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5年9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由300余名抗战老兵、英烈子女、抗战支前模范组成的乘车方队行进在受阅方队最前方,接受祖国和人民的致敬!
其中受阅者抗战老兵、时年八十九岁的赵征一时成为人们和媒体关注的“主要对象之一”。一则她是受阅方队中一位为数不多的女性抗战老兵;二则她的传奇革命经历特别引人注目——出生于上海富裕家庭,在地下党姐姐哥哥的影响下,积极参加抗日工作。后参军,先在苏北新四军后又长期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工作。然而,更令人想不到的是,赵征和她的家人们还演绎了一篇更富有传奇色彩的《51号兵站》背后的故事。
这是一段封存了半个多世纪秘密战线上的斗争片段,就连电影《51号兵站》都没能涉足到的情节。这段隐秘历史,可能是因为电影背后故事的知情人、抗战老兵赵征与主要当事人张洪树讨论《51号兵站》电影情节的一些问题而引出的。张洪树为解答赵征的问题,写了一篇忆赵征父母当年如何掩护他完成任务的文章及致赵征的一封信,才将这一隐匿历史片段公布出来,这已是1998年3月23日和3月26日的事了,离事件的发生1944年3月已过去了整整54年,正如张洪树在信中所述:“忆赵老伯和大妈的为我掩护写了一段回忆,至今已隔半个多世纪(54年),在我生活中时时仍惦不忘,他们的影容我时刻牢记在心……”。
不过这篇文章和信件并没有公开发表,故能够看到其内容的人数估计可能极少,这也正是本篇文章之历史价值所在!
欲表达清楚其中的瓜葛因缘,须从当时奉山东党政军主要负责人之一黎玉等领导之命赴“孤岛”上海执行特殊任务——购买军需物资的山东分局干部、又是《51号兵站》影片制作时,重要意见参与者张洪树前辈的一段上海历险和赵征一家倾力支持、参加抗战工作两方面展开叙述。
一、张洪树上海历险记
1、张洪树同志简介:张洪树,原名张鸿书,曾用名庄健仁、宗艾面等,生于1918年1月19日,江苏宜兴徐舍水西村人。幼年时因家贫到上海做工谋生,参加工人夜校,接受革命教育。1937年1月参加革命,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地下革命活动和抗日救亡活动。曾开辟苏中至山东滨海和胶东根据地之间的海上运输线,创办滨海军工厂。1946年带领部队进入东北,后长期在东北任职。1981年调任安徽省科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1984年退居二线。
张洪树照片
2、张洪树上海之行惊险故事梗概
目前,能看到张洪树本人写的有关奉命到上海执行特殊任务的文献史料有三篇,一是公开发表在抗大校史志上的《<51号兵站>的真实故事》,其余的一篇《忆赵老伯和大妈勇担风险 掩护我摆脱敌人追捕》和致赵征的一封信没有公开发表,故能看到其内容的人应该寥寥无几。三篇文献都呈现了他上海之行的惊险历程,情节大体如下:
(1)历史背景:1944年3月,山东抗日根据地面临物资短缺困境,尤其是军工生产所需的X光机、印钞机、石印机等关键设备。中共山东分局派张洪树赴上海执行采购任务,目标是通过敌占区渠道获取物资,并突破日军封锁运回根据地。
(2)过程:张洪树接受任务后带着一帆船花生油由海上航行去上海,路上克服了海浪、舵损的危险,在上海地下党和新四军地下人员的帮助下,利用伪势力搞物资运输,一一化解了日军搭车、巡警勒索等危机;但同时又遭受逮捕关押、特务跟踪等危机,后来在爱国人士赵大伯一家掩护帮助下脱险,完成任务,胜利归来。整个过程可谓“处处危机,步步惊心!”
