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王士文的故事之三(第一集)

王建興 发表于2022-06-27 21:08:53

                                    第一集:孩 童 时 期

                                     三,放牛娃的乐与卑

骑牛远远到后山,

口哨伴吹鸟语间。

头牛大黄衷职首,

牧童打鸟烧烤欢。

这是我听完父亲讲的下面这段故事后,诌的几句顺口溜,满满的“少年不知愁滋味”。


   一)、快乐的放牛娃(牧童的自信)

      1)、自食其力六岁童

     大哥士奎放牧着四个东家的四头牛和四十多只羊,他爷考虑老二士文六岁还差五个月呢,孩儿随能,但太小啊,心痛儿子的父亲说只续接一头小健子牛“大黄”就够。

     大儿士奎对爷说:把“大黄”主人家的那五只羊也接过来吧,第一呢“大黄”会帮老二管住羊,不用担心老二管不过来。第二呢这样干活才够挣两张煎饼的数。

     父亲依了老大的意见,再和老二士文商量,士文没听完就麻溜儿地回答:“我好满意,好满意”。

     父亲微笑着看着老二,眼神里确满是问号。

     懂事儿士文见状麻溜地解答“咱,大黄和三牛仨,能在一起就是欢喜,一个都不能缺啊。那每天的两张粮食煎饼,咱家就是富裕户啦,能不满意?”。

     士文爷怜爱着六岁儿子的纯真和懂事,他压住心底的酸楚,笑呵呵地点点头。


     1932年大年正月初三,在上庄的南门外,“二牛”士文握着大哥士奎交给他的放牛鞭,高高举起甩圈圈,大黄①“吽”地一声,小跑几步到士文身旁,士文伸手扶摸着“大黄”的肚皮,这俩“牛”近一年的相处,“大黄”已经由小牛犊长成现在的一岁健子牛,“俩牛”互相伴配的成长经历都在各自的记忆里。

这会儿,“大黄”主人看着“俩牛”欢乐的场景,也高兴的了不滴。他看着他俩的背影,满意地喃喃道:“高兴了,就不会掉膘了。”

      站在牛主人侧后的士文爷即景生情地说:“这俩牛上辈子是同袍兄弟”。

      大黄主人转过身,笑呵呵地连连和道,:“少年勇士名不虚传,名不虚传”!满意地家走。

     大哥士奎看看二弟满脸喜不自禁的神态和牛儿走去,都没顾上看自己一眼,他放心地搓搓手,心无挂碍地转身快步往诸满村走去。他亲姑家的大表哥律玉坤,大年前帮他在诸满联系了一家人家抗长活。

     王风林看着老大士奎往南,老二士文牵着“大黄”往北,这俩儿都能自己养活自己了,都饿不着了。今年若不干旱,家里几亩干巴地里的收成,能养活奎他娘和二岁的小儿了,全家人每天都能吃上煎饼了。凤林转身,踏踏实实地家走。

    

     士文牵着“大黄”走到亲姑家院墙外,就看见小表弟“三牛”手里提着他佬爷给他做的竹编蝈蝈笼,站在柴门外,眼巴巴地等着表哥“二牛”呢。

     这边“大黄”几步小跑到“三牛”跟前,牛头左歪歪,右歪歪,牛眼睛喜咪咪地看着小孩三牛。士文走上前,照着当年大哥把三岁的自己扛上牛背的模样学,蹬下,要三牛骑在自己肩上,士文站起,三牛往“大黄”的背上爬去,坐好。

士文这边俏皮地学着他爷在老石屋说书的声调喊:牛倌上任啰!

   “大黄”乐的摇头不摆尾,稳稳地托着小孩“三牛”,乐颠颠地,踢踏踏踢踏踏地随着二牛士文出北大门,再往东岭草场去。


      2、一张煎饼。

      士文跟随大哥士奎放牧时,闲暇时间必须拾柴火,这是大哥坚持要干的活儿,士文不情愿也得听也得干,玩弹弓的时间很少。

      独立放牧第一天的士文,安顿好牛羊吃草,一把拉起三牛,打麻雀抓蚂蚱,烧麻雀,烤蚂蚱。吃完再去打再去抓,乐此不疲。俩“牛”还互相鼓励,打几只斑鸠带回家,给娘吃。他俩听大人说过,麻雀和斑鸠都是吃庄稼的坏鸟,人天天去打也打不完,斑鸠有毒,大人懂如何去毒,如何煮才能吃。

