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纵队进行曲》是八路军山东纵队在抗战时期创作的重要歌曲,该曲于1940年为纪念山东纵队成立三周年而创作,歌词由时任八路军山东纵队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刘子超撰写,曲谱由郭莘在短时间内完成,展现了八路军山东纵队将士的英勇抗战精神。1941年被正式定名后,立即在鲁中、渤海、胶东等地广泛传唱,并持续传唱至抗战胜利,甚至在部队转战东北时仍被传唱。
2018年徂徕山起义80周年纪念活动时大会合唱团演唱了这首失传多年的歌曲,引起与会者的共鸣和轰动。2021年建党一百周年之际,山东卫视《寻声记》节目组走进生态泰安,文艺工作者于毅、潘虹等又重新演绎了《山东纵队进行曲》,也引起了较大反响。
然而,八十多过去了,这首雄壮有力、激越动人,反映真实战斗场景的战地军歌逐渐为人们所忽略,对歌词所颂扬的战斗场景陌生感十足,这不能不令人感到遗憾!
北京八路军山东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原副会长、时任八路军山东纵队政委黎玉之子黎小弟曾深情地表达过:“山东纵队进行曲歌词中讲到的战斗和地名都是血与火的战斗,反映真实的历史,可惜没有人研究,把它宣讲出去。歌词作者是老红军、烈士,在1941年11月大青山反“扫荡”战斗中牺牲!”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战胜利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为弘扬抗战精神和沂蒙精神!本文对《山东纵队进行曲》中讲过的血火战斗进行了整理,并进一步挖掘了这首歌曲的一些不为人们所了解的内容,进一步提升了它的史学价值!以此来告慰革命先烈,激励后人!
一、关于《山东纵队进行曲》歌曲版本
(一)、第一个版本的词曲。
1、歌词:
日寇侵入了山东,投降派便挂上了免战牌。
投降派逃跑了,我们便从地下站起来。
徂徕山。举义旗,誓死守土我们不离开!
土生土长,在农村,在民间。
虽然是赤手空拳,但是有三千八百万人民和我们血肉相连。
虽然是无中生有,但是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着我们迈步向前!
虽然是年青的党军,但是也进行过无数的血战:
我们用土炮打下过飞机、击沉过兵舰
在雷神庙、魏家堡、杨家横、刘家井、五井、孙祖、大柏山、青驼寺…
曾用我们的热血写下了辉煌的战史。
看吧!看吧!敌人正在我们面前发抖,只要我们战斗、战斗啊!
不断地战斗!胜利就在我们的前头!
2、词曲:
(二)第二个版本的歌词——《徂徕山起义歌》
然而,不为世人所知晓的,《山东纵队进行曲》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徂徕山起义之歌》,据黎玉之子、北京八路军山东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原副会长黎小弟回忆:“1984年5月,我父亲重访徂徕山,当地的同志给了我父亲两页纸,写着徂徕山起义歌,是根据一个叫李传福吟唱记录,歌词与山东纵队进行曲的歌词一样,我从父亲留下来的资料分析,这首歌在不同的地区不同时间,在人民中唱响,歌名虽不同,内容是一样的,我曾听山东党史研究委员会的副主任方正当着我的面吟唱,当时他也说是徂徕山起义之歌。”
徂徕山当地同志送给黎玉的《徂徕山起义之歌》手稿原件
其中,可能由于不同地区人们的口音不同,在传唱中与《山东纵队进行曲》中的战斗地名比较,出现了地名的一些变音,如,魏家堡变成了吴家坡、杨家横成了杨家冲、五井孙祖大柏山变成了五经四通太白山、青驼寺变成了清茶寺等。
二、《山东纵队进行曲》的诞生
抗战时期《山东纵队进行曲》在齐鲁大地广为传唱。这正是在战斗中发展、在发展中战斗的山东子弟兵浴血奋战的真实写照。
