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线上的统一战线”——山东抗日战场上国共合作的典范战例探究(黎小弟指导 陈青撰文)

凯风 发表于2025-07-23 23:17:21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安排了系列纪念活动,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的国共合作是这次纪念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因此,回顾抗战时期国共合作历史,挖掘国共合作历史素材,总结经验教训,弘扬团结合作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以促进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和统一,更好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就成为当今每一位史学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和担当。

一、山东抗日战场国共两军合作的特点

本文就山东抗日战场上国共两军配合作战粉碎日伪“扫荡”斗争的主要事例做一梳理和探讨,以期达到铭记历史,继往开来的目的。

山东战场的国共两军合作双方主要是中共领导的八路军与国民党东北军于学忠部五十一军和五十七军。由于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山东抗日战场上的特点等因素决定,两军合作、配合作战表现出鲜明的特征:1、次数不多,多数时间是“各干各的,互不牵扯”;而是偶有发生,并且每次发生都呈现出微妙的一幕,即每次配合作战共同御侮事件,俱系偶然,没有事先的统一军事布署;当战斗打响后,遇上就参战。有种“你有事,我遇上了,就要出手相帮”的感觉,很是意味深长!2、战果突出,收效很大。3、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时任山东军区政委、事件的亲历者黎玉将其概括为“火线上的统一战线”,准确地揭示了这种微妙的合作关系。

下面将梳理出的三个典型战例呈现出来,读者朋友们可以逐一体味!

二、典型战例探究

(一)“两军配合粉碎敌人扫荡的极好模范”——王家庄子战斗。

据《莒南县志》记载:1940年1月24日,沈疃据点200多名日军出动“扫荡”,到达十字路以东赤眉山脚下的王家庄子。国民党五十七军一一一师六六二团闻讯后,立即急行军把敌人包围在村内。莒南县大队在大队长张子亮、副大队长熊化民的带领下,迅速从驻地虎园村出发,跑步赶到,与友军协同配合。经过近1天的激战,日军支撑不住,企图从北面突围,县大队指战员奋勇战斗,打得敌人只好缩回村内。乘敌慌乱,友军和县大队一齐杀向村内,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

 1.jpg

此次战斗,歼日本侵略军第八混成旅喜早支队200余人,其中生俘敌十余人,日军中队长申中信被击毙,缴获三八野炮1门、枪支弹药大宗,少数逃窜残敌亦被地方武装歼灭。

战后,县大队与友军举行联欢大会。2月10日《大众日报》载文称“这次战斗是两军配合粉碎敌人扫荡的极好模范”。中共五地委军事部通令表扬了莒南县大队。

(莒南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莒南县志》,齐鲁书社编:《莒南县志》,齐鲁书社1998年3月第1版,第587页)

 2.jpg

1942年2月10日《大众日报》载通讯《五七军八路军配合作战 粉碎鲁东南敌寇扫荡——王家庄子一役歼敌二百余》

关于“王家庄子战斗”一役,出现了多种版本的表述,尤其是对八路军参战部队、战果、大众日报评价等的表述略有差异,今将原文附注如下,以正视听!

原文:《五七军八路军配合作战 粉碎鲁东南敌寇扫荡——王家庄子一役歼敌二百余》

【本报特讯】一月上旬,东南敌寇千余,分由纪家店子、官庄、沈疃等六路出动,进行扫荡莒县日照边境。沈疃一路二百余人,二十四日左右企图回归沈疃,行至十字路附近王家庄子,五十七军✘部,将敌包围于庄内,给以痛击,然敌凭其猛烈炮火,据险顽抗,双方相持日余,敌有以北面火力较弱之处突围流窜之势,适有八路军二支✘部赶来增援。敌企图流窜时,我二支✘部枪子手榴弹齐发,敌寇纷纷应击而倒。八路五七军双方夹攻,敌怆惶四窜,除少数逃出包围圈外,大部为我消灭,我即大获全胜。是役除活捉敌寇十余外,并获大炮一门,长短枪支子弹及其他军用品无算。战事结束后,五十七军与八路✘支全体士兵均极兴奋,举行联合庆祝。一致认为这次战斗是两军配合粉碎敌人扫荡的极好模范。只有发扬这配合作战的优良作风,才能争取更大的胜利,坚持山东抗战。

