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初期山东抗日游击队鲜为人知的战斗战役拾遗(撰文/薛凯洲)

含山 发表于2025-09-21 13:47:59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9月30日,日军入侵山东,10月3日占领德县;12月27日,日军占领济南。月底,京津相继失守,国民党八十万大军不战而退。韩复榘的5个师和中央军、地方保安共几十万人马,不战即溃,向南逃窜。途径之地,洗劫一空。日本强盗的铁蹄长驱直入,践踏着山东的大好河山。到1938年5月,山东全境沦陷。

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中国共产党站在斗争的前列,带领全国人民奋起抵抗日本的侵略。根据党中央和北方局的指示,山东党组织积极相应党中央“坚持抗战,发动敌后方游击战争”“每一个好的党员应该脱下蓝衫到游击队去”号召,省委制定了具体的计划。从1937年10月至1938年1月,利用日寇入侵、国民党逃跑、人民积极要求抗日的机会,山东党组织领导各地区人民先后举行武装起义,广泛开展游击战争。从泰山南北到黄河两岸,从胶东半岛到鲁西平原,山东人民抗日武装起义的烽火在齐鲁大地迅速燃烧起来。到1938年5月,山东各地人民抗日武装起义对敌作战100余次,攻克县城15座,消灭大量日、伪军,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 

纵观抗战初期的山东人民的抗日武装起义,从胶东半岛到鲁西平原,从冀鲁豫到苏鲁豫边区,大大小小上百次,如火如荼,风起云涌,势不可挡。这其中有永载史册、彪炳千秋,为开辟山东抗日根据地,坚持抗日斗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的“冀鲁边、鲁西北、天福山、黑铁山、鲁东、徂徕山、鲁东南、泰西、鲁南、湖西”等十余起较大规模的抗日武装起义。然而,一些凝聚力量、体现胆识、战功卓著的游击战役由于种种原因被遗忘、埋没在某个历史的角落,等待着我们的重新发现。但是要把一切大小战争都叙述出来却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这些战斗虽不如平型关、百团大战著名,却是山东敌后抗日游击队奋勇杀敌的缩影,展现了游击战争的坚韧与智慧。

抗战初期,山东各地武装起义部队军政干部缺乏,武器落后,战斗经验不足。兵员多为农民和争取过来的地方武装,政治素质亟待提高。1938年3月8日,省委决定派黎玉到延安向党中央请示汇报工作,请求增派干部来山东。4月2日,黎玉到达延安,向中共中央总书记张闻天、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和刘少奇,汇报了山东党组织和抗日游击队的情况。1938年8月21日黎玉与张经武一道带领160余人的干部队伍踏上返鲁之路。12月1日,张经武、黎玉一行到达山东省委驻地沂水县岸堤镇(今属沂南)。从4月2日到延安算起,至8月21日离开延安,黎玉在延安停留了4个多月时间。在这4个多月的时间里,黎玉随身处延安,与党中央讨论关于山东的发展问题,但山东抗日游击战争开展如何?部队向哪个方向重点发展?抗日游击队怎样才能发展成能打硬仗的铁军?部队的棉衣、鞋帽是否供应充足?各支队给养依赖募集情况是否减轻等?各地是否有提振士气、重创日军的新战况等事关山东抗日游击战争总体发展的问题,仍然是黎玉关注、思考的重点。由于战事正紧,交通不畅,黎玉虽然远离山东,身在延安,百忙之中还能在《解放》周刊发表文章,介绍山东抗日游击战争取得的战况。《解放》周刊是中共中央机关唯一的政治理论刊物,于1937年4月24日在延安出版创刊,一度在国民党统治区发行。 1937年4月至1941年8月,该刊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和政策主张,被誉为中共“最具权威性的刊物”和“全国抗日舆论的模范”,“声名还远播于国外”。《解放》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和开拓创新的探索精神,成为引领全民族抗战的精神旗帜以及党报党刊史上的一座丰碑。 1938年8月20日《解放》周刊第49期,全文刊发了黎玉写于1938年6月12日的《山东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

image001.jpg

黎玉总结了抗战半年来山东许多游击队和人民在苦战中拥护政府坚持抗战。各地游击队在良好的纪律、勇敢的杀敌与受到民众的拥护中壮大起来,并且已经引起了日本帝国主义者相当的注目。《山东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全文分为四个部分,一是“大家都在拥护和关心着政府”,二是“山东的游击队广泛地生长起来了”,三是“这些游击队又进行了一些什么重大的战争”,四是“山东游击战争给予我们的教训”。在文章的第三部分,黎玉只选择了一些在战略上、战役上最近发生的主要战斗,分三个阶段进行叙述。

