长李忠诚。并带到李匪家搜出窝藏的轻机枪1挺、步枪9支、手枪5支、各种子弹800多发。将土匪抢劫的财物立即归还了原主。

5月,160团警卫连到下坝驻剿。这里的大部分群众因受土匪欺骗宣传和强迫跑光了,剩下的只是几户老人,小孩子。全连战士给老乡打水、收割、耕地,以实际行动标明人民军队的严明纪律。在部队的感召下,不几天,逃跑的群众就纷纷回家,还出现了父亲领着儿子、妻子带着丈夫主动缴械自首的场面。半个多月的时间,收到长短枪250多支、电话机3部、望远镜4具。从此,下坝附近的残匪,大部悔过自首,一些顽固不化的匪首匪徒也在群众检举下,被我们以武力逼捕,全部落网。

由川西彭家营通往西康的路上,有两个天然屏障—大垭口和风桶寨。川西土匪被我军歼灭大部后,彭家营恶霸地主彭天喜,这个曾被蒋介石亲笔赐予“天下第一保”匾额的土匪头子,妄图依据大垭口和风桶寨天险负隅顽抗。我军决定消灭彭家营这股300多人的土匪,向党的生日七一献礼。

6月30日上午,161团营2连接到团部命令,要求在当天夜里赶到风桶寨,截断敌人向西康退却道路。此时正是阴雨连绵,快接近风桶寨时,已是漆黑的深夜。战士们不顾疲劳,冒雨在陡壁上爬行,走在前面的夏金辉突击班警惕地爬上峰顶后,刚被敌人发觉,就向敌人开了火,敌人丧魂失胆,四处逃散,中午时分,战士们已追击敌人50多里,胜利地完成了切断敌人退路的任务,全连无一人掉队,为配合1、3连在大垭口围歼匪敌创造了条件。

大垭口更是一条悬崖陡豁,只有一条通过深沟到山上去的羊肠小道。匪敌集中强烈的火力,日夜封锁着这条道路。1、2、3连发动了两次冲锋,结果都未攻上去,后又兵分三路,深夜两点钟进入阵地,在拂晓前发起第3次冲锋,以猛烈火力从三面向敌巢射击,敌人像无王的蜂群,乱做一团,抱头鼠窜,战士们奋勇追击,很快结束了战斗。这一仗共歼敌101人,其中打死打伤28名,活捉匪敌大队长冯玉才以下匪首4名,生俘69名,粉碎了彭天喜自嘘的“天下第一保”的反动巢穴。

经过五面山、双河场、彭家营等数次剿匪战斗,歼灭和争取瓦解大批匪敌的自新和投降,群众对我们也有了正确的认识。至此邛崃、大邑地区境内,除少数匪首继续活动在羊儿岗、天台山地区外,其它地区已基本上肃清匪患,社会秩序得到了稳定。

部队在“9月底前净化士匪”的要求下,进人剿匪第三阶段一——清匪阶段。从7月下旬到9月底,以两个营的兵力,分散在土匪经常活动的羊儿岗、天台山两个地区,开展清匪、收枪和进一步组织发动群众工作。

8月23日,师直警卫连奉命到水口乡剿匪。连里根据上级“开展政治攻势”的指示,决定以班为单位进行宣传。6班被分到梅子沟。他们针对群众怕土匪报复的思想,反复宣讲政策和当前的剿匪形势,打消了群众顾虑。一个叫王德林的老乡来报告匪首陈启祥及匪群14人的行踪。班长乔海林小组马上出发搜捕,将陈匪一网打尽。

此后,村里老乡积极报告匪情,又活捉了蒋介石“亲封的”“天下第一保”保长大匪首彭天禄以下24名,争取了大匪首水口乡乡长白光明等投诚。在5天内缴获了机枪2挺、步枪15支、手枪3支。

161团3营刚进山剿匪时,情况不明,进山扑空,开会群众溜走了。他们就抽调13个班排干部,动员教员、学生参加宣传工作。这时双河、都江两乡正遇蝗虫灾害,部队就帮助老乡扑虫救灾,又配合当地政府召开开明绅士会议,动员他们帮助贫苦农民解决一部分种子困难。同时和政府共同召开两乡420名农民代表参加的诉苦大会,提高了群众觉悟。诉苦大会后,各保成立了治安会和情报小组,干过土匪的看到无处存身,就自动缴了枪。经过30多天的工作,共缴轻重机枪18挺、步手枪400支、各种子弹740发、手榴弹10枚,在三坝乡西山活捉了“反共救国军”支队长、土匪头子伍国成和中队长伍国云、李良成等5名匪首。

