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后期,山东抗日战场上出现了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转变——大批伪军在民族大义的感召、抗日力量的打击与争取下,幡然醒悟,做出了正义的抉择,举义旗,杀倭寇,毅然反正,投身抗日阵营,成为推动抗战胜利的一股重要力量。
伪军是日本侵略军的帮凶,是日寇对敌占区人民实施反动统治的工具。1943年以后,由于国民党军队大批投敌,山东津浦路以东地区的伪军大幅增加,最高时人数年达20万人,成为华北伪军人数最多的地区。为最大限度地孤立和削弱日军,争取对敌斗争优势,中共山东分局、山东军区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关手伪军工作的方针政策,建立健全敌军工作体系,实行军事斗争与政治攻势相结合的原则,采取多种方法,开展争取、瓦解伪军伪组织工作。有力地瓦解了伪军和伪组织,扩大了共产党、八路军在敌占区的政治影响,推动了共产党、八路军在敌占区的工作,使部分伪军较好地配合了八路军的军事行动。1944年,山东八路军结合四季攻势作战,开展强有力的政治攻势,从1944年下半年到1945年6月,先后争取大批伪军反正,反正人数即达1.5万余人,比较典型的有四大股反正伪军,即王道部、莫正民部、张希贤部、韩寿臣部等。
策反伪军工作是山东抗日军民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工作成就也最突出,为此,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八路军野战政治部、中共中央北方局多次致电给予工作指导,对工作成绩予以表扬,并向八路军全军及全党推广,延安《解放日报》多次予以报道。依据《罗荣桓年谱》记载:“1945年2月22日,山东军区召开由反正的大股原伪军编成的独立第一、第二、第三旅高级干部会议,从做思想工作入手,通过听报告和学习讨论,打通与会干部的思想,对于教育,改造他们,把这些部队逐步改造成人民军队具有重要意义。此次会议于三月四日结束。三月十五日,山东军区政治部致电军委总政治部、八路军野战政治部,报告了会议情况。同日,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和山东军区政治部致电中共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野战政治部,报告了伪军工作的经验。三月二十八日,中共中央批示:“此报转发各地仿照办理,并请转各地党委。”四月十八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题为《旧军队的改造》的社论,指出:原伪军王道、莫正民、张希贤领导的三个旅毅然反正抗日后,山东军区就其原有建制编成独立旅,从干部思想工作入手,帮助其改造,这一经验对将来改造中国二三百万旧军队很有用。”

1944年7月至1945年1月,山东三大股伪军先后反正,被改编为八路军山东军区独立第一、二、三旅。图为1945年4月11日,《大众日报》关于山东召开独立旅高干会议的报道。
1945年4月,中共山东分局和山东军区关于“关于大股伪军工作经验的初步整理”(此题目由编者拟)一文开篇写到:“从山东分局五年工作总结强调的提出了加强大股伪军工作指示及去年山东政治工作会议对敌斗争总结以后,山东的伪军工作,特别是大股伪军工作,是获得了较好的成绩。计去年反正伪军:一千五百人以上者共三股(王道、莫正民、张希贤),共6500人枪;千人以下者140余股,计6000余人枪;不完全统计,瓦解伪军1.2万余人。由政治攻势伪军工作结合军事攻势所攻克据点占整个收复据点70%。如鲁南沂河区收复80余处据点,我只伤亡2人,主要是两个伪军团的反正,由内应外合的政治攻势所造成的。鲁中120个据点的克复,是有伪军工作作内应。冀鲁边一、二分区据点的克复,几乎全有内线工作的配合。其他各地几次主要战役攻势的胜利,都是有政治攻势开辟的道路,取得了伪军工作的有力配合,尤其莒县战役更创造了内应外合的范例。总结去年在大股伪军工作上我们是获得了重大成绩,而且也创造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原载(《战士》(大股伪军工作特刊)(山东军区政治部编)一九四五年四月。后编入《山东党史资料文库》第10卷,第749页~第765页,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年5月第1版。原标题为《中共山东分局、山东军区政治部关于大股伪军工作经验的初步整理.》】
