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县回民抗日游击队长魏立久(二、曲折探索)

梁邱春秋 发表于2017-02-27 17:04:21
1924年,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与共产党实行了国共合作,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消息传来,20岁的魏宗唐从对现实的迷惘苦闷之中,思想豁然开朗,感到新鲜、惊奇和振奋。为了寻求真理,他便以做生意为名,摆脱了婶母、哥哥的阻拦,离家到了上海。在上海,他亲眼目睹了国共两党合作激动人心的形势。上海工人阶级和各界人民,掀起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使这个农村来的青年开阔了胸襟。由于朋友的介绍,他阅读了一些进步书刊,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启蒙教育。他满怀激情返回家乡后,积极宣传革命,支持和拥护农民协会的工作,表现出鲜明的进步倾向。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新军阀代替了旧军阀,残酷屠杀共产党人,血腥镇压工农。魏宗唐耳闻目睹国民党的残暴罪行,心情变得异常忧愤悲怆。

1929年夏,他再次去上海。在沪期间,他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国家与革命》、《共产主义“左派”幼稚病》等马列主义著作,还读了青年诗人殷夫的《在死神未到来之前》和《别了,哥哥》等著名的诗篇。这些马列著作和革命诗篇,对他由民主主义思想向共产主义思想转变,起到了转折作用。中国向何处去?他得出的结论是:用马列主义救中国,从此他坚信马列,矢志不移。尤其是殷夫的《别了,哥哥》这首诗,对他的影响更为深刻。诗人殷夫坚决表达不走哥哥指引的那条“有的是安逸、功业和名号”的路,而要向那条充满“危崖荆棘”、“死亡”、“白骨”的征途进军。殷夫他“不要荣誉,不要功建”,而“饥渴着的是永久的真理”,他要献身于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做一个给人间以光明”的共产主义战士。魏宗唐对这首诗反复阅读,爱不释手,越读越觉得此诗道出了自己的隐衷和志愿。

魏宗唐两次去上海,以及在地方上进行革命活动,引起了家庭对他的担心和不满。魏宗唐的大哥叫魏宗周,是“魏天泰”货店的老板,掌握着魏家的经济大权。他哥哥所向往的是个人名利富贵,什么国家、民族的兴亡好象与己无关。他们虽然是同胞兄弟,但志向各异。

魏宗唐忧国忧民,为探索救国真理几次离家出走,遭到大哥和婶母的劝阻、斥责,最后各持己见,关系紧张,不得不分道扬镳。作为小弟弟的魏宗唐,要是肯听从大哥的吩咐,不但

有安逸、优裕的生活享受,还会有飞黄腾达的路子,然而他却偏偏走了与大哥相反的路。

因此,魏家除了贤惠的妻子李氏同情支持他外,婶母、哥哥都把他视为魏家的叛逆、胡闹、不务正业,自讨苦吃。在最后一次他去上海前,其婶母唯恐日后家境破败,遭受连累,因而和宗唐分了家,单独生活。魏宗唐对婶母、哥哥做到仁至义尽的劝告,但终于无效。他只好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魏宗唐为了立志永久的坚信马列主义的真理,根据殷夫的“不要荣誉,不要功建”,而“饥渴着的是永久的真理”这句诗,他另起名字“魏立久”。后来的实践证明,这个名字也是他坚信马列主义真理的誓言。

1931年,日寇发动了“九一八”事变,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并集中大量兵力进行反共反人民的内战,使东北大好河山相继沦于敌手。以国家大局为重的魏立久,愤懑不已。

同年底,他第三次去上海。这时上海形势危急,日寇兵临淞沪,寻衅进逼,大有一触即发之势。有些好心的朋友,劝魏立久赶快离开这兵祸之地。但他坚定地表示:在国家遭到侵略的时刻,如只顾自身避难,能不愧死!我要尽上一个中国人的职责,要有所报效国家,就是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爱国将领蔡廷锴,率领19路军,不顾蒋介石的禁令和阻挠,厉兵秣马,严阵以待,决心誓死保卫上海。魏立久对蔡廷锴将军由衷的钦佩和敬仰,他决心投入到抗战中去。

1932年1月28日,“一二八”事变发生,淞沪抗战爆发了。日本侵略军向上海发动进攻,爱国将领蔡廷锴等,亲赴距敌只有四、五十米的前线,指挥抗战,大大激励和增强了上海广大军民的抗日决心。军民们纷纷表示:人在阵地在,誓死与淞沪共存亡!各守军在防地作战,杀得日寇血肉横飞,死伤枕藉。在激烈战斗的33个日日夜夜里,魏立久毅然决然地脱下长衫,先参加到史量才组织的维持会中去,昼夜奔走街头,维持秩序,供应军需;后又参加了宋庆龄、何香凝等支持组建的义勇军。他手持武器,勇敢地走上离敌人只有几十米远的第一线,配合十九路军进行了闸北、浏河等保卫战。他在与敌人拼杀的十几个昼夜里,从未把个人生死放在心上。他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宁愿为国牺牲,也不活着当亡国奴!由于蒋介石政府采取妥协退让政策,十九路军被迫撤出上海第一防线,魏立久也随部队退到嘉定第二防线。(武善爱整理) 


浏览:893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前行
    前行
  • 游居队队长
    游居队队长
  • 房~~舍得
    房~~舍得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