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在山东沂蒙山七十二崮上,我山东八路军与日伪军发生过多次激烈战斗,其中反映我八路军指战员最悲壮的跳崖跳崮战斗就有十多次,涌现出一百名多英雄牺牲、慷慨赴死的跳崖跳崮勇士。这些战斗名称和八路军勇士们的名字大多已载入史册,刻在纪念碑上,成为不朽的英魂!
本文想重点介绍的是在这些战斗中最早发生的一次八路军跳崖跳崮壮举——岱崮山战斗。之所以这样强调,是因为它迄今为止,在战斗旧址无标志、在地方史志资料中无片言记载,并且在我专程去岱崮山考察时,当地也无人知道的一次“三无”战斗。
这当然是不应该,它应该得到很好的挖掘和打造,应该成为一块弘扬沂蒙精神的教育基地。这就是本文写作的主要目的之一。
这次战斗发生在1939年6、7月份日军对我鲁中区发动首次大“扫荡”和我山东八路军粉碎敌人大“扫荡”中,为更多地了解这次战斗的详情,这里先将1939年日军这次大“扫荡”和山东八路军反“扫荡”相关战况做一介绍。
一、粉碎日军对鲁中区的首次大“扫荡”
1939年上半年,鲁中区成为山东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党政军首脑机关的所在地。山东分局和山东纵队指挥部驻沂水县王庄一带;国民党山东省政府、省党部驻沂水县东里店;鲁苏战区总部驻沂水县上高湖(今属蒙阴县)。
1939年6月初,日军为了歼灭鲁苏战区、武力迫降沈鸿烈;企图消灭山东纵队指挥机关及其主力部队,彻底摧毁鲁中抗日根据地。在植田大将指挥下,以第五师团为基干,配之以第二十一、三十二、一一四师团及独立混成第五旅团各一部共2万余人,兵分十路,分进合击沂蒙山腹心地带,对鲁中山区进行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扫荡”。
中共山东分局于6月6日发出关于反“扫荡”的工作指示,要求各级进行紧急动员,广泛动员民众参战,破坏道路,放哨侦察,传送情报,运送伤兵及粮秣;扩大游击部队,建立游击小组,进行群众性的袭扰,以“麻雀战”消耗阻滞敌人,打击与相机消灭小股敌人;领导和机关人员分散到各部队,指导反“扫荡”斗争,协助地方开展武装斗争;坚持内线与外线作战相结合,灵活机动地打击“扫荡”之敌。
承担这次反“扫荡”任务的主要是在山东抗日武装起义中发展起来的八路军山东纵队,参战部队是纵队特务团及一、二、三、四支队和一一五师东进支队(注:“东支”是一一五师师部的代称,当时一一五师进入山东没有得到国民政府的同意,所以用“东进支队”的名义)。反“扫荡”开始后,山东分局、山东纵队指挥部率领特务团等少量部队,转战于沂水、蒙阴一带,坚持内线作战。其主力部队迅速分布于外线:第一支队活动于新泰、蒙阴、泗水之间;原随山东纵队指挥部活动的第二支队转移至费县日军的侧后;第四支队控制泰莱边的莲花山区;原活动于鲁东南地区的山东纵队第一支队第二营进入沂蒙区参加反“扫荡”斗争。4月下旬,由泰泗宁边区进入费县西北的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一部就地坚持反“扫荡”斗争。
6月上旬,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员徐向前、政委朱瑞抵达沂蒙山区后,立即投入了这次反“扫荡”的作战指挥。
内线作战。6月8日,负责保卫山东纵队兵工一厂的回民连,在绳庄与日军大部队相遇,激战中,我22名指战员英勇牺牲。9日,山东分局和山东纵队指挥部部署了反“扫荡”斗争工作后,即连夜撤出王庄,经沙地战斗后,翌日晨,转移到沂水县二区梭峪村,即遭到日军进攻。纵队特务团和分局警卫排为掩护分局和纵队指挥部向常庄转移,与敌展开激战。特务团占据常庄附近一座山头,血战竟日,打退敌人多次进攻。敌不断派兵增援,并调来飞机轰炸,我军伤亡很大,特务团副团长曹洪胜、政治处主任王永才等壮烈牺牲。在此紧急情况下,刚转移到常庄的东北军五十一军军长牟中珩,接受郭洪涛的建议,派两个连兵力冲上山头,用机枪猛扫日军,终迫敌撤退。之后,山东分局和山东纵队指挥部转战于沂水、蒙阴一带。
图为1939年6月,八路军山东纵队战士在梭峪战斗中
6月下旬,山东分局和山东纵队指挥部转移到蒙阴县坡里,敌人来犯,山东纵队特务团阻敌于黑头洼,激战竟日,打退了敌人,掩护了我领导机关。7月15日,我军一部在沂水县龙湾歼灭日军一部。
外线作战。同时转移到外线的山东纵队各部队,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广泛开展游击战,积极打击敌人。
这次反“扫荡”斗争中,山东纵队驻鲁中部队与敌作战20余次,毙伤日伪军1000余人,击溃了日寇的进攻,保存了主力,保卫了沂蒙根据地。
在进行反“扫荡”的斗争中,山东军民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提升了战斗意志,也付出了巨大牺牲。据不完全统计,除岱崮山战斗中八路军纵队一部十八跳崖勇士外,牺牲的八路军指战员还有:绳庄战斗中我22名指战员英勇牺牲。沂水县梭峪村战斗中,特务团副团长曹洪胜、政治处主任王永才等壮烈牺牲。博山南之夏庄战斗中,淄博特委军事部长薛云亭在率领第二大队掩护群众转移时牺牲。小山战斗中第四支队南下挺进支队司令部作战科长王坤、副教导员王志耕、特派员黄文山、副连长陈华堂以下47名指战员壮烈牺牲。山东纵队第一支队于滋(阳)临(沂)、新(泰)汶(大汶口)公路破袭战中,第一支队基干三营营长魏培德英勇牺牲。