张开峰是邛崃高场的惯匪,曾在胡宗南匪军部下当过副官,受过特务训练。依靠他的反动统治和一手好枪法,欺压百姓,无恶不作,当地群众称他为“万恶的黑枪手”。四川解放后,他和川西特务土匪头子郭保芝、叶瑞廷、李明银等建立了密切的特务联系并被匪首“反共救国军川西司令”李明银委任为大队长,送他“快机”一支。1950年2月,张匪乘机率部800多人攻打邛崃,在我军打击下退守深山。我160团3营7连驻高场后,从群众中得知村子一个70多岁的老匪陈达开,虽已隐居田园,但仍和匪首联系。七连连长以张匪的名义给陈达开写了一封假信,拿着到了陈家,用计迫使陈达开交代了张开峰的下落——大邑县安仁镇安家村张开峰的岳父家。随后,部队在群众的协助下,深夜包围了安家村,一枪未发,这个“万恶的黑枪手”张开峰就擒,解除了群众的顾虑,只一天,自动交出张匪埋藏的枪300多支。

叶瑞廷是邛崃西大山三大匪首之一,1950年1月,强迫纠集下坝、油榨、马湖三个乡1200多名青年,攻打邛崃,被我军进剿后,纷纷溃散,叶匪逃进深山,视机出来袭扰。活捉叶匪的任务交给了驻马湖营的161团1连。当时,在师党委处处有人、村村有兵的指示下,连里没有一个完整的建制班,连决定由文书范志诚带领4名战士,在白给叶匪干过9年苦工的马庆云向导下,于9月28日向大西山出发。马庆云知道叶提的侄子叶绍修这天要给土匪送东西,于是6人隐蔽在风桶岩一座小茅屋内,将叶绍修擒获,盘问出了叶匪的下落一—高山蟹子塘。当接近叶匪住所时,被一个哨兵发现,他们跟踪追击,在一间小楼的床下,将呆若木鸡的叶匪就擒。

经过7个多月的则匪战斗,共计歼灭匪特5000多人,争取瓦解自新投降匪群3000多人,活捉匪首20余人,缴获各种炮20门、轻重机枪90余挺、长短枪5100多支。以重叠封锁,反复“扫荡”的作战方式,结合政治争取、瓦解、招降工作,获得净化邛崃、大邑地区之匪特叛乱活动,建立了革命政权和社会秩序,保护了人民利益,为冬季反霸、减租退押的人民大翻身运动扫清了障碍。由于我军迅速消灭匪特,使川西进藏交通畅通无阻,大量物资源源运往前方,对昌都战役起了配合作用。

进军西藏

为了使西藏人民水远摆脱帝国主义侵略奴役和羁缚,早日回到新中国的怀抱,在匪的第二阶段,162团于1950年6月26日,奉命从邛县的高埂子出发,前出到西康省天全至泸定之间的二朗山执行修路任务,为进军西藏打通道路。同年10月,部队在匪全胜的基础上,师部由邛崃移驻大邑县县城,开始全面的整训工作。

1951年3月上句,在大邑县县城内召开了全师庆功出师大会,全师指战员一致表示:“争取功上加功,坚决为解放西藏,建设祖国边疆而奋斗!

1951年3月26日,部队从大邑,童县、金堂等地向邛崃县集结,向康藏高原进军的行动开始了。28日,邛崃各界人民举行欢送告别大会。29日,部队先后乘车向西挺进,经过8天行军,到达康北甘孜。4月初,我师司、政机关与53师司、政机关联合组成机场修建指挥部,领导甘孜机场修建任务,到11月中句,胜利地完成第一阶段的工程。11月11日上午11点许,高原上降落了第一架飞机。20日举行了隆重的通航典礼,西南军区首长和西南军区空军给大会和修建部队发来贺电、慰问信,中午12点,飞机徐徐降落,由军司令部何颜参谋长剪了彩带,飞机滑进停机坪,人民陆军和空军在祖国的康藏高原上第一次胜利会师握手了。