综上文献资料看,抗战后期山东战场我八路军伪军反正工作成就是巨大,这一工作的意义也是重大的,对山东乃至全国的抗战局势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长期以来,在众多抗战历史的研究和宣传中,人们往往更多地聚焦于八路军、新四军等正规抗日武装的正面战斗,以及广大民众的抗日救亡运动。而山东战场伪军反正工作却常常被一笔带过,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深入挖掘。许多历史资料对这一工作的记载较为简略,缺乏详细的描述和分析。在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中,也很少有关于伪军反正工作的生动展现,导致这一重要的抗战历史片段逐渐被人们遗忘,山东战场伪军反正工作如同被尘封在角落的珍宝,鲜为大众所关注。
究其原因:一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伪军是为虎作伥的叛国者,他们的形象往往被负面标签所笼罩。因此,对于他们后来的反正行为,很多人持怀疑和轻视的态度。人们更愿意关注那些从一开始就坚定抗日的力量,而忽视了伪军反正这一复杂的历史现象背后所蕴含的积极意义。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使得伪军反正工作难以进入大众的视野,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和研究;二是宣传侧重点所致。在抗战历史的宣传中,人们往往更侧重于突出正面战场的辉煌战绩和英雄事迹,以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而伪军反正工作相对来说比较复杂,涉及到政治、军事、心理等多个层面,宣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并且担心过多关注伪军反正工作会引起一些误解,宣传重点的偏差也导致了伪军反正工作被边缘化。
本文就抗战后期山东战场上四次伪军反正事件的历史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等方面的知识体系做一系统构建,以便重新审视这一历史片段,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故事和价值,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一被遗忘的抗战力量,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抗日战争的历史,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教训,以期达到更好地借鉴历史的目的。
一、山东战场上四次伪军反正事件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一)背景。
1、国际形势的转变。到抗战后期,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欧洲战场,苏联红军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开始了战略反攻;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德国法西斯陷入了两面夹击的困境。在太平洋战场,美军逐渐扭转了战局,对日军展开了猛烈的攻击,日军在太平洋上的岛屿防御体系不断被突破。这种国际形势的变化使得日本法西斯的处境日益艰难,其在亚洲的侵略扩张战略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山东作为日军在中国的重要占领区之一,伪军也感受到了这种国际形势的压力,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处境和未来。
2、国内抗战形势的发展。在中国国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在敌后开展了广泛的游击战争,建立了众多抗日根据地。在山东战场,八路军山东军区积极开展抗日斗争,不断打击日伪军,扩大了抗日根据地的范围。整个中国的抗战形势逐渐朝着有利于中国人民的方向发展。日军为了应对这种局势,不得不收缩防线,加强对重要城市和交通线的控制,对伪军的控制和支援也相应减少。这使得伪军在军事上和心理上都产生了动摇。