(二)两军联手歼灭鲁南土顽汉奸孙鹤龄反动武装——八路军一一五师三打白彦战斗

1、关于八路军一一五师歼灭孙鹤龄反动势力的三打白彦战斗概况

1940年2月14日至3月22日,八路军一一五师六八六团、特务团和苏鲁支队一大队等部,对盘踞白彦的伪军孙鹤龄部发起攻击,经过连续3次的白彦争夺战,共歼敌800余人,日军大队长田野被伤,缴获长短枪350多支、弹药和其他军用品一大宗。此战为开辟天宝山区抗日根据地扫清了障碍。

 3.png

1940年2月,八路军一一五师首克敌伪白彦据点后,召开祝捷大会。会场悬挂国民党旗和孙中山与蒋介石画像,体现了国共合作的历史现实

以上战斗,在《罗荣桓年谱》一书中有详细记录,对其战果,“年谱”总结到:“△ 三战白彦。日伪军经激烈战斗,再次占领白彦。当夜。第六八六团、特务团、苏鲁豫支队第一大队从西北、东南两面攻入白彦,至二十二日拂晓,将日伪军大部歼灭。日伪军残部施放毒气后逃窜。在三次白彦战斗中,一一五师部队共歼灭日伪军八百余人,缴枪三百五十余枝,挫败了日伪军占领白彦以控制鲁南的企图,为向天宝山区发展,打通与山东纵队的联系扫清了障碍。”

在《大众日报史话》一书中,也有擒获、处决孙鹤龄父子和八路军一一五师“白彦战斗”,扫除孙鹤龄反动势力的相关报道。

“在这同时,本社记者配合《战士报》记者连续报道了‘白彦战斗’。(1940年)3月10日,一版报道《不打皇军打八路孙鹤龄作敌鹰犬欺压民众罪不容赦》,揭露国民党游击司令、费县白彦乡长孙鹤龄投敌叛国罪行;25日,报道《孙逆鹤龄投敌执行枪决大快人心》。日寇企图报复遭我军痛击,28日,报道《费县南径大歼灭战毙敌三百余》。日寇恼羞成怒,以飞机、毒气配合大举进犯,一一五师代师长陈光、政委罗荣桓决定予敌更大打击,激战六昼夜,4月3日,一版头题《粉碎敌寇春季扫荡鲁南八路军再创空前伟大胜利白彦等地数日夜血战毙敌千余敌一再增援一再施毒终告惨败》,文内又加4个生动插题:《鬼子调大兵分途向我进》、《敌从那里来消灭在那里》、《奋战不后退毒气我不怕》、《缴获如山堆杀敌千余人》。报上件件胜利消息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军民的抗战热情,也用事实驳斥了国民党顽固派所谓“八路军游而不击”的无耻谰言。国民党苏鲁战区总司令于学忠4月16日特致电祝贺,电文说:‘徐司令朱政委勋鉴:贵部屡次袭敌,多有斩获,殊堪嘉慰,除转报外,特电!”’

其中,1940年3月25日《大众日报》报道文章详细内容。标题为《孙逆鹤龄投敌执行枪决大快人心》,报道开头历数孙鹤龄父子汉奸行为,“八路军某部为自卫计,为整个鲁南抗日前途计,当予以痛击。……顷悉孙鹤龄已被擒获,解送××庄五十七军××司令部,讯明后于二月二十二日执行枪决,民众闻之,莫不称快。”等字样,报道后面部分载孙氏通敌函件。

 4.jpg

1940年3月25日《大众日报》报道文章《孙逆鹤龄投敌执行枪决大快人心》

2、关于东北军五十七军捉拿孙鹤龄父子的斩首行动

然而,鲜有人注意的是,在八路军一一五师三打白彦战斗发起前6天,即1940年2月8日(农历1940年大年初一;一说2月10日,农历初三),驻扎在这一带的国民党东北军57军112师霍守义部因盘踞在这一带的“土顽汉奸孙鹤龄父子指示部下打死其伤兵、广大官兵义愤很大”一事,将八路军115师的主要作战对象——土顽汉奸势力头子孙鹤龄父子擒获归案,这一行动本属东北军的“敲锣卖糖,各干各行”。不成想,却为八路军一一五师“一打白彦”帮了场子,演成了一场国共两军共同锄奸的精彩历史片段,为八路军一一五师“三打白彦”战斗增添了一些传奇性色彩。

