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绿营兵

  山东驻扎绿营兵,始于1644年(顺治元年),设山东巡抚兼提督,驻济南府。1648年,山东与直隶、河南共设一总督,驻直隶大名府(今河北省大名县)。1659年裁三省总督。1662年(康熙元年)设山东提督,初驻青州府。1665年于直隶再设三省总督。1666年,山东提督移驻济南府。1669年再裁三省总督。1682年裁山东提督,以巡抚兼任。此后,山东巡抚兼提督,为全省最高军事长官,一直延续到清王朝覆亡。
  自顺治元年山东驻扎绿营兵起,随着形势发展变化,部队的建制和防地各朝屡有调整,官兵人数时有增减。1817年(嘉庆二十二年)以后,山东巡抚兼提督一直是直辖本标左、右两营,兼辖登州、文登(后改荣成)水师营,节制登州、兖州、曹州3镇。
  历朝驻山东绿营兵额为: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18000名,1849年20057名;1869年(同治八年)17793名;1887年(光绪十三年)17087名;1898年13950名;1908年5876名。
  1840年(道光二十年)后,历任山东巡抚兼提督为:托浑布、程 采、梁宝常、崇恩、张沣中、徐泽醇、陈庆偕、李 、张亮基、崇恩、文煜、谭廷襄、阎敬铭、丁宝祯、文格、周恒祺、任道 、陈士杰、张曜、福润、李秉衡、张汝梅、毓贤、袁世凯、张人骏、周馥、胡廷干(署)、杨士骧、吴廷斌(署)、袁树勋、孙宝琦、胡建枢(署)、张广建(兼署)。

抚标
  1644年(顺治元年)设抚标左、右营,1661年裁。1674年(康熙十三年)复设抚标左、右营。1873年(同治十二年)登州、荣成水师营统归抚标。时,左、右营官兵共672名,俱存营差操,无分汛防地。登州水师营官兵435名,荣成水师营官兵398名。

镇标
  1644年(顺治元年)设临清、沂州两镇;1658年沂州镇总兵官移驻胶州,改为胶州镇;1661年临清镇总兵官移驻登州,改为登州镇;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裁胶州镇;1723年(雍正元年)建兖州镇,1817年(嘉庆二十二年)建曹州镇。
  登州镇驻府城(今蓬莱县)。1850年(道光三十年)改为水师镇兼辖陆路,1873年(同治十二年)复改专管陆路。总兵官直辖本标中、右两营,兼辖文登、宁福、胶州、莱州、即墨、青州、寿乐7营,官兵共3709名。1840年(道光二十年)后历任总兵官为:富桑阿、玉明、武攀凤、德通、许联镳、陈世忠、武迎吉、田浩然、王鹏年、曾逢年、李懋元、周惠堂、陈辉龙、田浩然、陈择辅、王正起、玉山、蔡国祥、章高元、夏辛酉、李安堂、叶长盛、邓际昌、聂宪藩。
  兖州镇驻府城(今兖州县)。总兵官直辖本标中、右营,兼辖台庄、沂州、泰安、沙沟、武定、安东营和济南城守营,官兵共4716名。1840年后历任总兵官为:赵光璧、富勒兴额、业布冲额、百胜、花里雅逊布、德坤、常英、富新、杨明海、范正坦、王正起、全祖凯、文瑞、田恩来、沈鳌、田中玉。
  曹州镇驻府城(今菏泽市)。总兵官直辖本标中、右两营,兼辖临清、德州、东昌、高唐、寿张、梁山、巨野7营。1840年(道光二十年)添设桃源营;1841年添设单县营;1862年(同治元年)添设濮州营,共12营,官兵共4702名。1840年后历任总兵官为:富克精额、祺寿、吉顺、三星保、多隆阿、郝上庠、德通、保德、王正起、赵鸿举、王连三、万本华、张善义。

 河标
  1644年(顺治元年)设总河,驻济宁州。1724年(雍正二年)置副总河,驻武陟,专理北河。1730年分别设立江南河道总督(驻清江浦,今江苏淮阴市)、河东河道总督(驻济宁州)。1860年(咸丰十年)裁江南河道总督,河南、直隶、山东3省河务由河东河道总督统辖。
  河道总督直辖本标中、左、右3个营,兼辖济宁城守营及运河营、淮河营、豫河营。除淮河、豫河营外,山东境内官兵共2085名。
  1840年(道光二十年)后历任河东河道总督为:栗毓美、文冲、朱襄、慧成、钟祥、颜以燠、慧成、福济、长臻、李钧、黄赞扬、谭廷襄、郑敦谨、张之万、苏廷魁、乔松年、曾国荃、李鹤年、勒方 、梅启照、庆裕、成孚、李鹤年、吴大澄、许振韦、刘树堂、任道 、锡良。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裁河道总督,黄(河)运(河)河务归各省巡抚管辖。山东巡抚辖:运河工巡营,驻济宁州,全营官佐兵夫301名,沿运河驻防26处;河防营,
初为11营,后扩编为18营,共有兵丁4650名,分驻黄河两岸,防守汛段600余公里。

漕标
  清代漕运,设总督主其事。漕运总督驻淮安(今江苏省淮安市),直辖本标左、右营,兼辖淮安城守营,专管催粮护船事宜。沿河重要地段设有卫、所,负责漕粮的屯卫守备,分别由守备、千总统辖。山东设有德州卫、济宁卫、临清卫、东昌卫。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因河运已废,漕标被裁撤。

没有补充

按投票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