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央电视台热播的全民抗战史诗剧《我们的河山》广为人们所关注,该剧以“历史真实,战争真实,生活真实”为铁律,以1937年至1945年山东抗日根据地抗战历程为背景,讲述了以沂蒙地区为中心的基层党组织,坚持敌后深入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在八路军山东纵队和一一五师等主力部队帮助下,与日寇、伪顽匪斗智斗勇、以弱胜强,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该剧旨在诠释“兵民是胜利之本”的精神内涵,展现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再现中华大地,特别是山东沂蒙地区军民同心、浴血抗战的壮丽篇章,让“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成为跨越时代的精神共鸣。
剧中崮城县一区副区长王彧策反敌伪据点伪军小队长邢宗茂反正的情节,原型就是八路军山东纵队敌工科副科长何庆宇策动沂水苏村(今属沂南县)敌伪据点杜家庄伪区长邢祚光率伪自卫团、伪政权人员杀敌起义的真实历史情节。
不过,剧情演绎的这次策反伪军事件,无论从规格级别、部门系统,还是其历史地位上,都与历史现实有很大悬殊,可以说,二者不可同日而语。
这个事件的真实历史是,1938年10月,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军调整侵华战略,对国民党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同时加强对占领区的控制,大量收编伪军。汪精卫于1938年12月公开投敌,1939年“曲线救国”成了国民党大批高级军政人员和一些部队公开投敌、实行联日反共的汉奸理论,伪军数量大大增加。在此情况下,如何做好敌伪军工作,削弱敌人力量,巩固和扩大抗日根据地力量就成为摆在中共中央、八路军总部和各抗日根据地党政军民面前的重大课题。山东分局和八路军山东纵队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和八路军总部有关策反伪军的政策和训令,积极寻找突破口,开展敌伪工作。
1941年1月30日(农历正月初四)八路军山东纵队敌工科策动沂水县杜家庄据点(今属沂南县苏村镇)、六区伪区长邢祚光杀敌反正事件,就是在这种局势下发生的。它是八路军山东纵队政委黎玉首长亲自筹划和指导的一次用政治手段拔除敌伪据点的战斗。它既是山东抗战首例策反伪军成功事件,也是山东八路军对敌伪策反工作的起步之作、破局之作。这一成功案例,很快受到八路军野战政治部主任罗瑞卿和副主任陆定一的通电表扬,并向八路军全军推广其工作经验;山东纵队为此召开了祝捷和欢迎大会,会上八路军山东纵队宣传部长兼敌工部长刘子超代表纵队进行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沂南行署也召开了庆祝大会。会后,《大众日报》刊登拔除杜家庄日军据点的经过和庆祝大会的喜讯。八路军山东纵队这一成功的行动,影响和震慑很大,使日伪狼狈为奸的局面开始瓦解,有力地揭穿了国民党投降派“曲线救国”的谬论,给日寇“以华制华”阴谋以沉重打击;大大鼓舞了根据地人民的抗战信心,推动了山东抗战形势向好发展。
一、山东抗战特点
(一)、庞大的伪军队伍是山东抗日战场的特点之一
山东是受日本侵略较早且程度较深的地区,抗战中山东军民面临着复杂而严峻的斗争形势,伪军数量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山东牵制的伪军数量在华北地区占比较大,根据现有数据资料,1938年山东伪军数量不足万人,这一时期,山东伪军主要由日军从东北带来的伪满皇协军赵保原一个旅及部分地方伪政权武装组成;随着日军占领区扩大和国民党军队投敌,山东伪军数量在后续几年迅速增加,1939年底达10万余人;1940年山东伪军约16万人,占全国伪军总数的36%;1941年增至12万;1942年山东纵队和一一五师钳制的伪军达17万人,占华北伪军总兵力的57%;1943年山东伪军为18万人,占全国的24.5%;1944年底,由于日军主力大部调往参加太平洋作战和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作战,兵力减弱,日军遂极力扩充伪军,此时山东伪军兵力猛增到20余万人,重点守备重要城镇和主要交通线;1945年山东伪军为17.1万人,占全国的18%。这一增长趋势与同期山东国民党部队投敌人数的增加密切相关,1941-1943年期间,山东国民党部队投敌人数分别为4万、6万和3万。这些数据可能不精准,但能反映出当时山东地区抗战形势的严峻性,日军通过伪军来加强对占领区的控制,对抗日根据地形成了巨大威胁。