1945年4月的中共山东分局和山东军区关于“关于大股伪军工作经验的初步整理”一文对此总结到:“此外,由于敌人在太平洋与敌后战场的节节挫败,因而敌人在伪军中的所谓‘威力’大大减削了。一般伪军都多少看穿了敌人的‘纸老虎’,过去在伪军中普遍存在的‘恐日病’逐渐消失,有的伪军甚至看不起敌人,如××说:‘’、鬼子有些连咱的兵也不如,早知这样谁还当汉奸。’这种倾向一面使伪军看不起敌人,同时在急剧的国内外形势变化下,也刺激伪军去考虑自己的归宿,使他们急于寻求自己的出路。
3、抗战以来,中共山东分局和八路军山东纵队一直深入开展策反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共山东分局和八路军山东纵队前期策反工作有以下文献佐证。
(1)1940年12月10日《一年来山东纵队敌伪工作总结报告》电:总政,野政,敌工电:一、一年来收获:(一)从纵队到支队都完全有了组织,90%以上的连队有了敌工组织,地方也布置了部分的工作,分局与纵政又成立了敌工委员会。(二)连队已普遍进行了敌工教育,5月以前参加部队的战士十分之七八能喊5句日本口号,唱2个日本歌。(三)训练了一批干部,开办了3次训练班,共20余人。(四)争取了伪军反正4次,约有400余人,训练过5个日军俘虏。……
我们决定了四期整训中几个中心任务:1.充实建立敌工机构,整理组织,抽调得力干部充实机构,建立完整的敌工系统,确实建立部队的敌工教育制度,加强瓦解敌伪工作的政策教育。2.训练培养干部网罗人才:(1)在纵政开办中上级敌工干部训练班,支队设敌工小组长训练班。(2)纵政拟明年设高级敌工干部训练。(3)支队创办中下级干部训练班。(4)网罗山东各种特殊人才如会日语的商人等。3.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地方,要求政权、地方武装、群众团体等以建立敌工部门。4.以伪军工作为中心进行工作,集中力量争取瓦解伪军及敌人组织伪军、伪群众团体,阻止壮丁出口,破坏敌人据点,扩大我占区。5.加强对敌伪的宣传,粉碎敌人的欺骗阴谋,有计划的用石印等印刷宣传品,并定期出版刊物,组织对敌伪的宣传线索,并纠正以往的宣传内容与口号。6.加强俘虏政策教育,与在部队中进行普遍的敌伪军工作教育,今后为着开展山纵敌工,纵队已创办第一期敌工干部训练班,其中人数约九十余人。(山东来 中秘:8卷119号 本文选自《黎玉保存的历史资料》)
(2)1941年2月8日,八路军野战政治部正副主任罗瑞卿陆定一致电山东纵队黎玉、罗舜初《争取沂水伪区长反正经验》:黎罗(黎玉 罗舜初)并告各政治部并报总政:你们争取沂水杜家庄伪区长反正经验很好,希转发各军学习之,对反正部队除尽最大努力进行政治上争取与巩固外,必须在任何情况下都坚决执行集总已经宣布之三大原则(即不缴枪不编散帮助发展抗日)同时决不要强派干部,强迫撤换其原有干部,强迫实行八路军制度,强迫干涉内部行政,如愿八路军化的应按照中央指示成为我们的外围军,在目前创造许多外围军的模范例子,打破许多对于我党我军之疑虑,不仅有利于更多的伪军之争取,即影响许多其他的部队向我都有极重要意义(前总来 中秘:2卷181号)。
(3)1941年2月20日,黎玉《半年来敌伪军工作报告》电:野政并报总政:……七、争取与瓦解:(一)据现有的材料争取反正的伪军约300人,其余由军事机关争取过来的当未计算在内。(二)争取与瓦解了伪区公所以下的组织50余处。(三)集中在训练班受过敌人(自卫)训的壮丁210人。(四)现有伪关系共69处。(五)全年共俘虏日兵13名,伪军无统计,约在3000人以上,其余各敌工还未普遍建立中国人民救国会,现成绩还不大。此外,又有商人救国会的会员39人。还有一些组织。(本文选自《山东党史资料文库》第8卷,第99页~第102页,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年5月第1版。)
(4)1941年10月24日,山东纵队政治部《夏季对敌伪政治攻势总结报告》致电毛朱王叶(指毛泽东、朱德、王稼祥、叶剑英):收效方面:成绩:
1.全纵争取伪军反正14次,共390余名,计2旅5次106名,另海盗70余名,3旅5次54名,1旅4次14余名,一军分区18名,纵直8名(其他兵团材料缺枪械无统计)此外建立日军关系2处,瓦解伪军约300余人。
2.3旅争取伪乡长5人,伪组织1处,枪敌3(XX)15名,纵直争取伪区公所1处,乡公所3处,瓦解汉奸会门40余人。
3.建立敌工站64处,宣传站32处,以上计1旅2团建立敌工站2处,宣传站8处,2旅敌工站12处,3旅敌工站36处(均在据点内),宣传站24处,敌占区接敌区地方敌工组52个,4支敌工站5处,1支3处,纵政5处。