歌曲词作者是刘子超,广东兴宁人。1926年春,他在兴宁县立中学就读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回到家乡主持成立兴宁县鲤湖乡农会,国民党兴宁县政府把他定为“危险分子”,他数度履险,被迫前往上海继续从事革命活动。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在河南新乡与朱瑞同志接上了组织关系。1939年6月,随朱瑞一起到山东根据地。担任了山东纵队政治部宣传部部长。1941年冬,在山东根据地最为惨烈的反“铁壁合围”大“扫荡”最后一战中壮烈酒牲年仅35岁。
作为山东纵队的宣传部长,刘子超主导了山东纵队机关报《前卫报》的创办。当时驻在沂水县(现沂南县)青驼寺北面吉拉子村的山东纵队政治部,正参加山纵的第三次整军。通过有计划地培训部队各级干部,提高各级指挥员的政治素质和军事索质,于1940年11月7日正式创刊的《前卫报》成为这次整军的成果之一。每周一期的《前卫报》发行到连队成为连队最主要的精神食粮战士们亲切地称它为“不见面的导员,”连队为此建立了专门的读报制度,成为政治课的有力补充。
八路军第一纵队政治部宣传部部长 刘子超
1941年春天,刘子超开始“策划”山东纵队成立3周年的庆贺活动——他写了一首歌词,向全纵队征集配曲,山纵直属特务团的郭莘是从宣传部调走的,宣传部的同志都知道他会谱曲,在来稿截止最后一天,恰好郭莘来宣传部办事,宣传部的同志跟他说“正好正好,预定明天演唱评比,现已收到6个谱。你也赶快写一个吧,参加评比拿奖。”并马上抄了歌词给他,郭莘说“时间来不及了,我现在必须返回团里。”宣传部的同志说“我们派通信员跟你回去,你边走边写,写好让通信员回来。”郭莘在返回团部的路上,边走边读歌词“日寇侵入了山东,投降派便挂上了免战牌。投降派选跑了,我们便从地下站起来…”
郭莘读得心潮澎湃,在路上就灵感进发,形成腹稿到驻地后没顾上吃饭,立即将曲谱写出,反复修改几次便把曲谱交给了通信员。曲谱拿回后,宣传大队的同志们连夜突击学唱,第二天正式参加评比。结果,久鸣同志的谱曲和郭莘的谱曲同时被评为一等奖。评比的结果和所有7首歌曲都发表在《前卫报》上,不久就在部队里广为传唱。
歌曲征集虽然是此次庆贺活动的唯一内容,但效果奇佳,山东纵队政治部决定将原歌名《山东纵队3周年纪念歌》改为《山东纵队进行曲》,一直到抗战胜利后山东的一部分部队到了东北还在唱这支歌。
歌词作者刘子超烈士被称为“山东革命文化运动的先驱”,2014年9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授予抗日英烈荣誉称号。
三、《山东纵队进行曲》歌词中反映的真实战斗场景
1、小清河伏击战——击沉日军兵舰
1937年,日军侵占山东济南,迅速沿津浦线南下,小清河成为了日军重要的物资补给线。
一批批战争物资,从渤海羊角沟顺着小清河、公路、铁路向济南运送。鬼子的汽艇和运输船高悬着膏药旗,每天趾高气扬地往返两地,押船的鬼子有时候还上岸祸害老百姓,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小清河沿岸的百姓提起鬼子的汽船就恨的牙痒痒。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第五军决定在第五军根据侦察的情况,决定在小清河上伏击日军,杀杀鬼子的嚣张气焰。
1938年1月19日,廖容标率第五军一部,在邹平城北陶塘口村附近的小清河两岸设伏,由长山六区区队长韩子衡带领五、六名区中队队员先去北岸准备策应并在河中间放了两条木船挡住了河道。
战斗打响后,八路军指战员奋勇杀敌,给敌以重创。战斗结束后,清扫战场,小清河伏击战共歼灭鬼子12人,缴获电台一部,三八式步枪3枝,子弹60发,击沉汽艇一艘。其中有1名旅团长、1名联队长和1名高级参谋,原来这些高级军官是去济南参加重要军事会议,在返回途中遇到了战士们的伏击。第五军也伤亡2人,战后国民党电台发布此消息。
小清河伏击战中,我军以较差的装备、较小的代价、极短的时间全歼敌人大获全胜。这一仗威震齐鲁,成为我省抗战史上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
