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济线上的雄鹰——胶济大队抗战纪实(黎小弟指导 陈青撰文)

含山 发表于2025-09-14 19:28:51

提起《铁道游击队》这部抗战文学作品,我们大多都耳熟能详、津津乐道。这部小说由著名军旅作家刘知侠历时十年(1943-1954年)创作完成,该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鲁南军区铁道大队真实事迹为原型创作,刘知侠为创作曾两次深入鲁南采访游击队员,积累了大量真实素材。小说描写了游击队员刘洪、王强、李正等人在津浦路临枣铁路沿线开展飞车夺枪、血染洋行等抗日斗争,还包含“血战苗庄”等经典情节。他们以微山湖为依托,劫列车、打洋行、毁铁路、炸桥梁,在铁道线上与日伪军展开殊死搏斗,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坚持到抗日战争胜利,迫使近千的鬼子铁甲列车部队向他们投降。《铁道游击队》是一部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艺作品,涵盖小说、电影、电视剧等多种形式,具有深远的文学和社会影响。

可是要说起山东抗战史上,还有一支战斗在胶济铁路上的“铁道游击队”——胶济大队,恐怕很多人感到茫然;如果再进一步说明,相较“鲁南铁道大队”的地方武装组织来说,“胶济大队”是一支接受党中央、中央军委、八路军总部和山东分局、八路军山东纵队(山东军区)的命令、由鲁中军区第二团(四支队一旅二团、—一五师教导第一旅第二团)骨干力量组建和领导的小型精悍八路军主力得力队伍;并且从时间上涵盖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两个时期(1940年7月组建——1947年12月完成历史使命),存在达七年半之久;它的战斗环境之残酷、牺牲比例之巨大(据史料记载,单就抗战时期来说,从1940年7月组建至1945年9月撤编,五年多战斗历程里,鲁中胶济大队共有排以上干部19名,其中2名为兼职,实际为17名,枪林弹雨中却有13名干部壮烈牺牲,牺牲比例高达76%,为抗战做出了巨大牺牲)也是无与伦比的。很多人会更吃惊!更愕然!

虽然,上世纪八十年代,淄博张店区地方史志部门为此做了很多征集“胶济大队”的史料工作,编辑出版了部分文献资料,尤其是当事人、时任鲁中军区一旅二团团长吴瑞林、政委李伯秋、团参谋长于淞江及胶济大队的领导杨勇、张慧源、魏臣忠、李镜远、房众夫等前辈的回忆文章更显珍贵,彰显了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对“胶济大队”的宣传起到一定作用。可正如北京八路军山东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原副会长黎小弟在谈到这段历史时曾经讲过的:“山东抗战期间有许多英雄部队和英雄事迹,可歌可泣,其中包括鲁中胶济大队的历程感人至深……他们是由正规军组建的,可人们却很少知道这段历史。”

究其原因,一是“胶济大队”由纪律严明的八路军正规部队组建,执行的大多是秘密任务,宣传范围和力度有限;二是“‘胶济大队’常年战斗在敌人的心腹要地,战斗频繁,伤亡很大,多数烈士的姓名和事迹也已鲜为人知,其档案更无从查起……”。这些因素都制约了“胶济大队”的历史挖掘与传播。

尽管如此,近年来随着抗战史料的不断发掘和研究深入,“胶济大队”的事迹正逐渐被更多人了解和铭记。一些地方志、军史专家和民间历史爱好者纷纷加入到这段历史的梳理与传播中,通过走访老战士、整理口述史、出版相关书籍等方式,努力还原这支英雄部队的真实面貌。同时,相关纪念活动和展览也在多地举办,进一步提升了“胶济大队”在公众视野中的认知度,为这段不应被遗忘的历史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值此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本文根据所掌握史料,重点对抗战时期胶济大队的壮烈历史片段再作一次概述,以达到强化重要历史片段,告慰先烈,弘扬沂蒙精神之目的。

八路军鲁中军区一旅二团胶济大队,有“ 一支插入敌后的‘悬军’ 胶济线上的‘孙悟空’”之称谓。其大略意思是指:由于他们经常在敌人据点空隙中活动,远离沂蒙山区二团领导,同地方党政组织也难以及时取得联系,所以成了一支深入敌后、孤军奋战的“悬军”。但胶济大队的官兵们用鲜血和生命证明:“悬军”不悬,占尽风流!他们在环境恶劣的情况下,以精悍部队小股作战、分散作战等形式,忽集忽散,指东打西,昼伏夜行。他们扒铁轨,炸火车,搞物资,送情报,出奇兵,在敌伪统治重地如入无人之境,突破日寇封锁线,打得日伪晕头转向,将游击战发挥的淋漓尽致,被誉为胶济铁路线上的“孙悟空”。正如胶济大队指战员魏臣忠在回忆文章中所说的:“敌人向我鲁中根据地‘扫荡’42天,我们就趁敌人后方兵力空虚,来他个孙悟空大闹铁扇公主,也让他42天不得安宁。”他们用常人难以忍受、难以想象的勇气战胜了困难和敌人,始终严守党的政策,爱民如母,秋毫无犯,深受当地党组织和人民的称道和拥戴。正是有了军民同心这一条,才得以“主动地打仗、主动地转移”,既不回避斗争脱离群众,又防止了死守一地造成被动,创造了以少击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