4.反正者除外,现有伪军关系80处以上(2旅27处,3旅28处,一军分区5处,4支4处,1旅6处,纵直5处)。
5.兵运人员训练各兵团亦开始注意,1旅训练10余名,3旅训练2名,敌内1名(在某XX当翻译)。
6.培养训练干部,纵直二期敌训队于7月间开学,现有学员30余人,3旅开办敌工小组训练班4次,共53名(5旅2旅亦有同样之训练班,人数未详),此外,纵政在各工作区都培养了118个地方工作人员。
7.3旅组织除奸抗顽10人团17处,敌占区青救会31名,学救会14名,农救会4名,纵直发展学救会员30余名。
8.散发宣传品:3旅53种,共25000份,连各团共约4万份,1旅16种共3万余份,1支翻印20余种,纵政印制30余种,约10万份以上,全纵队总数约在20万份以上。
(二)武装宣传方面,夏季政治攻势前后,纵政派出3个武装宣传队,分发临、费、沂3个地区活动,收获成果如下:
1.写标语1343条,张贴宣传品2172张,慰问伪属X12次(户数未统计)写争取信7封,开敌占区群众大会45次,敌占区伪庄长联席会1次,个别谈话140余名,武装宣传62个村庄,建立地方敌工委员会2个。
2.反敌伪强治运动方面,七一至八一期间,以反敌伪治安强化为中心之突击,各兵团均有相当收获。
(1)1旅定七一至七七为对敌扩大宣传周,同时突击期间印出传单17种,约3万余份,部队与地方共争取伪军反正50余名。
(2)纵政对伪[军]汉[奸]开展印小报以及1旅战斗小报,均以反治强运动与反对(下关东)为中心,此外印发反对上关东传单两种,共7000余份,劝阻下关东反动商回家者未有统计。
(3)纵政通过伪属动员伪军回家10余人。
3.部队敌工机构已大部分充实,3月间由纵政派回给各旅之受训学员34人,已充实于各兵团敌工科股,各正规旅之团,敌工股均有股长1人,干事1至2人(有些团有付股长与工作队,5旅政均有工作队),3旅工作队为26人,现缺科长2人,干事6人,三旅外均缺很多。
4.连队凡参加部队3个月以上的战士一般能唱2个日本歌,6句以上喊[日]语。
(中秘:6卷106号 本文选自《黎玉保存的历史资料》)
(5)1941年11月23日,八路军总政治部《介绍山东夏季敌伪军工作经验》【政工简报第五号】:山东纵队政治部总结了夏季以来对敌伪军的工作,在其报告中叙述这个时期的敌伪工作已在各旅发动,宣传品散发得比较普遍的,有3个武装宣传队深入敌区慰问伪属并因此通过他们动员伪军回家的10余人,争取伪军反正14次,与伪军伪组织建立关系数十处、日军关系2处,瓦解伪军约300余人,并在敌占区及据点内建立敌工站宣传战多起[处〕,兵运人员亦开始训练并有打入敌人内部取得翻译官地位者。有一个旅将敌伤兵送入敌之据点,引起敌人也将俘虏尸首送回,说八路军不杀俘虏是好的,这是数字成绩的总计……(总政治部十一月二十三日 中秘:973号)。
(6)1942年7月20日,黎玉 罗舜初《伪军于兰氏率百余人反正》致电:
朱彭叶左,陈刘,贺关,刘邓,聂吕萧,朱陈罗朱彭叶左,陈刘,贺关,刘邓,聂吕萧,朱陈罗(指朱德、彭德怀、叶剑英、左权,陈毅、刘少奇,贺龙、关向应,刘伯承、邓小平,聂荣臻、吕正操、萧克,朱瑞、陈光、罗荣桓):前盘踞于沂水城以南40里之孙家庄,伪剿共大队于兰氏部因痛恨日寇之奴役,在我积极争取下,该部于寅月(3月)艳日(29日)携全部人枪百余反正,复将该据点大部破坏,现该部已正式改为东汉之抗日义勇军第一大队。(中秘:6卷47号 本文选自《黎玉保存的历史资料》)
(二)原因。
1、八路军的积极争取。八路军对伪军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争取政策。一方面,通过政治宣传,向伪军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和民族大义,八路军的宣传队深入到伪军驻地附近,张贴标语、散发传单、进行演讲,让伪军士兵了解到日军的侵略本质和他们为日军卖命的危害。另一方面,八路军积极开展军事打击与政治争取相结合的策略。对于那些顽固不化、坚决与抗日力量为敌的伪军,八路军给予坚决的打击;对于那些有反正意愿的伪军,则通过各种渠道进行沟通和谈判,承诺给予他们宽大的政策和妥善的安置。1945年4月的中共山东分局和山东军区关于“关于大股伪军工作经验的初步整理”一文对此有详细的总结,如“我党我军的威信在伪军中已大大提高,尤其在伪军下级军官及士兵中,大都知道了八路军的力量及宽大政策。”“在策略的运用上,最中心的一方面是掌握严正的革命立场,灵活运用政策;一方面是正确执行宽大政策。在政治上不能作无原则的让步,但在物质上应在一定成熟情况下采取宽大”;“对大股伪军的上层分子,采取‘联络’的方式拉关系,用交朋友的统战形式进行工作较为便利。