与此同时,空军二O三部队七号机组全体同志,也发来慰问信,他们高度赞扬了我们修建部队在3000多公尺的高原上,克服一切艰难困苦,筑成第一个空军基地,为他们顺利执行航空任务创造了有利条件。

机场完工后,除部分部队继续执行完善工程和改建甘孜附近4公里线路任务外,我师于9月23日,组织雀儿山工区指挥部,打通雀儿山公路,这支有光荣传统的淄博矿工为基础的部队,在严寒的冬天,以淮海战役战斗的姿态,向海拔5300多公尺的雀儿山展开进攻,全体指战员表示:“坚决在年前打通雀儿山”。雀儿山,雄险陡峭,终年积雪不化,是康藏交通必经之重要关口。为支援前方兄弟部队和改革、建设、繁荣新西藏,在一日多变的气候下,凿石劈峰,开出一条宽阔平坦的高山公路。快要到停工期限,山顶上艰巨的石方工程尚未打下来,需要留一部分部队坚持战斗,这个光荣的任务交给我们160团2营,师团首长亲自作了动员和指示。大家都知道,今冬打不通雀儿山,就会影响明春的修建任务和支援前方,在雪线上的高度施工,体弱和心脏病不适宜,经检查指名留下的同志不满意,4连司务长郑士明,40多岁,身体不好,指定留下,可他对连长说:“我是非上山不可,别的都能去,我是一个党员干部,不落在同志们后边!”最后领导批准了他。山顶气候稀薄,终年积雪,水的沸度难掌握,经常吃生饭,夜间冷得难以入眠,可是大家的决心很大:“不打下雀儿山决不下山过年”“坚决完成任务,作为献给1952年元旦的礼物”。在全营的突击下,终于在1951年12月29日,雀儿山段公路全部畅通。

为保证公路畅通无阻,160团又留下2营担任扫雪和清理塌方任务,气候恶劣,一阵暴风,积雪就深达几尺,同志们每天迎着风雪打脸、手麻木、鞋袜和脚冻结在一起等艰苦环境,把雀儿山当战场,冰雪当敌人,以不排除交通障碍誓不下山的战斗誓言,分成3班日夜轮换,保证了300万斤粮食运过了雀儿山。

紧张地完成扫雪、砸冰、抢修塌方任务之后。在雀儿山渡过了1952年元旦、春节。部队在独木钉施工时,接到团里送来一份电报,这是中央人民政府交通部4月3日发出的关于表扬抢修雀儿山塌方、扫雪的部队和技工的通报。通报中说:“雀儿山积雪及塌方的巨大工程干线,部队与技工同志们不避艰苦与风雪作斗争,胜利地克服了施工障碍。”“160团全体指战员及技工同志们,我们对他们完成任务的坚强意志致以革命的敬礼!各工地及其他工作人员应向他们学习。”交通部已报请军委通报全军。指战员在队前宣读后同志们高兴地跳着、欢呼着。

在打通雀儿山路段后,部队进行了3个多月的学习休整后,于4月11日,先后从驻地出发,经5天行军,到达雀儿山西台站至大马洞线开始执行1952年打通马昌段公路的修建任务。

全年工程分为五期,施工中,开展以工程民主为内容的爱国竞赛立功运动,在上级正确领导和全体指战员的共同努力下,提前50天胜利地结束了五期工程,共计全长101多公里,路面工程77多公里。11月20日,我师会同53师及汽车16团的代表,与昌都地区各界人民在昌都四川坝隆重举行通车典礼,康藏公路正式通车到昌都,给康藏人民带来了繁荣和幸福。

1950年春,西南军区进藏部队在西南解放战争刚结束,就接受了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的命令,执行一面进军,一面建设的光荣任务,在高原上修机场、开公路。1951年冬公路通到甘孜以西的雀儿山,1952年11月通到昌都,由于全体指战员、技工,民兵和藏汉人民的支援,使工程比原订计划提前60天完成。从成都起步,翻过二郎山到达康定的一段公路叫“川康公路”,在这段公路上的飞仙关,修了一座壮丽的钢索吊桥,上面写着一副对联:“劳动创造世界飞仙天险何难克服,革命带来幸福闭塞边疆从此繁荣”。在二郎山西的大渡河上,红军长征曾渡过的泸定桥旁边,修了新式的钢索吊桥,桥上有朱德总司令亲笔题写的对联:“万里长征犹忆泸关险,三军远戍严防帝国侵”,横额是刘伯承将军题的:“大渡河”大字。在桥头的石碑上,刻着毛主席的“长征词”和张国华将军等题的碑文。从康定翻越雀儿山到昌都一段公路,叫“川藏公路”。这一段公路上都是大山深谷,在雀儿山西边金沙江畔,柯鹿洞之处的峡谷转变处,架着一座桥叫“通藏一桥”,这里桥很多,“通藏一桥”是其中难架的一座。