(二)、歼灭和争取伪军也就成为山东军民抗战的主要目标和特点之一
1、党中央毛主席关于对待伪军的策略和政策
抗战期间,伪军的出现是中国抗日战争的一个重要特点。他们的出现,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给中国抗日战争带来了复杂性。然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党中央毛主席和八路军总政治部针对敌伪军工作提出了系列斗争策略,发布了一系列训令,采取了一系列灵活且有效的政策。旨在指导部队如何有效地开展对敌伪军的争取、瓦解和打击工作,以削弱日军的战斗力,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壮大抗日力量,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伪军纷纷倒戈,成为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力量。他们的倒戈,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①1939年10月2日,八路军总政治部发布《关于敌伪军工作的训令》对伪军工作方针:训令认为,在敌“以华制华”的政策下,伪军数量可能扩大,因此应当重视伪军的工作,方针是消灭与争取并进,反正与瓦解并进。政策主要包括争取其反正、不缴械、不打散、给予帮助扩大抗日力量,以及通过心理战进行策反。这一策略和政策兼顾了军事打击与政治争取,对于那些坚决与抗日力量为敌的伪军,采取军事消灭的手段;而对于有动摇倾向或可以争取的伪军,则通过宣传、策反等方式使其反正,从内部瓦解伪军组织。
②1940年3月11日,毛泽东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作《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的报告,深刻地阐明“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后来又提出“瓦解敌军与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共同构成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三大原则”。
③1941年6月9日,中央军委发出了反“蚕食”斗争指示,强调指出“击破敌之‘蚕食’的中心环节,在于有一套正确的政策,主要应从政治着手,而不能只是军事进攻,或以军事进攻为主”。“在被分割和控制的地区,我党我军的工作出发点,应善于隐蔽自己,保存实力,处处为群众着想,保护群众;应多采取革命的两面政策,加强对日伪军的工作,引导群众采取各种办法对付敌人”。指示要求在对敌斗争中要注意保存自己,团结人民,孤立敌人,巩固发展抗日根据地,坚持长期抗战。
④1941年8月4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敌伪军伪组织的工作决定》,指出对伪军伪组织的总原则是争取同情分子,控制两面派,打击坚决作恶分子。这为后续开展伪军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方向。
⑤1941年8月17日,中央军委又发出《关于对伪军政策问题的指示》,强调“伪军中两面派分子事实上是存在的,也是必然会有的,我们应当承认两面派的地位,控制它,使它不完全倒在敌人方面来反对我,这是很必要的认识”。
⑥1942年,中共中央进一步强化伪军工作,强调动摇伪军,促使伪军从内部分化,在某些已经不能巩固,且受日寇摧残的地区,对伪军伪组织应普遍进行交朋友工作,少结仇怨。从长期斗争着眼,少受一分摧残,即多保留一分元气。
⑦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在报告中他指出“在军事打击之外,还要开展政治攻势,瓦解敌军。我们的胜利不但是依靠我军的作战,而且依靠敌军的瓦解”。这一论断体现了瓦解敌军在中国革命战争中的重要战略地位。
2、山东八路军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和八路军总部的战略决策
山东八路军对待伪军采取了多维度且灵活有效的政策,开展策动伪军反正工作,旨在削弱敌人力量、壮大抗日阵营。
