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瑞与山东抗战(讲话稿/黎小弟)

含山 发表于2025-08-30 22:56:16

山东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坚持华北抗战的四大根据地之一,是华北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津浦路以东的山东大部地区和江苏、安徽、河南三省边界的部分地区,东濒黄海、渤海,西临津浦路与冀鲁豫区毗连,北迄天津与冀中、冀东两区相连,南至陇海路与华中的苏北区相连,为坚持抗战和争取抗战胜利及以后的进军东北展开辽沈战役作出了重大贡献。而全面抗战8年,朱瑞作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主要领导人在山东4年多(1939——1943),那4年正是山东乃至全国抗日斗争最艰苦、最困难时期,他与徐向前、罗荣桓、黎玉等革命战友一起,团结和带领山东抗日军民,与日伪顽反动势力进行了艰苦卓绝、错综复杂的斗争,经受了血与火的严峻考验,为山东抗战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一、山东抗战前的历史风云

1.七七事变前

1933年至1936年,山东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山东省委机关屡遭破坏,与中央失去联系。1936年,黎玉被中共中央北方局派往山东,担任山东省委书记,重要任务就是恢复和重建被敌人破坏的中共山东省委组织。1936年4月至1937年7月,在黎玉的组织领导下,济南四里山墓地山东省委重建会议开始,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山东全省和省委有组织联系的中共党员人数从原先的500人激增至2000人。

2.七七事变后

此时,日军的两个多师团主力3万余人,沿着津浦路南下,直扑山东济南,山东形势危急。1937年12月27日,山东王韩复渠10万大军不战而退,日军长驱直入,济南沦陷。济南沦陷的第二天,黎玉即主持召开山东省委紧急会议,落实三件大事:(1)发动全省抗日武装起义,史称“十大抗日武装起义”,大大小小的游击队有200多支,遍布全省;最重要的规模大的起义被称为三山起义,即徂徕山起义、黑铁山起义、天福山起义,以这三个起义为基础,建立了鲁中抗日根据地、清河抗日根据地后发展成渤海抗日根据地、胶东抗日根据地,形成山东战略区中的三大战略分区。(2)黎玉赴延安请求党中央支持,要干部、要电台。(3)成立八路军山东纵队,将分散各地的游击队组建成统一指挥的游击兵团。

image001.jpg3.  派兵到山东

毛主席在延安听取了黎玉关于山东情况的汇报,非常高兴。黎玉再次向毛主席提出希望派军事干部支援山东抗战的请求,毛主席当即同意了这一请求,接下来的形势如此演进——

(1)六届六中全会的召开,提出共产党要发展独立自主的统一战线,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巩固华北发展华中,山东都是重要环节,会上毛泽东正式提出要派兵到山东。

(2)1938年11月,国民党政府在湖南召开南岳军事会议,成立鲁苏战区和冀察战区,派正规军到敌后与八路军争夺敌后战场。

(3)1938年11月25日中央军委决定派115师师部和343旅2个团开赴山东。随后685团改称苏鲁豫支队挺进山东湖西地区,686团随师部东进,于1939年3月1日进入山东鄄城。

(4)成立八路军第一纵队,1939年6月徐向前、朱瑞入鲁,加强对山东党政军领导,统一指挥新黄河以北山东境内和冀鲁边区各正规部队及各游击部队。

二、山东抗战领导层的组建形成

1.山东抗战的领导班子

山东抗战各时期的领导班子变动较为频繁,而其他战略区的领导班子则比较稳定,关于这一现象,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亲历者和党史专家的观点:

image003.jpg

(1)根据黎玉的回忆:我从1936年奉中共中央北方局的命令到山东,一直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和指挥下工作。1938年徂徕山起义之后,我到延安向党中央汇报工作,毛主席根据我的要求,亲自指示派遣军政干部支援山东,并给山东配备了电台。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山东根据地与党中央始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山东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发展始终都是在党中央的一盘棋上的。······山东根据地对战争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曾经受到党中央、毛主席的一再表扬。在山东根据地的领导人中间,也一直是团结合作的。朱瑞、徐向前、罗荣桓、萧华等同志,都在山东工作过很长时间,我们之间从未有过所谓“宗派主义”、“山头主义”的说法。(黎玉回忆录第250页)

(2)中共党史资深专家金冲及在他的《山东抗日根据地的独特历程》一文中是这样表述的:抗战八年中,其他抗日根据地的领导层变动较少。山东地区党组织的主要领导人先后有黎玉、郭洪涛、朱瑞、罗荣桓(徐向前也曾有一年在山东担任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员)。他们都是忠诚的共产党人,对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在这中间,个人的情况又有所区别,在工作中难免有起伏和波折。到罗荣桓担任主要负责人、实行一元化领导后,情况有了明显变化。这方面也有许多成功的经验。

(3)山东抗日根据地领导层的更迭,选择权是属于中央、北方局、集总的,领导人的更换不存在所谓一些网文提到的“选帅”风波。

请看山东抗日根据地党的一把手沿革:

黎  玉:1936年4月~1938年5月,中共山东省委书记

郭洪涛:1938年5月~1939年10月,中共山东省委书记、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书记、中共山东分局书记(苏鲁皖分局书记)

朱  瑞:1939年8月~1943年9月,八路军第一纵队政治委员、中共山东军政委员会书记、中共山东分局书记

罗荣桓:1943年9月~1945年10月,中共山东分局书记

黎  玉:1945年10月20日~1945年12月18日,中共山东分局代理书记

2.山东军政委员会

(1)1939年8月9日,北方局致中央报告,北方局同意建立山东军政委员会,以朱瑞、向前、洪涛、荣桓、黎玉为委员,朱瑞兼书记,以军政委员会为统一某一地区党政军民工作的领导机关,定期讨论和检查当地党政军民工作的总方针,其决定分由党政军民各方负责执行。在根据地初创期间,需要有军政委员成为统一当地的党政军民工作的领导机关,并决定事项由党政军民各方负责执行。

(2)1941年2月7日,中央军委正式颁布军政委员会条例,军政委员会改为军队各级集体领导机关,不再与地方党政合组,决定军队的大政方针等。

(3)1941年8月9日,中央和军委批准成立新的山东军政委员会,决定罗荣桓、黎玉、陈光、萧华、陈士榘、罗舜初、江华七人为委员,罗荣桓为书记。其后的1942年4月27日,在刘少奇主持下,决定建立山东有力的政治军事领导中心,一切领导集中于山东分局,下设军政委员会。

image007.jpgimage005.png

由此可见,当前有些半坛醋的所谓专家在网络热议:分局书记郭洪涛和军政委员会书记朱瑞,到底以谁为首?在山东,由于徐向前的资历、威望和工作能力,在实际工作中还是以徐向前为核心等等。这些都是奇谈怪论。从我们看到的史料,军政委员会是集体领导,朱瑞是军政委员会书记,当然是领头人,是班长。据我查证的的史料举例有:

甲、1940年4月13日,《关于调整山东部队编制与指挥关系的决定》,徐向前、朱瑞、罗荣桓、黎玉签署,内容简述如下:

4月9日至13日,山东军政委员会讨论及决定主要事项如下:

A. 军政委员会讨论了并完全同意分局、一纵及115师执行中央、北局、集总屡次指示(决定详见致中央、北局、集总各电),并号召党政军民全体同志坚决执行中央、北局、集总、分局、一纵各项指示及决定。

······

E. 确实统一政权、财政及群众工作:

1.同意分局、一纵2月给中央、北局长电中关于政权、财政等决定,目前尤其注意打开山区及各区之联系的发展。

······

G. 实施以上决定,由分局一纵、115师分别电告。

再举一例:

乙、1940年4月20日,《关于财经问题的讨论与决定 》,徐向前、朱瑞、罗荣桓、黎玉签署,内容简述如下:

北局并中央并告各区委、各支队、各财委会:

3月13日整理鲁苏财经,军政委员会关于财政经济讨论决定如下:

一、半年来财经工作检讨:

1.收获方面:

(1)初步颁布了财经政策。

(2)建立了一纵分局财政机关。

(3)向正规化制度上推进了一步,整理了各支供给工作,初步开始贸易生产工作。

(4)开展了节约运动。

(5)纠正了一些财经政策中的游击主义及不正确倾向。

······

五、加强财经领导与机构:

1.建立绝对统一领导,做到绝对统筹统支。

2.建立与健全各级财经机关。

(1)鲁苏战区设财委会委员名单再告,黎玉同志为书记,由艾楚南为副书记。

(2)各区为分会直属总会领导,下设财政部科执行行政。

(3)加强巡视报告制度。

(4)制定各种法规条例制度。

(5)加强干部培养,由党政军内有财经常识经验人才提出分配工作并在各种训练班(另计划)。

(6)各级在一定时期必须收集材料,补充财经政策及资源之调查。

(7)坚决开展反贪污浪费的斗争。

六、各区财经工作除胶东执行外,在胶东财经会议上之决定另有分别指示。希各区财委会立即讨论布置并告进行程度。

以上两个文电可以充分说明:1.山东军政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2.所做决定事项由山东分局、第一纵队、115师、山东纵队分别执行;3.不存在以某人为首的问题;4.所有重要决定,徐向前、朱瑞都是决策领导,除此之外,徐向前更多侧重于军事领导、与于学忠鲁苏战区的统战工作,朱瑞侧重于党的领导、军队政治工作、政权建设工作。徐向前晚年曾回忆说“朱瑞是我的领导”,这句话不仅是徐帅谦虚的表示,也是实事求是的。