(3)历史意义:张洪树的行动体现了抗战时期地下工作的智慧与勇气。山东与苏中新四军、上海地下党联动,形成采购—运输—接收的完整链条。利用商业渠道、爱国船民、敌工网络爱国人士等多重资源,突破敌人重重封锁。物资运输直接支持了根据地军工生产、医疗救治和舆论宣传,为抗战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其中,在上海赵大伯家人掩护下完成任务,是影片没有涉及到的情节,在强调“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的年代里,很多老电影都设计了这一故事情节,例如《平原作战》、《侦察兵》等,在我八路军指战员化妆进城执行任务时,遇到日伪、汉奸等追捕,逃脱中进入一群众家里,都得到群众掩护,机智化解了危机。按说这个情节在《51号兵站》这样的经典影片中,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可影片中偏偏没有此项安排。唯一的解释,可能就是当时这一历史片段因种种原因还封存在当事人的记忆里,没有抑或不便讲出来,这也成了《51号兵站》背后故事的秘密之一。因此,这里重点介绍一下“赵老伯一家掩护”片段,还原一下历史本来面目,同时,也让读者朋友们体会一下赵征一家如何在民族大义面前,毁家纾难,从事抗日救国工作的。
3、赵老伯一家的掩护。张洪树在文章中回忆:“我到赵老伯家,赵大妈见到我,如同见到自己的孩子,非常亲热,立即要她的十多岁的小儿子赵锦义给我去买面条吃,锦义见到我很高兴很友好。当时未见到赵大伯,我告诉大妈,遇到点麻烦,今天要住在你家了。她心领神会,不打听,不深问,告诉我:‘就住在三楼吧。’很快地帮我收拾了床铺,并说:‘阁楼上很安静,就是臭虫多一点。’”
“我还有许多事未安排完,需要继续工作一段时间,如托汤纪宏代运的照相铜版制版的全套设备、钞票纸、油墨、新五号字母、万能铸字炉等。抢运这一批物资,是分段转运的,从上海市区转运到浦东还要通过清乡的竹篱笆,还要买通伪军,用酒肉灌醉日本哨兵,好不容易把东西运到海边装了船,又被和平军抢走了,负责这批转运的叶绍明同志被和平军扒光了身子毒打一顿。在重重的困难下,汤纪宏同志为了党的事业,又通过关系,花了钱,最终把这一批货物运回了山东。”
“在这些日子里,敌人常在我原住处转,我在静安寺、愚园路口曾两次遇到特务的追捕。有一次我正和费星同志同行,边走边说,一抬头迎面碰上了抓过我的特务。我说:‘不好!快跑。’我们两人穿过了几条弄堂才把特务甩掉。”
“如果没有赵大伯大妈的掩护和安全可靠的环境就难免落入敌人之手。我还有一项任务。汤纪宏要朱晓光随我去山东向薛暮桥同志汇报请示书店工作(暮桥同志是原上海生活书店董事),还要汇集汤纪宏代聘的两位印钞票的技术人员和照相铜板制版人员,还有一名南京大学的助教随我回山东。因此,前后在赵老伯家住了三四十天,给赵大妈一家增添了不少麻烦,为我担心受怕,承担风险。赵锦义常照顾我的生活,赵帛和席丽芳大嫂还专程请我看话剧《文天祥》。赵老伯曾一起谈过当时的时局并提到印刷业的生意不好做。我一直不知道他早就为革命工作做出了很大贡献。赵老伯一家是少有革命家庭,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二位老人的奉献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从文中的叙述看,赵老伯家应该是当时一个非常可靠的地下交通站。那么,赵老伯一家是一个怎样的家庭?都为革命做出了那些的贡献?