国内地和西藏边疆的川藏公路,从西康北部玉隆县的马尼根果草地,向西延伸到昌都段的公路修建,是筑路部队在“世界屋脊”上征服大自然的辉煌成就。公路长44645公里,中间经过6座海拔4500到5000公尺的大雪山,有80公里路程爬行在冰层雪线上,有150多座桥梁架设在金沙江、澜沧江上游的悬崖深谷、惊湍急流上。这一条线路是一望无际的岩石、潮湿的沼泽、大山、深谷江河,开山筑路十分艰巨困难,气候稀薄。当地流行着的谚语说:二三,雪封山;四五六,泥没足;七八九,正好走:十冬腊,皮开拆。”沿线有400公里没有人烟。筑路的部队、军工、技工长年栖身在树枝、石头的潮湿地上,有时大雪压倒了帐蓬,山上没有水,就化雪煮饭,粮食供应不上,爬过高山自己背粮,甚至吃稀饭,吃糍粑糊糊,吃野菜、老鼠,还照常坚持工作。零下二三十度风雪冰雹袭击,不停地进行挖土和爆炸,手上冻裂了口,流出血也不顾惜自己。悬崖绝壁上没有踩脚的地方,就打起架子或用绳子绑住腰,悬在半空中,照样打眼放炮。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谁也不叫苦,而且发挥了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创造力,各单位出现了二三十种新的发明创造。筑路所需的一切物资,都要从遥远的内地运来,藏族人民组织万头牦牛运输队,把汽车拉来的物资运到工地。当通车到昌都时,街道上成千上万的人群高声欢呼,响彻雪山草谷。人们围着汽车队,送上鲜花哈达,孩子们爬上汽车要求把他们带走。汽车如长龙,先头已到了四川坝,尾车还在海拔5000多公尺的达马拉山的顶峰。一些老年牧民按照藏民风俗,跪在地上横起双手,感谢毛主席说:“我们牧民早就盼望毛主席派汽车把内地的茶和布运来,让我们痛痛快快地喝点茶,用新布面儿换换老羊皮袄,现在真的来了!”

完成马昌段公路修建后,就地休整了3个月,开展人马健康运动、文化速成学习,为1953年的公路修建创造了有利条件。

经过短暂休整,根据毛主席“公路走南线,五四年到拉萨”的指示,部队又紧张地投入了筑路任务中。1954年,川藏公路顺利地通车拉萨。与此同时,青藏公路也通车到拉萨,使西藏与祖国内地连成了一片,从此,结束了几千年来西藏交通闭塞,运输困难的历史,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起到了与内地同步的重要作用。公路通车拉萨后,1955年接到上级命令,调我(当时为副团长)到南京学习,从此就离开了这支部队。

“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这支以淄博煤矿工人为基础发展壮大起来的人民解放军,走到哪里就胜利到哪里,宣传到哪里,并把红色的种子播种到那里。每解放一个地方,就抽调一些部队到地方组织人民政府,建立政权,现在十几个省、市都有他们的足迹和“种子”,他们发扬这支队伍的光荣传统,由进藏到现在,从未离开,今天他们仍然坚守在西藏高原,保卫着祖国的边疆,为四化建设贡献力量。

(1982年6月段兴海整理,本文有删节。ocr文字未校对,内容仅供参考,谢绝转载)

【作者简介】陈杰远,男,1924年3月生,罗村镇千峪人。1945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2月始,在部队先后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等职。1964年8月,任陕西省宝鸡军分区参谋长、副司令员。1975年11月始,在北京军政大学学习一年。1981年5月离休,享受正师级待遇。1988年4月,因病去世。

你的回应
一周热门
一月热门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