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前民工张彦仕的故事

自宝宜乐 发表于2016-07-26 13:20:52
       2016年7月23日,沂南县袁家口子大堤落成纪念碑保护工程竣工典礼这一天,我们在袁家庄子、里宏村新村老年房里,见到了当年亲身参与大堤建设工程的老民工张彦仕老人。
                    
98316de.jpg十三岁出工修河堤
    张彦仕老人是砖埠镇里宏村人,今年八十八周岁,修建袁家口子大堤时才十三周岁。因为家里穷,他从很小就顶个劳力干着家里的农活,在村里人看来,他就是个大劳力了。区里号召民工修堰,他也报名去了,工地上他掌钎子打炮眼,他说,那时他还是个孩子,拿钎子不顺手,因为手把儿不顺,差点被大锤砸粘了手。这次是炮眼快打到底了,钎子露出一点点稍,他用手挪动钎子慢了一下,大锤轮下来,砸偏了,锤头砸到钎子滑脱了,从他手背上擦过去,把手背擦去了一坨皮,鲜血立时淋漓不堪。工友们要陪着他去包扎,他没让陪,自己捂着手到薛庄找药房包了一下,连家也没回,又赶回工地,继续干活。
                 
送公粮累得眼里淌血
    这带血的经历不止这次,给他印象最深的还是那次去东都送公粮的经历。
    鬼子投降那一年冬天,阴历年前。区里紧急招调民工到东都送公粮。这一年,他17岁。张彦仕老人说,他17岁就长全了身量,身子高,有力气。接到送公粮的任务后,他和邻近村里十六个青壮年劳力,两个人一把木轮车子,组了八辆车子。公粮是区里征集的麦子,集中在大汪家庄,装了三十二口袋,一口袋一百多斤,总共是四千斤,八辆车子,一车子五百斤。
    区里的命令是两天送到东都,从家里走的时候,张彦仕把一个绑着一双筷子的葫芦瓢子别在腰里,就离家了。他的这个瓢子,已经多次跟着他出家出夫了。
    这一天,张彦仕和其他十五人从一大早就从大汪家庄启程上路,两个人一把车子,一拉一推,轮换推着赶路。张彦仕是和本村一个本家四老爷一辆车子,经过青驼、垛庄、黄草关等老路道,翻山越岭,上沟爬崖,张彦仕只觉得两条腿像灌了铅一样越来越沉。总共一百五十多里路,到蒙阴城东关时,已经是深夜。
    在蒙阴城东关,他们停到一家车马店里。待到放下车子,向店屋里去时,张彦仕的两条腿却挪不动了,店屋的台阶就是迈不上去。本村四老爷看到他累得实在不行了,就说,这个孩子,身量是长全了,还没长(chang)劲,可怜的孩子,我扶着你,把你的腿抬进屋里去吧。四老爷和几个人,把他抬了起来,架进屋里,让他躺在铺上。吃饭时,四老爷给他拿来了饭,可是张彦仕吃不下。他拿出瓢子,让人帮着倒了点水,喝了一点水就又躺下了。他连摇头的劲都没有了,合上眼皮就“死了一样”睡了。
     第二天一大早,又要吃饭赶路了。他躺在铺上,浑身没有一点力气。四老爷过来说,你起来吃点饼吧,吃了咱还要推车子赶路。张彦仕勉强起来,可是睁不开眼,一点也不想吃饭,直到这时,人们才发现张彦仕的眼睛里向外淌血,眼睛下面已经结了两个血块子。四老爷说,这个孩子累得眼里淌血了!大家就想让他留下来休息。可是,张彦仕不同意,他说,我和四老爷一个车子,他一个人推车太累。
     车队重新上路的时候,两顿饭没吃的张彦仕强忍着虚弱,仍然给四老爷拉着车子。这一天,他们从蒙阴城走到了东都,按时把公粮送到了目的地。
     因为张彦仕身体虚弱,张彦仕和四老爷在东都住了一天,休息了一晚上。
     第二天,张彦仕感觉身上有点力气了,就约着四老爷向回走。回路走的时候,他们这个车队因为有些人顺便往回捎炭,就没有一同回走,张彦仕和四老爷两个人没有推炭,爷儿俩一路走的。从东都走到蒙阴城时,天已经大黑了。
     如果说来路时在蒙阴城差点丢了命,这一次这一晚在蒙阴城的经历,却让张彦仕感动了一辈子。
     爷儿俩走到蒙阴城这一天,正是蒙阴年关大集,在蒙阴城东关,想找个店住宿,可是店里好像都住满了做买卖的商人。接连有两个旅店,店家看到推着车子的两个农民,就关门了。没办法,爷儿俩就在大街上坐下休息,找了点柴草点着取暖。
     这时,大街对面的一家人家门开了,走出一个年轻的妇女来。那个妇女问他们,你们这是要找个地方住下呢还是要继续赶路?
     张彦仕说,嫂子,我们是沂水的民工,到东都送下了公粮,往回家走。天晚了,住不下店,正愁着住大街呢。
     那个妇女说,天冷,在大街上住一晚上怎么成,你们又没有带被子!你们到我家住一晚上吧。
     爷儿两个说,遇到好人了,我们在你家锅屋里住一晚上吧。就推了车子,进到她家院子里。
     进到院子,这才看见她家是开店的,一些卖海货的买卖人把海货车子放了一院子,东、西屋里住满了客人。
     那个妇女招呼自家的男人,说,有两个东乡人,是到东都送公粮回来的,我让他们住到咱家里,快给他们腾个地方,他们没有带被子。
     这家男主人就到东屋里吆喝两个客人换铺,把两个有铺盖的铺让出来,让两个客人住到自带铺盖的屋里去。
     床铺有了,这家女主人过来问吃饭了没有,张彦仕爷儿俩说,还没吃饭。这家女主人就转身到锅屋里做饭去了。不一会儿,就端来了两海碗杂面。女主人说,天气冷,你们吃碗热乎杂面吧。她指着张彦仕说,我看这个小兄弟像得了感冒,脸上发黄,喝碗热面兴许就好了。
     张彦仕吃着杂面,感动的淌眼泪。
     吃了杂面,暖暖地睡了一晚上觉。第二天起来,四老爷打发张彦仕拿点钱去酬谢人家,可是这家两口子坚决不要。他们说,你们是送公粮过来的,天晚了,没的住。谁都有个难处,我们就是为了帮你们一下。
     离开这家人的时候,张彦仕又一次感动的淌了眼泪。