      傍晚,大黄“哞哞”喊回家,俩牛还在吃石板上的烤蚂蚱呢。俩“牛”吃的油嘴都没擦,麻溜领着牛羊回庄去。

      仨“牛”下的东岭,远远地看见士文爷牵着三儿,站在南大门等接牛羊。士文对“大黄”嘀咕几句,“大黄”看一眼羊群,扭头就踢踏踢踏地往南门走去。

      二牛三牛哥俩,蹦蹦跳跳地各回各家。

      二牛士文家住在三牛玉堂家的西南边,所以三牛先到家。

      士文小跑步到自家柴门外就热闹地喊娘啊娘的,他进门从怀里掏出一张煎饼递给娘,并叮嘱说:“娘,快吃,还软乎的呢,今儿的煎饼小麦粉掺得多,好香”。

       看惯了哥俩背着柴草回家的士文娘,第一次接过年幼的儿子自己省下的一张煎饼,她抬起头心痛地看着二儿子,欲开口,儿子抢先道:“今儿个没打着斑鸠,就没啥带回家的,麻雀和蚱蜢子俺俩都烧吃了”。

       士文说到吃“烧烤”不由自主地吧唧了几下嘴,歪着小脑瓜说:“俺吃的可饱呢,香着呢。俺和三牛都喜欢吃‘烧烤’,从明天起,俺每天只吃一张煎饼”。

      不满六岁就放牧的儿子,从每日吃家里的两张煎饼,到今天节省一张煎饼给娘吃……。

亲娘这会儿满眼框的眼泪,恐被年幼且懂事孝顺的儿子看见,她头低着,可着劲地纳着手中的鞋底。


     3、士文的打鸟战术①

     山上林密鸟多,地上草茂虫多。鸟打不完,虫抓不完。但是,鸟儿都是机灵鬼,你打一只鸟,林中所有的鸟,瞬间飞光光。所以,

      大人们说:打鸟是个考心机的活儿比技术的活儿。

      士文说:打鸟呢,第一要和鸟儿们比聪明。比如:斑鸠麻雀老聪明了,不能得罪它们。

      士文总结出:“不打鸟窝,不掏鸟窝,因为捣毁鸟窝,鸟儿都会记仇,就不会再来这片树林。不打正在和牛儿嬉闹的鸟,不打牛羊正吃着草的草场上空的鸟,牛羊转场的那一天下午猛打狠打。”

       第二打鸟是个技术活。士文掌握两个诀窍:一是百发百中打鸟头,神级弹弓手;二是学鸟叫,他自己坐在林中不动,学麻雀叫来麻雀,学斑鸠叫来斑鸠,要懂它们找伙伴的叫声,吃食时的叫声,只要学的够像,鸟儿们没能力不信。

      士文这一套打鸟招数,传回到老石屋说唱班,大人们就吹成“二牛士文打鸟战术”,士文爷听的神呼呼晕乎乎,高兴的了不地。

       二牛士文和三牛玉堂不在意大人们对他俩的夸赞,他俩在意的是“战果”,每天放牧有“烧烤”吃,常常能打几只斑鸠拎回家递给娘。他俩有个共同的幸福追求,就是亲娘高兴才是自己最幸福的事儿。

    “俩牛”的“打鸟”战术,被在后山放牧的一群半大孩儿们追随着,这以后,放牛的放羊的,拾柴火的,都喜欢找士文玩耍。

放牛娃们聚在一起,玩不腻的打鸟比弹弓,疯不够的摔跤比输赢,吃不完的荤腥长身体,终生回味着不尽的快乐。

还有不长记性的家伙,它们喜欢的窝喜欢的草,无论熊孩子们怎么折腾它,它们依旧络绎不绝的来此聚集,这就是蚂蚱。肥肥的蚂蚱每日都不缺席地满足着牧童们的小馋嘴。


       4,忠诚牛“大黄”②

       牛倌士文接手小健子牛“大黄”,是在麦苗儿青青的初春。  

      大人们说,地里青苗长起,地埂上的杂草也长起,地埂上的草最肥美,是牛羊的最美食物。然而,一般的牧童是不敢在这时期的地埂上牧牛羊,因为若有一只牛羊吃一口庄稼,那一口就是农家一餐饭的粮食收成。牛羊再有灵性也是畜生,谁敢冒险?