第一阶段:从鲁北吃紧到济南失守。这一阶段的游击队在盐山、庆云、东光与敌人接触中起到了牵制敌人渡过黄河的作用。鲁西北游击队保卫了鲁西北,阻止了敌人从西边长驱直入进攻济南。北馆陶之役击溃了汉奸的队伍;蒲县之战,阻止了敌人打通平汉与津浦的企图。这些战斗战绩、规模等资料较为详细,黎玉没有进行较多的赘述。

第二阶段:从济南、泰安失守至鲁南战争。这一阶段正规军与游击队在战役上从初期的各自为战,到后期的相互配合、协同作战,但游击队的积极活动在战役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个时期主要的战斗中有熟知的寺岭伏击战,日军200多名由新泰前往大汶口,遭到我游击队员的伏击,击毙8名。援助东梁王庄无极道的我军袭击由大汶口的来犯之敌,当场击毙敌人10余人。战后汉奸向泰安、大汶口报告称徂徕山上有游击队员2万余名,泰安、大汶口的敌人顿觉恐慌,日夜巡逻,逐渐增援兵力,不敢南下。

在泰西战斗中,夜袭界首之役由张北华率领队伍消灭敌军17人,缴获武器、马匹等,已被载入史料中。而另一战役鲜为人知,那就是皮条店伏击敌人运输队之役。1938年2月初,我游击队获准消息敌人运输空车由济南返泰安,立即派两队去袭击。一队埋伏于公路旁的小庄,另一队埋伏于路旁山谷中,山顶上设一监视哨,准备敌人来到时歼灭。10时左右,日军果然驶来100余辆大车,每隔数辆,便有1名敌人押车。我游击队瞄准时机号令一下,伏军突然一齐出动。此役共击毙敌人4名,获骡马13匹。随后继续前进,攻占了肥城,摧毁了当地伪维持会。

在胶济线西段的抗日队伍中,廖容标夜袭长山,打死敌人5名,摧毁了当地的汉奸傀儡组织。另一著名的战役是在小清河袭击敌汽艇之役。1938年2月初,敌人常有小汽艇来往于小清河运输物品。为此,游击队提前在河堤设下了埋伏。当敌人的8只汽艇来到时,完全被我包围控制。战斗持续了一天,击沉汽艇5艘,击跑了3艘,击毙敌人20余名,内有敌高级参谋1名,联队长1名。(事后敌人在小清河畔开追悼会才知道)。在第二阶段中,昌邑一带的游击队,在马保三、韩明柱的指挥下毙敌2名;在肖家营战斗中,游击队员冒雨与敌激战一夜,击毙敌人5名。

第二阶段的后期,游击队、民众积极与国军配合以破坏敌人公路、铁道、桥梁以致袭击敌人城池、阻止敌人增援为主要的战斗任务,取得了一些战役的胜利。

1938年2月,抗日游击队一部分北上占领莱芜县城,驱逐了维持会,破坏了泰羊公路,扰乱了新泰城的敌人;游击队另一部分破坏了大新公路、泰新公路,把两条路上的所有大小桥梁如大小协庄、翟庄、葱沟、四槐树的10余桥梁完全破坏。2月17日,在四槐树预埋地雷一枚,炸毁了敌人向新泰、蒙阴增援的汽车3辆,60余名增援日兵被炸,血肉横飞。此外,敌10余名被游击队击毙,我未损失1人,安全而归,鼓舞了士气和民心。与此同时,在肥城一带的“西区人民杀敌自卫团”在张北华的英勇领导之下进行了颇有战略意义的战斗:一是东北堡百子坡之役。3月的一天,张北华指挥游击队员夜间将津浦线上东北堡与百子坡之间的一段铁轨破坏。该路两旁山壁直矗,路身仅够行一列车,旁边有一行人小道。此沟长约有二三里,中间有转弯,火车从北面一经入沟,即向下坡,斜度颇大。9时许,从北开来1列牵引32节车厢的火车,车入沟后,速度骤然加快,我队员快速引爆武器,轰然一声,车头完全撞得粉碎,当场又为我击毙40余名,另获汉奸2名。当敌人大批增援部队赶到并随来5架飞机轰炸扫射时,我游击队已将列车烧毁而安然撤走。该处车头有半月之久未能拉走,铁路也未修复。此值台儿庄战役激战正酣之时,游击队对东北堡与百子坡之间铁路的破坏,切断了日军武器和兵员的运送,有利地配合了国军的战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阶段:配合台儿庄战役直到徐州失守后。这一段时间也取得了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战役。

文登、牟平地处胶东半岛,是日军占领的重要区域。当地众多的农救会、妇救会、自卫团 、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等组织,装备条件落后,中共胶东特委领导胶东人民拿起长枪、土炮 、大刀、红缨枪等自制武器袭击日军,取得系列战果。1938年3月,牟平奎架山(即昆嵛山)之役,游击队员用自制的土炮“牛腿炮”击落敌人两架飞机,是这个是时期体现山东抗日游击战争自力更生、千锤百炼的扬眉之战,震慑了敌人,鼓舞了群众,武装了自己,提振了当地民众的抗日信心。

