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南敌后的日子

言午 发表于2017-05-07 16:28:18

1947年春节过后,东北大地还是一片白茫茫的冰雪世界。一支约二百人的队伍,穿着奇装异服,用手拄着木棍支撑着枯瘦如柴的身体,迎着严寒,踏着坚硬的冰雪,迈着疲惫的脚步来到辽南军区后方驻地碧家屯。这是三十五团还保持建制的一部有生力量。他们在团长鞠文义同志的率领下,在敌后与围攻追逐之敌周旋四个月,历经千辛万苦,辗转跋涉,来到这里与主力会师,希望很快得到补充休整,继续为消灭敌人再战。

 十二师原三十五团是1945年12月由原胶东北海独立团三营和渡海前新成立的一营为基础组建的,渡海后从一、三营中抽调部分骨干组建第二营。三十五团组建前我在胶东北海独立团三营七连任连长。三营是一支经历多次战斗考验的部队,抗日战争大反攻时期,先后参加过攻克玩底、解放黄县、龙口和平度等战斗。时任三十五团团领导的有团长鞠文义、政委邓望林、副团长冯英及参谋长李景昌。成立三十五团时我调一营任营长,先后与教导员许圣亭及王前同志一起工作。同时任职的有二营代营长张克升和三营营长毕立山同志。三十五团组建后没有经过完整的训练,即开赴前线。在鞍山市郊构筑工事,设防保卫鞍山。敌攻占鞍山、本溪后,我团又受命在安奉线,南芬以北设防,一营在桥头、关门山一线占领阵地,保障师团主力休整。当时正是国共两党和谈时期,一营在阵地上与敌直接对峙达半年之久,并利用战斗间隙进行补充整顿。

1946年10月中旬,国民党大举向我南满进犯。一营在正面沿安奉线,节节阻击敌人,掩护主力部队机动和后方机关转移。战斗中有数十人伤亡,一连连长芦大本和担任最后掩护任务的三班大部分战士伤亡,没有撤回的被敌杀害。

新开岭战斗开始,三十五团又受命在石城一线阻敌增援,保障主力围歼敌二十五师。歼敌二十五师后,我军主力北上。三十五团奉命留在宽甸、凤城地区,在敌后牵制敌人,配合正面作战。不久情况有了变化,师部命团主力向通化方向开进,与主力会合,留一个营继续在敌后坚持斗争。鞠团长考虑到当时敌后斗争的艰巨性,决定亲自率领一营和九二炮连留在敌后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并分工政委邓望林、副团长冯英率机关及二、三营与主力会合。三十五团的主力部队在与大部队会合途中,团领导急于靠近主力、思想麻痹,组织不严,仓促行进,在桓仁境内遇敌突袭,部队没有展开,遭到重创,伤亡严重,建制被打乱。人员有的失散,有的被俘,返回的部分干部战士被编入三十六团,三十五团这个番号就这样注销了。

在敌人后方坚持斗争,对我们这些抗日的老战士来讲不是什么新问题,八年抗战就是在敌人后方发展壮大起来取得最后胜利的。但是,要在日寇统治几十年的东北坚持敌后斗争,就有许多新情况。依靠群众是坚持斗争的基础,当时群众对我军还处于怀疑观望态度,缺乏应有的认识。地方政权也没有健全起来,群众把国民党看成是正统军队,这样就有利于国民党军队在占领区和反动地方势力勾结,扶植伪满人员、土匪、警察组建地方武装,在村镇建立保甲制,设置通讯情报网。从而给我们的行动带来很多困难。

东北山林虽多,但交通发达,公路似网,铁路纵横其中,便于广泛机动。我军后方被敌占领,缺乏补给来源,也无可靠的休整地区。抗战结束后部队来到东北,武器装备都有改进,干部战士都怀着胜利者的心情,缺乏继续坚持敌后斗争的思想准备。特别是要在摄氏零下30度左右的严寒季节,与具有快速机动能力的国民党优势兵力周旋谈何容易!在这种情况下,团长鞠文义同志决定亲自率领我们一营留在敌后坚持斗争,他不惧艰险勇挑重担,不愧是一个忠于党的好党员。

    部队如何在敌人后方开展工作,鞠团长首先想到的是稳定部队情绪,做好骨干的思想工作,树立对敌斗争的信心。坚持敌后斗争的任务传达后,干部战士普遍反映,我们三十五团为什么老担任打消耗战的任务。和谈期间大部队进行休整,而我们在阵地上修工事、抗袭击,与敌军直接对峙;主力部队围歼敌人时,我们则打增援;现在主力在正面作战,又要我们在敌后孤军作战。鞠团长听到这些反映后,便用自己的经历和体会去教育大家。他说我从参加革命那天开始,就在敌战区往返,为我军送情报、运物资、扩兵员,从来没有想到个人安危。他鼓励大家要正确对待得失;咱们三十五团能够连续担任阻击敌人的任务,顺利保障机关安全转移,支援主力打胜仗,应该说是光荣的。正是上级领导对我们的充分了解和信赖,才把这次独立作战的重大任务交给我们,把你们留在敌后坚持斗争,是对一营最大的信任。听了团长的讲话,大家受到极大的鼓励。战士们纷纷表示,有这样的好领导,环境再艰苦任务再艰巨,我们也有信心完成任务。