牧童王士文敢!

      他跟随着“大黄”遛地埂,要求大黄眼不旁视,头不左右摆动。训练考核通过。士文站立地埂头,紧盯着“大黄”吃草,发现他歪头,一粒小石子“嗖”在它的歪着的耳根边,“大黄”立马归正,监视它,不给它丝毫犯错的机会。再后来牛羊增加了,“大黄”都能管住他的小伙伴。

      当然,在庄稼地的地埂上的放牧,监视人士文也从没偷闲过,全庄人没有一个人说自家地理青苗被士文牧的牛羊偷食过。

全庄人都知道士文放牧的大黄牛像人一样懂忠诚与职责,讲义气守信用,聪明活泼可爱。


       5,牛羊长膘长脑子,“牛将军”美名传出庄。

      士文1932年开始放牧,一头牛五只羊。小健子牛“大黄”是士文的助手,牛羊一进草场,牧童就自顾自玩去了,到回家的钟点,“大黄”吽吽叫,牛儿指挥着人,该牵它们回家。

       牧童管理着肥美的草场,“大黄”班长忠诚与牧童,聪明智慧全用在牛羊的日常管理上,如此一俩月下来,牛羊都长得肥硕健壮。喜得牛东家,见人就夸士文是牧牛天才。

       牛东家见人就夸引起的直接后果是,1934年起,就有很多人求士文爷接手自己的牛羊,不满七岁的士文,他爷每年都按儿子的年龄,最大量的增加放牧牛羊的数量。

       士文对新进来的牛要调教它服从“大黄”,几家合在一起的羊群,他便训练出一只头羊,比如今年的头羊就是小黑。

士文说:“把牛羊调教好,牛羊才会一门心思吃了长膘”。

      这样一来,先前是一家牛东家夸赞士文,现在,每家牛羊的主人都夸赞牧童士文能耐大值得信任,并将士文的绰号正式固定为“牛将军”。还说,别着急牛羊多了他照顾不过来,二牛士文可是“多多益善”的“牛将军”。


      那么牛倌士文放牧挣得煎饼也一年比一年多,从一九三五年起,士文家一天可以吃两餐,每人每天有四张煎饼,春夏季有鸡蛋汤喝,秋冬季有瓜干花生仁汤喝。自家地里也能种点棉花,全家人的新衣新鞋新被褥都有指望。

全家过上了富裕人家的日子,喜得士文娘整天价咧嘴笑,亲姑也喜得常说要给士文找个富裕人家的女儿,家教好陪嫁重的姑娘才配得上咱优秀的娘家侄儿。

     长辈对自己的认可和夸奖,使得士文更看重这份差事,他要求自己要干得更好,要让自己更优秀。


       放牛娃的自卑

       为读书大哭③

       1936年初春的一天,四个放牛的小伙伴,正比赛瞄准远处一树枝扔石子,宝儿边扔石子边冒一句,“俺爷说,过几天送俺去读书,还有亮儿一起去。俺不能和你们一起放牛了,怪舍不得呢。”

       宝儿一句话惹得士文手里的一个石子就手一个平甩,唰唰唰,刷断一溜草尖,石子落地,士文已经跑开到几十步外的大石头后面了。宝儿以为士文躲开拉屎去了,仨孩儿继续扔石子闲拉呱。

       躲在大石头后面的士文,是因为被宝儿说“读书”而刺痛了他的心。泪水漰的一下倾泻而出,为了不让小伙伴们看见自己哭,才跑到远处的大石头后面躲着的。再说了,昨天大发子说要去读书了,他憋住劲没吱声,今儿个又来一个说读书的,近十岁的士文实在的受不了啦。

      两年前一起放牛的,大他两岁的放牛娃去上学,士文就磨蹭自己的爷,说也要读书。他爷哄他说明年,要他今年把牛放好,明年就有钱让他去读书。懂事的士文很听爷的话,加收了两家的牛羊,挣的煎饼养活着全家。但是,到了他爷说的明年,又看几个孩童去读书。士文爷还是说咱家还是没钱,士文乖巧听话,又主动说再多收两户的牛羊,再多挣一点,指望来年能去读书。

      到去年,很多人家的干巴地都颗粒无收,没有谁家孩子去读书。大家伙连吃的都成问题了,也就没人闲唠嗑读书的事,好像这世上压根儿就没有“读书”这事,士文也没有对人提起过“读书”二字。

      今年,昨天一个,今天又一个放牛好好的,突然冒出说读书的。放牛羊玩伴越来越少不算事,那俺爷咋不说读书的事呢?俺挣得煎饼养活全家今年是第三年了,俺也长得这么大个子了,都知不道读书的门在哪里,这叫啥事?