伪军上层关系之拉通,一般的是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在我军事打击[下]求得歼灭其一部分,释放俘虏,造成其部队极度困难与动摇,再经我高度政治威信及宽大政策之影响而成功的;另一种是经过社会旧关系,使其觉到保证的情况下而建立的。如我有计划的抓紧时机,造成这两种方式的结合,则表现得会更加有力。所以我应用一切方法争取联络,这是开展工作的主要门径之一。”;“我们对中层关系,首先应针对其与我建立关系之动机,而进行适合于其心理的教育,尤其说明我之政策(如宽大政策、土地政策),掌握住其对敌的仇恨心,启发其民族意识,给予民族气节教育,初步由一般两面派求得对我逐渐依靠与忠实。其次对这些分子争取与打击密切结合,打破其正统观念,揭穿其玩手腕的阴谋,打入工作今天应成为伪军工作主要的方式。”;“宣传攻势与群众性的瓦解工作。抓紧有利时机,有计划的展开宣传攻势,从政治上动员瓦解伪军,涣散其情绪,削弱其战斗力,造成其内部不稳现象,是伪军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例如,在敌人“扫荡”时编唱歌谣:这次敌人来‘扫荡’,中心区是大张庄。伪军兄弟办法好,趁此机会回家乡,五天跑了二百多,个个回家乐洋洋。你们要想回家去,他们就是好榜样。”就收到很好的效果。
2、伪军自身的困境。当时伪军内部存在着诸多困境。首先,是民族隔阂与成见。1945年4月的中共山东分局和山东军区关于“关于大股伪军工作经验的初步整理”一文中总结到:“敌伪间特别是敌人与大股伪军之间存在着深刻的民族隔阂与成见。这些矛盾在敌人企图强力统治控制使用伪军时(如调编、使用、不相信时),便更加显著与激化。敌伪间不但存在着对立的感情,而且是相互猜忌与互相戒备的。一般伪军对敌一方面存在着不同的幻想,如企图利用敌伪保存扩大力量和改善处境、装备、弹药等,但基本上他们对敌人是存在矛盾的,采取欺骗、胡弄、钻空子、‘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如张希贤说:‘伪军对敌人就是胡弄他而办自己的事。’如王道说:‘见了鬼子既提心吊胆,又愤恨填胸。’”其次,还有伪军要承受日军的欺压和剥削、在社会上受到民众的唾弃和鄙视等的处境压力。
3、民族意识的觉醒。尽管伪军中有一部分人是为了个人利益而投靠日军,但也有很多人是被日军胁迫或者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加入的。随着抗战的进行,这些伪军士兵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违背民族利益的。他们看到日军在中国的暴行,看到中国人民遭受的苦难,内心的民族意识逐渐觉醒。许多伪军士兵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渴望能够回到抗日的阵营中来,为民族的解放贡献自己的力量。正如1945年4月的中共山东分局和山东军区关于“关于大股伪军工作经验的初步整理”一文中提到的:“在伪军中有着不少的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和较有正义感的人士,他们的民族意识较高,对敌仇恨较大,附敌的行动与其心愿相违。他们常常考虑自己的前途出路,不满于可耻的现状,因此一经我工作,转变较快,甚至成为我工作助手。如王道部的许多知识分子,经我启发教育后,大部都仇视自己的可卑行动,抗战热情非常高涨。”
4、战争性质决定。日寇所进行的战争是非正义性的,中国人民进行的抗日战争是正义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总之,抗战后期山东战场伪军反正的历史背景和原因是多方面的,国际形势的转变、国内抗战形势的发展为伪军反正提供了大环境;八路军的积极争取、伪军自身的困境以及民族意识的觉醒则是促使伪军反正的直接原因。这些反正的伪军为山东战场的抗战胜利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也体现了正义最终会战胜邪恶的历史潮流。
二、抗战后期山东战场上伪军反正的曙光
在抗战后期,山东战场上有不少伪军在民族大义面前幡然醒悟,选择反正,投身抗日阵营,这些事件犹如黑暗中的曙光,为抗战胜利增添了助力。以下重点介绍王道部、莫正民部、张希贤部、韩寿臣部四个典型的伪军反正事件。
(一)王道部反正——觉醒与回归
