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子谦所在的一纵三师,正与六纵十七师配合,从四平市南桥洞一带突入路东市区。
敌四平守军是谢子谦的“老部队”——陈明仁率领的国民党军第七十一军。
此前,蒋介石亲笔写信给陈明仁:“四平为战略要塞,如不保则东北危矣。”
为了长期坚守四平,陈明仁部对四平的兵力部署工事构筑、火力配备等方面都经过了周密计划和精心安排,构筑了铜墙铁壁般的防御工事。
根据四平的地形特点,敌在东北方向利用起伏地形构成集团防御工事,在西南方向利用房屋等便条件构成支撑点式的防御体系。
此外,整个四平城墙也加固到一丈多高,并开挖了五米多宽的护城河,设置了鹿砦、地垒盖沟、绊人索,架设了铁丝网、地雷等,形成了多层次的防御体系。各要点还筑有永久性的暗碉堡,火力点是星罗棋布。
陈明仁战前扬言:“共军一无大炮,二无飞机,三无坦克,对于四平铜墙铁壁的城市必将一筹莫展。”
1947年夏,为彻底扭转东北战局,并牵制国民党军队对延安的进攻,我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林彪决定攻打四平。6月上旬,由一纵、七纵全部和六纵第十七师组成的攻城部队抵达四平,总兵力约10万人,包托7个师及5个炮兵营。
6月11日,四平攻坚战正式打响,我军开始扫清敌四平外围据点,并顺利攻占四平西郊飞机场。
谢子谦所在的一纵三师突入路东市区前,我军已发起总攻,并先后攻占敌新立屯据点、突破海丰防线、二麦路防线,开始纵深战斗。
6月20日,我军攻破国民党军核心守备区,占领国民党军部,敌城防总指挥陈明仁逃至路东。
我军突入路东市区时,阻住部队前进的,就是敌七十一军第八十八师布设于天主教堂外围的据点。
连长在掩体后观察了一下地形,把谢子谦叫到身边,命令道:“带两个人把那个碉堡给炸了!”
谢子谦一下子来了精神,迅速把冲锋枪挂到背后开始做准备工作。
他们把全班战士的被子集中起来,铺在地上,用水将棉絮浇透,然后卷成3个几十斤重的湿棉絮筒。
利用敌人给机枪换子弹的间隙,连长指挥其他战士朝着碉堡方向扔出两颗手榴弹,趁烟雾腾起的瞬间,谢子谦带着两个战士将湿湿的棉絮筒推出掩体。
随后,谢子谦带着两人一手从后面推动棉絮筒,一手握炸药包,呈“人”字形一步步爬向敌人碉堡。
敌人的子弹虽然密集,但不容易穿透浇湿了的棉絮筒。在后方战友们的掩护下,谢子谦推着湿棉絮做成的移动掩体,很快就进入敌军碉堡的射击死角。
挪开棉絮筒,谢子谦往后一望,他带领的那两个战士在半路就已经牺牲。
怒火在谢子谦心中燃起。他绕到碉堡旁,拉着引线后就将炸药包从机枪孔扔了进去。“轰隆”一声,暗碉堡被炸了个底朝天,敌人的机枪自然也就哑口了。
连长和指导员高喊着:共产党员们,勇士们打呀!
战士们个个像泥猴一样从掩体后钻出来,端起冲锋枪,打开手榴弹盖,瞪着发红的双眼向敌人猛打猛冲。
枪声、炮声、手榴弹爆炸声如同暴雨一般。面对数倍于我的敌人,战士们一点也不畏惧,越战越勇,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
天主教堂外围据点被顺利突破。但穷凶极恶的敌人并不甘心失败,疯狂进行反扑。一直到25日,我一纵队三师才攻下天主教堂,敌军残部被压缩在晓东中学、油化工厂一带,路东市区一半以上被民主联军占领。
两天之后,由于我方伤亡重大,且敌军援兵正向四平开进,东北民主联军总部首长命令,四平改为佯攻,六纵十六师和辽吉纵队两个师南下叶赫、昌图打援。
6月28日,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命令攻城部队停止进攻,作撤离准备。6月30日,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决定,参加四平攻坚战的部队全部撤离四平,进行19昼夜的四平攻坚战就此结束。
后来,因为在此战中战功卓著,谢子谦所在的一纵三师八团五连获得“四平突击队”奖旗。
他感觉最为遗憾的是,当年自己荣获的奖章,因为上面有“林彪”字样,他在林彪叛逃后为了避免受到牵连而将其丢弃。
(作者李世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