(1)政策。山东分局1942年3月30日,发出《关于组织对敌斗争委员会的决定》和《关于开展对敌政治攻势的指示》,指出:目前对敌斗争,不仅靠军事行动,更重要的是开展全面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斗争。高度重视开展对敌政治攻势,主要政策要点有:①政治争取与分化:通过各种方式向伪军宣传抗日形势、民族大义以及八路军的政策,如散发传单、阵地喊话、张贴标语等。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残暴罪行和伪军的汉奸本质,激发伪军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让他们认识到当伪军是没有前途的,只有反正抗日才是正确的选择。②区别对待不同类型伪军:将伪军划分为不同类别,如铁杆汉奸、普通伪军、被迫为敌服务者等,并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③利用伪军家属亲友:对各村伪军家属劝说,亲情的力量往往能起到很大的作用,许多伪军在家人的劝说下会重新考虑自己的选择。④建立内线关系:在伪军内部积极发展内线,通过打入伪军内部的人员,获取伪军的情报,掌握其动向,为军事打击和政治争取提供有力支持。⑤欢迎接纳:对主动反正的伪军,给予热烈欢迎和妥善安置。不歧视、不虐待反正人员,保障他们的生命安全和基本生活。另外,还有军事打击、改造整编、政策激励与保障等措施。
(2)措施。①1938年12月,八路军山东纵队成立后,在抗日烽火中,部队不断发展壮大。随着对敌斗争形势的发展需要,山纵所属各个支队、军分区从1939年秋冬起就开始有了对日伪军的一些工作。当时主要是对日伪军的宣传(如写标语、撒传单、战场喊话等)和敌占区的一些工作。②1939年秋冬,有的地区如胶东等地的部队,开始设立敌工部门,有一至二三人的股、科,并开始了对敌军的工作。③1940年初,山东纵队宣传部设立了敌工股(后来改为科),何庆宇任副科长。④1940年夏天,纵队召开了第一次敌军工作会议。会议听取了胶东、清河区各支队、旅对敌工作的情况汇报,研究了敌情,统一部署了全纵队的敌军工作。会后,逐步建立健全了纵队各级敌工机构。⑤1942年春,根据党中央关于加强对敌斗争的指示,地方党委也设立了敌工部。随着各级对敌工作机构的建立和健全,对日伪军工作,在纵队和各级党委、政治机关领导下,进一步全面展开。
由此,山东抗战首例策反伪军反正事件就有了开篇之作、破局之作的特别意义。
二、策动沂水苏村(今属沂南县)敌伪据点杜家庄伪区长邢祚光率伪自卫团、伪政权人员杀敌起义的故事
1、事情的缘起。
据邢敏(邢祚光的侄女,邢祚光的四弟、时任山东纵队一团二营五连连长邢子平的女儿)回忆。1940年古历二月初一,苏村逢集,她三伯父邢祚光就任伪区长,据点安在小杜家庄。为震慑汉奸伪军,八路军山东纵队特务营分别于1940年3月、6月、秋天三次抓捕邢祚光母亲——邢大娘,前二次都让机警的邢大娘逃脱。第三次准备抓捕时,黎玉首长得知邢祚光与邢子平是兄弟俩,就趁势筹划和推动了这一山东抗战史上伪军首次反正事件的发生。邢敏的回忆文章对当时的情景是这样描述的:“没想到这件事(第三次抓捕邢大娘一家)被我爸爸知道了。爸爸当天下午骑着马飞快地跑到了八路军山东纵队打听实情。爸爸一下马就直奔山东纵队司令部找到纵队政委黎玉,他问:‘黎政委,我听说,今天晚上,特务营要去门家庵子村抓邢祚光的母亲,是有这回事吗?’”

时任八路军山东纵队政委黎玉(1938年)
“黎政委回答:‘是呀!’爸爸惊讶地对首长说:‘邢祚光的母亲就是我的母亲。’政委恍然大悟说:‘你怎么不早点来报告呢?!特务营都去抓你的母亲好几次了。’这时黎政委立即叫警卫员通知特务营今天晚上不去沂河东执行任务了。之后,黎政委转过身子来很高兴地对我爸爸讲;‘中国人嘛!怎么去当汉奸呢?这个任务就交给你了。就是想法子动员邢祚光杀鬼子反正到咱们八路军这边来。’这时,爸爸把三伯父的生平简历向黎政委作了汇报,并很自信地说:‘问题不大,我能完成这个任务。虽然我三哥当伪区长时,我不在家,无法劝阻他。但是,以前我们兄弟之间的感情还是不错的。他认为我有文化,看问题比较全面正确,在一般情况下,他能听进,’我的爸爸还说:‘我回家后,先与我母亲商量一下,叫她打头阵去做。’黎政委表示完全同意爸爸的意见,并说:‘早该这样做了。’”
据邢敏回忆,第二天深夜,邢子平就回家把山东纵队首长的意图向母亲讲了后,请母亲亲自到小杜家庄去动员邢祚光起义参加八路军。他母亲很爽快地答应了办这件事,并且说:“咱无论如何也不能叫他再当那个汉奸了,拉也把他拉到八路军这边来”。第二天,邢子平母亲就带着邢敏到小杜家庄据点找到了邢祚光。一番谈话后,邢祚光对他母亲说:“娘,你放心,我听老四(邢子平)的。但是,老四不能直接与我谈这个问题。因为我们是亲兄弟关系,必须由他们的长官来和我谈。”
当晚夜深人静时,邢子平回家打听情况。当他了解到母亲与邢祚光交谈的情况后,心里很高兴,随即返回了部队向首长作了汇报。首长经过研究之后,尊重了邢祚光的意见,暂不叫邢子平出面做工作,决定另派人员继续做邢祚光的工作。
2、山纵首长的部署。
山纵首长经过研究,决定将这一重任交给时任八路军山东纵队敌工科副科长何庆宇亲自去完成,其运筹细节,何庆宇在后来的有关回忆文章中作了详细记述,以下是他的回忆片段。
“1940年深秋(10月)的一个夜晚,我接到山东纵队政委黎玉的一张便条,要我连夜赶到他那里。我一面赶路,一面思索:首长叫我连夜赶到,有什么紧急任务呢?