小清河伏击战的胜利,令日军极为震惊,他们万万没有想到会在这里遭到如此沉重的打击,尽管拥有着先进的武器装备,可依然是船沉河底,全员被歼,其中还包括损失了三名高级军官。
小清河伏击战不是一场大战,意义却十分深远。胜利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传遍小清河沿岸村庄,人们奔走相告,军民抗日情绪高涨,有效地震慑了小清河沿岸肆无忌惮的日军。这是清河平原地区向日本侵略者打响的第一枪,也是长山一带武装抗日的第一枪,它沉重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极大鼓舞了小清河两岸军民,提升了军民的抗日热情,鼓舞了全省乃至全国人民的抗战士气。
关于这次战斗,时任山东省委书记、八路军山东纵队政委的于1938年6月12日在延安《解放周刊》上发表《山东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一文中讲到:“小清河袭击敌汽艇之役。2月初,敌常有小汽艇来往于小清河中。此次,我们部队在河堤埋伏。当敌人8只汽艇来到时,完全被我包围。双方打了1天,结果,击沉了汽艇5只,击跑了3只,击毙敌人20余名,内有敌高级参谋1名,联队长1名(事后敌人在小清河畔开追悼会才知道)。”
2、牟平昆嵛山战斗——土炮击落日寇飞机
“关于土炮打飞机”事件,这是一次没有载入史册的战斗奇迹,记录这一战斗的史料目前有:《山东纵队进行曲》歌词、黎玉同志1938年6月12日在延安《解放周刊》上发表《山东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一文中,还有当时的《前进报》报道和李善一前辈的木刻画。黎小弟会长回忆:“关于土炮打飞机,实际是指胶东游击队在昆嵛山上用土炮打飞机的故事,我父亲在1938年6月在延安《解放周刊》上发表《山东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一文讲到这次战斗,现在基本不为人所了解。后来我得知胶东军区的报纸《前线报》刊登了土炮打飞机的木刻画和报道,木刻画的作者是李善一,我专门采访了他,他告诉我是根据报纸的报道,构思这幅木刻画,谈话中他随手画了这张画的草图,至于报道,那是传说加演绎,最真实的报道是我父亲所介绍的。”
《前线报》封面“打下了飞机”
《前线报》目录:“打下了飞机(封面)——李善一”、报道“打下了飞机——郝英”
李善一前辈的《打下飞机》草图
李善一(右坐者)和黎小弟合影
但是,由于受史料缺乏等因素,关于这次战斗的具体时间、战斗场景等,我们暂时无法知全,只从黎玉同志《山东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文章中领略其大概:“牟平奎架山之役(奎架山,亦称盔甲山,即昆嵛山):以“牛腿炮”(即改良台干)击落敌人飞机两架,与敌争夺落地之飞机,致互有伤亡。在战斗前,把台干土炮(台干土炮,也称抬杆炮),绑于山岭的树顶上,敌果中我计。这亦是游击队天才的发现。”
另外,山东八路军武中奇部用步枪打下日寇飞机,“这个战斗是军史上记载八路军仅有和唯一的一次。”那是1938年10月,日军对山东淄川地区发起扫荡,武中奇率部前往太和庄一带侦察敌情。行进途中,他们发现一架日军轰炸机以低空飞行姿态靠近,当时中国军队缺乏防空武器,仅配备苏联援华的步枪。武中奇命令士兵抢占制高点并卧倒射击,利用步枪的有效射程和日军飞机低空飞行的弱点进行反击。排长高展昭作为神枪手,带领全排精准射击,最终使飞机冒烟坠毁。
飞机坠落后,日军4人死亡,机械师跳伞逃生。战士们追击至坠机地点时,发现飞机残骸及5名机组人员。此战被视为抗战初期步枪击落飞机的经典案例。
3、雷神庙战斗
1938年(民国27年)2月13日、理琪率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一大队攻克牟平城后,撤至城南雷神庙休整。