二、岱崮山战斗
岱崮山地处蒙阴县东北部,山上崮峰林立、沟壑纵横,地势北高南低,海拔一般在400—800米不等。因崮顶可望见泰山(“岱”),故称“望岱崮”,后简化为岱崮。岱崮山有大大小小三十多个“崮”,在革命战争年代,这里是一片红色的热土,境内多个崮上发生过壮烈的战斗,如抱犊崮、大崮、南北岱崮、孟良崮等。
岱崮山地貌
抗日战争时期,处于沂蒙山区腹地的鲁中区是山东抗战的中枢,也是日军“扫荡”的重点地区,因此,这里的战斗特别频繁激烈。在岱崮山上,至少发生过三次比较著名的保卫战,即1939年6月的岱崮山保卫战、1941年11月的大崮山保卫战和1943年11月的南北岱崮保卫战。
后两次保卫战战况大家都相对熟悉。1941年11月的大崮山保卫战。1941年,日军调集5万兵力对沂蒙山区发动“铁壁合围”扫荡,国民党五十一军三个团趁机进攻,企图摧毁大崮山一带的八路军兵工厂及交通线。八路军大崮独立团一营、特务连及山东纵队机关人员约300人坚守阵地。这次战斗是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战役,展现了八路军在敌我力量悬殊下的顽强抵抗精神,陈若克等人的牺牲成为沂蒙山区抗战的典型代表,大崮山因此成为临沂市首批重点抗日战争遗址,并被列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1943南北崮保卫战。1943年11月9日,日军及伪军共一万余人“扫荡”鲁中抗日根据地。山东军区决定,以十一团八连凭借出有利地形,牵制敌人主力。八连93名指战员打退敌人的多次冲锋,在断水断粮、工事损毁的困境下坚守阵地15个昼夜,以牺牲4人、伤7人的代价歼敌300余人,成功牵制日军主力并配合外线突围。战后,山东军区授予该连“英雄岱崮连”称号。
但最早发生在岱崮山上、也是最壮烈的一次保卫战却是一个“三无”战斗,不为后人所熟知,原因不得而知!这很令人遗憾!
三、关于岱崮山战斗与十八勇士
对于这次战斗,徐向前元帅在回忆文章《齐鲁烽烟》中是这样回忆的:“山东纵队是自力更生白手起家的。成立时间短,战斗经验少,干部缺,装备差。初次遇上敌正规部队的大规模‘扫荡’,处境异常艰难。好在沂蒙山区地势险峻,回旋余地广阔,部队熟悉地形民情,又有青纱帐和群众掩护,便于分散游击,打击敌人。该纵第一、二、三、四支队与各地游击队、自卫团结合,内外线协同作战。经月余辗转战斗,重点袭击敌人的交通线和薄弱环节,切断敌军后勤供应,拖得敌人精疲力竭,损失惨重,兵员、粮食无继,终于结束‘扫荡’,收兵回巢。
就在这次反‘扫荡’中,我一支小分队十八名指战员,在岱崮山抗击五百多日军的进攻,最后被逼到一座悬崖上,子弹打光,全部跳崖牺牲,被誉为‘十八勇士’。鲁中军民经过反‘扫荡’锻炼,经受了考验,增强了斗志,提高了杀敌本领。”
在我父亲黎玉《忆沂蒙山革命根据地》(载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5月第1版《深切怀念黎玉同志》252页)一文中写到:“1939年6月,日本侵略军出动两万余人,对我鲁中地区进行大扫荡。我山东纵队的特务团及一、二、三、四支队和一一五师东进支队,在群众的配合下与敌人浴血奋战,经过一个多月的激烈战斗,击溃了日寇的进攻,保存了主力,保卫了沂蒙根据地。在战斗中,我八路军山东纵队的十八勇士,在岱崮抗击了日寇500多精锐部队的进攻,最后弹尽援绝,十八勇士宁死不屈,跳下了陡峭的悬崖。战士们的鲜血,为了保卫伟大祖国的国土,洒在巍峨的岱崮山涧里。”
两位老人家都是靠回忆,50年后仍记得清楚,那时徐帅刚来到山东,日军第一次对山东扫荡,山东纵队整军刚开始。后来,我问过徐帅的秘书,他告诉我这一段是徐帅的口述,之后,老秘书就去世了!
从以上文献资料中不难分析出:1、这次战斗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就单凭两位革命前辈在当时的身份和地位,作为当事人出示的文献资料作依据,就毋庸置疑。2、战斗的骨干力量应该是随山东分局、山东纵队指挥部一起在蒙阴、沂水一带内线作战的山东纵队特务团,其主要任务是保卫分局、纵队指挥部的安全,时刻战斗在徐向前和黎玉等领导人身边,为他们所熟知,因此,50年后他们仍记得清楚,而他人却很少知道。3、战斗发生的时间是6月下旬山东分局和山东纵队指挥部转移到蒙阴境域内、山纵特务团“黑头洼狙击战”后。4、跳崖的十八勇士也就是山东纵队特务团的指战员。
四、结束语
东晋诗人陶渊明《挽歌》中有一句诗曰:“死去何所道,拖体同山阿”。鲁迅先生曾将其引深为“逝者长已矣,他人亦已歌”,强调了纪念死者的重要意义——只要后人铭记,烈士的牺牲便有了价值!这是对逝者精神的一种延续和尊重。十八勇士的英勇事迹虽然没有留下太多的记载,他们也没有墓地正是青山处处埋忠骨,烈士英名永存齐鲁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