三、八路军第一纵队与第115师的关系

1.八路军第一纵队的战略定位

(1)第一纵队成立的初衷源于毛泽东致彭德怀的一份电文,而电文的时间错误导致网上得出不同的结论,这份电文是《巩固着重于华北,发展着重于鲁苏皖豫鄂》,电文的时间是1939年3月19日,在《毛泽东文集》第2卷,第173~175页,而这份电文的另一个时间是1940年3月19日,出现在《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卷,第525~527页,电文标题是《巩固华北发展鲁苏皖豫鄂五省》,电文内容摘录如下:

尽一切可能扩军是很对的,巩固着重于华北,你们的计划都看过都对。发展应着重鲁苏皖豫鄂五省。目前请特别注意鲁省,该省我们已经有基础,但缺一个领导骨干,当敌人新进攻到来时请考虑,解决这个领导骨干问题。

(2)1939年3月24日集总和北方局朱德、彭德怀、杨尚昆等人就缺少一个领导骨干问题致电中央书记处和毛泽东,提出派徐向前、朱瑞领导山东的建议。电文摘录如下:

十九日电奉悉。关于山东问题及苏、皖、豫(新黄河以北)问题,我们意见:

(一)  陈罗虽已去山东,但陈在军事上、罗在政治上均困难形成中心。

(二)山东(缺)一个骨干,我们拟派徐向前同志去。一年来,徐在各方面均有进步,但须配以坚强的政治委员,才能坚持大的局面。

(三)拟以朱瑞同志去山东任政治委员。朱各方面均很坚强,可形成中心领导。(《朱德年谱》中(1939年3月24日)第871页)

(3)现在有些网文错误地利用毛泽东这份电文的标注错误的时间得出错误的结论,说“毛泽东的这封电报,实际上已否定了八路军总部和北方局的以朱瑞形成中心领导的设想。”这是必须要予以澄清的。

(4)关于第一纵队的指挥范围和工作区域,集总和北方局也向中央提出了建议并获得批准,摘录如下:

1939年4月13日,朱德、彭德怀、杨尚昆致电中央书记处,提出徐朱以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员政治委员名义统一指挥张黎陈罗萧华及雪枫部队。(《罗荣桓年谱》(1939年4月13日)第101页)

1939年4月21日,朱德、彭德怀、杨尚昆致电中央书记处,提出八路军第一纵队工作区域和党的组织和领导机构及另组军政委员会的建议,摘录如下:

(一)虽地形、面积、政治军及发展前途,山东与新老黄河间三登地区领导,最好不分割。

(二)上述地区因与中原局受老黄河间隔,故以划归北局管理为宜。

(三)为加此间领导,请派向前、朱瑞同志主持军政指挥处,建议扩大山东分局为苏鲁皖分局,以郭洪涛、朱瑞、向前负责,雪枫、陈光、黎玉、经武同志为委员。另以洪涛、朱瑞、向前、黎玉同志组织常委会。

(四)在徐朱确实建立对全区领导后,另组织军政委员会由朱瑞同志主持。

(《朱德年谱》中(1939年4月21日)第878~879页)

1939年4月27日,中央书记处回复北方局等,同意扩大山东分局为苏鲁皖分局,摘录如下:

1. 决定新黄河以北暂归北方局管辖,以新黄河为界。

2. 同意扩大山东分局为苏鲁皖分局,以郭洪涛、朱瑞、徐向前、罗荣桓、陈光、黎玉、彭雪枫、张经武为委员。

3. 彭雪枫部在徐向前、朱瑞到达鲁西后归其指挥,但需与中原局联络。

(中秘:1卷31-6号)

(4)八路军第一纵队虽然在山东领导仅有一年多的时间,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根据有关文电和史料,简要总结如下几个方面:

A、与国民党鲁苏战区于学忠部进行对话,坚持党的独立自主统一战线,既团结又斗争,在拒绝国民党省政府划分的防区和军事指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坚决打击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

B、在建立政权,巩固山东抗日根据地发挥了重要的领导作用;

C、建立山东抗日根据地的财经体系和北海银行的建设;

D、划分山东抗日根据地各战略分区,建立军政体系;领导各战略分区进行反“扫荡”;指挥萧华部、曾国华支队向鲁北方向发展,建立政权;组织苏皖纵队,开展苏北工作。

E、划分一一五师和山东纵队区域:一一五师除继续占领与巩固鲁西、泰西、湖西地区外,应强调控制鲁南战略要地;山纵要巩固自己已得阵地。山纵六支队、苏鲁支队与泰西地方武装,统一归一一五师建制。为使山纵迅速提高战斗力,将一一五师津浦支队一部由孙继先率领,编为山纵第二支队。(《罗荣桓年谱》(1939年10月4日),第108页,109页。)

F、指挥115师朱彭支队南下开展苏皖工作。(《新四军》文献(1),1940年4月23日电,第681页)

G、部署115师和山东纵队各部配合友军作战,对日军作战,反“扫荡”。(徐朱1939年11月5日电,中秘11卷10号)

H、指挥山东纵队对国民党顽军(秦启荣部)的摩擦,坚决进行自卫反击。(徐朱1939年8月20日电,中秘11卷51号)

I、对山东纵队进行整军、扩军,正规化建设

1)  总结日军“扫荡”中作战特点和山东纵队作战经验教训,加强部队的训练;(徐朱1939年12月30日电,中秘11卷37号)

2)  发布整军补充训令(第二号),规定1940年扩整计划分两期完成。第三期二月一日至五月底,四期七一至年底。(第一纵队1940年2月15日电,中秘8卷15-1号)

3)  山东纵队一共进行了五期整军,在第三期整军,徐向前提出了部队建设“九化”的口号,即主力兵团正规化,地方武装基干化,游击队组织化,自卫团普遍化,党的领导绝对化,战斗力顽强化,行动积极化,生活艰苦化,纪律严肃化。

第三期整军共整训了主力部队16个团、地方基干武装6个团,主力部队扩大至3.24万余人,地方武装发展到2.11万余人,大大增强了部队的战斗力。

第三期整军是山东纵队向正规化迈进的关键阶段。通过整军,部队的政治素质和军事素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一)进一步加强了党对部队的绝对领导

(二)部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恢复了团的建制,战斗力进一步提高。

(三)加强了宣传教育工作。

(四)加强了司令部、供给部、卫生部工作,建立了各种制度。

4)  在整军中,徐向前和朱瑞做了以下的整军报告:

徐向前《关于山东纵队建设任务及工作》 (《军政杂志》(创刊号)(八路军山东纵队政治部编),1940年5月)

朱瑞《论山东纵队当前的建设问题》(《军政杂志》(创刊号)(八路军山东纵队政治部编),1940年5月)

朱瑞《关于山东纵队的巩固》(八路军《军政杂志》第8期,1941年8月25日)

朱瑞《关于建设山东纵队中模范的团结的党和政治工作》(八路军《军政杂志》第9期,1941年9月)

很显然,徐向前和朱瑞的到来,不仅把老红军的优良传统带给了山东纵队,而且为山纵和115师的相互融合和互为发展壮大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

2.八路军第115五师的战略定位

(1)115师入鲁的决定

大多数资料表述:1938年4月,中共山东省委书记黎玉等到延安汇报工作时,向毛泽东提出希望中央派干部和部分主力部队到山东,以加强山东抗战的领导和骨干力量。

黎玉在他的回忆中说他向中央要干部和电台,没有提出要部分主力部队,后来是毛泽东主动表示要派一支主力部队,究竟派哪支主力部队,当时并没有确定。

193年9月29日至11月6日,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于在延安召开。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提出“派兵去山东”。记住是提出而不是决定,会后,11月25日,毛泽东、王稼祥、滕代远致电彭德怀:以陈光、罗荣桓率第115师师部及第343旅主力全部去山东、淮北为宜。陈、罗东开时拟分布于新老黄河间广大地区,包括津浦路东西胶济路南北在内。

(2)115师入鲁兵力及部署

八路军第115师下辖第343旅、第344旅,第343旅下辖第685、第686团,第344旅第687、第688团。第344旅后来划归八路军集总指挥,以后编入八路军第二纵队,1940年5月南下豫皖苏边区、安徽涡阳地区,皖南事变后编入新四军一师。

1938年12月初,第343旅第685团改称苏鲁豫支队,挺进山东湖西地区,开辟陇海铁路以南地区和豫皖边地区,壮大了苏鲁豫根据地。皖南事变后编入新四军。

此前,115师第5支队(曾国华支队)和129师津浦支队(孙继先支队)奉八路军总部命令迅速增援冀鲁边。为统一和加强冀鲁边党政军的领导,根据中央军委、八路军总部命令,萧华率第343旅机关及补充团各一部分干部共100余人,于9月27日进抵乐陵城。10月,冀鲁边八路军部队统一整编为第115师东进抗日挺进纵队(以下简称“东纵”)。

