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阳县始末(执笔/王秦山)

柴进 发表于 2019-06-03 20:33:55

解放战争时期的泉阳县地处皖北平原。是豫皖苏边区新设县之一,由临泉,太和,阜阳三县界临属地析置而成,全县南北长约44公里,东西长约62公里,总面积约为1131平方公里。

泉阳县于1947年12月建立,属中共豫皖苏四地委领导。1949年3月,根据中央关于恢复原省区建制的精神,该县撤销,所辖各区分别划归其原县建制。泉阳县从开辟、建立到撤销,历经1年零3个月,为解放战争做出了贡献。

进军豫皖 开辟泉阳

1947年下半年,解放战争进入敌我力量较量新阶段。党中央采取中原突围,将战争引向蒋管区的方针取得了一定胜利。9月,刘邓、陈粟大军会师豫皖苏,恢复扩大了中原解放区。国民党中原防卫体系日趋瓦解。解放战争走向全面胜利。

国民党反动势力为挽救淮河以北残局,控制皖北重镇——阜阳,将其上升为第十四绥靖区,由李觉带整编七十四师(军级)加强守备,与我军对垒。

为牵制、分散敌人兵力,创造条件开辟新战场,配合野战部队歼敌作战,根据中原局和区党委决定,独立武装和分区武装分散活动,借大军南下的有利形势,打向蒋管区,消灭国民党地方武装,摧毁反动政权,建立人民自己当家做主的民主政权。

1947年秋,豫皖苏区党委为迅速解放阜阳,完成中央在此一带组织大战役的战略设想,拉开沈、阜、太、临一线为主要战场,军区司令员张国华和区党委书记吴芝圃亲自部署,继开辟沈邱、项城、临泉、汝南、新蔡等县之后,继续向东发展,在阜、临、太三县结合部建立泉阳县,控制泉、颍河中间地带,从西边完成对阜阳的包围。接着,四分区三团建立阜南县,开辟颍上县、颍阜县;六分区建立阜北县,四面布网,使敌人的陷于困境。

据此,豫皖苏军区指示宁之祥任县长,以沈邱县为依据,带一个班的武装向阜阳方向开辟,建立泉阳县。

1947年12月中旬,宁之祥受命到界首刻制“泉阳县民主县政府”大印,拟印了民主县政府施政布告,由警卫员张永周兼管大印。10个人,一匹马进入颍河、泉河之间的偏辟地区,沿泉河西岸活动。当时,刘邓大军已过境四个多月,新建立的阜、临、太县革命政权因两河相隔,力量没及时伸入,阜阳城又驻有敌军主力,国民党县政权还在行使政令,乡村地主武装、小股之匪、散丁、游勇时常骚扰、破坏,为开辟工作增加了许多困难。宁之祥见大刀阔斧式从上到下建立政权的沈邱经验在这里受到局限,于是,采取白天赶集开大会,作演讲宣传党的政策,张贴布告,宣告成立民主县政府。夜间串连,开小会,谈心交朋友,建立活动点,为推动革命的深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群众迫切要求有一个和平安定的生活环境,纷纷向民主政府靠拢。宁乏祥见条件成熟,便向军区汇报。一面请示增派干部,充实加强领导;一面靠自力更生解决干部来源。

不久,上级调张友武、杨明枢、杨得仁等4位同志和宁之祥带来的一个班的战士分四摊子,成立了县政府和砖集、陶庙、胡集三个区政府。接着,四地委又从临泉划来杨桥区。1947年底,军区参谋长陈明义派三十团一个连归宁之祥指挥,沿泉河两岸向东,开辟了大新、闻集,宁老庄和龙王堂四个区政权。

建立民主政权 完善工作机构

1.中共泉阳县委和工作机构

1947年底,区党委指示,由三十团党委兼泉阳县委。团政委冉宪生兼县委书记,宁之祥任副书记。1948年2月底,太行、晋鲁豫先后调来一批干部,三十团党委不再兼县委。接着,四地委决定正式成立中共泉阳县委,增加苗中路为县委委员、胡文为县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杨尚宇为县委委员兼副县长。后又增加崔如泰、孔庆祥、于子龙(宣传部长)为县委委员。六月,胥光义调任泉阳县委书记。委员还有王挺。

县委下设秘书室(秘书先后是连千祥、王任先)、组织部、宣传部。高谦为组织部干事。

2.泉阳县民主县政府和工作机构

泉阳县民主县政府成立于1947年12月中旬,县长宁之祥,副县长杨尚宇。下设财粮科(科长赵兴世)、司法民政科(科长张晋英)、交通邮电科(科长王建业)、工商科(科长王建民)、公安局(副局长耿贵来)、县大队。

