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苏和芝重访岱崮抗日战场

Admin 发表于2015-01-17 17:22:13
    苏和芝,1926年生于山东莱芜;1940年参加革命,在兵工厂工作;1942参加八路军,在鲁中军区11团1营1连当战士,参加了著名的岱崮战役;解放后分配到山东机器厂(国营第七三二厂)做警卫工作;1979年离休。
    近日,在家人和本报记者的陪同下,81岁高龄的苏和芝,重回阔别65年的抗日战场。
一枚抗战纪念章
    早晨8点,记者来到家住博山的苏和芝家中。今年81岁的苏和芝,中等个头,脊背依旧挺拔,说话铿锵有力,刚毅的脸庞和满头银发,让他看上去精神矍铄。
    出行前,苏和芝拿出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时,中央军委颁发给他的纪念章。记者看到,纪念章正面铸有5颗红五星、鸽子、橄榄枝、延安宝塔山,背景是军民合力抗战的战斗场面;纪念章的背面有胡锦涛亲笔题写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字样。这个纪念章,苏和芝视为珍宝,他说:“捧着它,我就会想起那些战斗,想起牺牲的战友。”
    上午10:30左右,一行人来到蒙阴县岱崮镇。苏和芝激动不已,他向记者介绍说,现在的岱崮原来叫坡里,当年他所在的鲁中军区11团就驻扎在此,那场著名的南北岱崮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
“那场战斗打得惨烈”
    来到岱崮山脚下的岱崮村,已是中午。在岱崮村委伊书记引领下,苏和芝见到了当年参加岱崮保卫战的老战士伊淑德的儿子。拉着老战友儿子的手,苏和芝回忆起了那场侵略者魂飞胆丧的南北岱崮保卫战。
    1943年11月9日,日寇纠集1万余兵力开始对鲁中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岱崮山区处于敌人进犯沂蒙腹地的咽喉地位,为粉碎日军的扫荡企图,鲁中军区决定留下少量部队在内线坚持斗争,牵制日军主力,掩护主力部队转到外线作战。因崮顶地形特殊,容纳不了过多兵力,所以只有鲁中军区11团3营8连93名指战员驻守南北岱崮,苏和芝所在的1连等其它兄弟连队,分布在岱崮外围。
    仗打得很惨烈,日军遭到了顽强的抗击,伤亡惨重。“日军没吃过这样的亏,疯狂地用飞机炸、大炮轰、步兵集团冲锋,千余人轮番进攻,但一次次被我军打退。”回忆起当年的激战,苏和芝说。
枪林弹雨中为8连送水
    争夺岱崮的战斗是残酷的。日军向崮顶泻下无数炸弹和炮弹。掩体炸烂了,蓄水洞里的水缸震裂了,水流光了。烟熏火燎,8连战士们的嘴唇干裂,嗓子眼里直冒火,一些重伤员危在旦夕。水,成了战士的生命。岱崮山外围的苏和芝连队的战士和岱崮村民兵,晚上从10几里外挑着瓦水罐上山为战友们送水。
    山下,是一道道封锁线。日军的帐蓬外面,燃烧着熊熊的篝火。为了不弄出响声,送水的战士、民兵用布扎住罐口,脱掉鞋子,赤着脚往山上爬。忽然,照明弹亮了,紧接着就是一阵枪林弹雨。他们趴在地上,护着水罐,慢慢往前爬行,一次次把清凉的泉水送到守崮战士的嘴里。
“第一岱崮连”
    8连93名战士前后阻击鬼子18天,最后以伤7人,牺牲2人的代价,取得了歼敌300余人的重大胜利,拖住了敌人的兵力,有力配合了外线出击。为此,八路军山东军区嘉奖8连,授予“第一岱崮连”的光荣称号。
    当年的授旗仪式,苏和芝仍记忆犹新。他说“战役胜利后,山东军区传令嘉奖,全团集合在娄家铺子举行授旗仪式。当时的场面非常壮观,我还清楚地麝香那面旗的样子。那是一面高约3米,红色旗上面还写有‘十八集团军第一岱崮连’字样。这次回来,很想看看当时留下的那些文物,尤其是那面旗。”可惜此行未能如愿。
鲜花献给牺牲的战友
    下午3点,经过一个小时的颠簸,一行人来到仅次于岱崮茶局峪村的吕祖庙革命烈士墓地,这里埋葬着百余名革命烈士,其中有两名是在南北岱崮保卫战中牺牲的苏和芝的战友。
    来到战友的墓碑前,苏和芝手捧鲜花,默默伫立。良久,老人对随行的家人轻声说:“大家一起给我这些战友们鞠个躬吧。”
    乘车离开时,苏和芝望着窗外,一路无语。也许,他还沉浸在那半个多世纪前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沉浸在对 牺牲战友的缅怀中……
( 摘自2007年5月11日淄博晚报 记者翟菲  桂建明)

浏览:708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