115师师部和686团在陈光、罗荣桓的率领下,以东进支队名义,计5000余人,于1939年3月1日,进入山东鄄城县境。东进支队进入山东后,给山东人民的抗战带来巨大的支持。随后115师分别在鲁北、鲁西、泰西、湖西地区、鲁南、滨海等战略要地建立或加强根据地建设。

(3)八路军115师的战略任务

115师入鲁后始终是按着中央军委、集总、山东军政委员会和八路军第一纵队的指示在自己的工作区域开展工作,打击日伪顽军、建立政权、创建根据地等。

image009.jpgimage011.jpg

1)       115师指挥各部分别在鲁南、冀鲁边、鲁西、泰西、湖西、陇海路南配合新四军开展苏皖边工作。(《罗荣桓年谱》(1939年6月25日))

2)       1939年12月6日,中央和军委分别对山东及苏鲁战区工作方针和山东纵队做出重要指示,提出:

a)  山东纵队应当以一批知识分子干部拨给一一五师,而一一五师则拨一批有军事经验的干部给山东纵队;

b)  与一一五师靠近的部队,可与一一五师建立联系,组织干部参观团,吸收主力部队的经验。山东纵队要多向第115师学习,此时没有提出两军互相配合作战和隶属问题。作战指挥是由八路军第一纵队负责。

中央要求:

c)  在统一战线政策方面:坚决开展反投降、反分裂、反倒退的斗争;

d)  在政权方面:应当用一切努力争取政权,这是山东与苏鲁斗争胜利或失败的关键。在敌人“扫荡”中,旧政权跑了,我军立即委任新的专员、县长、区长、乡长,然后再行民选,以树立新立政权。

e)  在军队方面:山东及整个苏鲁战区应当发展八路军新四军20万至25万。

f)  在群众工作方面:整个苏鲁战区中,至少应有武装自卫团300万人至500万人。

g)  在战略部署方面:一一五师、彭雪枫部及鲁南、苏北支队,应在这些方面共计发展10万以上的武装力量,500万以上的有组织的民众。与新四军真正联系起来,迅速打成一片。

(4)八路军115师的新任务:南下华中,支援新四军北上

1940年3月以来,国民党顽固派在华中不断制造磨擦事件,掀起反共浪潮。4月5日,毛泽东、王稼祥致电彭德怀、刘少奇、黄克诚、陈光、罗荣桓等,指出:蒋介石欲把八路军、新四军统统纳入黄河以北,但华北日占区日益扩大,斗争日益艰苦,不入华中不能生存,华中为最重要的生命线;惟整个苏北、皖东、淮北为我必争之地。

为避免国民党顽军李品仙部进攻皖东淮北新四军,欲将张云逸、彭雪枫等部完全消灭,切断新四军、八路军联系,并使江南新四军处于无退路境地。八路军要迅速援助新四军,打破李品仙的反动进攻,创立皖东、淮北、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新四军是新创,须八路军加以援助,巩固这个极端重要的抗日战略地区。

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和集总的同意,4月23日,徐向前和朱瑞向115师下达指示,彭明治、朱涤新率全部两个团增援新四军 。(《新四军》文献(1),1940年4月23日电,第681页)

黄克诚率第2纵队第344旅、新编第2旅等共1.2万余人越陇海铁路南下,于6月20日抵达安徽省涡阳县新兴集,与活动于该地的新四军第6支队会合。

3.朱瑞独自支撑领导山东抗战的局面

(1)1940年6月,徐向前接到中央指示,离鲁赴延安参加“七大”,山东军政委员会、八路军第一纵队因徐向前的离开,出现了军事领导和指挥的空缺,需要朱瑞独自应对。

(2)自山东纵队成立、第115师入鲁,两支部队一直在中央、中央军委、集总、北方局、山东军政委员会、八路军第一纵队、山东分局等直接领导下,打击日伪顽、在解放的国土上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建设山东抗日根据地,反“扫荡”。此时的国内形势已和初创山东根据地时发生了很大变化。国民党军在正面战场,根据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边打边退。在敌后战场,国民党顽固派大搞摩擦,进攻我根据地和八路军、新四军。

(3)领导层次多,需要理清各自的职责,这是朱瑞非常重视的事情,以应变各种紧急突发事件。

关于军委与集总的关系,毛泽东于1938年3月8日致电朱德、彭德怀、陈光、罗荣桓等,明确指出军委指导只提出大的方针,电文如下:

甲、军委指导只提出大的方针,由朱彭根据此方针及当前情况作具体部署。军委有时提出具体作战意见,但是建议性质,是否切合情况,须由朱彭按当前敌情情形加以确定,军委不加干涉。

乙、关于敌我位置、作战情况等,除总部随时向军委报告外,各师给总部报告之电报,应同时发给军委一份,使军委充分明了情况。

(《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卷,第210页,第211页)

我们看到所有的抗战文电,基本是按照这个原则处理军情的。但是在军委、集总领导下,第一纵队与第115师和山东纵队之间依然存在一些不明确的事项,存在认识和理解的问题。

徐向前在晚年回忆时说:八路军一纵队辖山东纵队、一一五师一部、冀鲁边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及苏北境内的抗日武装力量。山东的部队分散在各地区,建立一个统一领导的机构是必要的。但有些部队,如陈光部、杨得志部、肖华部等,均独当一面,距离我们较远,又能同党中央和总部直接联系,因而相对保持其独立性,也是不奇怪的。我和朱瑞同志的领导重心,放在山东纵队。(《徐向前回忆录》第477页)

为了专注山东纵队的整理与发展和苏北政权建设工作,徐向前和朱瑞致电军委和集总,建议115师既是战略单位,由集总直接指挥115师为宜,减少重层指挥。(徐向前朱瑞1939年12月31日致电军委集总电,中秘1卷004号)

image013.jpg

因徐向前突然调离,中央对山东的领导体制没有明确,山东军政委员会和第一纵队是否继续存在还是相应进行调整,朱瑞以徐、朱、黎三个人的名义于1940年6月1日,致电中央、北方局和彭德怀,对加强山东领导提出建议,主要内容如下:

一、山东单独的局面必须加强领导。

二、李仙洲入鲁后形势必然要求山东各项工作须更加发展,巩固统一与深入。

三、山东部队建制不统一,阻碍了更高的统一指挥,巩固和发展。

四、山东纵队迫切须在一一五师直接帮助下改造与加强,分局及一纵需要一一五师的更高的经验,领导全山东工作,以统一领导苏鲁皖与苏皖北。我们军政委员会讨论了并郑重建议:

(1)留一纵指挥机关,一一五师归属一纵建制。

(2)或最好以徐任一一五师师长,陈光副之,罗荣桓为政委,山纵改属一一五师之建制,朱瑞同志则候郭洪涛回后另调工作。

(3)建议陈士渠旅于来鲁后调入泰山区以增强鲁中及协调山东部队之改编。

(4)全山东皖北苏北为一共同党及战略单位,建立东方局,刘少奇入山东统一政治领导。(徐向前、朱瑞、黎玉1940年6月1日致中央等电,中秘8卷01-14号)

1940年7月27日,因中央没有对6月1日电给以回复,朱瑞以徐、朱、黎等人的名义致电中央、北方局、军委、集总,再次提出统一山东领导及武装指挥的建议,并汇报了山东纵队的发展和根据地建设情况,决定自8月12日至12月15日开始进行山东纵队第四期整军。(徐、朱、黎等人1940年7月27日致中央等电,中秘8卷01-17号)

1940年8月8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致电彭德怀、杨尚昆、陈光、罗荣桓、朱瑞、黎玉,对朱瑞等人的建议,给予了指示,山东的军政需统一领导,现摘录如下:

关于115师与山东纵队的关系,我们认为因徐向前同志尚在途中,俟其到达延安面谈清楚后才能决定,如何改变现在115师师部与山东纵队指挥部,各保持自己的名称番号,向前的职务亦仍如旧,但彼此间关系必须更密切,分局、山纵、115师师部应靠拢住近,统一领导,115师有帮助山纵正规化之责任,陈罗参加分局为委员,实际上统一军事领导,朱瑞多负分局责任,统一党政军工作的领导。(《朱德年谱》中(1940年8月8日)第1073~1074页)

这份电文非常最重要的指出:(1)徐向前的职务依旧,仍然是八路军第一纵队的司令员;(2)115师师部与山东纵队指挥部,各保持自己的名称番号;(3)分局、山纵、115师师部应靠拢住近,统一领导;(4)115师统一军事领导;(5)对115师和山东纵队的建制问题、建立东方局,刘少奇统一政治领导,中央没有回答。(6)第一纵队在事实上停止运作,职能中止,转移到山东分局,朱瑞统一党政军工作的领导。

事实上朱瑞提出解决建制问题非常重要,但是解决建制的时机还不成熟,因为徐向前没有回到山东,而由115师统一军事领导,则存在很多思想认识问题,给朱瑞统一领导党政军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