夜黑,风大,路滑,还一阵阵飘着细碎的雪花,十几里山路我足足走了两个多小时。当我走进黎玉政委亮着灯光的办公室时,他迎上来。一边拍打我肩上的雪花,一边亲切地说:‘辛苦了!要你这个敌工科长连夜赶来,是因为有一项重要仟务。具体内容,请刘部长向你交代!’
时任山纵宣传部长兼敌工部长刘子超
这时,身材魁伟的宣传部长兼敌工部长刘子超已站在我的背后了。他拉我坐下,又递过一杯开水,风趣地说:‘这次要你演一出’单刀赴会’!’说完,他和黎玉政委都爽朗地笑了。笑声中,刘部长递过一张纸条,认真地对我说:‘你先看看这个吧。’我接过纸条,小声念着:‘邢祚光,字耀楣,山东省沂水县苏村区门家庵子人。1909年生,1927年闯关东,在东北结交了一些日本人、朝鲜人,在伪满政府混过一阵差事,也经过商。一九三五年冬返回老家苏村,在把兄弟——沂水县伪商会会长王德武帮助下,当了沂水县第六区区长,并拉了一支队伍,号称自卫团长。此人会简单的日语,抽大烟。但为人讲义气,对其母亲极孝顺。’念完纸条,我情不由己地喊道:‘是他!’黎政委点头说:‘对,就是你‘单刀赴会’的对手!’这时我全明白了,我要接受的任务,是深入到苏村小杜家庄搞策反,争取邢祚光起义。刘部长进一步明确说:‘庆字同志,你的任务不但要争取邢祚光起义,还要设法把小杜家庄据点里的二十个鬼子统统干掉!’我不由一愣,在当时,干掉二十个鬼子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呀!黎政委接着说:‘目前,日寇汉奸聚集在一起,狼狈为奸,不仅对我消灭日寇增加了难度,而且对汉奸的争取瓦解也很不好办。咱们组织这次行动的目的,不但是为了消灭这伙敌人,更重要的是为了离间敌伪之间的关系,使日寇、汉奸互相猜疑,失去依赖。这一行动干好了,就能进一步坚定群众的抗日信心,打开沂蒙山区抗日的新局面!庆宇同志,意义重大啊!’首长胸有成竹的部署,大大坚定了我的信心。我立即回答:‘是,一定完成任务!’之后,刘部长对这次行动又作了具体、细致的安排。
时任山纵敌工科副科长何庆宇(抗战胜利后)
3、何庆宇“单刀赴会”,三见邢祚光
在外围工作基本就绪后,纵队首长决定,由何庆宇首先会见邢祚光。1940年隆冬时节,何庆宇在邢作扬的配合下,闯过敌伪三道岗哨,在苏村骡马店与邢祚光第一次见面,见面先是小心翼翼,后是相谈甚欢。对此,何庆宇回忆文章是这样叙述的:“邢祚光说:‘怎么今天来了?你没看到风声很紧吗?’我看他有点紧张,笑了笑,一语双关地说:‘干这事,就得担点风险,俗话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三个人都笑了。我见气氛缓和一些,便压低声音,开门见山地说:‘见到你很高兴,纵队首长派我来问候你!’