一、“胶济大队”的组建和秘密任务

1、历史背景

1940年,我山东抗日根据地日益巩固扩大,军事力量和政治力量迅速壮大与发展;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受到沉重打击和严重威胁,迫使敌人不得不停止正面战场的进攻,抽调兵力对我抗日根据地实行残酷“扫荡”,以所谓“强化治安”、“三光”、“诱降”、“蚕食”等毒辣手段,疯狂破坏我抗日根据地的建设。敌人在对我大举进攻的同时,还利用胶济铁路、津浦铁路两条交通线,对铁路两侧地区进行“蚕食”,企图“分割”、“切断”我渤海、鲁中、胶东三大战略区之间的联系。敌占区人民生活更加困苦,我军的兵员、军用器材来源也日益困难。

2、三大秘密任务

为打破敌人的封锁,确保我山东抗日根据地之间的联系,一场激烈的“蚕食与反蚕食”、“分割与反分割”的尖锐斗争是不可避免的。党中央、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向山东分局和山东纵队发出了明确指示:“要干方百计地在铁路沿线开展对敌斗争,确保山东分局与中央的联系。”当时山东纵队正在召开第三期整训工作会议(1940年5、6月间),山东纵队政委黎玉找到一旅旅长王建安和一旅二团团长吴瑞林传达了中央电报并交待了建立胶济大队的任务。黎玉讲:胶济铁路两侧我军事力量比较薄弱,特别是西段地区必须加强,以便发动与支持沿线群众的抗日斗争,粉碎敌人的封锁,保持鲁南、鲁中地区同渤海、胶东地区的联系,并且指出要在津浦路北段和胶济路西段建立新的联络点(站)。接着明确指出了胶济大队的三条任务:第一,巩固、扩大胶济铁路沿线的联络点(站),建立隐蔽或半隐蔽、公开或不公开的新的联络点(站),绝对保证山东分局、山东纵队同渤海、胶东地区的联系;第二,宣传我党我军的抗日救国路线、方针、政策,扩大我党我军的政治影响;第三,执行扩军、筹款、筹粮任务,以壮大我军力量,补经费之不足。

 21b2adb757c857b248e93ca19a12a39a.png

时任八路军山东纵队政委黎玉

3、人员组织

胶济大队由于作战环境极其残酷,牺牲巨大及作战任务的变化,在抗战五年零两个月的时间里,大队指战员调整幅度较大。1940年7月组建时由团参谋长于淞江兼任胶济大队队长,三营教导员张慧源任大队政委,七连连长张省三任副大队长,还抽调了几名副连长任分队长,并由一、二、三营各抽调了10人,组成了三个分队(班),由警卫连侦察排抽调了十多名骨干,组成了一个短枪班,调二营轻机枪一挺,组成三人机枪组,形成了大队的突击力量,全队共50余人。后期发展到150多人。

大队干部任职情况如下:大队长 于淞江(兼)1940年7月一12月;教导员 张慧源1940年7月一12月;大队长 刘子祥1940年12月一1941年5月;教导员 杨 勇1940年12月一1941年12月 1943年4月一10月;大队长 魏宽厚1941年6月-12月;大队长 荣敦亮1941年12月一1942年2月;教导员 王恩绪1941年12月-1942年6月;大队长 马升九1942年6月-1943年9月 1943年10月-1944年10月;大队长 李厚才(1942年8 月始任副大队长);教导员 李镜远(兼)1943年10月-1945年9月;教导员 魏怀忠1942年6月一1943年3月;副大队长 张信传1940年12月一1941年10月;副教导员 魏臣忠1942年6月一1943年10月;副大队长 魏臣忠1943年10月-1944年春

二、胶济大队的战斗故事

1、扩军敌占区

到敌占区“扩军”是“胶济大队”的一个重要任务和艰苦的战斗环节,可在很多宣传资料中大多都一带而过,甚至忽略不谈。这说明我们对此项工作意义的认识远远不够。下面结合二团几位指战员在回忆文章中对这项工作开展情况的叙述谈几点看法。