打土匪哪一年,庄长说俺有智有谋将军料,村里老人都说俺聪明,没谁比咱更聪明啊。俺咋就不能去读书呢?俺没书读,俺就被人家瞧不起,俺就不再是英雄。士文抹泪寻思到此,突然不流泪了。他猛然想起,庄里的长辈们在“老石屋”下常常说唱“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俺爷让俺“皆下品”?这哪成?对,今儿个回家就和俺爷捣鼓这事!

      于是,他站起来招个手,小伙伴们立马奔过来,小宝没看出士文有啥异样,大家伙乐呵呵地逮起“蛐蛐”来。


       2,和亲爷理论“你咋不送俺去读书”?

       傍晚,士文和爷交接完牛,士文对爷说:“您明儿送俺去读书。”

       爷:“读书?俺家穷啊,能不饿死就成,还能读书?”

      士文:“宝儿家也穷啊,他爷明天就送他去读书。”

      “俺家穷的揭不开锅,俺家哪能和宝儿家比?你知不道?”士文爷懊恼地说。

士文爷说的“家穷”和“家穷的揭不开锅”的根本区别,是家里的水浇地多少而形成的,在上庄是以水浇地多少来决定家境的重要条件。“涝三年旱三年,风调雨顺再三年”去年开始旱,还有两个旱年要熬呢,士文爷正在着急,饿得受不了时,又得领着小儿子去讨饭呢。

     “俺家啥时候穷的揭不开锅啦?俺家每天吃的和宝儿家一样,咋叫揭不开锅”?气的士文大声嚷嚷着。

     “你去读书,谁挣煎饼?你去读书,咱家可不就是揭不开锅”?

       士文爷气恼地反问二儿士文,他满脸写着:“全家人都指着你放牧的煎饼过日子,咋还敢说要读书呢?看你长得快平齐俺了(士文爷个头不高,士文随娘大高个),还如此不懂事瞎闹乎”?士文爷很是气恼!

     “您不送我读书,我就皆下品了,那咋怎?”士文用亲爷常说的话语回怼。

       士文爷被怼的一时语塞,但是他看着儿子的眼神除了恼怒还有不解。

       士文得意着自己在理,等着父亲回答。

       士文爷看着儿子的神态,知道自己今儿个躲不过这话题,他就干脆把实话说出来:“咱家的儿子 就没读书的命,你别做梦了!”说完气吼吼地走出院子门。

       士文被亲爷的怒气和不讲道理整的一时语塞。他搞不懂没脾气的亲爷今儿个怎如此不讲理呢?转念又在心底里追问,咱家咋就穷的揭不开锅呢?


       3,士文祖上一病返贫,贫穷人家难翻身。

       士文家现在咋就穷的揭不开锅呢?

       上庄是在山脚下一片荒地上建的庄,开荒种地勤劳多得,士文家祖上很勤劳呀!大山里庄户人家的贫富,是受水浇地的数量制约的。

       士文家的水浇地原本也不必谁家少,只因祖上“一病返贫”造成的。

       这事发生在士文佬爷那一辈。士文奶奶连生三胎女儿,盼星星盼月亮,第四胎生了儿子,全家人小心翼翼地侍候着小宝贝。

然而,命不随人愿,士文的这位大爷在月里就多病多喘,士文佬爷为救儿子的命,炸锅卖铁到卖祖上分给自己的地。正准备卖掉最后的几分水浇地来挽救儿子的命时,儿子彻底咽了气,没了!