“牛腿炮”即改良的台杆土炮,炮弹是小铁球,射程可达1000米左右。原系清末沿海渔民两个人可以抬的炮,渔民一边在海边走一边抬着炮打野鸭子。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抗日战争和游击战中,游击队由于装备匮乏,常常自制或改造简易武器。“牛腿炮”因外形粗短似牛腿而得名(也有说法称其炮管由牛腿形状的金属管制成),借助两人操作用的抬杆枪即长管火铳制作而成,又称抬杆炮。 它是游击队和民间武装用简陋材料手工制造的土炮,炮管由铁匠手工锻造或改造自旧火炮,填充黑火药和碎铁片、石子等作为弹药,通过引信或火绳点燃,射程约几百米,精度差但震慑力强。用于伏击日军运输队、哨所或碉堡。胶东抗日游击队广泛使用土制武器,同期游击队还使用过其他土制火器,如用陶罐、石头填充火药制成土地雷。用榆木树干挖空制成的临时火炮—“榆木炮”等。

昆嵛山游击队员发现近期有敌机经常往来于昆嵛山,决定打掉飞机。昆嵛山是胶东半岛东部最高峰,主峰海拔900多米。基岩裸露,山沟纵横交错、尖陡峻险。1938年3月,两名游击队员抬着沉重的“牛腿炮”走在崎岖蜿蜒、大树参天的逼仄环境中,一边勘察地形,一边负重前行,费大力气将牛腿炮架到树上并固定好,并放置在隐蔽且视野开阔的地方,这便成为了杀伤力极强的战斗武器。

image003.jpg

敌机显然没有想到游击队会在崇山峻岭、森林密布的昆嵛山里,出人意料地放置隐秘武器,仍依旧大摇大摆、威风凛凛地低空飞行,先后被我游击队用落后的自制武器“牛腿炮”击中两架飞机。黎玉在《山东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文章中称此役“是游击队天才的发现”。北京八路军山东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原副会长黎小弟曾亲自攀登昆嵛山考察,重走“牛腿炮”的艰辛战功之旅,感慨当年游击队员的智慧与力量。

昆嵛山抗日游击队员表现出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和顽强不屈的斗争意志,依靠昆嵛山地区得天独厚的地利、人和,运用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在牵制敌人的兵力、打敌人据点、震慑敌人、振奋民心,扩大党的影响,巩固和扩大山东抗日根据地力量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牛腿炮、土炮等土制武器的运用,得益于昆嵛山地区武器制造技术的骨干力量。昆嵛山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有兵,自然有规模不等的武器、枪械修理与弹药生产存在。在昆嵛山地区,你家出锅,我家出碗,他去买药,几天的时间一批小炸弹就造了出来。在文登、荣成、威海、牟海等地活跃着人民武装的大量小兵工厂,成为胶东革命武装的发祥地,堪称“胶东的井冈山”。 冯德英的小说《苦菜花》就是反映了以胶东半岛昆嵛山地区农村为背景,描述当地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同日寇、汉奸等势力进行艰苦卓绝、英勇顽强的革命斗争。

就在黎玉写完此文不久,尚在返回山东的路途中,1938年7—8月间,蓬莱县人民抗日政府保安大队指战员也同样用清末遗留在蓬莱阁上的一尊古炮为武器,将之架在水城关门口西炮台上,装填十六七斤炸药和三四十斤生铁块,待日舰照常驶至停泊处时即开炮轰击,弹片纷纷砸在日舰上。日舰慌忙调头离去,自此以后日舰许久没有再来。 用牛腿炮、古炮战术袭击日军大型战斗武器,反映了山东抗日游击队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的抗争智慧,虽技术落后,但在游击战中发挥了震慑、迟滞敌军的作用,是人民战争的重要象征之一。

黎玉写于1938年6月的《山东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文章,向党中央汇报、列举了发生在1937年12月至1938年4月近半年时间的20余次鲜为人知的游击战役,并将每次战役的战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数据记录。这也说明了当时游击队情报工作的扎实细致。而将重要情报汇总报告给中共山东省委,最终交到黎玉手中,则离不开这个时期负责担任山东与华北局、中央联络工作的山东地下交通员武思平。 

