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革命的摇篮

Admin 发表于2015-02-04 18:17:51
   谈起葛衍增参加革命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战斗历程,最使他难忘的是1943年至1948年间在泰西中学、第四中学学习和工作的那段艰苦、火热、充满战斗气息的革命年代。

                          泰西中学在困境中发展

    葛衍增根据四中档案资料记载和当时任地委书记的申云浦同志回忆记述说:泰西中学始建于1942年12月,建校初期只有不足20人的一个班,校长是张海萍。1944年初,遵照党中央的决定,敌后根据地实行一元化领导。为了加强泰西、运东地区的抗日领导力量,泰西地委和运东地委合并为泰运地委和泰运专署,泰西中学也随之改称泰运中学。为了避开敌人的扫荡破坏,当时学校对外的代号为“文和轩”,在校学生人数也不多,为此,同学们还编了一句顺口溜:“文和轩18人,段振邦、何干臣,张清、田民,芦伯汉、芦子勤,叶玉泉、王庆云、王庆河、朱厚仁。”
    当年冀鲁豫行署、区党委的几位主要负责人段君毅、张承先、赵健民、徐运北、韩哲一等同志在撰写的证明材料中都提到过泰西中学,指出:1945年以前,冀鲁豫抗大式的中学不少,如泰西中学、湖西中学、运西师范等,都属于干部训练班性质,是在冀鲁豫行署统一规划下举办的。为了统一名称,冀鲁豫行署决定,把随军中学、公学等统一命名为抗日中学。因此,在1945年冬,冀鲁豫行署将这些学校改名为冀鲁豫第一抗日中学、第二抗日中学、第三抗日中学和第四抗日中学。第四抗日中学简称四中,这就是四中的来历。
    据葛衍增回忆,当时,学校没有固定校址,活动范围又特别大,主要在泰西和运东两地委所辖的县市,如:齐河、禹城、宁阳、东平、泰安、肥城、长清、东阿、茌平、博平、聊城、阳谷、清丰、南乐、莘县、临清、朝城、冠县、馆陶、堂邑等。

                           泰西中学的教育成果大

    当时,葛衍增还很年轻,任学校的指导员。他说:从泰西中学到第四中学,都是一所抗大式的、以培养干部为主的革命学校。教材都是根据形势需要而选定的,学校没有固定的学制,分配上根据形势发展和工作需要随时分配工作,学校全部实行供给制。由于当时的环境相当艰苦,又要随时防备敌人袭击,所以,葛衍增他们边学习、边工作、边战斗。在学习中提高,在工作、战斗中锻炼成长!根据形势需要,学校大多数教职员和少数学生配有枪支、手榴弹,具有一定的战斗力。在党的领导下,学校办得有声有色,在冀鲁豫一带小有名气,成为冀鲁豫地区革命青年的摇篮,培养出大批的革命干部。据四中档案材料记载:从1942年到1948年的6年间,学校共培养干部1326人。在这些干部中,有相当一部分后来成为我党的中、高级干部,如:曲格平、周振兴、田健等,他们为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泰西中学之所以能在战争环境中成长、发展,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首先是由于党的培养干部方针与指导思想的正确,以及各级领导的重视与关心。如:袁振、李文甫、崔子明、张耀南、申云浦、刘致远、谢鑫鹤等。再就是学校的教职员工,为学校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今天,面对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巨大成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说起这段历史,人们永远怀念他们!
                                                                                 (文/田承钢)
浏览:1008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漂流者
    漂流者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