一个随身八年的瓢子
    张彦仕是一个老民工,像这次去东都送公粮的经历,只是他从十三岁出夫一直到二十一岁归家、八年民工经历中的一次罢了。
    八十八岁的张彦仕老人至今还珍藏着一个瓢子,瓢子上绑着一双筷子。这个瓢子,跟着他走了八年的民工路。
    老人说,从十三岁出夫当民工,他就带着这个瓢子。瓢子可以当碗吃饭,可以当碗喝水,关键的是,瓢子别在腰上,既轻便,又不响,还经得起磕碰。一双筷子绑在上面,别在腰里得劲儿,吃饭时好使。
    鬼子投降那一年,他曾经跟着八路军部队挑担子、抬担架。经历过攻打李堂刚的白沙埠围子、解放临沂城战斗、攻打王洪九的李家宅子、孟家宅子围子等战斗。此后跟着部队,打过莱芜城、济南城。
    老人说,这个瓢子救过他的命。
    那是1947年国民党进攻的时候,他从淄川出民工回家。走到汶河北莪庄村时,在村外的路上迎面遇到了两个国民党便衣侦查员。两个国民党兵遇到他,马上端起枪对着他打量起来。当看到他腰里别着一个瓢子时,立时放松了警惕,收起枪走了。
    回到家村里人说,沂河河东都住满了国民党兵,他们派出便衣到河西侦察,遇到共产党部队上的人或者是区里的干部,要么抓住押到河东,要么就地枪杀。还好,一个瓢子别在腰里,他们认为是逃难的老百姓,没有怀疑。如果他们知道你是给解放军送给养的民工,就很危险了。
    打下济南后,张彦仕跟着八纵一路南下,从山东枣庄到江苏碾庄,从江苏到了河南的陈官庄------,推粮食、抬担架,风霜雨雪、泥里水里,有几次炮弹差点落到头上,子弹擦着头发稍。张彦仕老人说,这个时候我浑身是劲,一天走一百多里路累不趴,就是走到天边我也敢去。淮海战役胜利后,在邹县开了支前民工大会,发给了他复员证和功劳证,他就回家了。
    回家后,他当了一辈子老庄户。里宏村在大河岸上,时常闹大水。有一年发大水,他的复员证、功劳证和所有家当被大水冲了个一干二净。唯一留下的,是那个他珍爱的葫芦瓢子,发大水时,他像每一次离家远行一样,唯独把那个瓢子熟练地别在了腰上。0580071.jpg    往事历历在目 ,瓢子一直陪伴老人。这些年,老人没向政府提任何要求。他说,比起牺牲的同志,我很辛福!
    共和国的历史永远会记住像张彦仕一样一个个的草根英雄;他那风里雨里、出生入死,张扬着青春和热情、浸透着鲜血和汗水的支前民工经历,像一道闪亮的流星一样,划亮了黑夜,沉寂在夜空,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不朽记忆。(文/图  高自宝 吕宜乐)


浏览:898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