时任二团团长吴瑞林的回忆:“1940年7月,胶济大队从莱芜碁山观东面的高庄出发进入了敌占区,很快与博山县县长张敬焘、淄川县县长赵一川、益都县县长冯毅之及其县区地方武装和三支队的一些武装取得了联系,并在他们的领导、支持、配合下,很快打开了工作局面,取得了成果。部队进入敌占区头半年的时间里,主要是扩军。两个月后,他们送回了第一批新兵80多人,年底送回新兵70余人,不久又送回了七八十人。他们连续不断地为主力部队输送新兵,不仅壮大了我军的力量,更重要的是通过他们的工作,扩大了我党我军的政治影响,鼓舞了敌占区人民的抗日斗争热情,也使我们深深感到敌占区人民和根据地人民一样,们不甘屈辱,仇恨敌人,热爱人民军队,积极送子送郎参军参战,充满着一片爱国主义的赤诚之心。”此时胶济大队被当地群众称之为“扩军十三中队”。

胶济大队首任教导员张慧源的回忆:“几个月下来,胶济大队在于淞江、张慧源的指挥下,成绩显著。招兵的任务完成得很好,主力到达胶济线上以前,他们就向沂蒙区送回了在敌占区扩大的80余名新兵,年底又送回六七十人,之后又送回七八十人,共250多人,其中有一部分矿工,这些新战士后来成为部队的爆破骨干,为部队壮大了力量。”

大队副教导员、副大队长魏臣忠回忆:“人民军队主要是穿上军衣的农民,我们的扩军工作也主要在农村。胶济大队活动区域内设有若干个扩军工作点,其中,北岭、曹村、袁家庄、小李家庄、韩家窝庄等,都做出了很好的贡献。特别是张慧源领导的十三中队,在1940年的一段时间里,大家听说是为廖司令的部队扩军,许多青年人都积极报名参加。对报名参军的,每两个人安排一个地方,分散在各家各户住宿、吃饭,够一个班了就指定一名班长负责管理,人多了再集中到袁家庄、小李家庄、韩家窝庄这几个地方,由胶济大队的武装人员负责护送到淄川县抗日民主政府驻地—一滴水泉、马棚一带,最后由县大队送往鲁中军区统一分配。胶济大队的扩军工作一直没有间断,只是到后期,由于形势恶化,灾荒连绵,人民生活十分困难,上级也不再下达扩军任务了,部队便将少量新兵补充自己。”另外,工作点还有桓台县的王庄、北营、北岭、曹村、北李庄,临淄县的大张王庄、南坞,长山县的九级塔,益都县的湖田,淄川县的营子寺、大王庄、瓦村、苗家窝等。这些工作点,有的是以扩军为主,有的则以购买矿山炸药或联络、情报工作为主。

从以上几位前辈回忆文章中,可以看出,第一,“扩军”工作贯穿于胶济大队战斗岁月的始终,可见这是胶济大队担负的重要任务之一。

第二、通常意义上,动员参军都是在解放区进行,且山东解放区第一次大规模的动员参军是在“减租减息”运动之后广大农民政治觉悟空前提高的1944年新年之后开始的,胶济大队早在四年前的1940年就深入敌占区“扩军”,且圆满完成了任务,一方面工作之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另一方面意义重大。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的亲历者、后任二团政治部主任的孟英对当时山东共产党八路军拉队伍时的艰难情况铭记终生,2009年96岁高龄时,在接受山东电视台采访中谈到:“抗日战争 游击战争这个起家啊,都是这么慢慢地,一个人一个人地做工作,一杆枪一杆枪这么弄下来的……”。因此,此举不仅能够补充八路军主力部队兵员,壮大我军的力量,又能在敌占区扩大了我党我军的政治影响,鼓舞了敌占区人民的抗日斗争信心和热情,还说明了共产党八路军坚韧不拔的抗日斗志。

4389a57b6a3d1ee45fda666352a780cc.jpg

2009年孟英接受电视台采访

第三,扩军中吸收具有爆破经验的矿工参军八路军,壮大了二团爆破骨干力量。这一工作成就,不但对当时的鲁中二团有特别的意义,而且在山东抗战、全国解放战争和人民解放军军事技术史上都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我们都知道,人民军队战史上的“爆破”战法发源地就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山东纵队一旅二团(鲁中二团)在残酷的抗战实践中创造的,“攻坚爆破”法(即将炸药包送到敌人坚固的堡垒工事下实施爆破,代替火炮和云梯实施攻坚)是二团爆破专家、副团长王凤麟,团参谋长余淞江和一批“善使炸药,会打洞”的淄博矿工籍八路军指战员共同发明创造的,它是鲁中二团、也是山东八路军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做出的一个历史性贡献。这种战法一经投入战斗后,立即创造了无数的惊人战绩,而后迅速在鲁中区推广,继而传遍山东纵队,在山东各抗日根据地开花结果。