       过二年,士文爷凤林出生。那时,家里的土地只剩下几分水浇地和一片干巴地④,风调雨顺的年份,地里的收成勉强让全家人渡日。

        好在,士文佬爷手艺活儿好,钻石磨,编篓子,织蓑衣。种地加手艺活,一家人生活略有盈余,供养独子士文爷读完诸满学堂的课程。

       辛勤劳累一生的士文佬爷和奶奶,在见到二孙子士文出生一年后。老夫妻相继命赴黄泉。

士文爷凤林,从小不感兴趣父亲的手艺活,也不喜欢种地。他感兴趣的是看戏看书,去老石屋下说书。他结婚生子后,胸前总是抱着两岁以内的孩儿去老石屋听曲说书,士文到老都记得亲爷怀里最暖和。士文娘喜欢丈夫帮自己带娃,老石屋下乡亲们喜欢听凤林叔“说书”。

       然而,他家里的那片土地尽欺负他,特别是那一片干巴地,旱灾年常常收不回种子的本儿。这就导致了好年成,家里收成够每天吃一餐饭,天灾年,家里就穷的揭不开锅。

      家里没足够的土地耕种,就没钱供孩子读书,对种地稍有疏远,还没有木匠铁匠等手艺活儿补充挣钱,这样的家庭就穷下去了,遇到天灾人祸,就穷的揭不开锅了。


       4,小士文想不通,罢工了。

      但是,对于小少年士文来说,干嘛咱家就穷的与别家不同?他想不明白!士文想不通就憋气,憋不下就哭。

      士文爷脾气好,儿子听不进话,要哭你就自己个哭去。他自己背着长旱烟管子出门去溜达。

      士文无助地哭啊哭,心底里在喊要读书,脑瓜里膨胀着俺不愿意让人看不起的执念,越哭越起劲。

      亲娘心痛儿子,但亲娘绝不说和丈夫不一样的话,她不言语地端盆热水放炕头,不吱声地把煎饼和开水放炕沿。

不让读书是彻底的伤了士文的心,士文没心情出院子门,不去放牛了!

       士文如此人生第一哭可把三牛哭晕了头,三牛想,宝儿哥如果知道他去读书,士文哥这么伤心,他还会去么?想到这里,三牛就哄着二哥士文说:如果俺娘让俺去读书,俺不去,俺要在家陪着哥,俺不要你哭!

       士文听这话猛地扭过头来吃惊地看着三牛,止住哭,三牛一看这眼神,心里说大概不会再哭了。然,三牛只猜对了一半,士文说:“不!三牛!你得去读书!你这就去央告你娘也去读书吧!你得读书,你不能让人瞧不起!”

        三牛一出门,又引爆了士文第二场哭,士文百思不解地嘟嘟着,俺咋不能读书?俺咋就成了无用之人,俺,俺咋就不能读书?!

       士文夜晚在炕上滚着哭,哭着睡着,睡着哭醒。白天圪蹴在西屋墙根,哭得泪珠像珍珠一样,一串串链接到地上,地上的蚂蚁成群结队地来到泪珠和草灰滚成的球边,来来往往的传递着。它们仿佛在传递小孩子们要读书的强烈需求,也仿佛在告诉小士文会有一天,天底下所有的小孩子都能无忧无虑的上学读书!

      5) 世上,一物降一物,卤水点豆腐。

      第三天,天撒黑,玉坤大哥来到士文睡的北屋炕沿,拧起士文的耳朵说:“起!看你这样像男人么?打土匪当了英雄,牧牛羊继续当了“将军”。你整吧,早晚把“英雄”“将军”这名整没了,你就舒坦了是不?”

      士文坐起,抬头看见玉坤大哥一双牛眼睛又爱又恼地看着自己,士文怯怯地低下头。玉坤大哥从怀里取出一张卷着大葱的杂粮面煎饼塞给士文怀里,士文羞涩地更不敢抬头。

       玉坤大哥起身背对着士文说:“看你爷这二天把牛养瘦不老少,俺舅他是放牛的人么?你真能!”玉坤大哥摔下这句懊恼带怜爱的话语,侧着身子出门了。


      十岁的男子汉王士文,在玉坤大哥的提示下,才认识到自己到这会儿都还是“英雄”的。但是,这是外人说着逗乐呢?玉坤大哥好正经地说,这事是真的?倒也是啊,读书和会干活儿咋能扯在一起?

      又咋不能扯在一起呢?士文有点懵。

      但是,不管咋说,听玉坤大哥的话,学玉坤大哥的摸样就管!