在鞠团长的指挥下,一营经过连续阻击敌人,各连都有人员伤亡和大量的弹药消耗,急需补充休整。这时敌人正集中兵力与我主力在正面作战,后方尚未巩固,气候也不太冷,正是积极行动、配合正面作战的好时机。鞠团长考虑到当时兵员减少、过度疲劳、弹药不能及时补充等现实情况,认为部队不宜集中兵力去攻克据点或与敌主力作战。他要求我们抓住这个有利时机,积极配合主力部队,发动群众打击敌人游杂武装,特别要打群众最痛恨之敌,争取更多的群众理解和支持。寻机伏击敌运输车队,炸桥毁路,打乱敌交通运输。二连与工作队发动群众的同时,袭击阎家油房,打击保安队,摧毁数个地主武装。一、三连分别在边沟、毛旬子破坏桥梁及敌哨所十余处。经几次设伏,载获敌运输车两辆,俘敌百余人,收获虽然不大但牵制了敌人,部队也有少许的补充。王前教导员将缴获的美式大衣、航空帽分给鞠团长和我各一份。这些战利品伴随着我们度过了寒冬,坚持到敌后斗争的胜利。

12月上旬,正当我们准备向安奉线以西的帽盔山地区转移,继续寻机打击敌人时,又出现了新的情况。原安东军区沙星蓝副司员在撤离安奉线时患了重病,上级指示由我部护送,一起转战辽南,去大连治病。沙副司令病情严重,途中只能用担架抬着在高山丛林中行进。加之气候恶劣、敌情复杂。如按原计划南行,不仅部队容易拖垮,沙副司令的病也得不到治疗。为保障沙副司令的安全和他的病及时得到治疗,并减轻部队行动困难。鞠团长劝说沙取捷径从鸭绿江南岸先进入朝鲜境内,再通过关系转向大连。路线确定后,我们全营官兵在鞠团长亲自率领下,经过数天的露宿夜行,穿过龙爪沟、太平哨等敌军封锁线,将沙副司令安全护送到鸭绿江边。护送途中我营付出数十人的伤亡。完成任务后我们继续向辽南前进。

12月中旬敌军正面作战受挫,将十四师、二师一部分回师丹东、凤城和宽甸地区,控制沿线要点,利用乡镇保甲长密设情报通讯网,昼夜对我监控,围攻我们这支小部队。这时气温下降、大雪封山、河流封冻。面对恶劣的气候,如何继续坚持和敌人周旋,这是考验指挥员的关键时刻。鞠团长经过冷静思考,认为当前主要是缩小目标,保存有生力量。决定统一布署,分散行动。他告诫我们,在部队行动前,指挥员每一个小小的漏洞都会使部队遭受不必要的牺牲。为及时掌握敌人的动向,他指示团特派员王和荣同志专门负责组织对敌侦查和做群众工作。平时鞠团长望远镜随身带、地图和指北针不离手。他用的是一张十万分之一的日本旧地图,他看图很熟练,用手指或拳头一比划就能准确测出距离。每到一地总是先朝受敌方向派出侦查警戒,向群众调查民情,察看和熟悉周围地形,制定遇敌袭击时的抵抗转移方案。因此在遭遇敌人几次袭击时,部队没有发生过惊惶失措和无组织抗击的教训。

为避开白天敌人的封锁,我们通常要在夜晚行几十里路。为争取部队在新的宿营地吃上饭、睡好觉,鞠团长要求部队行军不留痕迹,宿营要隐蔽,选择新的宿营地,尽量避开大的村镇,选在偏僻的村庄或独户。在与敌周旋期间,我们常把一个连放在一个偏僻的独户院落里宿营。屋里睡不下,战士们就在院子的草堆里相互依偎着休息,这样有利封锁消息。战士们吃的是大锅煮玉米,如果住户粮少,就得挨饿,到天黑再想办法。因敌人消息灵通,能快速行动,有时我们夜行军几十里到达目的地,还没有吃上饭就发现敌情。部队立刻在警戒分队掩护下,转移到山林地隐蔽。为了摆脱敌人,我们经常要忍受十多个小时的严寒和饥饿,期待太阳落山,下山寻找住处和食粮。长时间在冰雪中隐蔽,战士们有的脚冻僵了不能继续前进,有的饿得掉进雪坑里再也爬不出来,战士们常常含着眼泪,用白雪掩埋那些倒下去永远也站不起来的战友们。