(4)1940年9月10日,朱瑞为落实中央指示,致电陈光、罗荣桓并报中央军委:他亲自去天宝山115师师部所在地,与115师讨论统一山东党政军民领导之具体事项。朱瑞认为沂蒙山所处三角地区,是山东军政的心脏,如果115师主力部队部分北移,分局中心不动,对山纵的指挥与帮助将更切实。(《罗荣桓年谱》(1940年9月10日))

(5)1940年9月29日,朱瑞就统一山东领导再次致电中央、北方局、集总,提出自己的意见,电文中重复了6月1日和7月27日电文的主要内容,特别提出:拟于九月率分局靠近一一五师,陈罗同志以便增强统一领导。山纵则在既定方针下交由黎玉、罗舜初、江华、王建安指挥。(《罗荣桓年谱》(1940年9月29日))

这份文电的时间需要考证,此时朱瑞已在115师师部,参加115师在桃峪召开的高级干部会议。

4.桃峪会议

image015.jpg

1940年9月16日,罗荣桓和陈光于天宝山区桃峪村主持召开为期3周的115师高级干部会议。这是115师入鲁以后举行的一次重要会议。罗荣桓在会上作了关于115师在山东工作的总结报告。总结还指出第115师工作中存在的缺点,主要是:军事的发展和党的群众工作配合不好,由于不善于团结地方干部,求得地方党的配合,造成主力部队不充实,地方武装工作薄弱,还没有建立起一块巩固根据地作为基点;由于部队长期分散活动,没有进行必要的整顿,导致纪律松懈,破坏党的政策、损害党的传统的现象已很严重。

事实上115师入鲁前后发生了很多问题:

(1)1938年2月,115师参谋长周昆携军饷3万元潜逃;

(2)1940年8月,115师民运股股长翟新亚派到郯城担任县长后腐败被发现后,开除出党后逃跑当了汉奸;

(3)1940年春,115师政治部主任黄励因个人感情,开枪自杀;

(4)1939年9月,115师苏鲁豫支队第4大队政治委员王凤鸣,在湖西肃托案中不仅拒不执行第115师和中共山东分局即电令,停止捕杀。反而伪造中共中央和中共山东分局的电报,加紧捕杀党、政、军负责干部,大肆杀害地方党干部。1940年6月,中共山东分局决定撤销其职务,给予党内最后严重警告处分。据了解,当时对王凤鸣没有拘押看管,反而要提拔他当6团团长。后来中央来电,要求将王凤鸣逮捕,押送延安送交军事法庭审判,王凤鸣得到消息后,于同年夏叛逃投靠日军,改名杨步仁,给我军造成很大损失。王凤鸣1941年被开除党籍。


(5)1940年8月,天宝山大队队长廉德山叛变投靠日军,平叛时战士违反纪律枪杀俘虏。


在桃峪会议期间,集总致电,对115师的领导提出严厉批评。朱瑞在桃峪会议发言中,针对某些事实,形象地批评115师:除卫生工作外无甚进步。如要进步需前面有人拽,后面有人推。(《罗荣桓年谱》(1940年10月13日))


1940年10月14日,朱瑞致电中央军委、集总、北方局,报告陶峪会议情况,认为115师在整军、建设根据地工作上处处落后松懈,这是由于作风过“左”,缺乏安心长期打算、组织领导软弱所致。电报认为,彻底消除一部分支旅干部对领导失望的心情是115师思想教育的中心一环。他建议:㈠军政委员会与分局应集体领导;㈡统一指挥山纵,陈、罗感觉抓不开,决定以军政委员会名义指挥;㈢115师帮助山纵计划另讨论,山纵原则是自力更生;㈣陈、罗最好给予休养。(《罗荣桓年谱》(1940年10月14日))

115师的政治工作发生了这么多的失误,我们不在这里评说朱瑞的批评是对是错,是轻是重,这是朱瑞的职责所在,无可厚非。公道地说,朱瑞的批评是严肃的,文明的,有文化素养。网上很多评论却失之偏颇,有些甚至是恶意的,曲解的,动机不纯的。

1940年10月18日,毛泽东以他和朱德、王稼祥的名义致电陈光、罗荣桓、萧华:“㈠总部对你们部队中存在着错误的指出是正确的,你们现已注意纠正,今后应注意检查。另一方面一一五师有极大成绩,你们的总路线是正确的,你们均应安心工作,目前没有可能提出学习问题。㈡部队的编制及干部的任命均同意。㈢你们须与苏北黄克诚纵队取得联系,关心他们的部队及根据地建设。你们现在的根据地是山东,将来的发展方向是华中。你们的任务是坚持山东根据地,同时不忘记向华中发展。”(《罗荣桓年谱》(1940年10月18日))

有一个说法是毛、朱、王此电发出后不久,集总来电:此前批评一一五师的电报作废。现在没有找到这个电报能证明这个说法。毛 、朱、王已经肯定了总部的批评,这里却毫无根据的说批评电报作废,这个说法很可笑,很荒唐,把一个严肃的批评变成找回面子的做法,这不是科学严谨对待和研究历史的态度。

5、皖南事变对山东抗战的影响

(1)毛泽东等中央军委领导对115师的战略定位有了明确的指示,即根据地在山东,发展方向是华中。

(2)支援新四军,发展华中成为115师的重要任务:

1)  1940年10月17日,毛、朱、王致电陈、罗,转刘少奇请求,邳县遭顽军进攻,请求派东进支队一部增援。(《朱德年谱》(中)(1940年10月17日),第999页。)

2)       1940年10月9日,集总彭德怀致电陈罗朱瑞并报毛朱,为应付突然事变作准备。(彭德怀致电陈光、罗荣桓、朱瑞并报毛泽东、朱德电,中秘:00323号)

3)  1940年11月9日,朱德、彭德怀令115师抽两团赴苏北增援新四军。(《朱德年谱》(中)(1940年11月9日),第1005页。)

4)       1940年11月5日,朱瑞、陈光、罗荣桓致电军委、集总等,对调部队南下越陇海路进行了部署。(朱瑞、陈光、罗荣桓1940年11月5日致毛泽东、朱德电,中秘8卷12-8号)

1941年1月4日,皖南事变发生。新四军军部所属部队9000余人奉命北移,突遭国民党顽军围歼,众指战员血战七昼夜,终因众寡悬殊、弹尽粮绝,除约2000人分散突围外,大部分壮烈牺牲。叶挺军长被扣押,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副军长项英、副参谋长周子昆突围后不幸被叛徒杀害。随后,蒋介石宣布取消新四军番号。

5)       1941年1月14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发出指示:

中央决定在政治上军事上迅即准备作全面大反攻,救援新四军,粉碎反共高潮;已令苏北、山东迅即准备一切,待命消灭韩德勤、沈鸿烈;提前准备机动部队,准备对付最严重事变。(《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卷,第612页,第613页)

6)       1941年1月15日,刘少奇向中共中央建议政治上全面反攻,军事上暂不反攻。(《山东党史资料文库》第8卷,第52页,第54页)

7)       1941年1月17日,黎玉向中央军委、集总和朱瑞、陈光、罗荣桓致电,报告已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作出消灭反共军沈鸿烈部的部署(黎玉1941年1月17日致毛泽东、朱德等电,中秘6卷52号)

8)  1941年1月28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关于新四军的行动方针致刘少奇等并告朱瑞、陈光、罗荣桓、黎玉、罗舜初,指出:

我们对蒋介石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应有政策上的变动,即由一打一拉政策改变完全孤立他的政策,在党内外尽量揭破他的反动阴谋,在蒋没有宣布全部破裂时(宣布八路及中共叛变),我们暂时不公开提出反蒋口号。对统一战线原则均不变。(《新四军》文献(2),第249页,第250页)

9)  为了应付时局的变化和突发事件,朱瑞和陈光1941年1月30日致电军委、集总、中央和北方局,提出:

为了应对苏皖北部的发展,可以抽出115师增强苏北,山东纵队随时向南挺进接替115师在鲁南部队的一切现有任务,独当山东局面。并据此做出相应部署。(朱瑞、陈光1941年1月30日致军委、集总、中央和北方局电,中秘6卷41号)

10)  1941年2月17日,中央军委发出关于皖南事变后我军军事方针的指示,重点是:

A.  采取了军事守势政治攻势的政策;

B.  对反共军基本上只打防御战,不打进攻战;

C.  八路军中下级可以声援新四军外,总部应取沉默态度,军事上则取防御姿态。

D.  八路军机动部队目前是准备,不是实行。

11)1941年1月20日,中央军委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命令,1941年1月25日,以原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为基础的新四军新军部在苏北盐城正式成立,并举行了隆重的新四军军部重建大会。1941年2月26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将活动于陇海路以南的八路军部队也列入新四军的建制,115师苏鲁豫支队、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支队和黄克诚所率领的八路军部队都编入新四军第三师,黄克诚任师长。

12)自此115师南下支持新四军任务基本完成,战略任务回归到建设山东抗日根据地。

四、刘少奇的山东之行

1941年以后,由于日伪军的残酷“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封锁,再加上频发的严重自然灾害,山东抗日根据地处境十分艰难。在当时的山东抗日根据地,有八路军115师和山东纵队两支武装。山东分局、山东纵队和115师之间,在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分歧,多重不利因素叠加,1942年,党领导的山东抗日根据地出现了严重困难的局面。