1、起义过程。王道,曾用名王微绂,莒县(今诸城县)管帅区北杏村人。“七七事变”前后曾任国民党莒县党政军职。于1942年10月投靠了日寇,编为伪“灭共建国军”第八团,计一千余人,主要活动在山东益(都)临(朐)博(山)交界地区。1943年7月,在八路军清河区军事打击和政治攻势下,逐渐觉醒,开始派人与八路军联系,表示弃暗投明。我清河区党委和军区领导同志分析了王道的处境及各方面关系,决定对王部开展争取工作。应王道的请求,我军区司令部派沈福民、张国民等打入王道部开展工作。1943年底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和山东军区为争取王部的工作,派山东军区参议室主任、王道的老朋友牟宜之参与策反工作。不久,王道要求同我渤海军区(1944年2月,我清河军区同冀鲁边军区合并为渤海军区)负责同志面谈。为促使王部反正,1944年5月,渤海军区司令部派敌工科长符浩同志同王道会面。经过几次会谈,王道感慨备至地说:“国家要有希望,民族要得解放,只有依靠共产党、八路军。符先生,请转告杨司令:从今以后,我一心一意听共产党的,跟八路军走。”
1944年7月21日,王道在渤海军区敌工人员紧密配合下,果断地挫败了个别反对起义分子企图拉走一些部队的阴谋,率全团2000余人反正。带出长短枪1400余支,机枪28挺,战马100多匹,以及150多辆大车装载的粮秣被装等军用物资。在王道的影响下,伪广饶警备队第六中队亦于当夜反正。渤海军区主力和地方武装掩护王道部队开进广(饶)北抗日根据地。渤海区党委、渤海军区在广北牛庄召开万人大会,欢迎王道部队光荣反正,军区杨国夫司令、刘其人副政委到会祝贺,并宣布王道部编为山东军区独立一旅,王道为旅长,孙光代参谋长,刘同泰为代理政治部主任。1944年10月,王部经短期整训由广北转移至滨海区莒南县石场(今莒南县朱芦镇石场村)一带进行整编,萧华主任宣布独立第一旅编为两个团,王道任旅长,赵凌汉任参谋长,牟宜之任政治部主任。
山东军区首长罗荣桓、黎玉、萧华特驰电嘉勉,慰问王部官兵。1944年8月3日《大众日报》《看清德日法西斯死期不远王道率部千余反正我军乘胜发动攻势收复七据点》、《山东军区首长驰电嘉勉王道部官兵》为题进行报道,《渤海日报》、《解放日报》也先后发表社论,高度评价了这一壮举。
1944年8月3日《大众日报》刊载王道率部反正的消息和山东军区首长的贺电
2、王道部起义的原因。
时任渤海区党委书记、渤海军区政委的景晓村同志在《景晓村同志谈王道起义的一些情况》一文中作了这样的分析:“分析王道起义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就王道本人说,他虽然当了汉奸,但还不是死心塌地,仍有一定的爱国心,想弃暗投明。他的官兵也有这个要求,而死硬分子仅是极少数。
就客观形势讲,当时整个反法西斯战争巳处于胜利的前夜,日寇为了挽救在太平洋战争中的失败,妄图打通大陆交通线,集中力量在河南、湖南、广西一带打了国民党一下,我们这里敌人兵力空虚。王道看出了这个前途,顺应了这个形势。
再就是我们执行了正确的政策,加速了王道的觉醒,促成了王道部队的起义。”
3、王道部起义的影响。根据文献和当事人回忆文章总结:(1)“王道起义之后,我军迅速收复敌伪据点,扩大了根据地,四边(益都、寿光、临、广饶四县边区)形势随即好转起来。”(2)打通了我清河区与鲁中区的联系。据《罗荣桓年谱》记载:“(1944年8月28日)就王道部反正事,同黎玉、萧华、李作鹏致电中央军委、集总:为缩短清河与鲁中联系,清河以十二个连配合寿光的地方武装和民兵向广饶、益都线出击,并策应驻青州(益都)之伪灭共建国军暂编第一师王道部反正。二十二日,王道部五个营共二千人,携长短枪一千四百余枝,轻机枪二十余挺,战马一百余匹,汽车一辆,旋床二部反正、并发表告广饶、寿光同胞书。我乘胜攻克寿光西北、广饶东南据点十余处。二十四日,广饶警备队第六中队百余人,将广饶南孔集据点一个中队缴械后反正。(3)“1944年7月,王道毅然率部起义。在当时,这是一桩震动日伪军和国民党军队的大事件。”
(二)、莫正民部反正——内外结合、政治攻势与军事攻势相结合的范例
1、起义过程。莫正民,1913年生,莒县莫家崖头村(现属五莲县)人。“七七事变”前,辍学投军,辗转就役于军阀张宗昌、韩复榘等部。“七七事变”后脱离伪张步云部回到家乡,拉队伍驻扎大北杏村,与大北杏村中共党员王乃征、王东年共同组织千余人的抗日武装,莫正民任司令,王东年担任政治部部副主任。此后,先后依附投靠国民党王道、刘振东、高树勋部和国民党51军。1942年春投降日寇,任“鲁南剿共司令”,莒县伪县大队长,拥有三千五百多人。1942年夏,莫部奉命向莒南解放区“蚕食”时,遭到八路军打击。莫正民听说王东年时任莒南县县长,便派人前去与王联系,进而与八路军山东军区领导人建立了联系,并接受了我方对他提出的三点要求:(一)及时报送日军“扫荡”的情报;(二)不得扰乱根据地,并掩护抗日工作人员;(三)等待时机,起义投诚。此后,八路军滨海军区遂派谷凤鸣等人开展对莫部的工作,争取莫正民反正。