“攻坚爆破”战法在实战中的神奇威力,在共产党领导的全国各根据地不胫而走,很快传到延安,中央军委一纸电文发到山东纵队,要求总结报告山东的爆破攻坚经验。王凤麟便与工兵排的同志一起,认真系统地总结了爆破攻坚的技术和战术,写出了一份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经验报告,中央军委很快推广到全军。

“攻坚爆破”战法也引起了毛泽东主席的高度重视。黎玉在1946年春天去延安时,向主席汇报了山东部队利用爆破技术取得的胜利,这让主席印象深刻。1948年夏天,王建安见到毛主席,在讨论晋中战役时,他向主席详细介绍了山东部队在爆破方面的经验。毛泽东对此非常重视,亲自向部队作了介绍推广。1948年7月16日,毛泽东在《争取于十日内夺取太原》的电报中指出:“….….攻城方法望采用山东部队所使用者,既迅速、伤亡又小,又节省炮弹炸药.……王建安认为攻临汾的方法不如他们的方法好,你们可注意采用”。

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倡导下,爆破在济南战役、开封战役、洛阳战役以及东北历次重大战役中,都发挥了巨大作用。特别是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转入半地下,明碉暗堡纵横交错,企图凭借深沟高垒顽抗。在这种情况下,爆破作为重要攻坚手段,弥补了解放军炮兵火力的不足。火力与爆破、爆破与突击相结合的战术,成为人民军队以劣势装备战胜有坚固工事防御之敌的重要手段。

后来,爆破作为人民解放军步兵的五大军事技术之一,被编入《步兵战斗条例》,在人民解放军军事技术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第四、胶济大队在鲁中敌占区建立的扩军工作联络点,不仅是为招收新兵,还承担着收购炸药、雷管等爆破器材和搜集情报,成绩显著。时任二团政治部主任孟英曾回忆说,“胶济大队联络点的建立也非常成功,特别是在淄博矿区附近的袁家庄建立了固定的爆炸器材的收购点。那里有八路军专门负责收购,再由专人运输到鲁中部队”;“于淞江、张慧源立了大功,历史会记住他们。”这是对“胶济大队”扩军工作的极高认可和评价!

2、首战大屯庄

1941年1月12日(农历腊月十五),胶济大队进入淄川八区张博路附近的大屯庄,胶济大队积极寻找作战机会,以表达“打胜仗过新年”的意愿,时任大队长刘子祥说:“我们来到敌占区,应该用打胜仗来亮出胶济大队的旗帜,为扎根胶济路两侧打下基础,也向敌人表明,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要逐步扩大到他们的占领区,在他们的眼皮底下开辟战场的。我们要占领广大农村,孤立敌人于城市和炮楼之中,最后把日本侵略者彻底消灭!” 

根据庄长陈桂莲提供的情报:驻南定的日军冈田带10余名伪军出动骚扰。部队当即决定打一场伏击战。战斗打响后,发现敌人中有许多被裹胁的农民群众,部队不便射击,敌人乘机逃窜。战斗中,战士任惠民牺牲,刘雨葵(即刘耀秋)负重伤。

大屯庄战斗,拉开了胶济大队在敌占区的战斗序幕。这次战斗,虽然我军出于保护人民群众利益,放弃了原定围歼敌人的计划,未能达到预期目的,甚至付出了血的代价,但在政治上却体现了我军打击敌人、保护人民群众这一人民军队的建军宗旨,蠃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接着,部队在“打胜仗,过春节”的口号下,1月15日在月庄活捉伪军三人缴获三支三八式步枪。25日又远途奔袭,在长山县的尹家坞设伏,袭击了由卫固据点出动的敌人,毙伤日伪军20多人,取得了进入敌占区以来的第一次胜利,战士们受到了鼓舞。

3、拔除日伪第十六分哨

第十六分哨是日伪军在胶济线马尚车站附近设置的一座炮楼,是我军过往胶济线的一颗“钉子”,常住十六分哨的是一名叫金野治一的鬼子,领着十几名伪军护路,胶济大队决定拔除这颗“钉子”。1941年3月的一天夜里,大队教导员杨勇(王秉正)带领一中队指导员王金秀和徐安和、王锡功等3人,在“护路”群众的协助下,乘拂晓各村护路农民向伪军交班之机,闯入马尚车站东约3里处一日军炮楼一—警务段第十六分哨,一举将日军金野治一和伪军队长赵豁子(绰号)等人击毙,重伤伪军伊利善。这一胜利,为我军穿越胶济铁路扫除了一大障碍。

4、浴血小旦村

1941年5月16日(农历四月二十一),部队宿营溜川八区的小旦村,遭到张店、滴川、周村三路日伪军300余众包围。胶济大队奋起抵抗,激战大半个上午,打退敌人数次冲锋。突围中,大队长刘子祥、排长翟墨林等20余人壮烈牺性,中队长李明学等数人受伤。这次战斗,虽然我方付出巨大牺牲,但宣告了敌伪“全歼胶济大队于小旦村”的阴谋破产。通过这次战斗,我军打出了威风,震慑了敌人,受到了地方党政组织及广大群众的称道。