司令员理琪与三军一大队干部在研究下一步行动计划时。日军飞机3次飞临牟平城上空侦察。三军一大队领导开始警觉,派出三中队准备阻击烟台日军,一中队部分队员警戒,主力押俘虏转移。留在庙内的干部战士仅20余人。
中午,日军高原顾间率海军陆战队百余人。从烟台乘汽车至牟平城,将雷神庙包围,发起进攻。理琪同指战员扼守庙房,封锁住大门便门和窗口:宋澄、张玉华、李启明拒守北大殿及东夹道;林一山、胡秀山、胡春林扼守东厢;姜克、谷熙纯、宋干卿、杜梓林等扼守西厢及西南角落:孙端夫、司绍基、袁国华、田野、小陈、黄在、夏来、李今辉扼守南倒厅窗口,严密封锁。日军集中火力,疯狂地扑向大门口。三军向日军猛烈射击。日军屡被击退。
理琪在指挥战斗中。腹部连中3弹,强忍剧痛,继续指挥战斗。林一山不顾自己手腕和腿部受伤、继续扼守东厢。杜梓林爬上垣墙向西南方向猛烈射击。牵制日军火力。不幸中弹牺牲。
日军在正门屡次受挫。便偷偷从屋外爬上屋顶,企图从高处以火力压制三军,倏被发觉击退。
黄昏,日军纵火烧毁南倒厅。南倒厅倒塌之后,庙堂完全暴露在日军面前。在这十分危急的情况下,友军张建勋率部赶来援救。宋澄听到日军背后有枪声,指挥并带领战土从西北角便门突围,再折向南冲出包围圈。途中理琪牺牲。日军死、伤50余名。
雷神庙战斗打响了胶东抗日第一枪。
4、魏家堡伏击战
1940年初,中共清河地委根据清河区军委“渡过小清河,向小清河与黄河之间发展”的指示,决定进军小清河以北地区,开辟抗日根据地。八路军山东纵队三支队挺进高(苑)青(城),帮助开展建党、建政、建立群众团体的工作。高苑抗日活动日趋活跃,掀起了轰轰烈烈建立抗日根据地的高潮,却屡遭日寇“扫荡”极力阻挠。
9月,为配合八路军总部发起的“百团大战”,迅速打开小清河以北抗日根据地建立的新局面,杨国夫、徐斌洲了解到,高苑地方武装经常破袭高青公路,挖断路面,破坏电话线。地方武装夜间破袭,日军次日必然出动,修复公路,恢复通讯。杨国夫和徐斌洲决定利用日军这一规律,将主力部队隐蔽集结到清西地区,在高苑、青城、邹平三县交界的高青公路段打一个伏击战,作战地点选在魏家堡村。
9月21日清晨5时许,高苑据点的日伪军进入距离魏家堡约200米的八路军伏击圈内,遭一连突然袭击。敌人仓惶向东北方向逃窜,被截击后缩回公路两侧向西冲击,又遭三大队截击,死伤10余人,遂逃入魏家堡村东南的一处独立院落内负隅顽抗。敌人在北屋东、北两面挖出两个隐蔽火力点,向我军战士射击,10多名战士不幸牺牲。杨国夫组织力量将该院落团团围住,用手榴弹猛轰,炸死敌人大半,又用火攻将残敌10余人悉数烧死在屋内。战斗历经2个多小时后,成功告捷。魏家堡战斗诱敌设伏,全歼日寇永田六部“酒见”小队20余名、伪军10余名,俘虏日军1人、朝鲜翻译官1人、伪军6名,炸毁敌人汽车2辆,缴获轻机枪2挺、掷弹筒2门、三八大盖枪30余支和一些弹药。
魏家堡伏击战旧址
魏家堡伏击战全部歼灭日寇一个小分队,是清河区部队首次全歼日寇一个分队的胜利歼灭战,受到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员徐向前、政委朱瑞的通报表彰。
这次战斗打出了志气,打出了军威,震慑了敌人,鼓舞了抗日军民,日寇被迫撤离田镇、小营等据点。高苑县抗日活动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本次伏击战也成为高苑抗日民主政权建立的奠基之战。
至此,徐向前“南北一大片”的战略目标基本实现了,杨国夫领导的第3支队在小清河以北完全站稳了脚跟。
5、三次杨家横战斗
1940年5月19日,驻博山、淄川、莱芜的日伪军700余人进犯常庄、文字县一带抗日根据地,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支队在司令员廖容标、政治委员胡奇才率领下,节节抵抗,诱敌深入至杨家横伏击圈,发起围歼战斗。从下午7时至翌日拂晓,歼灭日伪军300余人,缴获迫击炮2门,重机枪1挺,轻机枪10挺,掷弹筒8具,步枪100余支,残敌逃回博山。
1940年11月4日,一旅二团突袭在辛庄“联欢”的日伪和阎团(原吴化文部)。次日晨,敌为报复和打通莱(芜)鲁(村)公路,出动500余人向杨家横进犯。我军在岔道、三山村一带阻击,先后打退该敌及莱城援敌300余人的多次冲锋,至晚敌人撤退,共计毙伤敌伪180余,我部伤亡40余,一营教导员钟鸣,连长陈永源壮烈西牲。此战习称“第二次杨家横战斗”。