随后,山东军区首长就莫部反正后的安排作了认真部署,经过周密的部署,1944年11月14日,莫正民率部反正。他把莒县的全部伪军和伪政权机关人员都组织到反正的旗帜下,并实行里应外合,使八路军在一夜间夺取了莒城及十六处外围据点,解放了七百余村庄三十余万人民,从而使鲁中和滨海两个抗日根据地联成了一片,更加孤立了日照县的日伪军,为八路军反“蚕食”、反“扫荡”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莫正民反正后,带领三千五百多名反正官兵开往抗日根据地,沿途群众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热烈欢迎。当莫正民通过一个挂有“光荣举义”横匾的大门前时,列队欢迎的人群中走出四个识字班(女青年)给他披上红绫,挂上大红花。

图为莫部反正部队在八路军敌工人员和莫正民带领下开赴滨海根据地,沿途受到群众欢迎。
部队开到莒南县柳沟住了两三个月,换了新军装,滨海军区召开了盛大的欢迎会,又举行了阅兵式。陈士榘、刘兴元等军区领导人讲了话。山东军区首长罗荣桓、黎玉和萧华致电莫正民及所属官兵,表示热烈祝贺和慰问,盛赞他们的光荣反正是对祖国和人民的“一个伟大贡献”,鼓励他们今后“在抗日的战场上建立更多的功勋”,我战士剧团为他们上演了《莒城起义》、《雾》等文艺节目。
起义部队编为山东军区独立第二旅,编为三个团,莫正民为旅长,陈勉为副旅长,马骅为参谋长,王东年为政治部主任,谷凤鸣为副主任。而后部队又开到莒南县文疃过春节。
在莒城战役中,莫正民(中)与他的两个副官一同反正。
(抗战胜利后,1946年春,莫正民调滨海军区参议部工作,8月,调到山东军区高参部工作,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3月,山东省政府主席黎玉征求莫正民的工作安排意见,批准了莫正民去东北工作的要求,莫正民先后在辽东军区、东北农场局、沙萨尔图国营牧场、黑龙江农机学院、农垦局、绥化农场管理局等单位工作和任职。)
2、《大众日报》等报刊的报道。《大众日报》社组成前线记者团随军报道和发行报纸,共有数十篇报道和社论,是对伪军反正事件发行文章数量最多的,下面将报道题目作以详细列举,以便查证。(1944年11月)17日起,连续报道《滨海我军攻入莒县城伪莫正民部千余杀敌反正》,《保卫沿海扩大反攻基地我军光复莒县全境五千民兵英勇参战,城关人民箪食壶浆欢迎我军,滨海专署布告安民》,《莒城伪军伪组织人员全部三千五百余乘机光荣反正,响导我军杀敌》、《山东军区首长明令嘉奖慰问莫部反正全体官兵及莒城战役参战部队、民兵、敌工干部、武工队员并委任莫部为山东军区独立第二旅》,《在我军民热烈欢迎下莫正民部开入根据地该部深受感动决心进步》,《莒城建立城市管理委员会恢复秩序救济难胞前线战士生活极为活跃》《隆隆的炮声中四乡群众上前线劳军慰劳信上说咱反攻依靠共产党八路军》,《莫部隆重召开大会接受山东军区编制全体官兵表示坚决跟着共产党走》,《莫正民部反正官兵告山东各地伪军官兵书告同胞书》,《莫旅长陈副旅长访问记》。康矛召通讯《我们进了莒城》,辛纯通讯《从后方到前线》,李后通讯《战士的故事》,杨悦杰孔福亭通讯《支援前线的莒中人民》,社论《祝莒城战役大捷——军事攻势与政治攻势的范例》说:莒城战役不仅扩大了7千平方里根据地,解放7百余个村庄30余万同胞,使鲁中滨海两个战略区2百余里边境联成一片;而且摧毁了敌伪军、政、警、特、文、经全套统治机构,3500伪军反正抗日壮大了我军力量。这是我军事攻势与政治攻势结合的光辉胜利,这除了我军发挥前仆后继不怕牺牲的英雄主义;而数千伪军起义从敌人内部打击敌人消灭敌人,这是敌工人员、武工队员及许多无名英雄冒着生死危险,深入敌人心脏长期埋头苦干所建奇功。他们是最好的共产党员革命战士一等功臣。这是莒城战役主要经验之一。
27日,社论《伪军工作的新时期》说:从7月至今5个月,各地伪军反正不下万余人,占山东伪军18万人的十分之一,这是国际国内有利形势和我长期的伪军工作的成果。
12月1日,延安《解放日报》社论《山东的新胜利》指出:莒城是今年解放区收复的第23个城市,是山东收复的第八城市。莒城战役表现了我军高度的战斗力与攻坚的英勇牺牲精神;同时莫正民部3500人反正并配合我军作战,是此次胜利的重要原因,是伪军工作的大成功。山东是华北伪军最多的地方,在目前有利形势下应更加努力,争取更大成绩。
另外,1944年12月27日《新华日报》也发表社论《论山东莒县的解放战——军事攻势与政治攻势结合的范例》。
3、影响。