这一历史细节除上述《大众日报》报道外,最具权威性的证据,还是万毅老将军的两封信。1993年10月,已经86岁高龄的历史亲历者万毅将军留下了两份文字资料以正是非。

资料之一:万毅老将军复函谈孙鹤龄父子之死

王有瑞同志:九月十二日信收悉。今寄上所要的稿子。来信说众说纷纭,不知其详。我这也算一说。读后有何意见盼告。孙鹤龄父子是被57军(不是51军)捕杀的,但并未消灭他的部队,所以才会有后来的115师三打白彦。我文中提到《罗荣桓在山东》一书,只讲了打了白彦,消灭了他的部队,但没有讲到孙氏父子的下场。《兖州战役亲历记》这本书正好作了补充。

112师枪毙孙氏父子后,672团宣传队还编了一幕活报剧叫《汉奸司令》演出,我在调离该师以前就知道有这件事,文中意犹未尽特补充几句,并希望能看到你们出的有关资料。此复并祝

撰安

万毅1993.10.26

(注:王有瑞,山东省费县史志办编审)

 9.jpg

万毅将军

资料之二:我所知道的有关孙鹤龄父子的情况

孙鹤龄是山东滕县的一个大地主、大汉奸。他儿子孙宜庚是白彦区区长。下辖一保安团,团长王某。

1939年夏,我当时是东北军57军112师334旅667团团长,率部驻防费县孔家汪一带。孙鹤龄那时尚未公开他的汉奸面目。112师曾误将野战医院设在孙辖区内郑庄附近一小村,曾有两名伤病员被孙指使的人杀害。后查明孙氏父子勾结日军情事,师长霍守义派参谋长李寓春亲自率队前去捉拿孙氏父子归案法办。详见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兖州战役亲历记》第108页和115页,但108页所说演出活报剧《汉奸司令》的应订正为672团宣传队(地下党领导的),因捉拿孙氏父子的是672团1营执行的。

1939年9月16日,我团在白彦附近的板上村受敌合围,遭重大损失(此役我所在师地下党工委书记伍志钢英勇牺牲)。若干年后,那时曾任686团副团长的贺东生告诉我说,他们在1940年初攻下白彦缴获的文件中,就有孙鹤龄父子给日寇提供的有关我团的情报。可见我团遭到突然围击与孙氏父子有关。

我于1940年初升任57军111师333旅代旅长,离开了抱犊崮山区。115师三打白彦情况是后来才知道的(详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罗荣桓在山东》92页至96页)。我没有发现这两本书有什么歧义。

据王希坚执笔整理的《东北军57军112师党史》(原稿存我处)上说:“八路军115师主力部队进攻白彦时文菲同志(地下党员)发动徐庄乡的群众绑梯子、抬担架、送给养,积极支援前线”(原稿第32页)。当时115师和112师是友军,115师陈、罗首长还派了联络人员翟新亚、郭同震到112师取过联络

附带说一句,这是我第一次就此事写的材料,供参考。

万毅1993年10月26日


以上叙述是关于东北军57军112师霍守义将军部擒获孙鹤龄父子的比较权威性历史记录,应为准确历史档案材料,这几份史料中都提到,捉孙后,才有了八路军115师三打白彦、扫除了土顽汉奸孙鹤龄势力的战斗。

综上文章所述,关于山东抗战史上歼灭鲁南土顽汉奸孙鹤龄父子势力的整个“白彦战斗”顺序为:由国民党东北军捉拿孙氏父子,到共产党八路军一一五师歼灭其整个反动势力;由国共两军不约而同采取军事行动到互通信息,联手公审、正法汉奸头子孙氏父子。这样,既能理清抗战时期国共两军剪除盘踞鲁南白彦的土顽汉奸孙鹤龄父子的具体历史详情,又能体味到当年“全民一致对外,共抵外侮”的一种壮志情怀。