3.建立泉阳县大队

泉阳县大队建于1948年2月初,政委胥光义、副政委王挺、大队长宁之祥、副大队长石坚。

4.建立区政权

泉阳县委、县民主政府成立后,为稳定局势,抓好基层工作,至1948年6月下旬,先后建立8个区政权,在干部紧缺的条件下,及时任命了一批强有力的区级干部。

1948年元旦前后,县长宁之祥首先在泉阳县腹心地区分别建立砖集(一区)、陶庙(二区)、胡集(三区)。张友武、杨明枢分别为一区、二区区长。三区暂缺员。晋鲁豫南下干部苗中路、和太行地区带兵南下干部胡文、杨尚宇等四、五十人先后分配到泉阳县,充实了干部力量。孔庆祥、赵立德、赵福江为一区区委正副书记、区长;苗中路、赵荣秋为二区区委书记、区长;刘玉林、李银锁为三区区委书记、区长。泉阳县武装在三十团支援下,清剿太和北窜至亮集、大新的土匪,建立四区,梁辑武、郝全仁为区委书记、区长。6月,胥光义从二野干部支队带来部分同志,加强了县区领导。6月中旬建立五区,白镜清为区委书记、杨明枢任副区长。这时,豫皖苏军区情报处派李永题设在白庙的对阜阳工作的情报站,迁到宁老庄,对外称六区,执行双重任务,李永题、申振高为区委书记、区长。25日,连千祥、张友武在龙王堂、大田集、马寨开辟八区,并分别为区委书记、区长,陈玉山为副区长。同年6月,由临泉划来的杨桥区(1947年11月组建,区委书记崔如泰、副书记李福成、副区长郭和武)编制为七区。至此,泉阳建立了八个区级政权。

5、建立改造乡、村政权

刘邓大军过境,形势急转直下,广大贫、雇(佃)农和一此进步小知识分子心向民主政府。国民党乡、镇以上政权基本解体,大小头目纷纷逃匿。泉阳县利用这一优势,委任原来各村推举的保长为民主政权的保长和民主村长,在靠近阜阳城的地方设置了一些两面政权,明为国民党办事,暗中为我服务。

1949年1月21日,中共泉阳县委会根据区党委土地会议精神及泉阳县具体情况,制定了《建乡计划》,决定:各区取缔原大村长、顽保长、乡长、间邻、街长。按照工作基础,自然条件和现有行改区划,设立杨桥、龙王堂、大田集、行流集、华陀庙、姜堂、闻集、两河口、大新集、胡集、陶庙、砖集十二个镇,镇设镇政府,乡设政府,乡农村委员会,乡民兵中队和支部等。《建乡计划》未全部施行,泉阳县即奉命撤销。

武装建设和武装斗争

按照地委指示,泉阳县县大队于1948年2月初成立,随后又进行了整训:(1)县大队直接掌握的武装组成两个连和一个警卫连;(2)各区中队武装,当时除六区(宁老庄)外,统属县大队领导;(3)泉阳县拉谱的五个连于长官店整编后编入了三十团,后又从各区“拉谱”队伍中选拔组编了一个连。这时,县大队由原来三个连发展为四个连。后,警卫连改为公安队(队长吴文彬),划属县公安局领导。

泉阳一带民间枪支大都集中在中农以上的家庭里,其中多在地主家。备村为了安全组织的不同形式的“看家队”等武装组织,多为各村地主、保长掌握。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他们设法向民主政府靠拢,要求加委。泉阻县从组织民兵,改造看家队为民兵组织入手,有计划地组织民兵搞枪换肩,逐步把武装集中在人民手中。同时对乡间勇敢分子拉起的队伍加委,有目的,有领导地改造、整顿。对少数反动敌对分子坚决清洗。县民主政府及时派政工干部启发战士诉苦,提高阶级觉悟、明确阶级路线。长官店整编后,素质较好的人员被补充进主力部队,愿意留下的三十多中队以上干部,大多数随十八军南下,为解放战争胜利做出了贡献。

泉阳县革命政权建立前,地方恶霸勾结十余股土匪为非作歹。国民党十二兵团过境,所到之处,更是作恶无数。仅八区龙王堂财物损失便达十万元。龙王堂正街上66户居民被拉丁61人,全镇40岁以下,14岁以上女子,未及逃走者均被强奸。针对这些暴行,邓小平从大别山回师后,派中原局宣传部副部长陈克寒等到泉阳、沈丘征集意见,提出:“以剿匪反霸为主,扩大武装,建立政权,稳定社会秩序”。泉阳县以县大队,工作组为主要力量,采取扎根串联,访贫问苦,减租忆苦等办法,发动村干部,组织民兵,动员有觉悟,符条件的青年参军,参战,打土顽。

