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闫四维与云南政法高等专科学校(文/庆江)

闫庆江 发表于2017-06-15 23:28:33

云南政法高等专科学校,是敬爱的父亲革命征程的最后一站。在这里,父亲殚精竭虑以建成我省第一所政法高等学府,并培养出首届毕业生的成绩而离休告退。在建校12周年前夕,身为长子和校友,提笔记载父亲的一些小事,以表达对父亲的深切悼念和对母校的眷恋之情。父亲早年在新四军华东建大任辅导员时,就深切体会到培养有觉悟有文化的专门人才对革命所具有的份量。

1983年省里决定创办法专后,正在省司法厅任职的父亲便主动请命了,本来父亲才从个旧调回昆明与家人团聚不久,可是,他又一次放弃了较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毅然选择了筹建学校的工作岗位。对于父亲的选择,我们是理解的。父亲一生有过多次选择,而每一次他都是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早在1954年,中共西南局公安部撤销时,本来组织已决定选调父亲到中央公安部,但为了边疆的建设,父亲自愿报名,带着全家来到了当时条件比较艰苦的个旧市,在离市区几十公里处的黄茅山,身先士卒,艰苦奋斗,建成了锡都第一个新型选矿厂。此时,在仅有三年即将离休的岁月,他再一次做出正确的选择。

1983年10月13日,父亲带着年近八旬已经患绝症的奶奶,住到了当时还比较荒凉的学校,开始了艰苦的创业阶段。那时,父亲和教职员工栽花种树,绿化校园。

他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姿态,扫厕所,拖地板。时至今日,人们还记得在当年岁末那罕见的大雪中,父亲扫雪清路的情景。教师是办学的根本。

父亲想办法从全省各地选调师资,陆续调集了一批德才兼备的教师,父亲尊重知识爱护人才,特别对那些被错化为右派历经沧桑的老教师更是关怀备至,用自己的心去温暖他们,政治上,他关心他们的进步,注意解决老知识分子入党困难的问题。父亲曾非常动情地对我说过一些老教授要求入党三十年未能如愿的事例。他说:“我们绝不能伤害知识分子对党的这颗忠心!”父亲注意发挥老教师的作用,并积极想办法,为他们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青年教师提供各种便利条件。他常说教师最大的心愿就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我的职责就是为他们创造条件。生活上,父亲关心教师的疾苦,为他们解决两地分居、子女就业等实际问题。记得一位老教师再婚,父亲亲自登门祝贺,并帮助解决其妻农转非和工作安排等问题,一位青年教师从地州调到学校后,因用车不方便一直未能搬家,父亲知道后,马上让有关部门解决派车问题。学校初创,生活较为艰苦,父亲经常是两个馒头咸菜下饭。

1985年,学校一幢较好的教师宿舍楼落成,父亲曾明确表态,校领导一个不要房,让教授们先住进去。第一批新生进校后,父亲深入到课堂、饭堂和宿舍中,与同学们交朋友,了解他们的思想,倾听他们的要求,关心他们的成长。在“民意测验”的基础上,父亲与校党委委员们一起分析学生的思想动态,采取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解决“信仰危机”。父亲组织教师研究学生心理,根据学生特点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父亲关心学生,对生病和生活困难的同学问寒问暖,端水送饭。

父亲经常说:“培养合格的政法干部是学校的根本目的。对青年学生要严格要求,关心爱护,他们是政法工作的接班人,是国家的未来。”父亲任人唯贤,广泛团结全校师生员工,他不计个人恩怨,只要德才兼备,他就委以重任,哪怕是反对过自己的人也从不例外。

为了工作,他无暇顾及自己和当时已经进入食道癌晚期的奶奶,看着父亲整日忙累的工作,吃不好睡不安,每天还大把大把地吃药,奶奶心疼得直掉泪,她强撑着已经不能进食的病体,扶着墙一步一步挪到厨房给父亲烧汤……

奶奶去世后,父亲看着墙上奶奶留下的一个个手印,抚墙痛哭,不能自己。父亲是个孝子,但为革命从小就离开父母。回想起奶奶艰辛多难为儿担惊受怕的一生,父亲流着泪说:“娘啊,儿是忠孝难两全啊!”

父亲去世后,通过整理他留下来的工作笔记,我们看到父亲工作的一个个侧面——他忧虑着青年学生中轻视工农轻视劳动的倾向,他牵挂着还住在临时活动房中的军转干部,他批评自己工作不够深入,告诫自己不能陷在文山会海中,他要求自己不只满足于忙忙碌碌,辛辛苦苦,要抓大事,抓实事。

1986年秋,母校的第一批学生毕业了,父亲无比欣慰地向组织递交了离休申请,父亲写道:从14岁参加革命至今已经47年,现在政通人和,国家需要大量的法律人才,我是学校校长兼党委书记,退下来就能让出两个位子,使学校早日实现领导班子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有利于学校的发展,有利于党的事业和国家法制建设。

父亲就是在这样的思想支配下,由衷地、坚决地离休下岗位,为了不给学校增加负担,父亲提出“三不要”:一不要学校的房子,二不要学校的车子,三不要学校的票子,他把关系转到了省司法厅。

离休后的父亲仍然关心学校建设和发展,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学校的困难,支持学校的工作,每次学校有重大活动,父亲都乐意参加,从不考虑自己的身体状况。父亲还给一些老教师写信,鼓励他们努力工作,做出成绩。

有时看到一些好书还推荐给他们,在信中他写道:“我想当今活着的人,应怀念老一辈革命家,应怀念先烈们,怀念为坚持真理而死去的烈士,要让学生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用血和生命换来的,不要忘记烈士艰苦创业的事迹和为革命不怕牺牲的精神。”

为了加强学校保卫部门建设,父亲甚至把两支伴随自己多年留作纪念的手枪,也送给了学校保卫科。父亲对学校始终具有一股强烈的割舍不断的感情,敬爱的父亲去世后,我多次到母校,每次都感到特别亲切,有太多的感触。望着绿树成荫的校园,我仿佛又看到父亲奔忙的身影,望着灯下夜读的学子,我仿佛又看到父亲欣慰的笑脸。母校是敬爱的父亲最后工作的地方,也是培育我成长的摇篮,我真诚地祝愿这块洒过父亲汗水的地方,永远生机勃勃,桃李芬芳!

image002.jpg

建校初期的父亲   (1983年)

浏览:1019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