(三)“火线上的统一战线”——八路军五一军携手杀敌的对崮山战斗

1942年11月2日,著名的山东八路军反“扫荡”突围战——对崮山战斗打响,这次战斗在历史上又称“笛崮山战斗”、“对崮顶战斗”或“对崮峪突围”。山东军区机关在八千多名日军包围之下的战斗刚开始时,国民党第五十一军一个营长带着一个连也从北面被压迫过来,请求准许他们上山,这支队伍的主体是于学忠部五十一军一一三师六七七团步兵第九连。该连在军需处长周日丰的带领下从安丘到临朐军部取军需。在途中,他们收容了海军陆战队的一个连(因为海军陆战队大部投敌,所以这部分只有六十余人,枪弹也很少)、军部山炮营第一连(八十多人,炮已丢失)、“茹素团”沂水分团一个小分队及沂水七区区中队一部(共约五十人)。遭遇日寇在这一带的“扫荡”之后,周日丰与九连长刘昆山、炮一连连长于家沃决定率部上对崮山。

到山脚之后,国民党军发现山顶已经有八路军驻守。此时,日军已经占领北崮及对崮峪一线的山头,形势危急。周日丰认为:“大敌当前,应全力以赴共同抗日”,决定与八路军联系,请求上山。对于这一要求,山上的八路军有些人持怀疑态度,因为当时五十一军和中共之间正在闹摩擦,并“杀害了我地方工作人员”。不过,军区政委黎玉认为需要团结他们,“大敌当前,应同仇敌忾,进行火线上的统一战线”,所以“即刻准他们上山,一同抗日”。

这一历史情景,在《黎玉传记 六、冲破黎明前的黑暗(下)》一文中得到还原:“不久,东北军第五十一军的一个营长带着一个连也从北边被日军压迫过来,请求上山。由于东北军前不久刚和我们闹磨擦,杀害了我地方工作人员,不少人对他们有怀疑。黎玉接到报告后,就说,大敌当前,应当同仇敌忾,进行火线上的统一战线,即刻准他们上山。”

这样,大敌当前,因为一次偶然的相遇,此前还存在摩擦冲突的两支队伍,在共同的敌人面前,形成了统一战线。

这场悲壮的对崮山突围战最终以山东军区机关和直属部队的胜利突围而结束,共毙伤敌人600多名,粉碎了敌人消灭我领导机关的妄想。

对崮山突围战,给日军以重创,但八路军也付出了很大代价。山东军区政委黎玉在战斗中负伤。山东分局宣传部长、战工会秘书长李竹如,沂蒙地委组织部长潘维周,沂蒙地委秘书长王宏在突围中牺牲,一团团长刘毓泉、政委王锐等数百名指战员壮烈殉国。跳崖的14名勇士中,严雨霖等8人在悬崖树枝的拦挡下得以生还,6人壮烈牺牲。身负重伤的严雨霖带着幸存的战士,强忍着伤痛,趁着漆黑的夜晚突出了敌人的包围圈,艰难地在山沟里钻了五天五夜,终于在马牧池找到了军区机关。

 5.jpg

严雨霖照片(注:严雨霖在解放后又参加了抗美援朝,1964年离职休养,被授予过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三级解放勋章,于1982年12月13日因病逝世,享年73岁。)

东北军五十一军参战部队伤亡也很大。职务最高的军需处长周日丰在指挥战斗时中弹阵亡。九连连长刘昆山带领一个班,从东面突围下山,七班长何俊臣也带一个班从西南方向突围冲下山去。其余战士多数从南方向突围冲下山去。其余战士多数从北面跳崖突围,数十人跌落身亡,摔伤的多数亦被鬼子枪杀。九连仅有30多人突围,80多人阵亡,炮一连、海军陆战队等部也阵亡100多人。

面对日军“扫荡”、国共内阋的局面,中国共产党积极宣传国共在对崮山战役中展现出来的团结精神。战后,《大众日报》《山东军区机关报》都对这次惨烈的对崮山阻击战和突围战作了报道(有的报道中称作“笛崮山”)。

1942年11月13日,《大众日报》刊发题为《八路军五一军携手杀敌,对崮峪粉碎敌“合击”》的通讯,原文如下“新华社山东分社鲁中十日电此次沂蒙反‘扫荡’中,我八路军某部与五一军某指挥机关在北沂水对崮峪携手作战,共同击退敌人,胜利突围。”

“兹记其经过如下:上月二十九日,在沂蒙‘扫荡’与反‘扫荡’的严重形势下,我八路军某部由南而北移驻对崮峪,同时我五一军某指挥机关由北而南亦到达该地,经双方互相问答后,知系友军,乃于紧张敌情下,双方互派代表共同协商作战方针,并即分配任务,五一军两个战斗连警戒北面,八路军五六百人防御南面,当日敌果数路分进合击对崮峪,南北两面均与敌激战终日,敌数次冲击,然在我顽强反击下卒将敌寇全部击退。至晚,双方共同胜利突围,是役敌伤亡达五六百,我方亦略有损失。”