1948年春,土匪头子李学兰网罗20多土匪(10余人骑马)包围李腰庄,该村工作人员一面斗争,一分做瓦解工作,并在县大队一个排配合下,活捉李学兰,收缴了土匪枪支。大吕营工作组侦察出一个有10多条血债,强奸逃荒少女的匪首吕庆增,报经地委批准,予以镇压。施长金,杨更金等在代桥一带配合剿匪,活捉匪首王亚庆及土匪多人。李银锁,施长金在后闫湾活捉匪首秦共善及匪30余人。胥光义、胡文带县大队、区中队配合纵一十旅十八团一部在胡集以东活捉30多大小匪首,收缴200多支步枪,多挺机枪及多支手枪。2月17日,宁之祥率县大队。200余人,在界首市大队、刘兴区队协助下,于陈老庄窑口一带围歼陈化雨部,活捉100余人,缴获所有武器弹药。4月22日午夜,约300多土顽于刘湾村阴谋偷渡泉河,袭击泉阳县民主政府。拂晓,阳县大队、胡集、杨桥区队在四分区两个连协助下,在敌渡河时一举全歼。夏初,退入阜阳城的临泉、界首、太和国民党县保安队约300余匪徒,派特务到陶庙、界首活动。他们在携密返回途中,在杨桥被查获。为首一人跑掉,其余经审讯被镇压。这样,短短几个月,泉阳县消灭十余股土匪,缴获手枪200条支、机枪3挺、步枪千余条、弹药无数。打击了地方土顽的气焰,丰富了斗争经验,安定了民心,安定了社会秩序,生产得以发展。

支援准海战役

1、动员地方武装、配合前线作战

淮海战役打响后,泉阳县大队和杨桥、马寨区中队为阻击黄维兵团过境,根据豫皖苏区党委和地委指示,发动民兵拆毁杨桥区境内的公路和沿途之定庙、八十里店等主要桥梁,同时空舍清野,断敌补给线,寻机袭扰、疲困、阻滞敌人。

一天上午,马寨区副区长陈玉山在张寨主持召开群众大会,镇压恶霸张××。黄维兵团前哨部队接近时,陈不知道。区长张友武闻讯立即带区中队30余人协助陈镇压了张××。撤离到龙王堂东南公路上,发现敌人主力,即伏击,尔后转移、隐蔽。生俘敌一通讯兵、一战马、一马枪,及时为分区提供了敌人驰援淮海之有关情报。

2、筹集粮款、供给前线

泉阳县地处战役后方,又靠近界首兵站。战役中,全县党、政、军、民不分白天黑夜为部队筹集布匹、柴草粮款、赶制军鞋搞好了物资供应。

3、组织担架队,进行战地救护

根据豫皖苏区党委和四地委指示,截至1948年12月上旬,泉阳县共组织常备担架800付,动员支前民工4000余人,编为一个担架大队、五个担架中队、十五个担架分队。宁之祥为大队长,赵荣秋、郭和伍为第一、第二大队副。

为了有计划,有步骤地动员、组织担架上前方,泉阳县又成立了担架运输大队,下辖五个中队。胡文为大队长兼政委。

为加强党对支前、战勤工作的指导,前后方担架大队和支队均成立了党委会和支部委员会,由政委兼书记,队长、队副为党委(或支部)委员。此外,各级担架组织还实行严格的军事管理,配备了相应干部。

为调动担架队民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各分队成立了7—9人参加的民工委员会。下设经济委员会、评功委员会、群纪检查组和文化娱乐组。

1948年12月10日,泉阳县380付担架奉命在桑树行、夏官庄稍事休整,取道芦付、郸城、白马驿、亳县、涡阳、龙山、石弓,日夜兼程奔赴前线。担架刚到宿县杨寨中原野战军九纵二十七旅前沿阵地,便接受了由包扎所到野战医院转运伤员的任务。在宿县浍河一线,大队副赵荣秋及二中队一分队长吕从禹以身作则,将棉衣脱下来,盖在伤员身上,一方面又把自己随身带的干粮、茶水一口口送到伤员口中,使其感动得流下了热泪。他们踏着雪水抬送伤员,从雷楼到邵瓦房,一口气跑十里多路不放担架。队员们也争先恐后,不甘示弱。一中队57付担架在中队长赵立德和政委荣成福带领下,抢救、转运伤员245人,成绩显著。担架巩固率在四分区第一批担架中居第二位,受到分区通令嘉奖,并记集体功一次。二中队一分队队副刘富旺,两次冒着生命危险从火线背出伤员,补评为全县一等模范和二分区特等模范。