‘岂敢!岂敢!’邢祚光客气了一番,然后自我表白说:‘亲戚、朋友捎来的话,我都收到了。唉,这年头,做买卖不顺心,干这种差事,也是没办法的事儿。不过我没有忘记是个中国人,没干过对不起乡亲的事。你们过境的药、盐,我都放行了;以后有什么事情,我还可以……’‘纵队首长很赞赏你的做法,希望你再多做一点事儿。’
‘那……’
‘把队伍拉过来!’他听罢一愣,半晌才说:‘这个…’
‘这个你也清楚,你对入民做过的好事我们都记下了,鬼子对你也并不放心。希望你认清前途,抓住时机,有什么事,可以主动找我们,我们会帮助你的。’
这次会面虽然时间不长,进行得却很顺利。我们相互商定了联络入员、联系时间、联系地点和方法。回来后,我就向刘部长作了汇报,他指示,要加速行动。”
第二次会面是在邢祚光老家门家庵子村,双方直奔举义话题,并共同商量了起义初步行动方案。
第三次会面是(1940年)腊月二十三上午在苏村骡马店,何庆宇传达了纵队首长批准起义的决定,协调了起义的具体行动步骤。极据纵队首光要求邢祚光在组织起义时,一举歼灭二十个鬼子,拔除小杜家庄据点的指示,决定采取里应外合的方法进行。邢祚光决定除夕设宴,灌醉鬼子,然后动手。当时,还规定了部队接应的时机和联络信号。
邢祚光(1948年)
4、举义旗 杀倭寇
由于春节期间日军突然加强戒备,经过商定,把举义时间改在初四深夜三点半。对于此时此刻“举义旗,杀倭寇”的详细情节,当事人何庆宇和邢祚光都有详细回忆,情节基本相同,我们还是通过他们的文字描述来体会一下当时惊险而又激烈的战斗场景吧。
正月初四下午,小杜家庄据点十分热闹。邢祚光请来了外号叫贺结巴的艺人,大唱茂腔戏,同时大摆骨牌,又猜拳又饮酒,好不热闹。二十个鬼子,除了一个站岗外都参加了。他们如醉如狂,和自卫团一直折腾到午夜。等到鬼子兵吃饱喝足玩够走回住房时,邢祚光也大步流星地走进卧室,对团副李云鹏说:“时间快到了,成败在此一举。”李云鹏说:“大哥,我听你的。”邢祚光一拍大腿说:“那好,把咱们的十二个弟兄请来!”
时针指在三点上,十二个弟兄来到邢祚光的卧室。邢祚光随手拿出一副骨牌,往桌子上一倒说:“今天请大家来,摆一次骨牌阵。”一听这话,大家知道这骨牌里有点名堂。邢祚光接着说:“弟兄们虽然跟我时间不长,但我邢某的为人,大伙都知道。今夜请大家来商量一件事。”他停了一停,点上手里的烟,然后又说;“事情很简单,杀掉据点里的二十个鬼子,投奔八路军!”说着他环视着每个弟兄。这时,屋里静极了,只能听到滴答滴答的钟摆声。邢祚光又抽了一口烟说:“我们都是有良心的中国人,不能做民族的败类。谁不愿干,可以出去。”每个人都在心里掂量着,没有人吭声。
邢祚光把桌上的骨牌一推说:“那好,跟我干的举起手来!”一语出口,十二个人先后都举起了手。从动作上看,有的很干脆,有的有些犹豫。邢祚光见此情景,把手里的烟头一甩说:“诸位要识大义,够朋友。痛杀恶寇,义不容辞,哪个临阵脱逃,走露风声,别怪我邢某翻脸无情,匣枪不认人!”这时几个犹豫的也赶忙站起身来说:“痛杀恶寇,为民除害,区长你快吩咐吧!”
邢祚光见大家意见一致,便压低嗓门,分配任务:“李团副,你带二班长刘念昌负责干掉东南炮楼上的两个鬼子!守备队刘队长和张队副负责干掉东炮楼的两个鬼子!盛启明你干掉前院的游动哨!后院东屋里的九个鬼子冯团副和机枪手王永太负责收拾!堂屋里的四个鬼子由卫兵李茂光、王宝廷负责干掉!西间的鬼子队长佐佐木和白田山由我消灭!”话说到这里,门外警卫急匆匆地进来报告说:“鬼子来了!”邢祚光把手一挥说:“不要惊慌,一切听我指挥!”接着。他把骨牌一推,说了声:“拿牌!”便坐了下来。在场的人都压住紧张,轮流伸手抓牌。这时,院子里传来了咔咔的皮鞋声,邢祚光放开嗓门嚷道:“拿着大天叫杂八,钱准到家,好牌!天杠!”