1941年1月1日,博山日伪500余窜至莱东常庄一带,妄图破坏我军某兵工厂。在杨家横等村群众协助下,兵工厂安全转移,敌恼羞成怒,残杀无辜群众数十人,烧毁民房数百间,掳走数百青壮年、妇女及大批牲畜财物。一旅二团一部在杨家横村南三山一带截击,大量杀伤敌人,将群众及牲畜大部夺回,敌在飞机掩护下逃回博山。此役即“三山战斗”,亦称“第三次杨家横战斗”。在战斗中,杨家横村民做军鞋、送军粮、运弹药、抬担架,为配合部队作战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拥军支前模范村。
6、刘家井子阻击战斗
1939年5月下旬,中共山东分局、八路军山东纵队指示第三支队开展章丘、齐东工作,以打通清河区与冀鲁边区的联系。杨国夫率部由胶济路南返回清河区后,在桓台东沙沟河子村与景晓村等会合。为执行这一任务,第三支队司令员马耀南、副司令员杨国夫、清河特委书记景晓村等,率领七团、十团、十一团、长桓独立营、特务团的一连和三连,会同高苑县“第二梯队”共3000余人,在邹平县刘家井子村一带集结。第三支队司令部机关、特务团一、三连驻刘家井子村。
刘家井子村在邹平城西北平原上,南距胶济铁路20多公里,西去济南50多公里。第三支队在此集结的情报被敌人探知后,敌人迅速纠集九户、魏家桥、青城的日伪军2500余人,从西、北方向向刘家井子一带进犯。第三支队给敌人以迎头痛击,敌又迅速调集邹平、张店、周村等地日伪军3500余人增援,并配备汽车100多辆,骑兵150余名,长途奔袭,于6月6日拂晓向第三支队司令部驻地刘家井子村及周围村庄猛烈攻击。第三支队被动应战。
第三支队司令部决定由杨国夫副司令员指挥战斗,坚决打退敌人的进攻。
马耀南司令员、杨国夫副司令员指挥部队沉着应战。第三支队军械修理所长吕福禄指挥土炮,待敌进攻到五六十米距离时猛烈轰击,击毁一辆装满日军的汽车,车中敌人大部伤亡。吕福禄越战越勇,扛着“五子炮”打几炮换一个地方,一连打倒30多个敌人。连指导员孙华利一人就打死18个敌人。身负重伤的连长王得水,凭借工事,坚持指挥战斗,打退敌3次冲锋,击毁敌汽车两辆,最后英勇牺牲。当日下午,战斗更加激烈。敌用重炮把围墙炸开缺口,疯狂地轮番冲锋。特务团一、三连干部战士坚守阵地,寸土不让,打退敌4次冲锋。敌人冲上围墙后,班长赵延庆带领战士与敌人展开肉搏。战士李德福与一名日军滚在地上撕打,体力不支,毅然拉响身上的手榴弹,周围之敌看见李德福身上冒出缕缕青烟顿时失魂落魄,惊呼乱叫。随着一声巨响,李德福壮烈牺牲,爬上围墙之敌也全部被歼。
在这次战斗中,刘家井子村的群众积极参战,男女老幼,烧水送饭、救伤员、送弹药,军民并肩战斗。农民梁启肃、刘振秀等,自带8门土炮和36杆抬枪奔赴阵地,与第三支队一起打击敌人口刘振秀胳膊被炸断,其岳母亦倒在敌人的枪弹之下,但他不顾劝阻,坚持不下火线。当土炮用的铁块打光时,许多群众立即把自家的饭锅、铁犁等用具砸碎,送来做“炮弹”。有的乡亲不顾房屋被炸起火,亲人遇难,坚持参战和支前。军民同仇敌忾,坚决抗击,激战竟日,至黄昏第三支队分散突出重围。
在刘家井子战斗中,第三支队以简陋的武器,英勇抗击5000余敌的围攻,创造了毙伤日军井口司令以下800余人的战绩,其中毙敌417人,成为山东抗战史上颇具影响的一次大战。但是,第三支队亦付出较大的代价,如长桓独立营营长刘鸣歧、教导员高鲁、副营长耿汉亭等干部均牺牲,全营仅40余人幸存,这对刚刚发展起来的清河平原抗日武装是一个挫折。
刘家井子战斗是一次防御战,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显示了清河区抗日军民不屈不挠、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精神。这次战斗,锻炼了部队,扩大了第三支队的影响,推动了清河区抗日游击战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提出了在日伪军疯狂“扫荡”平原的形势下,如何长期坚持平原游击战争,建立平原抗日根据地的重大战略问题。