经47天奋战,至1949年元月22日,泉阳县187副担架、1305位民兵,胜利返回。

1949年1月。28日,泉阳县召开祝捷表模大会,按全县评选英雄的五项条件及各区不同情况,从各区特等功臣中选出担架运输一等模范53人;从各区参战民兵中选出3—5名优秀民兵。根据野司和分区指示及泉阳县委会补充意见,分别予以表扬嘉奖。平时工作一贯积极、政治可靠、历史清楚者,均补列为党的发展对象,少数经培养被吸收为乡级干部。乡线练兵的战斗考验,既为党组织增加了新鲜血液,又培养了一批地方基层干部。

执行新区政策 巩固新建政权

1、贯彻两次会议精神

1948年3月下旬,县长宁之祥、县委副书记胡文在杨桥西北油坊庄参加中共中原局党的高级干部会议,听邓小平作了目前形势和任务的报告,传达了中央关于新区土改的目的、政策和必备的三个条件,总结了豫皖苏土改的经验教训,彻底纠正了土改中“左”的倾向。

同年8月,县委书记胥光义在临泉东南的吕大寨出席了豫皖苏四地委召开的各县、市委负责同志会议。会议传达了毛泽东、刘少奇同志的重要讲话,纠正了工作中“乱捕、乱打、乱抓、乱罚、乱要枪、乱杀人”等左倾错误,研究了如何巩固和坚持地方斗争。

会后,中共泉阳县委按双减和合理负担政策,发动群众,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分化瓦解敌人,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2、执行统战政策,争取中间力量

泉阳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组成反对蒋介石政权的民主统一战线的同时,逐步改造旧的地方保甲组织,对国民党上层人士,只要不公开反对我们,就争取利用。任鼎昌是国民党临泉县三大派系头子之一,当过县参议,西胡集一带势力较大。豫皖苏军区独立旅开辟沙南,曾住过他家,泉阳县民主政府也驻过该村。因政府没动他的财产,他的武装也没与民主政府作对。苏屯保长张克修,在统战政策感召下,主动为我工作,在争取艾华山起义中起了作用。后又随十八军进藏当翻译。阜阳城西关多数保、甲长都积极为民主县政府传递消息,为泉阳县公开在白庙西湖边活动创造了条件,姜堂的艾华山在国民党上层人物支持下,拉起二百多人枪,沿姜堂、大田集、程保的泉河两岸活动。泉阳县民主政府成立后,他拉到了阜阳城南九里沟和东三十里铺去了。没有公开成为敌人建制。一些保长、地主带着武器依附艾华山,对我构成威胁。民主县政府派人到艾华山处宣传党的政策,教育其率部返正。之后,又根据新区政策,委任他为“大队长”,属五区领导,受县大队指挥、调遣。接着,又派干部进去做政治工作。这为开辟新区、建立政权,减少阻力,起了一定作用。

3、创办泉阳通讯,扩大政治宣传

中共泉阳县委会和民主县政府成立后,始终狠抓战时政治宣传工作。1948年5月28日,县委领导创办了《泉阳通讯》,每月一至三期,作为不定期地方党内刊物。

《泉阳通讯》及时报道本县政治、经济、武装斗争等方面的情况,反映了本县战勤工作,区、乡和行政村典型材料,运用典型事例带动促进工作的顺利开展。

泉阳县还有计划地培训、发展业余通讯员,常为中共中原局主办的《雪枫报》供稿。

撤销泉阳县 恢复原建制

淮海战役胜利结束后,根据中共中原局“恢复原行政区划建制”的决定和豫皖苏四地委1949年2月20日关于“恢复旧省旧县区划”的通知精神,撤销泉阳县建制。泉阳县原属太和的归太和县,一、二、三、七区归临泉县,五、六、八区归阜阳县,统属安徽省阜阳地委领导。按上级组织决定,胡文带部分干部到临泉县、杨尚宇带部分干部南下到合肥开辟新区、胥光义回二野、连千祥留原区。县直机关干部、公安局、公安队划归颍上建制,由宁之祥带领于3月3日到达颍上县,其武装由宋振宇接收。至此,泉阳县历经一年零三个月,圆满完成了它的历史任务。(王秦山执笔) 

你的回应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