武思平(1911—1975),又名武中岱,山东省济南市长清人。自幼好学,喜欢读书,上学期间曾将《三国演义》读过十几遍。思考问题深谋远虑,做事思路缜密,悟性极高,天性资质。193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中共山东省委书记黎玉和赵健民、张霖之、林浩等就住在武思平家。为了工作需要,武思平父亲武秀生和武老太太两位老人开了一个香油铺作掩护,全家都无例外地投入了地下斗争。两位老人收黎玉同志为干儿子,以掩护地下省委的革命活动。黎玉先后介绍武迹沧、武中奇、武思平兄弟三人先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1937年12月,日军开始轮番轰炸济南泺口,形势越来紧张,中共山东省委决定退出济南转移至泰安。此时,开往泰安的火车、汽车已无法正常发车,武中奇安排拉送给养的粮秣车,将黎玉、武思平带到了泰安。

1936年5月,中共山东省委派时任政治交通员的武思平去延安,向毛泽东主席汇报工作。由于组织内部不发生横向关系,即使是兄弟之间,武中奇也不知道具体安排。临行前,武思平对武中奇说:“二哥,我最近要去西安,路途遥远,能否借本《福尔摩斯大侦探》,以便在路上消遣?”武中奇二话没说,便帮助武思平借到了图书。直到后来,武中奇才知道,武思平去的不是西安,而是奉山东省委书记黎玉的指示,途径西安到延安将山东党组织的各种报告材料呈报给党中央。临行前,武思平把山东省委写给中央的报告,用面糊汤一行行地抄写在《福尔摩斯大侦探》的每行中间。到延安后,用碘酒一擦,字迹就显了出来。经过董必武、叶剑英的安排,武思平秘密由西安到了延安。毛泽东主席看了山东省委的报告后很高兴,说:“山东的同志来一趟很不容易,面条里要增加两个鸡蛋。” 这一细节后来被改编成电影镜头,在荧幕中再现。 党为了进一步培养武思平,把他送进延安抗大学习了8个月。因工作需要,未等结业,又将武思平派回济南,继续担任山东省委到延安的政治交通员,往返济南延安之间。据武思平后人回忆,有一次武思平从延安返回济南。火车徐徐进站停稳后,一个个背着大包小包的乘客鱼贯而出,下车的乘客和准备上车的乘客就挤满了站台。而站台上布满了日本的军警和军犬,对下车乘客逐一进行严格地盘查。武思平带了两个皮箱等候在车厢里面,看到外面严峻的形势没有立即下来。正在一筹莫展之时,只见武思平的妻子林季秋出现在了现场。她身高170厘米,浓眉大眼,皮肤白皙,据传其祖上有俄罗斯族血统,风度翩翩,与众不同。她特意把自己打扮成官太太的形象,无视周边军警的呵斥与军犬的嚎叫,不慌不忙地登上了火车,弯下腰将武思平的两个皮箱稳稳地握在手中,大摇大摆地走下火车,而此时的军警没有一个人敢过来搜查武思平的两个皮箱。林季秋利用自己的机智与胆识,旁若无人地与身旁的武思平不停地微笑交流,顺利出站,安全回家。武思平的妻子是一位农家妇女,她对丈夫的交通员身份心知肚明,从不过问。只要武思平安排交代任务,她便义无反顾,积极参与配合。她不是党员 ,以普通老百姓的身份冒着危险参与情报工作,圆满完成任务。有一次,她将情报藏巧妙地藏在自己仅仅一岁孩子穿的棉裤里,准确无误按时将情报传递出去。

据黎玉之子黎小弟分析考证,1938年5月黎玉在延安期间,武思平就多次往返与济南延安。负责胶东一带情报的交通员武迹沧从胶东得到情报后,迅速传递给武思平,兄弟之间合作将胶东战报送到延安,而《山东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一文的内容就是经武思平传递给黎玉,黎玉写成文章,然后发表在《解放》周刊上。

山东抗日游击队在抗战初期(半年内)进行的游击战争虽然是微弱的、年轻的,与在这三个阶段内进行的游击战争和整个民族战争是密不可分、相互配合的。不但是收复了一些县城,保卫了一些区域,还歼灭了一些敌人。在我党伟大的持久战方针指导下,起到了在战斗上、战役上、战略上的配合意义。

黎玉在文章中呼吁,各个正规军与游击队之间应该真诚合作、相互帮助、相互接受劝告,有计划地进行呼应,配合战争。细心缜密,考虑研究致胜之道,尊重群众的意见,分析敌我情况,热情地、大胆地去进行,是可以创造出更多天才的奇迹。胶东土炮可以打落敌人飞机,就是天才之明证。

抗战初期山东抗日游击队鲜为人知的战役,在众多史书中均没有提及。这些战役已经过去了近90年的时间,还有一些相关史实材料等待着我们发现整理出来,重温历史、感悟历史,汲取精神滋养、前行力量。(发表于2025年第4期《山东党史》,本文得到了黎小弟同志的支持帮助,在此谨致感谢。)

浏览:263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新哥
    新哥
  • 甘玛
    甘玛
  • 司岗里
    司岗里
  • 含山
    含山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