关于这次战斗的过程,开国中将杨国夫在《清河平原奋斗六年》中有着详细记述:
“一九三九年六月六日,我两个团及地方武装进驻邹平刘家井一带五个村庄,×日夜脐济路及惠民城敌以六干之众,附重炮数十门,汽车百余辆,分×路向我驻地进袭,拂晓即展开激战。敌依其优势兵力与火器,向我猛烈轰击后,即以密集队形进行首次冲锋。我军依坚固围墙,对敌顽抗。在一阵剧烈的手溜弹步枪还击后,敌尸百余排在围墙之外,一次进攻结束了。一时,刘家井村南角的墓田被敌选作冲锋出发地。敌进攻部队没有展开,已遭我三面火力夹击,三百个敌兵除躺在血泊里的僵尸伤兵外,还逃回三十余名。在炸弹机枪步枪土炮急发之后,战士们看到敌人一片尸体,又是一阵喊声与鼓掌。这时村内的房屋随着剧烈的炮声不断的倾倒下来。虽是紧张到这样程度,青年的指战员负伤了,没有半点呻吟,仍旧紧握着武器,注视围墙外进攻的敌人。指导员孙华力同志在一个阵地连射中十八个敌人,某连齐同志连续射中十七个敌人。炽热的阳光下,敌寇呆视着我军阵地可望而不可即,只好再将两门重炮又增上来。炮弹飞来,掀倒了围墙与房屋,尘土将战士们盖起,但迅速窜出来,睁睁眼睛又聚精会神的瞄准敌人,每个人都忘记了疲劳与饥渴。
……敌人四次五次进攻均被击退,全体指战员信心更加提高:‘鬼子不是铁打的’。周围几个社子的我军均顽强固守。围门被毁,敌寇冲入,复被我击退。这时已是黄昏,大地被震动得几无宁息,昏暗的空气中带着浓厚的硝烟气味。最后敌人下了最大决心,将全部武器集中,突破了围墙,我们即安全撤退。敌寇被一天血战惊得颤抖,进村后抓到一个老百姓逼问着‘八路军哪里去了?’那老百姓说:‘我听到司令说要从西门包围皇军。’敌人吓得未敢搜索连忙撤退。是役敌伤亡八百余。回去后为掩饰自己的损失,在报纸上公布:‘这是山西开来的老八路’。”
7、临朐五井战斗——“山东抗战两年来最模范的胜利战斗”
1939年10月25日凌晨,驻临朐县城的日军30余人和伪军200多人,向驻五井的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一支队发起突然袭击,并抢占村东的制高点莲花山。日伪军在炮火掩护下,分别从东门、北门和村东北角的炮台处向村中发起多次进攻,山东纵队第一支队在钱钧、李福泽等指挥下,一支队战士英勇顽强,猛烈反击,与日军拼刺搏斗,经过激战,毙日伪军百余人,其中日军30余人:俘日伪军530余人,其中日军1人;击伤伪鲁南警备副司令王德平;缴获大炮两门,机枪4挺,步枪百余支、弹药一宗。战后查明:日军中队长木莫、小队长岩井和石日在这次战斗中毙命。
五井战斗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广大抗日军民的抗战士气。《大众日报》于1939年11月3日《大众日报》发表题为“庆祝临朐大胜利”的社论,誉此次战斗为“山东抗战两年来最模范的胜利战斗”。
当时《大众日报》发表的消息:五井战役我军获伟大胜利本报特讯临朐西南展开歼灭战,为我八路军迎接第二次“扫荡”之伟大胜利。本月二十五日拂晓,临朐敌二百余,附炮二门,轻重机枪四挺,向临朐西南之五井进犯,当遭我八路军某支之迎头痛击。敌不支,欲借大炮掩护退却,惟我军奋勇攻击,不避炮火,冲入敌阵,敌机炮无法施放,激战至晚,卒将敌全部歼灭,并活捉敌兵八名,击毙中队长一名,缴获大炮二门,炮弹十余箱,重机枪一挺,轻机枪三挺,步枪百余支,子弹数千发,及其他军用品、军毡、大衣、皮鞋等。(载1939年11月3日)
战斗结束后,八路军山东纵队一支队为从政治上打击日军,挫其土气,将全部日军尸体裹上白布,并附书信一封。书信全文如下:
临朐日本驻军部队长殿下:贵军于25日在五井与我军激战终日,贵军官兵全部阵亡,尸体俱全。现放在莲花山庙前,希接函后酌情处理。如需帮者,愿尽力为之。查日军侵华以来遭中国人民之坚决抵抗,我军配合人民,持久抗战,誓死打败日军,收复失地,不达目的,决不休止,敬候明察。
第八路军驻五井部队首长启
中华民国二十八年十月二十九日
11月2日,日军数百人前往收尸,个个垂头丧气。收走尸体后,留下一信:
八路军驻五井部队长麾下:贵军人道主义,本军钦佩,留下尸体完整无损,特此谢意。大日本皇军部队长
昭和十四年十一月二日
8、孙祖战斗
孙祖战斗又名九子峰战斗。1940年3月15日,日军调集沂水、莒县、铜井、朱蔚、东里店等据点的日军300多人,伪军200多人,进犯沂蒙山区,企图偷袭驻东高庄的八路军纵队司令部、驻西高庄的大众日报社和驻东铁峪的山东分局党校。16日拂晓,日军经西铁峪向孙祖方向进犯。司令员徐向前指挥山纵二支队于九子峰奋起反击。埋伏在荆山的山东分局党校警卫连,以1个班的兵力对敌人进行阻击,引诱敌人进入包围圈。9时许,敌人进入包围圈。埋伏在九子峰的九连战士迅速插到山下,对敌人突然袭击。敌军遭到沉重打击后,迅速集中队伍,妄图从西南方向突围。一连战士从南山脚下迂回到敌人后面;二连占领北面的小山,堵住敌人退路。敌人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再次抢夺九子峰。
时近中午.纵队参谋处长罗舜初赶到前沿阵地,参与指挥,战斗更加激烈。八路军先后打退了敌人的九次进攻,黄昏时分,纵队司令员徐向前下达了全歼残敌的命令,战士们冲入敌阵与敌人展开白刃战,敌人伤亡惨重。17日夜,再次组织部队与敌人血战。这时,敌人只剩下100余名,已无力战斗,趁深夜经朱家里庄逃至沂水,战斗胜利结束。
此战毙敌190余人,缴获小车60余辆,军马5匹,大盖枪20余支,钢盔、大衣、刺刀及其他军用品一宗。
1940年3月《大众日报》为孙祖胜利所发的社论
战斗中群众、民兵积极支前参战,自动组织担架队、运输队、情报队,送菜送饭,运送伤员。铁峪南山(今联合村)有个叫田大的农民,当他在山上看到3名战士在顽强阻击十几名敌人时,不顾-切地跑过去参加了战斗。等敌人冲上来时,他推倒一道大墙,当场压死了两个日军。接着战士们扔手榴弹,把敌人打退了。
战后田大由于过度劳累,得了精神分裂症,四处呼喊“杀鬼子”、“打敌人”,不久就去世了。孙祖一带的民众为纪念他,特地召开追悼会。
当时,《大众日报》记者南子写了一篇通讯《把生命献给了祖国——在孙祖战役中一个老百姓参战光荣牺牲的故事》专门作了报道,下面引用全文,以作怀念。(为阅读方便,通篇改为简化字)
《把生命献给了祖国》
——在孙祖战役中一个老百姓勇敢参战光荣牺牲的故事
南子
在孙祖附近的村庄,人们都唱出了这样一首悲壮的小调:
“三月里来麦青青,八路军大战九子峰,英勇的田大也参了战,铁峪的南山逞了威风,身旁的同志受了伤,剩下了三个人也要抵抗,田大装子弹同志们来放,抱定了决心和鬼子拼一场。”
这一首歌曲里,是叙述着一个英勇壮烈的故事:在孙祖战役中十六日的下午,敌人集结力量企图攻下九子峰的时候,曾派遣了一排人由右侧击我左翼,当即与我守在铁峪南山下小口庄内一部分同志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敌人的几次冲锋都溃败后,便恼羞成怒,更集中了炮火,对准我们的阵地猛轰。当时守在这个小村庄的武装同志,由于坚决与英勇的死守,大半的同志是受伤了,倒在红血中挣扎着仍想要与敌人抵抗,但是因为重伤的缘故,已使他们不能站起来!
小村子只有几家人家,因为战火的猛烈,人们又都跑光了。我们的同志此时只剩下三个人,只凭着三个人的火力,仍然在英勇抵抗敌人的炮火。
敌人的一顿猛烈炮火后,便猛烈的冲过来,这时候该村的老百姓田大在山上看到这种情形,遂不顾一切的冒着炮火跑到们的阵地上,帮助我们那三个英勇的同志,誓死要保卫阵地,保卫九子峰,保卫我们的国土。
田大和三个同志,躲在一道短墙下,他从受伤同志的身旁把枪取下来,他自己装着子弹,供给三个同志射击抵抗,但是终由于我们火力的薄弱不能挡住敌人的冲锋而被他们冲到近前来。
眼瞅着敌人三四个爬到短墙下,这时田大着了急,如是他猛力的一推,短墙轰一声,鬼子压死了两个在墙下,此时我们的武装同志,又把手榴弹一齐抛出去,结果敌人又在这一次英勇的抵抗下溃逃了,直到天黑援军开到后,阵地仍然在我军手中屹然未动。
第三天,敌人溃逃后,我们这个英勇的自动参加作战的田大便倒在床上了,他没有受伤,没有流血,可是象疯狂了一样,瞪大着眼睛不断的高喊着:“杀啊…不让鬼子冲上来!”