吱嘎一声日军小队长佐佐木推门走了进来,邢祚光赶忙站起来道:“太君的,还没睡觉?”佐佐木贼眼一转说:“我的查岗的干活。”“噢,太君辛苦大大的唷。我们弟兄骨牌的干活。”邢祚光一边说,一边拿起两张骨牌,笑了笑说:“今晚运气大大的好,钱多多的!”说完他又将腰里塞着的一把伪币拿出来,晃了晃。佐佐木竖起大拇指说:“约洛西(好),你的,发财大大的!”邢祚光随手从旁边橱子里拿出一盘糕,放在桌子上说:“太君,你的咪西咪西的有。”佐佐木毫不客气,随手捞起一块塞到嘴里。边吃边说:“你们骨牌的继续!”说完在旁边的凳子上坐下了。
一刻钟过去了,佐佐木贼么溜眼地往四处看看。大家心里很着急,弄不清他的葫芦里装的什么药。突然,他对邢祚光说:“撒米,撒米,开路亚斯米!(意思是说天冷了,大家该回去睡觉)”说完,便扬长而去。随着皮鞋声的逐渐消失,大家才松了一口气。邢祚光看了看表,三点半了。他对大家说:“再过一会儿,等佐佐木睡下就动手!”大家迅速检查枪支弹药,换上软底布鞋,枪里压上顶门火。切都准备妥当,邢祚光嘱咐说:“以我在堂屋里的枪声为号!解决游动哨,不要过早,以免影响全局!”
四点一刻,邢祚光站起身来,左手摸了摸腰里插着的“二十响大镜面”,右手抽出一把德国造的“二八竹节”。枪里压上七颗子弹,拿起电筒,轻轻令道:“开始行动!”说完十二个弟兄便分头奔向各点。
担任接应任务的老四团,当晚下半夜三时前便进入进攻地域。团指挥所设在小杜家庄南三百米的墓地小树林子里。何庆宇和团政委丁秋生在一起,焦急地静听着据点里的动静,只待据点里枪声一响立即行动。
黎明前邢祚光领着六个弟兄进了后院。堂屋、东屋的门都虚掩着,屋里传出日本鬼子的鼾声。邢祚光把手一扬,六个人分作两股:一股闯进东屋,另一股踏进堂屋西间。邢祚光按亮手电,只见佐佐木与白田山一颠一倒地睡着。邢祚光将枪口对准这两个鬼子的腰部,二拇指一钩,“哒哒哒”七颗子弹一个连发,全部射进两个鬼子的身上。佐佐木伸了伸腿便不动弹了。白田山抬起头来,但受伤的身子不听使唤。邢祚光扬起手中的“二八竹节”(上文称的“二十响大镜面”,又叫“二八匣枪”,是抗日战争时期民间对毛瑟C96手枪的俗称,因其弹匣容量为20发而得名)照准头猛砸,白田山白花花的脑浆四处飞溅。与此同时,王宝廷、李茂光也闯入了堂屋东间。解决了四个鬼子;前院两个炮楼上也传来了清脆的匣枪声,邢业武跑来报告:“前院动手顺利!”东炮楼的两个鬼子正在楼底烤火,被刘队长、张队副每人一梭子结束了性命。一个负伤的鬼子起来挣扎,李云鹏照头打了一枪。
这时,接应部队冲进村来,迅速占领了整个据点。这次策反行动干掉二十个鬼子,争取一百零五名伪军起义,半个小时就拔除了小杜家庄据点,相当漂亮。
东方出现了鱼肚白。我紧握着邢祚光的手说:“辛苦了,祝贺起义成功!纵队首长欢迎您回到人民的怀抱。”邢祚光激动地说:“你也辛苦了,感谢纵队首长正确决策和部署。”这时他眼晴里闪着泪花。深情地说:“我想念我的妈妈,也很想弟弟邢祚扬、邢子平……”
战后,黎玉政委听取了刘部长的汇报,非常高兴。在灯下,黎玉政委难以入睡,又着手运筹下一个策反行动。他还特别嘱咐我们去慰问邢大妈,注意老人家的安全。
1941年2月8日,八路军野战政治部主任罗瑞卿和副主任陆定一发来的电报(本文选自《黎玉保存的历史资料》。黎罗,指黎玉、罗舜初。)
1941年2月10日《大众日报》刊载题为《杜家庄伪军弟兄杀敌十八名后 全部光荣反正》的喜讯
5、结果和历史意义
第一、“莒沂敌伪工作团”的贡献。杜家庄反正起义后,邢祚光率领的起义队伍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特务团独立营”,邢祚光任营长。不久又改编为莒沂敌伪工作团,邢祚光任主任,邢子平任该团武工队队长。这支活跃在莒沂平原上的队伍常常冒着生命危险,机智勇敢、神出鬼没的在敌人岗楼林立的空隙中穿插活动。隐蔽埋伏在敌人经常出入的地方伺机巧妙地打击敌人。他们潜入到敌人据点里,秘密地建立和发展敌伪工作关系、搜集敌军情报,以及面对面地对伪军头目开展策反工作。