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1942年春,根据党中央的指示,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华中局书记兼新四军政委的刘少奇,化名“胡服”,在百余名便衣新四军战士的掩护下,从新四军军部驻地苏北阜宁单家港出发,一路上昼伏夜行,朝着山东方向而去,奉命解决山东抗日根据地存在的问题。

1.关于山东军队统一领导,中央军委于1941年2月20日致电朱瑞、陈光、罗荣桓,提出:第一一五师、山东纵队分别成立军政委员会,替代北方局批准成立的山东军政委员会,全山东再成立统一的军政委员会(不称军委),以统一山东军队的领导。人选报中央军委批准。(《朱德年谱》(中)(1941年2月20日),第1044页)

2.1941年8月15日,中央军委致电陈光、罗荣桓、彭德怀、左权,提出山东纵队归第115师指挥,电文如下:

中央军委决定,将山纵归你们指挥。望经常注意对山纵帮助和团结,不使山纵多吃亏,使山东我军逐渐团结成为一个战略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沿革》文献(2),第376页)

3.中央军委开始解决山东抗日根据地山东纵队和第115师的关系,此时没有提出解决朱瑞所提出的解决两军的建制问题。1941年8月19日,为加强山东军政领导和统一作战指挥,中央书记处、军委致电陈光、罗荣桓,黎玉、罗舜初,朱瑞,彭德怀、左权,中原局,作出决定:“为了保障华北、华中联系,必须加强山东。我军在山东力量近八万人,而作战指挥至今尚未统一。中央和军委认为,加强山东方面的军政领导和统一作战指挥为加强山东的先决条件。因此有如下决定:

㈠分局、115师师部及山纵指挥部靠拢,以便经常开会。以分局会议为统一山东党政军民的领导机关。山东分局暂时由朱瑞、罗荣桓、黎玉、陈光同志组成,朱瑞为书记。

㈡山东纵队归115师首长指挥,配合作战。

㈢将山纵及115师两军政委员会合组为山东军政委员会,决定罗荣桓、黎玉、陈光、萧华、陈士榘、罗舜初、江华七人为委员,罗荣桓为书记。

㈣为团结山东干部,在山东军政委员会领导之下,加强抗大一分校,吸收山纵及115师中上级干部(连、营、团长)在抗大一分校成立上干队,加强党性教育,提高战术知识,交流经验,融洽感情。

㈤山纵及115师的后勤机关采取必要步骤,逐渐做到统筹统给,合理分配。

㈥某些后勤机关可以合并。

㈦望即召集分局及军政委员会讨论实施本指示,并将讨论结果电告。

(《罗荣桓年谱》(1941年8月19日))

4.接到中央和军委的指示后,朱瑞立即主持召开山东分局会议并致电中央书记处、军委、中原局并彭德怀、杨尚昆等,报告分局会议讨论中央关于统一山东领导的决定,表示完全接受,并对具体执行方面提出意见,主要有:

㈠分局、115师、山东纵队原则上应靠拢于沂蒙临费的四角地区。目前在指挥反“扫荡”,首先从实际作战中求得两战略单位的配合行动与统一指挥。为指挥便利,师部暂设滨海地区,不即西移。西移后加紧电台和徒步联络。

㈡前北方局批准的山东军政委员会即应撤销。

㈢为统一山东干部教育与训练工作,在分局下设干部教育委员会,由陈士榘、罗舜初、周纯全、李培南、李林组成,陈士榘为书记。

㈣分局分工:陈光主持财委会,罗荣桓主持军事,黎玉主持政府工作,朱瑞主持党的组织。(《罗荣桓年谱》(1941年8月20日))

5.这次分局会议黎玉、罗舜初、江华没有参加,随后被电告会议内容。8月21日黎、江、罗致电中央军委和集总,表示完全同意中央与军委对山东工作统一的指示,并对山东纵队与115师的关系进行了说明。我们从中可以了解许多真实情况。电文主要内容如下:

(一)山纵服从115师指挥并帮助爱护了115师主力,表现在:

1.自军委决定山纵归115师指挥后,师部曾给予山东纵队南下进剿刘匪(即刘桂棠,也被称为刘黑七)战役,保护麦收命令,配合青口战役,均全部执行。

2.前后拨给115师支队及地方基干武装计一万六千人枪以上,计泰西四〔六〕支队及独立团,泰西挺进支队,鲁南苏鲁支队,临郯独立团、县独立团、独立营、第三军分区、第四军分区基干武装在内等。今年又动员一千二百名新战士补充115师,为了党的模范利益照顾了主力的充实,拆散山纵的团。

3.师属部队所需手榴弹、炮弹亦照要求历次在生产范围内完成了。

image017.jpg

(二)财政经济上主要依靠胶东、清河两区供给,但山纵每次所需要,均由山东财政委员会决定数目,我们并无自扣自用、自作主张现象。从过去到现在,清[河]胶[东]来款除与集总北局贷款外,师部能按时发等级津贴,但山纵之各旅支曾积上数月,亦无丝毫叫苦现象,现在亦未普遍拨发等级津贴。

(三)我们对115师的威信极力在部队内提高,或有干部在地方工作上师属部队之处,亦经常解释,每次整军中,都强调学习115师模范党军的老八路看齐,曾前后派四次参观团到115师学习,半年来师各种会议亦派干部参加。

(四)但不可否认,两部之间亦存在了一些隔膜,在指挥上经济上主要是出于了解不够,在“八一”时,黎去师部,在军政委会分局会议上已说明了一些误解之处及个别关系上的缺点,但自己缺点是有,[对]115师[帮助]上还不全面,积极性不够,对师部积极主义上少,自己领导上弱,机关不健全,对整理问题不够快。

(五)我们对115师师部有以下意见:

1.过去军事部署上缺乏照顾全面,对于山纵区关心更少。

2.帮助山纵队差,不够积极。从中央军委几次决定拨给主力数目及陈士榘支队拨出一个团,均未执行,又不愿提出讨论?几次山纵执行了补充主力拨给数个支队,但在军政委会上决定拨给一个连也未有办到。今夏山纵又动员一千人,才换了一百七十人的老部队的干部,并未执行军政会决定数目。三年来只去年冬打通蒙山后,才有一次参观团到纵直看了一次,我们不是向上在诉苦,我们力求克服各种困难,自立更生,力求进步,我们也知115师有其各种困难,故过去未向中央军委集总报告,帮助山纵正规化是中央军委历次给予的任务,在目前说,工作关系是比前进步了。

3.对地方武装是一把抓(指割韭菜)的现象。虽然师首长在纠正中,但下层的转变确实较慢,过去山纵在费、北、郯、临县泰西建立的地方武装均感到有时不能维持地方工作,地方枪支亦很少,有的埋到地下已埋的无用了。过去一把抓,不但地方工作不够开展,地方部队亦受了大的影响,既于是主力亦未能很好的巩固起来。

4.使用地方武装干部及新干部较差,下层干部团结新干部上差,就使新兵不好巩固,主力不好个别扩大。

5.下级干部与群众关系上差,派到地方上干部[有]贪污腐化现象,不能以身作则较多,引起地方上不够满意。以上是我们所看到和听到的,这并不是减轻115师来山东后整个工作上的成绩,但是我们供给中央军委一些材料。

6.总之山东今后需要统一集中,加强山东纵队已具有党性的部队,而成为党的长年党军,如何处理均能保证坚决的执行党中央与军委的指示与命令。今后山东对敌顽斗争仍是长期的,各战略区统一指挥还不够组织化,如胶东,需要一、二个最统一指挥机关,清河与冀鲁边在逐步打通之后,并应组织一小战略单位,115师与山纵合并一单位,或合组织机关办公,或指派人来统一,均是迫切要求。对外统战上应有负责机关。(黎玉、江华、罗舜初1941年8月21日致中央军委、集总电,中秘6卷83号)

6.1941年9月5日,罗荣桓主持山东军政委员会作出《关于一一五师与山东纵队建立统一指挥的决定》,将115师与山纵两个指挥机关靠拢,合组一个军政委员会,并对建立统一指挥作出具体安排。(《罗荣桓年谱》(1941年9月5日))

7.自1940年底,日军开始对我山东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的“扫荡”,鲁西区、冀鲁边区无一幸免。1941年11月2日,日军第12军司令官土桥一次中将调动5万余日伪军,向中共山东分局、山东省战工会、第115师和山东纵队等领导机关所在的鲁中根据地,发动了空前规模的大“扫荡”,企图以绝对优势兵力,以“铁壁合围”等作战手段,一举歼灭山东抗日根据地党政军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这是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对山东根据地发动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扫荡”。

在这次反“扫荡”中,115师和山东纵队共作战150余次,歼日伪军2000余人,在敌我力量悬殊的困难情况下,保存了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和部队有生力量,并最终取得了胜利。但根据地军民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山东党政军人员伤亡1400余人,群众被杀3000余人、被抓1万余人,被抢走粮食80余万公斤,群众房屋基本被毁,生产生活资料被洗劫一空,鲁中根据地缩小一半,敌后抗战形势变得更加严峻。

