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岁参加红军
1916年9月20日,郭德琳出生在江西省兴国县山区的一个农民家庭。北伐革命时,其父郭祖椿在杂货铺前挂起旗子,招募、带领了一大批青年参加北伐军。1927年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大革命失败了,郭祖椿回乡继续与地主、恶霸、地痞等做斗争。1930年,郭德琳的母亲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与丈夫并肩战斗。在革命环境和家庭影响下,郭德琳从13岁起先后参加了儿童团、少先队、学徒工会。1931年6月,未满15周岁的郭德琳参加了兴国县独立团,担任区大队通讯员,开始了红军生涯。
当时苏区军民刚打退国民党军队第二次围剿,在后来的三年多时间里,他亲历了残酷的三次反围剿斗争,至今还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郭德琳参军才2个月,就参加了毛主席、朱总司令亲自指挥的一场战斗:1931年8月上旬,国民党军队再次进犯苏区,郭德琳所在的部队佯败撤退、把敌人引进主力红军设在莲塘骡子坳的埋伏中。当时,总指挥部设在莲塘,电台就设在郭德琳外婆家。
毛主席、朱总司令亲自指挥的莲塘战役,全歼敌47师1个旅加1个营、敌54师师部及2个旅,缴获枪支弹药无数,俘敌甚众,敌人的第三次围剿被彻底粉碎。
■ 踏上漫漫长征路
苏区军民在毛泽东、朱德指挥下,取得了多次反围剿胜利,但王明、博古和第三国际军事顾问李德剥夺了毛泽东对红军的指挥权,错误推行“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冒险主义策略,使红军接连遭受失败。1934年秋天,国民党军队第五次军事围剿攻占了苏区大部分地区,红军被迫开始长征。
长征开始前,郭德琳在红军大学当卫生员。红军大学培养高级指挥员,学员都是团以上干部。1934年10月,红军大学等部门被编为红军干部团,由陈赓任团长、宋任穷任政委,下设3个步兵营。原红军大学被改为“上级干部大队”(简称上干大队),肖劲光任大队长。
踏上征途前,每名战士发了1支枪、200发子弹、4颗手榴弹和9斤米。郭德琳被调到步兵三营任战士,去报到前刚好碰到陈赓和宋任穷,看到身材瘦弱的郭德琳背着这么多东西,宋任穷说:“你这小个儿背这么些东西,别说打仗了,路都走不动啊。”陈赓也说:“是太小了,我看你还是回上干大队吧。”于是郭德琳回到上干大队仍当卫生员,从此陪伴徐特立、董必武、谢觉哉和成仿吾等,跟随毛主席率领的中央红军走上了漫漫征途。
时间虽然已经过去了80余年,但郭德琳对离开苏区的一些细节还记忆犹新:1934年10月12日下午,接到上级命令,拆铺还门板,提早吃晚饭,下午5点在河滩树林里集合,然后告别了这个叫九堡的山区小镇,踏上了漫漫长征路。
■ 陪徐特立走长征
徐特立先生是毛主席的老师,也是一名信仰坚定的共产党员。毛主席1937年在祝贺徐老60寿辰的信中说:“你是我20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郭德琳说,能够陪伴徐老长征,接受徐老的思想熏陶,使自己一辈子获益匪浅。刚从江西苏区出发时,每天最多走100里路。后来国民党军队前堵后截,战斗越打越残酷,一昼夜走200多里是常事。抢渡乌江天险那次战斗,战士们两天一夜就走了370多里路。
虽然当时已经是冬天,但战士们脚上穿的大多是草鞋。强行军昼夜兼程,草鞋的磨损特别大,很多战士到最后只能光着脚翻山越岭。
跟随上干大队一起行动的徐特立不顾年老体弱,经常给战士们打草鞋,还把毛主席送他的骡子给部队驼器械,自己坚持与战士们一起步行,每天从战士们走烂的草鞋中抽出布条,洗干净,晾干,挂在他拄手的木棍子上扛着走。然后利用行军空隙用这些布条做草鞋,最多时一个上午可以做好几双,看到有战士草鞋破了就塞给他。
■ 难忘爬雪山过草地
长征路上有五座雪山,其中海拔4000多米的夹金山上终年积雪、空气稀薄,经常有冰雹和雪崩。熟悉情况的当地群众说,每天只能在11点至14点间过山,其余时间上山很危险。
1935年6月,19岁的郭德琳和战士们到达夹金山脚露营,徐老特地过来对他说:“你是卫生员,去检查一下,告诉同志们明天把所有衣服裤子都穿上,穿上新草鞋,上山后用被单包住脑袋,免得冰雹打在身上受不了。”
第二天一早部队出发,前往半山腰的新寨子,等待正午时分过雪山。谁知当部队到了山顶时,还是遇到了大冰雹。鸡蛋一样大的冰雹劈头盖脸地打在红军战士们的头上、脸上,把竹笠都打穿了许多洞,肖劲光的一把雨伞被打得只剩下几根伞骨。徐老等幸亏有特科的同志为他们撑起了一块篷布,才没受伤。冰雹过去后,大伙不顾伤痛,手拉手,互相搀扶着艰难地翻过了夹金山。
过草地更艰难,从毛儿盖过草地,要走6天6夜。这里荒无人烟,到处是淤泥、积水和一丛丛草堆,这些草堆浮在稀泥和积水上,人踏上去就会陷下去,一会儿就会被吞没。
威胁红军生命的还有缺粮,传说中吃草根、树皮,甚至把皮带、皮鞋煮了充饥都是真实发生过的事实。郭德琳当年只带着三碗青稞炒面,勒紧裤带坚持了7天。饿肚子固然难受,但没水的日子更难熬。草地上虽然遍地是水,但都是不能喝的毒水。许多同志经历过枪林弹雨,最后却牺牲在草地上。
历经千难万险,1936年10月,郭德琳跟随中央红军终于到达了陕北根据地。
■ 亲聆主席赋新词
因为上干大队始终与党中央一起长征,因此郭德琳多次见过毛主席,还曾聆听过毛主席为徐老等人咏诵《清平乐·六盘山》。
1935年秋天,部队离开固原,到了六盘山上的一个小村镇。前方是国民党马鸿奎的四路追兵,当时部队隐蔽在一处小树林里,情况很危急。就在这时候,毛主席走到徐老、董老等四位老人身边,朗诵了刚创作的《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郭德琳说,看到毛主席临危不惧的从容神态,使他对红军夺取最后的胜利充满了信心。
1955年郭德琳被授予大校军衔,先后获“八一”、“独立自由”和“解放”三枚勋章。新中国成立60周年时,他又获得一枚红军纪念章。
郭德琳与铁路有很深的渊源:1949年6月以来,历任浙赣铁路总代表,东北中朝联运司令部副政委,沈阳铁路局党委副书记,杭州铁路局党委书记兼局长等职。
1982年7月,郭德琳从浙江省经委副主任兼国防工办主任岗位上离休,30多年来,他为宣传长征做了许多工作。从1990年起,在老伴胡玉的帮助下,他边学边练,凭着对长征刻骨铭心的记忆,历时13载完成了20余幅长征组画。郭老将这些画配上回忆文字,自费印刷了几十本,分送有关领导和老战友、老朋友,表达一位长征老兵对长征和在长征中牺牲战友的纪念。
他撰写的回忆录《漫漫长征路》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为传递长征精神发挥作用。(2016-10-14 上海铁道特约通讯员 陈慈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