部队行进到安奉线西侧的帽盔山地区,在冰天雪地的羊肠小道中翻山越岭,机炮连的马匹难以行进,有的连人带马滚下山崖,在高山峡谷中有时要从雪坑里把战友挖出来。一次行军转移中,正是夜深伏晓前夕,突然发现敌情,在没有弄清敌人情况下,部队原地停留一小时,结果几十人被冻伤,大部分就地疏散。严寒、伤亡、疲劳使部队员额大减,马匹伤残、枪支无人背、重机枪、九二步兵炮无人抬。这时全营从五百多人减少到不足二百人。

要保存力量走出困境,必须轻装前进。鞠团长决定把剩余的马匹就地疏散,掩埋多余的武器,保留连的建制,缩减排班,把保留下来三四十人的连编成两个排。这些措施有利我们隐蔽行动,突破敌人围攻,摆脱敌人追击,最终保存有生力量。

在困难的时刻,鞠团长亲自率领我们一营深入敌后,不仅为我们提出行动方案和具体要求,还与干部战士同甘苦、共患难,不惧严寒、不畏艰险,带领我们走出困境。他的实际行动,给我们带来的是勇气和力量。

一次部队的夜间行动,要经过瑷河向安奉线西侧进行转移。据估测河宽约十余米、水深一米。河水刚封冻,冰层较薄。我和王前教导员考虑到,河对岸的情况不了解,过河后无可靠的休息地。我们决定在警戒分队的掩护下,全营人员脱掉棉裤,立即涉水渡河。用涉水过河的暂时寒冷换取上岸后的干衣保暖,以保证部队过河后能快速地应付新情况。命令下达后,有的干部战士动作迟缓,不愿脱衣。为摆脱敌人,争取时间,鞠团长不顾警卫人员要他骑马渡河的劝阻,迅速脱下裤子,带头踏破薄冰,淌过刺骨的河水。在他的带领下,全营很快的完成了渡河任务。上岸后,鞠团长不顾腿上被冰块划破的流血伤口,穿好衣服后还为冻僵的战士挡风穿衣。

在最艰难时刻,各连都在群众的帮助下买到些猪、狗皮、制成土乌拉穿在脚上。机枪连的战士也把被敌伤残的马皮剥下割成小块,里面填上玉米叶,用绳捆绑在脚上。鞠团长看到土制鞋,风趣地对干部们说,这是东北人民的一大宝,他们穿上去挖人参、找貂皮,现在我们遇到的困难,就像爬山快到顶了,我们大家一起穿上它度过严寒,翻过重山,突破敌人封锁,迎接未来的大反攻。一连指导员严鹏举,三连指导员王心芝都表示,全国解放后要告诉亲友们,是东北又轻又暖的土乌拉保住了我的双脚,才能看到今天的新中国。遗憾的是这两位指导员在夏秋攻势中英勇牺牲,没有看见东北和全国的解放。

鞠团长怀着坚强的理想信念和必胜的信心,率领我们与师主力会合后,不久即调任三十四团团长,后因战斗负伤转任二十八团团长。来到后方的干部战士虽然身体消瘦,衣服破烂,失去军人形象,但他们都是经过长期与天斗、与敌斗的严竣考验,具有不屈不挠的斗志,是无数革命战友流血牺牲的代价保留下来的骨干力量。

我们在师首长的直接关怀下,体力很快得到恢复,人员装备得到补充,经过短时间休整和补充又发展成为齐装满员的营队。在师首长直接指挥下,参加夏季攻势,配合兄弟部队攻克岫岩、凤城、本溪等城市。攻克本溪后,一营受命编入三十六团一营建制。我在貂皮屯反击战中负伤离开一营。部队在江海团长的率领下,继续参加秋、冬攻势,塔山阻击战中,三十六团荣获白台山英雄团的称号,一营在团的领导下也作出了应有的贡献。鞠团长当时所率领的二十八团也荣获塔山守备英雄团的称号,从一营短暂的发展史和历来肩负的重任,不仅对鞠团长的指挥才能作出了公正的评价,也为他因失去三十五团这个番号留下的遗憾给予了很大的安慰。

这段艰苦岁月已过去50多年了,忆起老团长带领我们一营在寒风冰雪中爬山涉水、在饥无粮、住无房、风餐霜营的那些日日夜夜,如今还历历在目。鞠团长服从大局、勇挑重担,言谨意坚,沉着应战,忠厚淳朴的求实精神,更加深我们对他的怀念。他的高尚品德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保持好晚节,堂堂正正的做人。

( 许和回忆录选)


浏览:2341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