8.日军的这次“扫荡”,也暴露出根据地建设和领导存在很多问题,山东分局和115师都做了经验教训总结。115师领导与山东分局领导之间的分歧日益突出,他们致电中央等,希望中央派刘少奇就近前来参加检讨,总结山东工作。(《罗荣桓年谱》(1942年2月2日))

1942年2月11日,中央正式决定派刘少奇去山东解决争论并电告了朱瑞、陈光、罗荣桓,要他们先行准备总结山东工作的一切必要材料。(《罗荣桓年谱》(1942年2月11日))

为了让刘少奇了解情况,帮助他去解决争论,1942年3月3日,中央书记处分别发给刘少奇、115师、朱瑞、山东纵队四份电报,特别是给刘少奇、115师的电报非常重要,我们可以从中了解中央是如何看待其中的问题,我们择要介绍一些要点:

(1)中央给刘少奇的指示,一共有七条,我们重点介绍115师与山纵的关系:

甲、115师陈罗去年曾来电批评山纵“地方性甚大,而保守性亦大。没有很好帮助115师主力部队扩大。”山纵黎罗亦来电辩明,历举山纵对115师爱护与帮助之事实,拨给115师的基干地方武装及游击支队有一万六千人,但中央军委几次决定将陈士榘支队一个团拨给山纵,迄未执行,以后改为一个连也未执行;并批评115师在军事布置上不能照顾全面,对山纵关心不够,对地方武装乱抓的结果影响费、临、郯一带的地方武装不能很好地建立起来;又说115师使用团结地方干部均不够,115师能按时发津贴,而山纵数月未发。

乙、去年11月到12月,沂蒙反扫荡事件,115师与山纵的不团结表现更严重。事实经过是敌人这次以五万大军扫荡沂蒙,自12月4日到12日为第一阶段,自11月17日到12月22日为第二阶段,军政委员会在11月2日会议上已决定敌扫荡时,山纵向北沂蒙转移,115师向滨海区转移,跳出敌扫荡圈,但因决心不够,行动迟缓,山纵于经3天战斗,始突围到北沂蒙区,师部在山纵受合击后,仍未转移,并于11月14日认为敌扫荡已结束,令山纵回南沂蒙;不意在11月30日到12月4日师直连受敌人两次合击,损失极重;又电山纵“必须立即改变以东北军为主的作战方针及对沂蒙区反扫荡置之不理的错误政策,必要时应放弃北沂蒙区,集中兵力恢复南沂蒙。”但山纵认为115师这个指导“是带些主观的,对情况不了解,对反扫荡方针是有缺点”,没有执行。(中央书记处1942年3月3日致刘少奇电,中央档案复写刊印)

(2)中央给115师的指示,主要有两条,摘录如下:

山东的军事统一指挥,是要你们来负责的。为了实现军事上的统一领导,提高你们自己的威信,团结115师与山纵,消灭山东领导方面的不团结的现象,你们必须以严格的自我批评精神,首先检查自己,责备自己。为了便于你们自己检查与展开自我批评起见,根据所得材料,指出下列各点:

第一,在去年11月、12月沂蒙区的反扫荡中,军事指导上是错误的,持久战的原则,应竭力保持行动的自由,且务须注意不陷于决战。在敌人扫荡时,要爱惜有生力量,在腹地进行游击,主力则转到外线,打敌交通。在敌疲退之际,酌看形势,或打其一路,或以其他方法给以损失。在扫荡中,指挥机关应迅速转至敌人外围,隐蔽于安全地区,以保持不间断的指挥。敌人惯用反复扫荡,应提高警惕,避免损失,高级指挥机关之会合,尤须避免。以上数点,是此次扫荡中的严重教训。在此次扫荡中,以游击战争保持北沂蒙交通线是对的,如全部退出北沂蒙,是过火的。

第二,你们与山纵的关系,有许多应注意之处:

(一)山纵地方性大,保守性大,这是事实;山纵历史短,是地方生长起来的,其任务为坚持本地抗战,与负有全国抗战任务的正规军115师不同,故应尊重其地方性、保守性,现在既无可能也无必要丢掉山纵的地方性、保守性。

(二)山纵因历史短,战斗力弱些,可能在实际行动中打顽军打得多些,打日寇打得少些,避日寇避得多些。你们要站在大哥的地位去帮助和诱导,决非一顿批评所能解决问题,否则会激起山纵拼命大打,招致损失,不利于长期坚持。

(三)你们12月、2月对山纵的指示,口口声声“必须”,“立即”,态度上是不好的,想见平时的态度也可能有欠妥之处,自我批评与体贴帮助是不够的。受到挫折则有互相埋怨的情形。今后山纵改为军区,确定成为地方军,你们对山纵务须尊重其地方性,游击性,勿给以力不胜任的任务,给以细心的体贴的帮助,是为至要。(中央书记处1942年3月3日致115师电,中央档案复写刊印)

image019.jpg

9.刘少奇到山东开展的工作

(1)刘少奇4月10日抵达中共山东分局和第115师驻地临沭县朱樊村(今属江苏省东海县)。随后,刘少奇立即同朱瑞、罗荣桓、陈光、黎玉分别谈话。

(2)刘少奇组织朱瑞、罗荣桓、黎玉、陈光及第115师参谋长陈士榘、政治部主任萧华开会。并分别对山东对敌、伪、顽、友的方针进行总结。


(3)就减租减息、群众工作、执行锄奸政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原因,明确了今后的方向。


(4)决定山东分局、山东纵队主要领导人均驻第115师师部,与第115师领导合署办公;建立山东政治、军事的统一领导中心,一切领导权集中于山东分局,分局下设军政委员会。

(5)按照刘少奇的指示,中共山东分局在朱樊召开扩大会议,朱瑞代表分局作了《抗战四年来山东我党工作与今后任务》的报告,分局各委员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进一步增进了团结。

(6)妥善地处理了“山东国民党抗敌同志协会” 和 “山东国民党抗敌自卫军”的改组问题。

(7)刘少奇在1942年9月23日给中央等关于山东工作意见的报告,报告里谈到一些细节,他说:和朱瑞谈话三天,陈罗谈话一天一晚,黎谈话一天。刘少奇的评价是:除黎玉谈话较有系统,反映实际材料较多一点外,谈话中发现分局同志对山东敌友我三方真实情况格外的不了解、不深入、不确实、无系统,空洞与肤浅。分局没有一个同志了解山东全般情况的,各只了解一部分。(刘少奇1942年9月23日致中央等电,中央档案复写刊印)

事实确实这样,陈罗工作在山东边缘地区,冀鲁边、鲁南、滨海等地,他们在这些地区指挥战斗、建设政权和根据地,对鲁中、清河、胶东等地区缺少了解。大家各自负责一部分地区,对全局缺少统一认识。中央给刘少奇和115师的指示实际上反映了这个问题,我们对重要问题做个小结:

 (一)为什么说对去年11月沂蒙反“扫荡”的军事指挥是错误的?

1)115师要求山东纵队放弃北沂蒙区,集中兵力恢复南沂蒙,中央认为山东纵队保持北沂蒙交通线是对的,如全部退出北沂蒙,是过火的。

2)军政委员会在11月2日会议上已决定敌扫荡时,山纵向北沂蒙转移,115师向滨海区转移,抗大第1分校转向泰安、泗水、宁阳地区,跳出敌扫荡圈。山纵主力正在蒙阴坡里反顽作战,未及时撤出,4日被日军合击,经3天战斗后突围出去。

3)115师在山纵受合击后,仍未转移,并于11月14日认为敌扫荡已结束,令已跳出包围圈的抗大第1分校转回到大青山,并将师部也转送到大青山,受到日军合击,损失极重。战后抗大一分校校长周纯全主动承担责任,朱瑞和黎玉对抗大一分校保护众多非战斗人员胜利突围给以高度评价。

(二)刘少奇为什么没有将朱瑞带走?

1)1942年2月4日,毛泽东致电刘少奇去山东解决争论时曾表示:朱瑞如能离开山东,中央催调他来延参加大会。3月3日,中央书记处致电刘少奇时又提出:我们认为朱瑞同志随你一同来延参加七大,分局书记由罗荣桓担任,罗与黎玉间的关系,请你设法调整。

2)刘少奇为什么没有带走朱瑞呢?5月22日,中央致电刘少奇并告北方局:㈠同意朱瑞、陈光留山东任原工作。㈡沿途交通无保障,望暂留山东帮助一些工作,有保障时,再行继续西进。6月1日,毛泽东再次致电刘少奇,提出:因沿途通过无保障,山东又缺乏统筹之人,故你不宜西进,亦不宜南返,以中央全权代表资格常驻115师指挥整个山东及华中党政军全局,如同意中央即下正式通知。(毛泽东1942年6月1日致刘少奇电,中秘341号)