二、赵老伯的革命家庭
本文开篇介绍了抗战老兵赵征参加抗战胜利七十周年阅兵式的荣耀。本文中的赵老伯(赵德荣)和大妈是赵征的父母,是上海一位印刷业界的作坊主,家境比较富裕殷实。从公开资料中可知,她有一兄一姐一弟,姐姐赵倩(原名赵雅丽)、行一;赵帛是兄长;赵锦义是弟弟,这里一并作以简介。
照片摄于上世纪50年代初,右起赵帛,父亲赵德荣,姐夫刘毓标,妹夫吕若羿
赵倩,赵征的大姐,原名赵雅芳,1917年11月出生于上海。21岁时进海宁洋行巧克力车间做工,在地下党的领导下参加了“工人救亡协会”并成为负责人,曾领工友在“保联”“益友社”“青年会”参与活动。受党组织的指示,赵雅芳与吴秀丽为增加工资,改善福利,组织工友闹了两三次罢工,并挑头任谈判代表,1940年11月被资本家开除。后经中共地下党组织安排,赵雅芳化名赵倩,与吴秀丽、汤翠娣等7名地下党员和工运骨干,从上海十六铺码头乘江轮北上,经过一个晚上的颠沛,到苏北新港上岸,抵达盐城参加新四军,党组织安排她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五分校(简称抗大五分校)学习。从抗大毕业,留校担任了第二期女生队排长、副队长。后到新四军军部三科(通讯科)协理处任政治干事。在抗大五分校,赵倩与政治部副主任兼组织科长、老红军刘毓标相知相恋并组成革命家庭。
赵倩
赵帛,是知名金融人士,抗战时期我地下党。早期担任“保联”学术部的负责人,1944年,因党员身份暴露,赵帛奉党组织令,秘密前往苏北解放区,在解放区的银行系统履职,1945年8月任职华中银行,在发放农业、工商业等各类低息贷款,打击高利贷者盘剥方面,举措得当,显露才华,保障了解放区人民生活,促进了苏皖边区的生产。
1947年初,总行及部分分行北撤山东,与北海银行合并。1949年5月改组成中国人民银行华东区行,赵帛担任业务处处长。
赵帛早年参加革命,熟悉金融业,但特殊的城市接管需要,金融业须与社会秩序治理结缘,让他也成为上海公安机关创始前辈——兼任刑事警察处刑五(政治)科三队指导员(1949年6月—1949年9月),在上海“接、管、清、改”、先接后管中,迅速而有力地肃清残余敌人,建立革命秩序。
赵征,1926年1月1日出生于上海。1940年,在哥哥赵帛带领下参加“保联”的活动,借阅书刊,唱歌演剧,深受洗礼。1942年4月2日到达新四军根据地参军。赵征入伍后先被安排进华中抗大教导队第三期,接受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1943年5月3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她从前线转后方做群众工作,担任江苏高邮一区东郭墩乡副乡长,主要工作就是发动群众、支持前线、抗击敌寇。精兵简政时远赴山东抗日根据地,进入山东省政府做会计工作,任省政府秘书长刘居英的秘书。1948年,由山东省政府主席黎玉爱人谢青做媒,与八路军115师战地记者、黎玉的秘书吕若羿结婚。
赵征年轻照
赵征与谢青(右)
丈夫吕若羿,又名吕栋臣,是江苏泰州人,八路军115师的延安抗大毕业生,后赴山东,在山东解放区担任省政府主席黎玉的秘书,战地记者。1954年奉调北京,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外事司的副主任。1979年初,任中国科协外事局局长兼党组书记。1980年,因病去世。
上海解放后,赵征投身金融战线,任中国银行上海分行私企业务处副处长、第二营业部副主任、中国银行总行国外局综合计划部副总经理。1983年至1986年,受总行委派担任中国银行浙江分行行长,出任浙江省政府驻深圳办事处副主任、党组书记。任职期间任劳任怨、勇于开拓,出色完成了各项任务,对促进浙江对外开放、对内融通经济作出了突出贡献。
赵征与吕若羿
2014年,“无怨无悔的人生——赵征访谈录”编入中国妇女出版社的《追寻她们的人生》(第1卷)。2015年9月,受邀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中,登上乘车方队,行进在受阅方队最前方,接受祖国和人民的致敬,成了媒体关注的“明星”,赵征面对媒体说:“这不是参阅者个人的光荣,是对那些牺牲战友的缅怀。”2016年8月7日,赵征病逝,享年91岁。
2015年赵征接受山东电视台采访,谈《51号兵站》背后的故事“张洪树遇险”环节
赵征一家是革命家庭,在全民抗战中,有一分光发一分热,这种“献出子女,献家庭”的无私奉献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弘扬传承。
三、历史启示
伟大的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族抗战,在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的感召下,千千万万个家庭毁家纾难,支持抗战、参加抗战,融入到抗日战争的伟大洪流中,赵征一家是其中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51号兵站》背后故事里的每一位爱国仁人志士的行为都值得铭记、缅怀、传承、褒扬!《51号兵站》背后的故事就是一份写满先辈荣光的功劳簿!永远值得我们挖掘、揭秘、研读、敬仰!
(黎小弟指导 陈青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