后来,政委杨勇(王秉正)为纪念小旦村突围战,凭吊牺牲的战友,作词两阙——《满江红》:“滚滚清河,黑铁山下淄水碧。好儿女,敢捣敌穴,脓济大队。同扫佛村日伪军,共庆胜利风云会。春光好,杜鹘漫山红,凯歌归。”“营旦村,陷敌围。绕三匝,誓灭此,朝食回。酣战由晨及午,弹摧日寇血肉飞,排山倒海破重围。徐东行,招魂青山下,仇与泪。”

5、夜袭湖田火车站

1941年8月,日军在湖田一带的铁路、公路两侧修筑工事,大搞军事封锁。日伪频频出动,狐狂捕杀我抗日军民,置人民于腥风血雨之中。为了打击敌人的器张气焰,经胶济大队几位领导人商量,决定选择时机,以精悍的小部队摸进湖田火车站,出其不意,杀他个人仰马翻,让当地村民百姓出出憋在心里的这口气。

湖田站是由张店站东去的第一个火车站,在益都县境内。车站周围用铁丝网围着,进出站的铁丝网大门设在站东路北。站内票房两侧,住着一个以日军为骨干的铁路警察小队,四周筑有不太高的围墙。票房西面的一处房子,既是鬼子站长办公室,也是日本职员的宿舍。伪警客的任务除了看守车站外,还负责车站西边一段铁路的巡逻。

湖田火车站有个装卸工人叫魏仁厚,对站内敌人的情况知道得一清二楚。据他介绍,票房里常住三个日军,其中一名站长叫高桥,带着一支二十响的匣子枪。站内人数不多,但四周防备严密。距票房约40米处驻一日军警卫班,东北约一公里处有矾土矿一个矿警班协助守卫,车站东西延伸至两公里处,均设有日军哨所接应。大家认为,虽然敌人戒备森严,但我们熟悉地形,夜间偷袭,速战速决,是会成功的。特别是听到日军站长有一支二十响的匣子枪,更引起了大家的兴趣。

夜幕降临了,整个火车站除了自炽灯的束束光柱几乎看不到别的什么。大队长魏宽厚和教导员杨勇带队靠近了车站,然后按预定计划分三个组开始行动。魏宽厚、魏巨忠、张贵仁、张同文、郑玉山为突击组,偷袭日军站长的任务主要由他们来完成。郑玉山是煤矿工人,懂得爆破技术,他的主要任务是待杀死日兵后炸毁车站票房。第二个组由排长牛忠典带领,任务是用手榴弹把敌人的警卫班封堵在屋里,保证突击组有充分的时间行动。第三组由李厚才带三四个人,在站东一个搬道岔子的小房边埋伏,准备鸣枪吸引敌人。杨勇和朱道良在车站的入口处埋伏,相机行事。

一阵清脆的枪声划破了寂静的夜幕。突击组的魏臣忠、张贵仁率先闯进票房,举枪将站长高桥打翻在地。“中国人靠边站!”他们一边喊着一边又向另一个日军奎山射击,枪响人倒。第三个日兵企图逃跑,那知张贵仁早已对准了他的后背,这一个也应声毙命了。剩下的几个伪军只吓得丧魂落魄,呆若木鸡。埋伏在站内另两处的掩护人员,随着突击组的枪声开始连续地射击。敌人的警卫班被我一颗颗手榴弹死死地堵在屋里,未等他们弄清方位,战斗便结束了。突击组完成任务后,遂即顺铁路南侧的壕沟朝东跑去,很快脱离了敌人的警戒区。

吃了闷棍而惊魂未定的敌人,为了向主子交差,煞有介事地开始了“猛烈还击”,机枪、小炮整整响了一夜。可是,就连周围的村民百姓也未感到丝毫的战斗气氛,只不过是敌人的自我安慰罢了。这一胜利,为我军穿越胶济铁路又扫除了一大障碍。

另外,根据1941年8月4日的《大众日报》记载:“【新华社山东分社】博山县地方武装再建奇功,炸毁敌人火车铁桥,鬼子损失一百二十万,矿井二十天不能开工。”

 9c02c4d9a534c1760fe399733c5385f3.jpg

1941年9月13日《大众日报》通讯:标题;群众武装展开斗争 胶济路游击队连打几次胜仗。【新华社山东分社】在八月三日,清河区益都县的游击队,打进了胶济路的张店车站,并在铁路北边肃清好几个伪组织。在九日上午,敌占张店街等据点的鬼子集合了一百七十多人,分几路合围军屯一带,结果咱游击队又和鬼子打了一天的仗,打得鬼子大败而逃。

1941年9月25日的《大众日报》,记载了这样一场战斗:淄川炸毁敌寇火车一列【新华社山东分社】咱淄川县的地方武装×部,在本月一日于淄川南埋设地雷,结果由淄川开来的火车一列全部给炸毁了,同时又打死了护车队二十多人,打退了由马庄来增援的敌人,毙伤鬼子十多个,活捉了两个鬼子,获步枪十枝...