3)我们分析,朱瑞曾在1940年6月1日向中央建议:全山东皖北苏北为一共同党及战略单位,建立东方局,刘少奇入山东统一政治领导。一年之后,毛泽东也提出了同样的建议。刘少奇是北方局书记时,朱瑞是北方局军委书记,如果未来中央安排他坐镇山东指挥山东及华中时,朱瑞是他得力的助手。没有人知道他此次去延安成为毛泽东的左膀右臂,再也不能回到山东、华中了。

image021.jpg

(三)刘少奇在山东确立的领导体制

1)山东纵队划归115师在军事上指挥,并不隶属115师建制。

2)山东纵队指挥所属的各部队。

3)山东纵队的政治领导由山东分局负责。

4)建立强有力的政治军事统一领导中心,一切领导集中于分局,在分局下设一军政委员会。朱瑞仍然是山东分局书记,是核心。

5)朱瑞、陈光、罗荣桓、黎玉于5月4日致电致电中央等表示:在少奇同志直接领导下,总结了我党我军在山东四年工作并布置了今后工作。在政治上工作上彼此一致的精神下促成了分局委员会各同志间空前的团结与进步。(《罗荣桓年谱》(1942年5月4日))

应该说空前的团结与进步表明了刘少奇完成了毛泽东托付的主要任务。

五、一元化体系的建立

1.山东纵队提议改编为山东军区

自从朱德、彭德怀于1940年作出关于健全军区工作的指示后,关于军区工作建设的重要性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上,1941年9月20日,毛泽东、朱德等军委领导征求各战略关于军区建设的意见。1941年11月7日,中央军委发布了关于抗日根据地军事建设的指示,其中心思想是:

(1)日军对我抗日根据地的残酷“扫荡”进入新的更激烈的阶段;

(2)我们的方针应当是熬时间的长期斗争,分散的游击战争;

(3)根据地的军事机构是三部分:(甲)主力军,(乙)地方军,(丙)人民武装(即不脱离生产的自卫队及民兵);

(4)地方军应有独立的建制及指挥机关,即军区与军分区。主力军在缩编时以相当部分部队划归地方军建制,主力军与地方军的建制又是彼此独立的。

一句话,在根据地建设主力军、地方军、人民武装三结合的体制。

在反“扫荡”基本结束后,黎玉、罗舜初于1942年1月17日致电彭德怀、左权并报军委、陈光、罗荣桓,提出关于山纵整编问题,建议加强军区工作,建设地方军,纵队机关进行缩编等意见。(《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沿革》文献(2),第430页,第431页)

2.中央军委提议和集总的决定

1942年1月20日,根据山东纵队整编的提议,真正加强建设山东军区工作,军委致电彭德怀等,提议:

(一)山纵所属部队,统划归为地方军,以山纵司、政机关,为山东军区司、政机关;

(二)115师统一指挥全山东部队(包括军区),山纵统一指挥领导全山东军区所属部队(包括民兵),政治上直接归分局领导。军区、军分区接受区党委、地委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沿革》文献(2),第432页)

彭德怀等于2月间致电朱瑞、罗荣桓、陈光、罗舜初、黎玉、中央军委,表示完全同意,并补充了几点意见。(《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沿革》文献(2),第448页)

3.山东分局、山东纵队、115师对改编山东军区的方案反复修改论证

1942年2月10日,朱瑞、黎玉、罗舜初、江华致电军委、集总并陈光、罗荣桓:完全同意建立山东军区及山东纵队名义撤消改为山东军区,并就具体事项提出意见,并确定分局山纵于旧历年后来师部共同讨论。(《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沿革》文献(2),第437页,第438页)

朱瑞作为山东分局书记,对山东纵队改编为山东军区这一涉及全局的大事,始终主持这项工作,初定方案和最终方案,变化很大,也更加符合山东抗战的实际情况。

山东军区于1942年8月1日正式宣布成立,黎玉发布了山东军区八一训令——为加强县区武装人民武装而斗争

山东军区的成立仅仅是落实中央军委《关于抗日根据地军事建设》的指示的开端,黎玉于1942年2月8日,做了关于《当前山东抗日根据地军事建设的方针》,并先后作了有关山东军区建设的报告,建设主力军、地方军、人民武装三结合的体制。刘少奇在山东总结敌我顽三方力量对比时说,敌占优势,顽军次之,我则处于第三的势力无地位。山东军区的成立则是山东抗战大变局的开始,当主力军、地方军、人民武装三结合的体制真正建立起来后,敌我顽三方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逆转。

4.目前的领导体制无论是军队的体制还是党政军体制,维持了不到一年,根本原因是朱瑞提出的军队的建制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即115师和山东纵队两支主力军的建制问题没有解决,虽然确定了指挥与被指挥的关系,主力军与军区的建制则成为三结合体制的关键。

5.1942年9月1日,中央发布了《关于统一抗日根据地党的领导及调整各组织间关系》的决定,这个决定从根本上解决了山东抗日根据地的领导体制。我们择要摘录如下:

(1)根据地的建没与民主制度的实行,要求每个根据地的领导一元化。

(2)确定中央局、分局及各级党委(区党委、地委)为各地区的最高领导机关,统一各地区的党政军民工作的领导。党委之常委亦应包括党务、政府及军队三方面的负责干部。

(3)主力军应以巩固和坚持各所在根据地为其第一等任务。

(4)党的领导一元化,一方面表现在同级党政民各组织的相互关系上,又一方面则表现在上下级关系上。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的原则之严格执行,对于党的统一领导,是有决定意义的。

(5)加强各抗日根据地领导的统一,是为了更顺利的进行反对日寇的战争,“一切服从战争”是统一领导的最高原则。

6.随后中央又提出把一元化和精兵简政结合起来。朱瑞领导山东分局迅速响应,9月9日作出《山东分局关于贯彻精兵减政的决定》,9月12日向北方局报告《山东分局关于各级军区与党的组织机构合并问题》方案,9月13日致电中央和北方局报告《山东分局关于变更分局组织机构问题》方案。

7. 9月20日,陈光、罗荣桓、陈士榘、黎玉、朱瑞致电军委、集总报告山纵组织变更,摘要如下:

(1)、山东为了更能集中统一,并适合于精兵简政要求,原山纵司、政、后勤、供、卫等机关,除司、政机关外,于八一正式与师部合并办公,山纵改为山东军区名义。

(2)山东军区由黎玉、江华同志率领司、政共组成一小型单位、一个电台及卫戍部队,靠近分局、师部行动,电台保持直接与各军区、军分区联络,对中央军委、北局、集总,电台则由分局、师部联络抄转军区。

(《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沿革》文献(2),第487页)

8. 正当山东党政军一元化和精简方案正在酝酿之中,日伪军近5万人冬季大“扫荡”开始,有传闻日军即将“扫荡”滨海区,但敌情不明。此时山东分局、山东军区、115师师部、山东战工会等领导机关都集中在滨海办公,如果消息属实,将面临“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被日伪军一锅端的风险。山东分局决定为了留在滨海的山东分局机关和115师师部的安全,由黎玉、王建安等率山东军区领导机关、山东省战工会机关人员、抗大一分校和一个警卫营,共2000多人,暂时分散,插到沂蒙山区,以应对敌人的“扫荡”,应付形势的变化。此次行动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队伍行进到沂水县对崮山时,被日伪军发现包围,战斗打了一天,黄昏时刻开始突围,黎玉在战斗中负伤,这是所有战略区领导中唯一在战场流血负伤的领导人。

9. 1942年11月20日,山东分局致电中央、北方局,汇报《关于执行统一领导决定与干部新配备》,其中朱瑞在汇报中有一段重要阐述,摘录如下:

山东前按中央关于统一党领导的决定后,适各地先后遭遇敌人扫荡,故未及早提出讨论传达,分局在委员会的扩大会议中传达及初步交换意见之后,认为这一决定是我党十余年来,尤其是抗战五年来领导群众、领导战争及领导政权中当在思想上、组织上建立经验的总结,他不但回答过去党政军民中在领导关系与长期存在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而且将成为我党今后建设与领导中长期遵循的标准。分局认为这一决定不仅在原则上完全正确,即在全体问题的规定上亦极精细,对各地区的党不正确主观执行问题首先是观念的改变,整风学习与自我检讨的问题,不单是组织调了人事的配备问题,首先是坚决执行党的路线与政策,坚决执行党的一切决议决定,服从与接受党中央及上级的一切领导与指示中并认识党领导之统一的问题。(山东分局1942年11月20日致中央、北方局电,中秘6卷109号)

一元化是一条主线,它把党政军民从上到下都串起来,解决了党政军民在领导关系上长期存在而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

10. 1943年2月5日,彭德怀致电朱瑞、陈光、罗荣桓和中央军委,提出第115师和山东军区合并问题,要点如下:

(1)师部与山纵合并,改为山东军区司令部(115师、山纵名义仍保存),分局与司令部合并为一伙食单位,以分局(副)书记黎玉任分局组织部长兼军区副政委。

(2)各级司令部、政治部、供、卫机关与军分区合并,加强军分区的领导。旅级机关取消。(《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沿革》文献(2),第534~535页)

11. 黎玉在收到集总彭德怀的意见后,于2月10日致电彭德怀等并报中央书记处、并少奇同志,提出关于统一山东领导的建议,鉴于这个建议的重要性,内容摘录如下:

(一)我自去年十一月二日反“扫荡”负伤后,即留在鲁中区党委帮助工作,现已痊愈返分局。

(二)关于山东统一领导问题,基本上同意北局各战略区一元化的指示,除个别干部配备略有出入外,关于山东最高领导机构,与朱瑞、罗荣桓两同志个别交换意见下,我作如下建议:

①师部与山东纵队机关可并组于山东军区,由罗荣桓任军区司令,朱瑞任政委兼分局书记。陈光可回延安。陈身体弱,同时亦愿在延学习,更可培养将来。如此更利于集中统一领导。分局同志在少奇同志帮助后,团结上已无隔膜之处,与江华(春圃)、王建安个别谈过,江华要求回延安学习,辞意坚决,且担任鲁中工作亦有困难,王建安可到鲁中任军区司令,罗舜初任政委。

②我个人任何工作均可。一个方案在分局帮助军区与党政工作,一个方案到鲁中区任区委工作,不影响分局领导,并能加强地区坚持。山纵在山东环境日益困难,在机构上恐须实行一元化。某些地区日益被封锁“蚕食”,需要以分散性的武装活动反敌“蚕食”,坚持敌区群众与两面斗争,需要彻底一元化。

(《罗荣桓年谱》(1943年2月10日))

黎玉在这个建议中提出师部与山东纵队机关可并组于山东军区,并组是关键字,师部与山东纵队机关合并,既不是原山东军区隶属第115师建制,也不是第115师仅是指挥原山东军区,而是将第115师与原山东军区合并成一个新的山东军区,一个新的建制,第115师、山纵名义仍保存。这就是朱瑞一再强调的彻底解决两支军队的建制,既主力部队与山东纵队合并后形成新的建制。

12. 1943年2月28日,毛泽东就山东一元化的人事安排征求彭德怀的意见,提出:

考虑在115师与山东纵队合并后,拟以黎玉为第115师及山东军区副政委,罗荣桓以政治委员兼军区司令及代理师长;黎、罗及朱瑞三人为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常委,朱瑞为书记;陈光调延安学习。(《罗荣桓年谱》(1943年2月28日))

13.3月1日,朱瑞、罗荣桓、黎玉致电中央军委并彭德怀等:

我们研究了分局委员本身分工的问题,同意陈光同志回延安学习。最近会议中坚持他到滨海军区负责或到延安学习,经黎玉又分别与之谈话,仍是坚持原意。因此我们认为,分局为了调整工作,陈光同志可回延安学习,中央帮助进步较好。今后分局分工,由罗荣桓任军区司令兼政委,朱瑞任分局书记并帮助军区政治工作,黎任分局副书记并帮助军区建设工作,必要时轮流到附近各军区帮助工作。

(《罗荣桓年谱》(1943年3月1日))

14.3月5日,彭德怀等致电毛泽东:2月28日致德怀电悉。我们完全同意罗为政委兼司令、代师长,黎任副政委,朱、罗、黎暂组分局常委。

(《罗荣桓年谱》(1943年3月5日))

15. 3月16日,朱瑞、陈光、罗荣桓、黎玉向集总、军委报告师部、军区与分局合并情况:

为具体执行中央对各根据地领导上一元化的决定,及继续贯彻精兵主义适合新的斗争环境,山东军区及一一五师各直属机关已实行合并办公,改为山东军区,并与分局合并,统一所有主力及地方武装之领导与指挥,对外保留一一五师及山东纵队名义。

(《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沿革》文献(2),第556~557页)

16. 3月22日,彭德怀等向全军发布命令,并报中央军委:

奉中央军委电令,实行一元化的领导,决定山东军区与—一五师合并,并任命罗荣桓为军区司令员兼—一五师政治委员并代师长,黎玉为军区政治委员。原代理师长陈光调延学习。此令。

后中央军委决定,罗荣桓兼山东军区政治委员,黎玉为山东军区副政治委员。

(《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沿革》文献(2),第565页)

至此,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一元化从方案到实施最终落定,朱瑞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领导作用。

17. 请设法调整罗荣桓与黎玉间的关系

(1)中央在1942年3月3日致电刘少奇时,特别提出要调整罗荣桓与黎玉间的关系。

罗荣桓1927年入党,黎玉1926年入党,两个人都是大革命时期的党员。罗荣桓参加了秋收起义,跟随毛泽东上了井冈山,黎玉一直在白区秘密从事党的地下工作。罗荣桓是青岛大学的大学生,黎玉是北平法政学院的大学生,两个人都是大学生。虽然革命经历不同,他们都忠贞党的事业。


(2)一元化方案确定后,黎玉和罗荣桓的合作关系特别重要,是否能够亲密合作也是非常关键。毛泽东提出要两个人一个伙食单位,就是一日三餐两个人要一起吃饭,增加交流的机会。两个人不负毛泽东的重托,一直合作无间,对山东的抗战做出了重大贡献。


(3)罗荣桓的身体不好,一直尿血。1945年6月9日,毛泽东致电罗荣桓:

病未好,甚系念。你可于休养中在病情许可下指导大政方针。工作多交黎玉同志办。(《罗荣桓年谱》(1945年6月9日))

罗荣桓和黎玉两个人之间的合作关系,得到了毛泽东的认可。黎玉的担子更加重了,日日夜夜为大反攻辛勤操劳。

六、最后的坚守

1. 山东分局举行扩大会议,进行五年工作总结

(1)为了传达、贯彻北方局的指示,总结山东抗日根据地五年来特别是四年总结之后一年来的工作,1943年4月下旬至7月,在朱瑞的主持下,中共山东分局召开了扩大会议(又称高干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山东分局委员、各区党委书记和军政负责人。会议期间,朱瑞分别做了鲁中工作总结、清河工作总结、鲁南工作总结、冀鲁边区工作总结。

(2)朱瑞作了《山东五年工作总结及今后任务》的报告。报告的第一部分是五年工作中几点主要经验教训,第二部分是1942年山东我党工作的总结,第三部分是山东形势与我党今后任务。

(3)山东分局扩大会议的召开及《山东五年工作总结及今后任务》文件的形成,标志着山东党组织对敌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的指导思想的重大转变。正因为有了这一转变,才有了下一阶段对敌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的新局面。

2. 1943年7月,朱瑞、罗荣桓、黎玉共同制定了“拒李送于”的战略和军事部署,山东军区对顽军的斗争已取得初步优势。

3. 1943年8月,朱瑞接到中央通知,前往延安参加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12月抵达延安。

七、无私奉献,功勋卓著

1.朱瑞从来到山东到离开,一共有四个年头。

朱瑞把全部的精力、才智都奉献给山东的抗战事业,他的爱人和孩子也都牺牲在山东的抗日战场。他心胸坦荡,为人师表,严格律己,表里如一,是一个坚定的共产党人。他为山东抗战所奉献的丰功伟绩是一座不可磨灭的丰碑,工作失误与之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如何公道的历史的评价朱瑞,实际是我们面临等否将革命的英雄主义永远传承给未来。网络的谣言,混淆视听以及不正常的言论和书籍应该极大的引起我们的注意,需要做必要的澄清。

2.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的作用

我们都知道的“文革”之初上蹦下跳的王力,他曾借用伟人的话评点元帅的十条,其中第一条说“山东换了一个人,山东就活了,山东活了,全国就活了”。首先这是否是伟人所说,没有根据,是一个孤证。据我所知,中央文献没有采纳,毛泽东年谱里也没有。有人把这十条写进一本书,这本书是《毛泽东评点十大元帅》,于是很多人开始引用,山东的很多展馆都有,而且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上,于是假十条变成真十条,有一个军科的老专家对我说,不要说这十条的真假,如果真是伟人讲的,那也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历史观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不是英雄创造历史,山东抗日根据地成为华北最大的根据地,是山东党和人民群众还有成千上万的烈士创造出来的,山东党政军领导人也作出应有的贡献,他们忠实的执行中央和军委的指示,和全体党员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历史奇迹!

3.党性的楷模

朱瑞回到延安后,中央考虑让朱瑞担任八路军副总参谋长,朱瑞婉言谢绝,根据自己在苏联学习炮兵专业,提出做炮校的校长,培养我军的炮兵人才和建立炮兵部队。

这使我想起在我父亲临终前进行的父子对话,我问他:你这一生跌宕起伏,受过不少打击和磨难,你现在是怎样看待呢?父亲非常平静的对我说,我不后悔加入共产党,我相信马克思主义,我们这一代人,很多战友被国民党反动分子杀害,在战场上牺牲,我们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了共产党。如果今天党要我去当拉车夫,我会毫不犹豫地去,一直到生命的终结。

朱瑞和我父亲黎玉是这样的一代人,他们是真正的共产党人,把一生奉献给党,他们不计较地位、职务、待遇的高低,只要是为党工作,不论做什么工作,都一如既往,勇往直前。

朱瑞的胸怀、品德和高风亮节永远值得我们后人仰望和尊重。在今年抗战胜利80周年和朱瑞将军诞辰120周年纪念时刻,我们很有必要澄清一些史实,还人民一个真相,以此缅怀朱瑞在齐鲁大地上的丰功伟绩,十分有意义。他在山东抗战史上写下的光辉篇章将永垂青史!

(本文根据北京八路军山东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原副会长、原中共山东省委书记黎玉之子黎小弟在”朱瑞与伟大的抗战精神“交流活动上的讲话稿整理)

浏览:112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甘玛
    甘玛
  • Chief
    Chief
  • 含山
    含山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