莫正民部反正,是我军事攻势与政治攻势结合的范例。极大地改善了滨海与鲁中抗日根据地的联系,扩大了抗日根据地的范围。反正后的部队被改编为八路军山东军区独立第二旅,莫正民任旅长,壮大了我军力量。此后,他们积极参与抗日战斗,为保卫和扩大根据地立下了汗马功劳。
(三)张希贤部反正——抗日力量的感召
1、起义过程。张希贤是诸城老三区普庆村人,原国民党山东保安第十二旅,1942年9月投敌后被编为伪诸城保安队,张任副大队长。1943年6月,我山东军区根据中央关于加强争取、瓦解敌伪军工作的指示,成立了专做滨北地区大股伪军反正工作的机构——滨北办事处,核心成员是山东军区政治部联络部部长张梓祯同志任办事处主任、滨海军区政治部联络科长史甄、滨北军分区政治部联络科长杨斯德。在滨北地委、滨北军分区的密切配合下,对伪张希贤部进行争取工作。1944年11月,滨北办事处根据上级指示,以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罗荣桓、副政委黎玉、政治部主任萧华三首长签署的委任状,提前委任张希贤为八路军山东独立第三旅旅长,当张希贤派人来解放区领回委任状后,他的态度明朗起来,决心走真正抗日的道路。
张希贤率部反正后进入滨海抗日根据地
1945年1月17日,在滨海军区部队接应掩护下,诸城保安大队副大队长张希贤率所部1500余人反正,后经石河头、松柏林、洪凝、石场进入我莒南解放区,沿途受到人民群众夹道欢迎。1945年暖春时节,滨海军区代表山东军区在莒南县马亓窑(今属日照市岚山区中楼镇)召开整编大会,该部被编为山东军区独立第三旅,张希任旅长,下辖七、八两个团和一个直属队。
2、1945年1月25日《大众日报》报道《在我军胜利影响与舆论宽大争取下张希贤率部千余反正为配合其抗日义举我军又连克三据点》(新华社山东分社滨海二十三日电)在我军不断胜利影响和宽大争取下,前国民党沈鸿烈部保安第十二旅,后投敌编为诸城保安队的张希贤部一千五百余人于十七日反正抗日。携带步枪千余支,机枪十余挺,手炮六门。该部现巳在我军掩护下开入我根据地,备受我军民热烈欢迎。张部原盘踞的诸城以东地区,枳沟等三十二个据点均被摧毁。南北五十里,东西二十余里的国土及村庄百三十余均获解放。为援助张部的抗日义举并予敌寇以打击,我军某某等部,猛攻伪吕孝先部据点,先后攻克桃园、百尺河、于家庄等据点。并一度攻入埠头,俘伪百余,激获步枪数十支,机枪一挺,手炮两门。现诸城以东,百尺河天台寺以西地区均无敌踪。
3、影响。
张希贤部反正,消除了诸城以东30名个伪军据点,滨北抗日根据地进一步扩大,为即将到来的胶济路东段南侧攻势作战创造了条件。
(四)韩寿臣部反正——我党长期统战的结果
1、起义过程。韩寿臣,安丘县韩家王封村人。1943年2月,韩寿臣随同厉文礼公开投敌,被任为伪鲁东和平建国军副指挥兼十团团长。在我鲁中四地委和四军分区争取下,1945年6月22日,韩寿臣的率部起义;同时迫使伪鲁东和平建国军指挥兼特务团团长胡鼎三部特务营长张立三率部起义。起义官兵共达一千八百余人,携带各种枪二千余支,战马三百多匹及其他军用物资大宗。
几天后,起义部队到达解放区安丘县召忽村一带休整。1945年7月15日,在解放区沂水县官庄村隆重举行了授名宣誓典礼大会。鲁中区党政机关、部队代表与群众团体等四千余人到会祝贺。解放区群众敲锣打鼓,载歌载舞,表示对起义官兵的欢迎。鲁中军区政治部主任周赤萍在会上讲话指出:“今天是山东独立四旅诞生的一天,这是继独立第一、二、三旅之后,山东又新生起来的一支抗日武装力量。它再次表明王道、莫正民、张希贤、韩寿臣的出路是山东十几万伪军的出路。”山东军区代表、四军分区副政委李耀文宣读山东军区命令:授予该起义部队山东军区独立第四旅番号,任命韩寿臣为四旅旅长。
2、报道。1945年6月29日《大众日报》以《鲁中我军讨厉第二阶段解放景芝镇厉伪十团韩寿臣率部反正山东军区授于“独立第四旅”光荣称号》为题报道起义消息。
3、影响。韩寿臣部的起义,是我党长期统战工作的胜利,它削弱了敌伪反动势力,鼓舞了我鲁中人民的抗日热情。
另外,这一时期影响力比较大的伪军反正事件还有:荣成县、刘公岛、费县等地伪军反正,《大众日报》都予以报道。
1944年9月17日《大众日报》刊登荣成县伪军全部反正的报道
1944年11月13日、17日,《大众日报》报道《刘公岛伪海军六百余反正乘舰按抵我海岸》,《鲁中我军收复费东薛庄等据点,费县伪三大队副陈兆诚率四百人反正抗日》。27日,报道《继刘公岛举义后龙须岛伪海军反正》,《我地方武装和民兵围攻费北铜石徐淑珍率守伪四个连杀敌反正》。
1944年12月15日《大众日报》关于海防支队成立的报道。
(未完待续)(黎小弟指导 陈青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