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不能忘却的记忆——西南服务团后代寻根故事(文/谭 昆)

松油村人 发表于2020-06-01 13:52:01

未标题-1.jpg

一次偶然的时机,让我结识了一群年逾七旬的南下后代,他们本可退休在家颐养天年,享受孙儿绕膝的天伦之乐,也可像中国大妈大爹那样,游历祖国的山山水水。但是他们为着自己心中所曾惦挂的承诺和未尽的职责,放弃了眼前的一切,循着当年父辈来时的路上,找寻着云南支队南下牺牲烈士的遗迹,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让烈士魂归故里,让烈士后代不留下历史的遗憾,让历史留存记忆。

他们不辞辛劳,几次往返于云南山东,到各地史志办和相关部门查寻当年西南服务团在途中牺牲烈士的情况。并通过查寻到的资料,发动南下二代们撰写出了一批真实生动、感人至深的故事。

虽然这些故事或平淡朴实,或奇崛不凡,但都充满着信念与执着、坚韧与奋斗、艰辛与牺牲。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共和国今天的昌盛来之不易。

寻找烈士遗迹,让烈士魂归故里

image002.jpg

▲走访米兆伦老人时的合影   

他们通过烽火HOME网站得知,烈士于典的后代至今还在苦苦寻找爷爷的故事后,便联系到了烈士于典的孙子于录彬,在了解了一些相关信息后,便马不停息地着手开始寻找工作。

当时他们所掌握的信息只言片语,即“烈士于典,山东莒县人,1938年参加革命,1942年入党,在完成了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后,1949年又应召在南京,12月底到达川东壁山县,1950年2月8日在太和乡与土匪激战中不幸牺牲,时年38岁。”

为此,徐瑞云团队得知后,发动团队成员不辞辛劳地走访了在云南还健在的老同志。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找到了尚且健在的南下干部米兆伦,而恰巧米兆伦则是唯一见过于典的人。

2019年7月11日上午,他们见到了米兆伦老人,此时的老人已是94岁高龄了,虽然刚出院不久,但思维清晰,记忆力强。当问及是否认识于典烈士时,老人不加思索地立马就说认识,便清楚叙述了于典烈士是在他刚到壁山不久,即1950年2月遭遇土匪暴动激战时牺牲的情景。

米老接着回忆道:“于典烈士是在二区工作,和张文同志在一起,当时张文是区委书记,于典是区长,和于典烈士同时牺牲的还有田慎珠。”并详细地说出了烈士的牺牲地和安葬地。

这时他们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拨通了于典烈士远在山东日照孙子于录彬的视频电话。此时相隔数千公里的,素未谋面的爷孙,在视频电话中声声地相互地呼唤着。那边“爷爷!爷爷!谢谢您,保重身体,长命百岁”。这边老人颤颤巍巍地看着昔日牺牲战友的孙子,激动的情绪难于平复,就这样一对老少在这无不叫人动容的场景中相认了。 

另一个就是寻找刘玉英烈士,这也是一个感人至深的凄美故事

刘玉英是徐瑞云父亲在1949年分离的前妻,当时的刘玉英随丈夫一同南下,在南下途中的湘潭市留守处不幸染病去世。由于受当时的历史条件所致,刘玉英所在的六大队及烈土名册都未记载。成了一段封尘的往事,况且这是一段父亲和他的同事不愿提及伤心的往事。至到父亲去世后的90年代,才听父亲的战友牟锦涛阿姨提起这段往事,徐瑞云才知道有个刘妈妈。

image004.jpg

▲徐瑞云(左)将著有刘玉英事迹的《沂蒙南下干部》一书交到刘玉英的外甥手里面

就这样,为着一段未了的亲情,一个曾经被丢失的烈士正名,他们义无反顾的走上了茫茫寻亲路。期间,经历了多少漫长的等待和苦苦的煎熬 ,最后在山东省公安厅档案馆魏警官及临沂市莒南县爱心人士李祥坤老师等的帮助下,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刘玉英的家乡。此时已66岁的徐瑞云不远千里,来到莒南县与亲人相聚,续上了那段红色的亲情。

