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那边的父亲(文/谭昆)

松油村人 发表于2020-05-07 23:19:49

000.jpg

老家很近也很远,很近它就在山的那边,很远却在千里之外的河之北,山之东。

孩提时代的老家是一个模糊的概念,青年时代的老家是一个祖辈生活的籍贯地,仅用于填表,而中年时代的老家则是一个“心灵故乡”的精神家园,有着“诗和远方”的魂牵梦萦。                

“谁不说俺家乡好”这首脍炙人口的山东民歌,真切地道出了山东人对家乡深情的赞誉与眷恋,尤其是在外地的山东人。老父亲就是这样的一种人,在小的时候,若有时间他总是拉着我们,一遍遍深情地绘声绘色的讲述家乡的山山水水,好像天下的美景都不过于及。刚开始的时候我还满有兴致听他娓娓道来,渐而久之就觉得不过如此,不就是烟台苹果、地爪干吗?苹果到处都有,地瓜干实则就是红薯晒干的干,有什么稀罕的。后来父亲的叙述变成了唠叨,再后来则成了喋喋不休的喃喃自语。

2006年我第一次回到山东老家---文登,当我到达文登县城,坐上开往老家松油村的乡村小班车上,在快就要到的时候,驾驶员告诉我只有半里路了,这时的我透过窗外所看到的景色,一下子把我惊呆了,恍然间感觉老家模样竟然是那么的熟悉,仿佛是来过多少次的,刹那间我蒙圈了,我极力的在脑海搜寻着记忆的答案。是梦里?还是第二时空的交集?豁然间我幡然醒悟,原来这些似曾相识的景色都来自于老父亲从不怨烦的叨唏中。

从小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云南人,甚至儿女们都在云南工作的我,却始终认为自己是山东人,每逢别人问起是哪里人时便脱口而出“山东”!但是人家再问道:山东那里有什么特点,回答上就显得勉为其难,就知道个烟台苹果、地瓜干的,其余的什么便茫然无知,不知从何而谈。

1573525889557097.png

▲父亲1964年在北京天安门前留影

父亲名字叫谭先开,是一位山东南下干部。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按照中央的战略部署,为解放大西南,从山东老区紧急选调大批干部组建了西南干部服务团。

父亲他们这一批老区的干部经过了多年的征战,在共和国即将成立之际,他们本应不再枪林弹雨的冲锋陷阵,本应在家享受解放区安宁的生活与和平的阳光,娶妻育儿,服侍老人,尽己一份孝道。但在党中央的一声号令下,他们却毅然决然地义无反顾的远离家乡,又一次开始了八千里路的“小长征”,一路风雨兼程地走到了偏僻的西南异域他乡----曲靖。

未标题-1.jpg

1949年西南干部服务团云南支队到达沾益,与二野四兵团及云南“边纵”在举行会师联欢大会。

到了云南曲靖的这批老区的干部很快便被分配到曲靖各个县区开展工作。当时的曲靖匪患猖獗,各地暗藏的特务与地主恶霸、惯匪相勾结煽动群众抗粮,组织武装暴动杀害征粮干部。当时的平彝县(今富源县)就发生了上千人的武装暴动。据史料记载云南支队在一年多的征粮剿匪斗争中就牺牲了86位同志。父亲当时分配到富源县,曾经就有过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与土匪发生枪战的经历。

父亲从1949年来到云南直到70岁去世的1988年的39年间仅回过老家一次。

曲靖是父亲的第二故乡,也是他人生的终结地。在曲靖的三十多年里,他和他的同事们为了共和国的建设事业,呕心沥血,贡献出了自己毕生的精力。为此,他们这一批人,大都年岁不长,活到80岁以上的寥寥无几。于是,我在想是什么在激励他们年轻的时候就那样的忘我工作,全然不顾及自己的身体,过早地透支着生命的能源。

从父辈的身上,我看到了当初他们为什么那样地义无反顾的抛家离子来到了云南,竭尽全力的为他乡异地努力的工作,甚至不惜生命。我想,这大概就是一个共产党人的初心和那坚如磐石的信仰。知道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使命,他们这种使命感在年复一年的工作中继而内化为一种情愫,而这种情愫也直接地影响着下一代的我们,并烙下深深的印记。

正因如此,才有了父亲把他乡当故乡,我把父亲家乡当故乡的转换。

山那边原先觉得很远很远,现在觉得很近很近......

浏览:2059次

评论回复
  • 甘玛

    2020-05-14 甘玛

    8000里路小长征挺进云南,从山东到云之南,他乡变故乡,这一走再没回来,多少南下情怀!

  • 凡凡

    2020-05-14 凡凡

    似一步之遥,却是万水千山!好文,感人!

最新来访
  • 徐国庆
    徐国庆
  • 孟新生
    孟新生
  • DX——W
    DX——W
  • 咸若小京
    咸若小京
  • 松油村人
    松油村人
  • 甘玛
    甘玛
  • 凡凡
    凡凡
  • Admin
    Admin
  • 董云凌
    董云凌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