他们还在敌人占领区机动灵活地宣传和发动群众,提高群众的觉悟。通过他们对敌人进行策反工作,先后有莒县伪军大队长孟敬芝等十多名伪军头目率领伪军起义投靠八路军,壮大了革命力量,有力地打击了敌人的反动嚣张气焰。武工队侦察和搜集了大量的敌军情报,供上级指挥机关掌握,对于推动整个战局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在敌占区宣传和发动群众,唤醒了人民群众的觉悟,使人民群众认识到八路军是自己的队伍,从而军民一条心,拧成一股劲。形成了打击和消灭日寇的坚强力量。对于一些罪大恶极的反动分子,揭露其罪行,就地镇压,保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抗日的积极性。
第二、鲁中地区的抗日“刘胡兰”
在杜家庄起义中,邢祚光的妻子李曰荣和女儿邢宝珍就积极为起义工作奔走。起义后,母女二人参加了八路军。在1941年10月日寇“沂蒙大扫荡”中被俘,坚贞不屈,于1943年农历3月24日被日寇杀害,壮烈殉国。邢宝珍时年16岁,被誉为鲁中地区的抗日“刘胡兰”
1943年4月11日《大众日报》刊载题为《邢夫人母女不屈暴敌 慷慨就义浩气长存》的报道
第三、影响。这是山东伪军的首次起义,人数虽不多,但影响很大。它有力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鼓舞了抗日军民的士气。从此,鬼子与伪军加深了隔阂、猜疑,分开驻防,一个据点两个围子;这次行动后,日军再也不敢在伪军派驻日军小队。这种局面的出现,有利于分化瓦解,各个击破;之后,伪军接二连三地起义,沉重地打击了日军“以华制华”的反动政策。
三、山东抗战对伪军作战成果和重大历史意义
第一、杜家庄起义后,山东抗战伪军反正工作顺利开展,取得巨大战绩。山东纵队政治部于1941年10月24日报中央军委电《夏季对敌伪政治攻势总结报告》中对此作了详细列举。
(一)成绩:
1、全纵争取伪军反正14次,共390余名,计2旅5次106名,另海盗70余名,3旅5次54名,1旅4次14余名,一军分区18名,纵直8名(其他兵团材料缺枪械无统计)此外建立日军关系2处,瓦解伪军约300余人。
2、3旅争取伪乡长5人,伪组织1处,枪敌3(XX)15名,纵直争取伪区公所1处,乡公所3处,瓦解汉奸会门40余人。
3、建立敌工站64处,宣传站32处,以上计1旅2团建立敌工站2处,宣传站8处,2旅敌工站12处,3旅敌工站36处(均在据点内),宣传站24处,敌占区接敌区地方敌工组52个,4支敌工站5处,1支3处,纵政5处。
4、反正者除外,现有伪军关系80处以上(2旅27处,3旅28处,一军分区5处,4支4处,1旅6处,纵直5处)。
5、兵运人员训练各兵团亦开始注意,1旅训练10余名,3旅训练2名,敌内1名(在某XX当翻译)。
6、培养训练干部,纵直二期敌训队于7月间开学,现有学员30余人,3旅开办敌工小组训练班4次,共53名(5旅2旅亦有同样之训练班,人数未详),此外,纵政在各工作区都培养了118个地方工作人员。
7、3旅组织除奸抗顽10人团17处,敌占区青救会31名,学救会14名,农救会4名,纵直发展学救会员30余名。
8、散发宣传品:3旅53种,共25000份,连各团共约4万份,1旅16种共3万余份,1支翻印20余种,纵政印制30余种,约10万份以上,全纵队总数约在20万份以上。
(二)武装宣传方面,夏季政治攻势前后,纵政派出3个武装宣传队,分发临、费、沂3个地区活动,收获成果如下:
1、写标语1343条,张贴宣传品2172张,慰问伪属X12次(户数未统计)写争取信7封,开敌占区群众大会45次,敌占区伪庄长联席会1次,个别谈话140余名,武装宣传62个村庄,建立地方敌工委员会2个。
2、反敌伪强治运动方面,七一至八一期间,以反敌伪治安强化为中心之突击,各兵团均有相当收获。
(1)1旅定七一至七七为对敌扩大宣传周,同时突击期间印出传单17种,约3万余份,部队与地方共争取伪军反正50余名。