6、激战长白山

胶济大队副大队长魏臣忠曾对这次战斗过程有是这样回忆的:1942年10月中旬,日伪军纠集5000余众开始了秋季大“扫荡”,由泰(山)博(山)公路的博山、章(丘)莱(芜)公路的文祖,以及张博支线的滞川等地,同时三路出兵,形成方园约40华里的大网,合击我淄莱章边区的黑山、石门(龙门)、黑峪和镇门一带的峪林山区,企图将我泰山区军政人员一举消灭。

此时,胶济大队驻防于长白山下的一个小村,正处敌人张网的北部网边。17日拂晓,胶济大队抢占了长白山,控制了山头高地。随后,散驻在附近各村的淄川县政府和各区政府机关的党政干部及群众团体工作人员上百人,也云集到长白山顶。

天刚亮,长白山正南和西南方向响起了阵阵枪声,远的不过10里,近的只有四五里,敌人的阵地看得清清楚楚。枪炮声时紧时缓,延续了足有三个多小时,战士们一直匍伏在山顶上,谨慎地观察着敌情的变化。

上午10时左右,敌人的枪炮终于向长白山我军阵地射击了。副教导员魏臣忠将部队分为两个梯队,并作了战斗部署:第一梯队60多人,配有10支冲锋枪,进入了最前沿阵地,准备阻击正南和西南山下主攻之敌;第二梯队30多人为预备队;县、区党政群工作人员,隐蔽在山的北面,监视背后敌人的哨兵和巡逻兵的活动。

一阵激烈的枪炮声过后,成群的日伪军开始向我军阵地冲来。冲在前面的尽是伪军,约有百余人,后面的伪军约有300多人,还有部分带钢盔的日军压阵督战。胶济大队的战士们,知道自己的弹药有限,敌人进不到自己最有效的射程是不开枪的。敌人吆二喝三地上来了,500米、300米、100米、60米。“打!”指挥员一声令下,“轰、轰、轰!”几十颗手榴弹一起投向了敌人,接着又是冲锋枪、排枪劈头盖脑地打去。敌人被迫停止前进。随着十余支冲锋枪的连珠扫射和手榴弹的爆炸声,战士们又将早巳准备好的一堆堆滚石,如同天女散花,连滚带飞地射向敌群。我军居高临下,又是火力高度集中,敌人难以招架,一下子乱了阵脚,无奈,丢下了30多个尸体和伤兵,鬼叫龟爬地滚下了山去。

然而,敌人并没有就此罢休。约在中午12点左右,又有300多人蜂拥而来,向我发起了第二次进攻。不过,这次进攻只有伪军上阵,没有日军参加。他们用迫击炮和轻重机枪轮番向我阵地射击,压得我们抬不起头来。伪军们借炮火的掩护边冲边喊,但却听不到他们的枪声。经观察才明白,原来他们第二次进攻的主要任务是抢运尸体和伤员。我们还是按照预定的战术,用排枪、手榴弹和滚石顽强地回击着敌人,直到把敌人赶下山去。

敌人是不是还要组织第三次进攻?胶济大队的战士们不敢有丝亮松懈,依然高度警惕,严阵以待。深秋季节,天高气爽,烈日当空,战士们久久伏卧在光石板上,又晒又烫,令人头晕目眩,尤其是经过十多个小时的战斗,个个汗流浃背,滴水未进,干渴缺水,不仅影响着部队的战斗力,而且威胁着战士的生命。为了坚持到天黑,我们把20多支牙膏集中起来交给班长掌握,谁渴得撑不住了,就让他湿润一下口腔。尽管我们采取了这唯一能采取的措施,但还是有一名战士因过度干渴而牺牲了。

下午3时许,日伪军停止了射击,逐渐撤退。胶济大队掩护着上百名地方党政工作人员向西北的龙泉方向胜利突围。这次战斗,胶济大队牺牲了3人,另有几人受轻伤。战后获悉,在敌人的这次拉网合围战中,泰山军区政委汪洋同志和教导队的大批同志壮烈牺牲。廖容标司令员曾亲临现场处理善后工作,将烈士们埋葬于大吉山一带。