南下二代苹子写的《永矢不忘滇鲁情---回乡记》,以着充满的愧疚的情感,潸然泪下地讲述了她的公公南下干部张启生,为党的事业一生奔波劳累,始终没有时间回老家,在不到60岁时就去世了。而他家乡的老姐姐,则是在1949年送他参加西南服务团之后,就没有再见到弟弟。为此,老姐姐用她的一生一世,苦苦地等待着弟弟以及他的家人。至到2015年,95岁的老姐姐才得以迎来弟弟的后代回乡探望。

image006.jpg

▲老姑妈盼弟家人而归的眼神让人难以忘怀

南下二代松油村人则以饱含深情的细腻笔法,讲述了一位受人尊敬的曹锐老阿姨,一个曾历过孟良崮战火纷飞的战场,参加过淮海战役支前的队伍。跟随着解放大军,一路向前,穿越烽火,走过上海,走过川东,最后走到了云贵高原的红土地上的老八路传奇故事。

image009.jpg

▲曹锐老阿姨幸福的晚年照

老阿姨一生处世不惊,逆境不辱,始终坚持着信念,坚守着初心。虽然来时的路上筚路蓝缕,有着风雨,也遭遇到不公,但是她对党的炽热真情仍未改变。从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共产党人的信仰力量所在。

当年保育院的孩子们,至今仍还在传颂着她的故事,现在听起,依然心动。

而另一篇则是由南下二代徐瑞云、 徐国庆二姐弟撰写的《西南服务团的沂蒙南下宝宝们》,文章以记实的手法描述了一群跟随父母南下征途中出生的“宝宝”故事。

他们当中有的是在战场上,父母忙于打仗,被丢弃在战场上,后被母亲冒着生命的危险从战场上又找寻回来的;有的是在行军的路上生的;还有的是在闷罐车厢里生的,故取名为“小火车”。

当年的这些“南下宝宝”如今都已70有余,每每想起无不感慨万千,知道了他们出身的不容,更知道了母亲们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与信念的坚守。

image011.jpg

▲图为沂蒙“南下宝宝”看望南下路上曾经给予他们无限关爱的牟秀春阿姨,自左向右:笑平、鲁桂、牟阿姨、鲁玲、小火车

image013.jpg

▲图为采访沂蒙抗战时期南下干部杨月华(左一)阿姨

就是这样一批南下后代。为着随之被人们淡忘的,将要成为一段快被淹没的历史。他们责无旁贷的、历史性的接过传承的担子,肩负起使命与责任。

他们的精神和职责感染了我,激发了了我的激情,同时亦为退休后的生活找到了足以弥藉的地方。

几年来他们在没有任何经费来源的情况下,俨然以着志愿者的身份,寻觅和挖掘了一大批西南服务团云南支队鲜为人知的故事,甚至在一些方面做着抢救性的工作,从而填补了西南服务团云南支队历史上的某一空白。

如今,他们仍在努力地工作着,找寻着,不为什么,只为那一段不能忘却的记忆!

浏览:4334次

评论回复
  • 绿色日照

    2021-04-07 绿色日照

    感谢@松油村人,感恩谭叔叔的好文。身为烈士后代,我们永远记得爷爷抛家舍业,背井离乡,舍小家为大家的高贵品德,永远记得爷爷不畏难险,勇于到征粮工作第一线,永远记得爷爷为了好好为人民服务,解放全中国,永远记得爷爷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的宽阔胸怀和胆略。永远记得对国民党残匪的深恶痛绝。60多年三代人的寻找,完成了父亲的心愿。吾辈当自强,勇敢面对一切坚难困苦,过好每一天。谢谢谭叔叔对烈士后代的关爱!祝谭叔叔健康平安,幸福快乐!!

  • 徐国庆

    2020-06-01 徐国庆

    谢谢谭昆勤耕笔下再现的佳作《一段不能忘却的记忆----西南服务团后代寻棍的故事》! 每每读到谭昆的作品,总能感受到在他深深地南下情怀里,用心、融情、追忆、舒怀,用哪字里行间中流淌地深情和他哪勤耕的手和笔,来拨动你我胸中的心弦,令人动容…… 在本文《一段不能忘却的记忆--- 》中,我们看到作者用他深厚的文学和语言文字功底,记述了一个个南下后代,"寻着父辈南下来的路,叙述了一个个平实纯朴、真实生动和感人至深的南下父辈和后代们的故事"。让我们看到南下父辈对党和人民的忠诚,看到了南下后代" 为了父辈哪段忘却记忆数年的执著和坚守!

  • 甘玛

    2020-06-01 甘玛

    又见@松油村人 好文章!一个坚持不懈永不言弃的团队,从一段被淹没的历史,到让人们记住了解放后还有个到云南的西南服务团云南支队,这个团队大家齐心协力,精诚合作,积极向上,攻艰克难,让南下精神,薪火相传,告慰了前辈,弘扬了云南南下干部史,为前辈们增光增彩!感恩前辈!谢谢谭昆

最新来访
  • DUAN..dawn
    DUAN..dawn
  • 铭记过往
    铭记过往
  • 绿色日照
    绿色日照
  • 漂流者
    漂流者
  • 奉节中队
    奉节中队
  • 步燊
    步燊
  • 郑洋
    郑洋
  • 甘玛
    甘玛
  • 松油村人
    松油村人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