(2)纵政对伪[军]汉[奸]开展印小报以及1旅战斗小报,均以反治强运动与反对(下关东)为中心,此外印发反对上关东传单两种,共7000余份,劝阻下关东反动商回家者未有统计。
(3)纵政通过伪属动员伪军回家10余人。
3、部队敌工机构已大部分充实,3月间由纵政派回给各旅之受训学员34人,已充实于各兵团敌工科股,各正规旅之团,敌工股均有股长1人,干事1至2人(有些团有付股长与工作队,5旅政均有工作队),3旅工作队为26人,现缺科长2人,干事6人,三旅外均缺很多。
4、连队凡参加部队3个月以上的战士一般能唱2个日本歌,6句以上喊[日]语。
第二、1937年至1945年八年抗战中,山东抗日根据地军民牵制了数量庞大的伪军,在各抗日根据地中列首位,取得重要战绩。以下是时任山东党政军重要领导职务的黎玉首长保存的三份战绩统计表,具有极大的史料权威性。第一份资料《山东省民兵历年战斗及毙伤敌伪统计表》,没有将毙伤俘伪军数量单独统计,第二份资料《山东军民抗战八年战斗成果统计表》将毙伤俘伪军单独统计为478,355人,这还没有将起义伪军数量列在其中。第三份是《山东八路军抗战八年来战果》统计表。


第三、抗战时期山东军民抵抗、争取伪军的斗争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重要历史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战略牵制作用,分散了日军兵力。山东作为华北与华中的战略枢纽,抗日军民长期牵制大量日伪军,有效缓解其他战场的压力。1942年山东军民钳制伪军达17万人,占华北伪军总兵力的57%;至1944年更牵制日伪军20余万人。《罗荣桓年谱》记载,山东八路军直接牵制日军3个师团及大量伪军,使之无法投入其他战场,为全国抗战胜利提供了重要支撑。
2、巩固根据地,为全国抗战提供后方保障。山东是唯一以完整省级行政区命名的抗日根据地,其稳固发展使党中央得以在此培养大量革命力量。抗战末期,山东根据地拥有千万人囗,成为进军东北的核心基地,并为解放战争初期战略转移提供立足点。
3、创造了军民联合作战的典范。八路军山东纵队与一一五师开创了“人山”战术,建立广泛的主力部队、地方武装、民兵三位一体的军事作战体系,这是山东抗战大变局的开端,创造了军民联合作战的典范。
4、打击了伪军体系,瓦解日军统治基础。山东军民通过频繁的游击战摧毁伪政权、切断日伪交通线,仅在民兵作战中便破坏公路超9万公里,割断电线5.2万公斤。这些行动严重削弱日军后勤和统治能力,加速伪军阵营的瓦解。
5、凝聚了民族抗战意志。山东军民的顽强抵抗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八路军与民兵累计毙伤俘日伪军超65万人,迫使日军承认“华北治安战的致命祸患”,极大鼓舞了全国抗战士气。
总之,山东军民抵抗伪军、争取伪军的斗争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通过战略牵制、群众动员和敌后根据地建设,为全国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其牺牲与贡献(累计牺牲近462万人),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民抗战力量,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书写了壮丽篇章。
主要参考文献:
1、《黎玉保存的历史资料》
2、《一次成功的策反行动》《山东纵队的敌军工作》(何庆宇著《战线在敌人后方》山东文艺出版社7—18页)
3、曹敏《危难的家庭有了转机》(选自《回忆何子平》)
4、《沂南县志》
(黎小弟指导 陈青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