战争是残酷的,然而,当大家想到为祖国,为人民,为驱逐日本侵略者出中国,则又以更加高昂的热情,去迎接新的战斗了。

7、炸毁敌人军用列车

1942年11月胶济大队在开展反“扫荡”斗争中,协同渤海特务二队炸毁一列日军火车,影响巨大。战斗经过大体如下:日军从济南到青岛每周三有一趟直达的“特别列车”,经过张店一带都是半夜前后。这趟车只有五节车厢,已经运行两年多,知道的人却很少,因为这趟列车严格保密,坐的不是日本军官就是要人、特务,不是押运钞票、黄金,就是运送特别重要的军用物资。胶济大队决定敲掉“特别列车”打击鬼子的嚣张气焰。

经过观察,胶济大队确定在周村以西一个小山坡东南侧的一块地段为埋伏点。这一地段是个丘陵地,火车自西向东来时,要转一个大弯,而且还略带下坡,速度快。可以把炸药放在外圈车轨上,因为拐弯时外车轮相对要转速加快,一加快,反射力就增强,地雷就容易爆炸了。另外这里铁路南侧是一片高地,部队隐蔽起来可进可退更可以观察敌情。至于时间,正好是夜里9点30分。

这一天正逢星期三,是“特别列车”从济南开往青岛的日子。奉大队命令,临时组成的一个爆破班和两个掩护班集合于大队部院内。日落前,部队从驻地出发,8点整到达目的地,小组分成三组,一组负责埋压雷,二三组负责拉雷。

不久,西方出现一点萤火虫似的亮光,一会儿就变成明亮的光柱,一列火车像出笼的巨兽,咆哮着迎面扑来。轰隆!压雷响了,战士们赶忙拉响了绳索,然后迅速卧倒。轰隆!第二、第三雷也响了。整个山谷都传来轰隆隆的回音。卧伏的战士们一起站起来冲了过去。只见火车头已经脱轨,一根铁轨翘首朝天,烟火与蒸汽混合在一起,把天都遮上了。第一、二、三节车厢被炸之后,跌进铁道旁的壕沟里。部队任务已经完成。趁乱撤退。

                2e263e096507baaf5d7444da05208a2b.jpg

胶济大队炸毁的日军列车

这一事件影响很大,日本人瞒是瞒不住的。不久,战果就被搞地下工作的同志报了回来:火车头、锅炉炸坏已无法修复,日本司机、司炉全被炸死,去山东高密执行任务的一个中队日军40多人死伤,死者中有一个大佐、两个少佐和一个上尉,共毙伤敌人200余名。列车上还有十几箱刚从日本本土跨海运来的日本空军战斗机备用部件,也被炸得全部报废。

8、护送首长 昼过封锁线

据原淄西办事处主任房众夫回忆文章:1944年,渤海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袁也烈同志和渤海军区组织部长苏展同志等一行十几人,骑着马从分局回渤海区,由我们胶济大队保护送过胶济路。按以往的惯例,应在前一天黄昏从马棚出发,拂晓前务必到达铁路以北的白云山。而这次袁副司令一行,却选定从马棚出发到达石埠,决定就近过铁路。另外,首长的警卫员是石埠村附近的仙鹤庄人,要求借机探亲,并得到了首长的批准。更糟的是这个警卫员思想麻痹,没料到他的叔叔是个铁杆汉奸,竟把我们过铁路的事透露给他,还把他的母亲带到了我们的驻地。情况发生了如此的变化,如果我们仍按原计划行动,等于自投罗网。于是我们只好打破常规,出其不意,提前动身,素性白天闯过封锁线。

太阳还有两杆子高,担任侦察的短枪班出发了,袁副司令及随行人员跟在后面,相距不足百米。大白天连人带马越过敌人严密封锁的胶济铁路,当时在淄西地区还是绝无前例的,也是敌人万万没有料到的。我们穿过铁路后,一口气走出去十几里。临近天黑时,遇到了前来迎接的渤海军区特务二队,总算安全地完成了这次护送任务。事后我们得知,就在我们横越铁路的那天晚上,敌人在铁路两侧的堑壕里整整埋伏了一夜。

三、为有牺牲多壮志——抗战时期胶济大队牺牲的排以上干部简介

1、刘子祥,男,胶济大队大队长,原名刘开河,生于1912年,原淄川县(今淄博市淄川区)罗村镇大窎桥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入伍,1940年末任胶济大队大队长。1941年5月,在淄川九区的小旦村战斗中不幸牺性。时年29岁。

2、魏宽厚,男,胶济大队大队长,生于1916年,原桓台县四区(今潼博市张店区湖田镇)上湖田村人。1938年参加革命,中共党员。1941年6月,担任胶济大队大队长,同年冬调四支队三营九连任职。1942年于沂水县小张庄作战中牺。,时年26岁。

3、王恩绪,男,胶济大队教导员,生于1917年,周村和镇油坊街(今周村区爱国村)人。1938年8月参加革命,中共党员。1940年任胶济大队特派员,1941年底担任大队教导员。1942年2月,于下湖田村突围时不幸牺牲。时年25岁。

