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贯彻中央书记处关于《整理通信机要工作指示》(第四号)精神和军委三局王诤局长对东北通信工作指示信的要求,我们在筹措通信器材的同时,开始筹建通信学校,培养“既懂技术,又有觉悟”的通信干部(主要是报务干部)。东总迁到本溪时,我根据东北局的通知,从胶东调来的一批青年干部(区、村级)中选出了四十多名适合做通信机要工作的学员,其中女生较多。不久,辽东军区报训队的孙虎、郑立中率领一批从山东老区来的报务学员到达本溪,被我们留了下来。正在我们选调学员的时候,军委三局派往东北工作的张可曾同志也到达本溪,分配到通信联络处工作,我们让他去办学,他欣然同意了。在办学的组织和学员条件基本具备之后,我和张可曾同志将办学的干部和学员带到梅河口,于1946年2月7日正式成立了东北民主联军电气专门学校(简称东北通校),段子俊兼校长(7月中旬,段调走,张瑞兼校长,我兼政委),张可曾为副校长,孙虎为教务主任,郑立中为一队队长(也称一期)、曾美若(张可曾爱人)为二队队长(女生队也称二期)。这两期男女学员共一百一十五名,经过半年多的报务训练,分别于当年5月、9月毕业,分配到东总和所属军区、野战部队工作,缓解了报务干部奇缺的矛盾。后来学校几经变迁,不断发展壮大,到1948年末东北全境解放时,共训九期,培养报务学员六百八十二名。我记得还在第五期为朝鲜代训一批学员(三十二人),第九期为蒙古代训了一批学员(二十六人),尽了一份国际主义义务。
为了选好、配齐师(后为纵队)以上部队的主要通信干部,我们作了大量考核和调配工作(通信干部使用调配由通信业务部门提出建议),把一些得力的机关干部调到工作比较薄弱的军区或部队,加强了第一线的工作。比如,1946年1月部队整编为东、西、南、北满四个军区时,其中东满军区的通信科长很难选配,我们就派东总通信科长徐明德、电台队长李鳌鱼(李旭)去工作,分别担任正副通信科长,使通信工作面貌得到改变。后来,徐明德同志还调任第一兵团(后改为十二兵团)通信科长。
1946年7月,段子俊处长以东总特派员的身份调大连特区工作。为此,我们又安排了一批较老的通信干部,随同段处长到大连工作。西满军区通信科长黄子坤、机务主任鞠文魁、独立一师(三五九旅)通信科长俞占鳌、东总电台队长史萍、袁以辉和通信器材工厂副厂长晋川等同志到大连后,都成为筹办工厂、开设电专和加强大连通信工作的骨干。
1947年夏季攻势之后,部队得到很大发展,新组建了五个纵队(包括炮兵纵队)。在选好、配齐这些单位的主要通信干部时,我们与各军区进行办商,把一批业务技术好、领导能力强、群众威信高的同志调去担任主要领导职务。如选调北安(龙江)军区通信科副科长刘坤(原新四军十旅的电台区队长)担任第七纵队的通信科长;冀察热辽军区通信科副科长洪惠担任第八纵队通信科长;东满军区通信科副科长李鳌鱼担任第十纵队的通信科长;冀察热辽军区通信科副科长冯力生担任第九纵队通信科长;西满军区通信科副科长王宗金担任炮兵司令部(后改炮兵纵队)通信科长。为了加强第二前线指挥所(后改为二兵团,十三兵团)的通信工作,我们又将东总通信科长刘泮林同志派去担任通信科长。仅在1947年调配的军区和野战部队的主要通信干部就有九名,他们在本职工作岗位上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