由于他太兴奋了,他的心象野马一样的猛跳!血在周身沸腾着,一直到第二日后,他竟安然的长逝了!全孙祖乡民众为了纪念他光荣的殉国,还特为他开了追悼大会,而且一致赞成永远的抚养他遗下的家属。
孙祖附近的村庄,现在都流唱着这样一首歌曲,这歌是纪念英勇的田大,纪念他把生命献给了祖国!
“田大装子弹同志们来放,抱定了决心和鬼子们拼一场!”
(载1940年4月4日)
战斗打响后,西高庄拥军模范胡大娘仍坐在锅门口纹丝不乱地烧着茶水。别人劝她赶快避开,她却坚定地说:“我走还行吗,前线的同志没有水喝怎么能打胜仗呢!”她坚持把水浇开,冒着枪林弹雨,提着水壶给战士们送茶水。孙祖战斗的胜利,鼓舞了全省军民,《九子峰战斗之歌》唱遍了鲁中山区。
9、大柏山战斗
1940 年9 月17日,日军纠集1.5 万余人,分南北两路向沂蒙抗日根据地发动大规模的秋季“扫荡”。南路“扫荡”之敌侵占了青驼镇,并修筑炮楼,安设据点,成为插在根据地中心附近的一颗钉子。
为消灭敌人,解除对根据地的威胁,八路军山东纵队主力和地方武装对日伪军据点发起大规模破袭战。10 月17 日,八路军山东纵队一旅旅长王建安,指挥所部一团包围青驼据点。临沂日军闻讯北上增援。18 日,王建安命令将围攻青驼的任务交给特务一团, 令一团火速占领大柏山地区,封锁临蒙公路,阻敌北上增援,确保青驼战斗胜利。大柏山是蒙山东麓的一座山峰,山势险峻陡峭。团长李福泽令一营坚守主峰,二营为预备队,三营协防。北援日伪军500 余人行至大柏山下,一营营长首先将走在前面的日军军官击落马下,战斗打响。日军遭袭后慌忙后撤,重整旗鼓,向大柏山连续发起两次冲锋,均遭痛击。日军稍作整顿,变换了进攻路线,以密集队形进行集团冲锋。一营以一个连守在主峰,另两个连埋伏在山腰敌人攻击路线的两侧,待敌人接近,两侧夹击,打得敌人尸横遍野,狼狈下撤。至下午4 时,敌已无反击之力,退至主峰下两个小高地,企图固守待援。李福泽令三营迂回包抄,截断敌人退路,令担任预备队的二营也投入战斗。
战至l9 日拂晓,青驼据点已克,一团阻击任务圆满完成,撤出阵地。此战共毙伤日伪军300 余人,俘敌一部。
10、青驼寺战斗
1940年9月4日。临沂城日伪军400余人携钢炮1门、重机枪1挺,轻机枪数挺摇弹筒8个,向青驼寺一带进犯。八路军山东纵队特务二团埋伏在徐公店,给这股敌人以出其不意的打击。5日晨,特务二团又将由青驼寺向大官庄进犯之敌130余人包围,毙伤六七十人,残敌于黄昏时窜回青驼寺。6日上午,敌飞机1架在青驼寺周围低空侦察扫射,并投下两枚炸弹。下午3时许。临沂敌军200余人,骑兵10余,携炮2门。增援青驼寺守敌。山东纵队特务二团在抗敌自卫军一部配合下。将青驼寺紧紧包围。
9月7日夜12时,对守敌发起总攻。一部从村西北角的打谷场攻击。枪声、手榴弹的爆炸声响成一片。敌人在慌乱中用轻机枪向村西北角猛烈扫射,以封锁八路军进村。这时,村东及东北同时响起了机枪声和手榴弹的爆炸声,抗敌自卫军从侧翼发起了攻击。守敌分兵抵抗。指挥攻击的二团营长王金如率队冲过了村西有鹿砦的石桥,扑入村内与敌军展开白刃战。敌军向南败退。追敌时王金如被敌弹击中腹部。他忍着剧痛,将手榴弹掷向敌群,命令战士快去追击,而后倒了下去。8日晨。八路军收复青驼寺。残敌逃往半程、诸满。
此战共毙伤敌150余人,缴获步枪20余支、子弹千余发、铜盔十几顶,指挥刀1把、日本旗2面及其他军用品一宗。营长王金如及100余名战士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四、《山东纵队进行曲》的历史地位
《山东纵队进行曲》作为山东抗战文化的代表作品,歌曲反映了军民团结抗敌的决心,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在敌后战场的重要作用。它与《沂蒙山小调》、《跟着共产党走》等歌曲一起成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重要歌曲,成为山东人民抗战的重要精神符号。
(黎小弟指导 陈青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