4、荣敦亮,男,胶济大队大队长,生于1910年,原长山县九区(今淄博市张店区卫固镇)南岭村人。1938年4月参加革命,中共党员。1940年任胶济大队一中队队长,1941年底任大队长。1942年6月调回鲁中二团,后在博山境内一次攻坚战斗中牺牲。时年32岁。

5、李厚才,男,胶济大队大队长,生于1910年,原桓台县四区(今淄博市张店区湖田镇)下湖田村人。1938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随张慧源在其家乡一带扩军,后随队编入胶济大队。1942年8月任副大队长,1943年10月任大队长。1944年10月,在淄川萌水附近的魏家庄战斗中不幸牺牲。时年34岁。

6、张信传,男,胶济大队副大队长,生于1913年,桓台县侯家乡大龙子村人,中共党员。1938年参加革命,1940年12月,任胶济大队副大队长,1941年秋调回鲁中二团任九连指导员,1942年在博山境内作战中牺牲。时年29岁。

7、王金秀,男,胶济大队指导员,生于1915年,桓台县唐山镇人。1938年参加革命,中共党员。1940年12月,任胶济大队一中队指导员。1941年6月,在长山县北岭庄养病期间,不幸遭敌逮捕,后在张店崛井特务队受酷刑摧残,英勇就义。时年25岁。

8、李明学,男,胶济大队中队长,生于1913年,淄川县罗村镇南韩村人。1939年参加革命,中共党员。1940年12月,任胶济大队十三中队队长,1941年5月,在小旦村突围战斗中负重伤。1942年2月,在长山县四区(今淄博市大张乡)大张庄养伤期间,遭敌特务逮捕,后于张店附近的张辛庄被敌人杀害。时年29岁。

9、翟墨林,男,胶济大队排长,莒县人,中共党员。抗日战争初期,参加莒县党组织领导的抗日游击队,1938年随队编入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支队,1940年任胶济大队一中队二排排长。1941年5月,在小旦村战斗中不幸牺牲。

10、牛忠典,男,胶济大队排长,生于1918年,新泰县人。1938年参加革命,中共党员。1940年12月,任胶济大队一中队一排排长,1942年2月,在下湖田突围战斗中牺牲。时年24岁。

11、武继顺,男,胶济大队排长,生于1904年,淄博市张店区湖田镇下湖田村人。1938年参加革命,中共党员。1940年12月,任胶济大队一中队三排排长,1942年2月,在下湖田突围战斗中,不幸牺牲。时年38岁。

四、胶济大队的历史地位

抗日战争胜利后,胶济大队完成了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编入主力部队,踏上了全国解放战争的新征程。

胶济大队自1940年底成立,到1945年日本投降这五年的战斗历程中,这支党领导的八路军抗日力量,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战斗在胶济铁路中段的南北两侧,竭力巩固与发展联络点以绝对保证上通下达,认真宣传和扩大我党我军政治影响以鼓舞民众抗战士气,积极征兵并筹款筹粮筹军用器械、药材,为人民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在胶济沿线淄(川)益(都)长(山)桓(台)一带的抗日战争史上,他们用鲜血谱写了光辉的篇章,受到人民的爱戴。他们来自工农,有着一颗精忠报国之心,在抗日战争最困难的岁月里来到敌占区,面对着一个比自己多许多倍的敌人,像一根楔子深深扎在碉堡林立、敌兵如麻的夹缝里。无论战斗多么频繁,处境多么险恶,斗争多么复杂,他们始终同仇敌忾,前仆后继,勇往直前;在敌人的牢房里、刑场上,他们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保持和弘扬了中华民族威武不屈、自强不息的伟大气节,生动地体现了八路军将士不驱逐敌寇出中国誓不罢休的凌云壮志。也是沂蒙精神的真正体现!

胶济大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们是“悬兵”,也是“神兵”,更是“人民子弟兵”!

主要参考文献及书目:

1、吴瑞林《胶济大队的组建及其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胶济大队》刘庆成 周敬红主编 中共淄博市长点去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 山东大学出版社 1989年12月底版)

2、李伯秋《抗日战争时期的胶济大队》(同上)

3、魏臣忠《一支战斗在敌人心脏的人民武装》(同上)

4、房众夫《坚持淄西斗争的日日夜夜》(同上)

5、张晓军访谈《铁山烽火》(《鲁中晨报》2017年12月22日)

6、《热血锦川》杨勇著(山东大学出版社 1993年10月第1版)

(黎小弟指导 陈青撰文)


浏览:202次

评论回复
  • 甘玛

    2025-09-14 甘玛

    胶济大队牺牲的烈士永垂不朽!

最新来访
  • Chief
    Chief
  • 司岗里
    司岗里
  • 甘玛
    甘玛
  • 含山
    含山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