      士文当夜,心里暖洋洋的熟睡到次日清早起床,想把自己捯饬的更精神,又不知道该咋捯饬,他顺手拿起娘的木梳子,梳几下发桩子,喜得亲娘笑眯眯地看着儿子。

      士文到院子里,亲爷已经立在柴门口,士文上前几步跟在爷背后,走去庄南大门口接东家送过来的牛和羊。(注:放牧是小孩,每天交接牛羊必须是家长老爷儿们)

      七岁的三牛早早地牵着自家牛站在南大门外,他仿佛早知道表哥二牛今儿个必定复工。

      这天上半晌,士文姑姑和士文娘,姑嫂俩坐在一起做针线活,士文娘说:“咱家士文就服他玉坤大哥”。

     士文姑姑点头应若弟媳的话,口里却说着:“俺得和三牛的姑姑们说说,谁家有好闺女,给俺侄儿士文留着。”

     士文姑姑说到这里仰起头,若有所思地问道:“哎,弟媳妇,俺家士奎的媳妇,他大舅可说好?”

     士文娘仰一下脸,笑眯眯地回话道:“他大舅说,保俺家老大,到年龄就娶媳妇”。

     士文姑姑骄傲地说“俺娘家侄儿都能,谁家闺女嫁过来谁享福。”

     姑嫂俩满脸洋溢着对幸福的期许。


小资料:

1936年秋末:

玉坤亲娘士文亲姑,年近四十高龄产下一妮,乳名:小妮子。

1936年冬:

①庄里选庄长,玉坤亲爷,四十岁的律家三哥律怀振当选庄长。年近五十岁的前庄长,玉坤亲大爷退任。

②庄长的长子,三牛的亲大哥,吃十八岁饭的律玉坤完婚。儿子新婚之夜,庄长包了戏班子唱大戏,成全了全庄年青人的狂欢之夜 。

③士文的大姐出嫁,婆家是下庄老户,是玉坤大哥的本家。


注释:

⦁ 大黄:一头牛的浑名,就是大黄牛。勇敢且很有灵气的牛,士文那个庄的庄户人把牛看得和人一样的金贵,代代相传。

一九四一年“大黄”不听“清剿”的小鬼子的话,被小鬼子现场枪杀。又把大黄装上车拖回诸满炮楼吃了。

牛倌士文哪一年已经是区青抗先的付连长,没任务是不能回家的。但是,大黄牛得死,幺妹的死,亲爷被逼跑反等家破人亡的遭遇,砥砺着士文的抗日斗志。

大黄牛被小鬼子杀了之后中断过十年余没好牛。

到1957年,公社给士文老家那个庄2个劳动模范指标(庄属于生产大队编制)。全庄人评选的结果:一是张家的德哥,二是一头叫“瘦金”的黄耕牛。这头黄牛,小時候很瘦,社员给起名瘦金。长大后是一头很大很壮实,非常听话,就像当年的“大黄”,在全公社牛评比中带过大红花,也叫"五好牛〃干什么活都会,瘦金慎独,没人放牧时,在田边只吃草不吃庄稼,很讨人喜欢的。

公社级别的劳动模范“瘦金”牛,它的佳话流传至今。


②,打鸟战术:士文和三牛在林中和机灵鬼“飞鸟”斗智斗勇的方法,大人们在老石屋将其编排成故事讲,并文绉绉的冠以俩牛的“打鸟战术”。

③,为读书大哭:中国社会几千年里都流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之论,在小士文的庄里更细化到“男孩必须读书识字,否则被人欺负”。这些论调深入到每个人的血液里了。


④,干巴地:没有水源的山坡地和盐碱地。


浏览:936次

评论回复
  • 王建興

    2023-06-18 王建興

    读起来好完美,能把人带进去。我把对他读书的事,确实说了很多话。他的读书意志没有自始至终。因为,革命意志第一。

  • 王建興

    2022-06-27 王建興

    毛主席说:“没有一个明确的具体的政治纲领,是不能动员全军全民抗日到底的。” “靠口说,靠传单布告,靠报纸书册,靠戏剧电影,靠学校,靠民众团体,靠干部人员。” “其次,不是一次动员就够了,抗日战争的政治动员是经常的。不是将政治纲领背诵给老百姓听,这样的背诵是没有人听的;要联系战争发展的情况,联系士兵和老百姓的生活,把战争的政治动员,变成经常的运动。这是一件绝大的事,战争首先要靠它取得胜利。”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