同一版配发题为《发扬对崮峪的团结精神》评论,称:“此次配合作战共同御侮事件,虽系偶然,但又一次证明一个确切真理:无论如何,民族敌人是与我们誓不两立的;内部小磨(摩)擦在大敌当前时,自然冰然消逝,而共御外侮;如此使得胜利击溃敌人,保全自己;否则将徒予敌以渔人之利,而自寻失败。”评论认为,国共双方“目前整个敌后斗争形势,处处何异于对崮峪!国军各部虽具体防务不同,然均面对敌人,敌无时不企图个个消灭之,而我则非团结合作,难以最后战胜敌寇。”,呼吁“山东各友军,体会与发扬对崮峪共同御侮的精神,进一步的团结起来,粉碎敌人的‘扫荡’与蚕食,坚持山东阵地,准备与实现反攻,争取最后胜利”。

 6.jpg

1942年11月13日,《大众日报》刊发题为《八路军五一军携手杀敌,对崮峪粉碎敌“合击”》的通讯及同版短评《发扬对崮峪的团结精神》

对于国共在对崮山上的合作抗日,“各界人士均极重视与兴奋。一般人士均认为这是再一次证明了‘只有团结始能战胜敌寇’的道理”。

1943年春夏之交,在山下建起了烈士公墓,重新安葬了烈士的遗骨,并立碑纪念。该墓是全国唯一一座抗战时期的国共烈士合葬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沂水县人民政府多次重修墓碑,并重新刻立了纪念碑。1980年,对崮山战斗遗址被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被公布为临沂市第一批重点抗日战争遗址,成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

 7.jpg

对崮山战斗遗址碑

 8.jpg

对崮山抗日烈士简介碑面


三、后记

1942年至1943年初,在山东,中共积极呼吁与国民党军队的团结合作,“主动向友党友军进行疏通团结合作的努力”,本着“‘不念旧恶,委曲求全’的宽大精神去求得疏通团结”,“平时向友军送情报,战时积极策应”,并主动在战斗中“截击”“尾追友军之敌”,“及时供给情报”。

对崮山战役结束不久,1943年初日伪军“扫荡”五十一军,山东军区“即以一部在沂水大崮头策应牵制敌人,激战一日,我虽伤亡一连,但友军一部却得以跳出了合击圈”。4月,日伪军再次“扫荡五十一军时”,中共为策应友军,“在坦埠天桥岭一带将尾追友军之敌截击,及时供给情报,并建议其转移方向”。“扫荡”期间,当国民党军进入中共根据地隐蔽休息时,中共“除助以粮食三万斤外,收容与医治其伤员,对其失散官兵和枪支均一一收容送回,更发动群众慰劳,以恢复友军战斗情绪”。即便是对于一些素有反共传统的部队,中共也在日伪军“扫荡”时,对这些部队“予以策应”。在胶东,中共曾“解救了安廷赓、姜黎川,并予以军服、经济、粮食之接济,稳定其部下之悲观失望情绪”。在鲁南,中共曾“策应了申从周、李子英,并掩护其在我根据地休整”。在中共的努力下,1943年国共在山东的关系得到缓和。

事实上,我八路军与东北军51、57军及国民党地方武装的斗争与团结作战,不止这几个战斗,东北军51军张本枝部杀害了我鲁南区党委书记赵博,我们遵照中央“对顽反击要报中央批准,反击后还要把俘虏和枪支送回”等指示;本着民族大义,共同对日作战,没有采取报复行动,为后来的“拒李送于”战略创造了条件。

总之,抗战时期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贯穿山东抗战始终。独立自主的统一战线,包括了建政、反扫荡、扩大解放区等,对顽军事斗争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政治斗争则是主流!(黎小弟指导 陈青撰文)


浏览:737次

评论回复
  • 甘玛

    2025-07-24 甘玛

    国共合作,浴血奋战,以中华儿女血肉之躯铸成钢铁长城!!抗日烈士永垂不朽!

最新来访
  • 五月风
    五月风
  • 甘玛
    甘玛
  • 含山
    含山
  • 凯风
    凯风
同乡随笔
同城随笔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