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李长华讲述从老班长——“老班长”

Chief 发表于2016-11-02 09:08:25
2007年7月我患脑梗住了医院,巧遇老战友李协林也在住院,多年不见分外亲切,说不完的话聊不完的天。其中谈到协林大儿子李小明经营的“老班长包子铺”,使我感慨万分。

小明生长在战士话剧团大院,那时家家户户都在团里的食堂吃饭。每天炊事班里炉火旺旺、锅勺铛铛、香气阵阵、炊烟渺渺;尤其是面食,通过揉、抻、擀、拍……魔术般的变成各种包点。小明后来开的“老班长包子铺”,应该就是儿时炊事班的记忆情结。

从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八六年,近五十年间,话剧团炊事班先后有三任班长,个个都是无名英雄。

首任班长周良臣,双十二事变前参加红军,大伙称他红军尾子。当时炊事班五人中有四个是红军。尤其班长周良臣更是一个传奇人物。周班长是四川通南巴人,红军经过他家乡时,他抛下新婚妻子毅然参了军。由于打仗勇猛直接从战士升为连长,后又升为营长、团长。曾多次负伤,全身上下有四十多个枪弹眼。山城堡战役后,周良臣负伤太多难以适应战斗部队的工作,三八年冬被派到烽火剧社(战士话剧团前身)当了炊事班长。

抗战期间,日子过得很艰苦。周班长带领炊事班自己动手烧炭拾柴,节约每一块铜板;认真研究烹调技术,用有限的调料把野菜做精做细做好,想方设法让同志们吃饱。周良臣和炊事班得到过边区政府的奖励表彰。

一九四六年四月,联防军宣传队(烽火剧社改名)要上前线,上级领导千说万劝才把周班长留在了当时的后方——陕甘宁边区。周班长的嘱托“要把红军的好作风传下去”一直伴随我们南征北战。

第二任班长姓韩,抗战时负伤被俘下过煤窑,后来暴动成功跑回部队。老韩班长从不摆老资格,用周班长的事迹鞭策自己,用红军的光荣传统教育大家,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一九五三年秋,老韩班长要解甲归田了,班长职务交予赵玉正接任。临行前老韩班长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继承发扬我军的老传统,发扬周班长创立的工作精神”。

第三任班长赵玉正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三十三年,把青春全部献给了部队。五三年底战士话剧团(已改名为总政治部战士话剧团,到广州后又改为广州军区战士话剧团)随大部队迁往广州。当时炊事班员工陈祖顺、万师傅、小王都是武汉饮食界的名厨:万师傅是汉口“万春园”的首席大厨,陈祖顺是白案专家,各种面点手到擒来。他们毅然抛家离妻随队南下。(几年后才陆续将妻儿接到广州)

还是那个小小的炊事班,还是那个绿豆芝麻官,赵班长可不含糊,师傅们也卯足了劲儿。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无论酷暑寒冬,炊事班从不停歇。为了更好的利用能源,赵班长他们几次三番研究改进炉灶,终于大获成功,把节约的钱用来改善伙食。在话剧团赶戏、演出期间,炊事班还要负责宵夜。当演员们疲惫地踏进食堂,迎接他们的是师傅们的笑脸和热气腾腾香美可口的夜宵。几十年来,话剧团在全国全军拿了无数大奖,炊事班功不可没。

在文化大革命那个混乱时期,人心浮动军心涣散,但炊事班没有停工一天。赵班长带领大师傅小徒弟,顶着各种莫须有的罪名,一日三餐按时开饭。赵班长说:“社会有些乱,团里有点乱,但我们不能乱,这是我们的职责。”

一九八六年赵班长退休回了湘西老家。香港回归那年他来广州看望老战友老领导,并亲自下厨给大家做了一餐饭。赵班长说:“也许这是我最后一次为大家服务了。如果有来生,我还回话剧团给大家做饭。”在座的同志都热泪盈眶。“赵班长,三十多年你一直就是个班长,不觉得吃亏吗?”我们问。“革命工作没有吃亏,只是分工不同,前两任老班长的嘱托我时刻都记着呢。”

如今小明将“老班长”作为一个店铺的品牌重新展现,老班长的精神作风也将得到大力传承。

---李晶晶根据李长华回忆原稿整理

   二O一五年九月


浏览:1139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qiheL
    qiheL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