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回忆录:家庭出身和家族

zhaofl123 发表于2017-07-16 19:12:00

   一、我 的 家 和 我 的 家 族

    我于公元1932年元月31日(农历辛未年12月24日)来到人间,出生地是“孔孟之乡”——曲阜市息陬乡中元疃村(赵家寨)一个世世代代面靠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家庭。祖父母去世早,父亲兄弟六人分居生活。家有父亲、母亲、哥哥、姐姐、弟弟。哥哥长我七岁,姐长我三岁,弟弟小我四岁。

    父亲讳德修,生于光绪27年(公元1901年)4月13日,卒于1990年3月20日丑时,享年90岁。

    母亲姓倪,生于光绪31年12月23日(己巳年),卒于1993年12月4日寅时,享年89岁。

    父亲兄弟六人,排行第五。大伯讳德荣、二伯得立、三伯得胜、四伯得怀、八叔(与二祖父家兄弟二人一起排行)得茂。二祖父家的伯父讳德兴、叔父得品。

    我记事时,家有院落一处,草房三间(西屋),土地九市亩。家口多,土地少,生活越来越拮据。由于祖母住在邹县西南乡圈里村(现属微山县鲁桥镇),父母于1937年秋后,将老家土地卖掉,在圈里村买了19亩地(圈里村靠近微山湖,地势低洼,当时那里又地广人稀,土地相对便宜,因此,9亩地换成了19亩)、租赁房子三间,全家搬到了圈里村居住。这时我已六岁。父亲除种地外,农闲时还贩卖些青菜、鱼虾赚几个钱,家庭生活比在老家好多了。一年能吃半年细粮,有时还能吃上些肉鱼。但好景不长,随着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深入,“日伪政权”的苛捐杂税、劳役增多,再加上父母多病,年年入不抵出,年年都得卖地,生活水平不断下降,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艰难生活。这种生活一直延续到1944年春天,家乡解放才得以改善。

    父亲少年时读“私塾”多年,“四书”、“五经”都学过,通古达今的道理知之甚多。父亲是属于有知识的农民,有明确的处世哲学。

    其一是信天命,老人常讲:“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老人一生凭智慧和力气谋生,不贪非分之财。大约在1939年冬天的一个早晨,父亲到井台挑水,遇见两个国民党军队的逃兵,他们对父亲讲:“老乡,咱们换换衣服,给你两块钢洋(银元)。”父亲没有理他们。当时,父亲穿的是破旧棉大衣和棉袄棉裤,他们穿的都是新军装,以衣换衣就很合算,别说再给两块钢洋了。

    其二是“忠厚传家”。旧社会每个家庭都有一个“堂号”,老人给自己家起的“堂号”叫“忠厚堂”。老人常讲:“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老人一生待人宽厚、与人为善。只要我家能拿出来,亲戚、本族、邻居来借、来要都尽力支持。我小时候,麦子收到家,舅舅家、大姨家几乎每年都来要,父亲从不吝啬。老家本族的人来圈里村做买卖,吃住都在我家,父母总是热情款待。大伯、三伯家生活有困难,知道后,主动送粮送面。

    其三是和睦乡邻。老人一生中从不做争强好胜的事,遇事退让三分,从不和人发生纠纷。

    其四是教子读书,学礼、学艺,学礼以立身养性;学艺以谋生。父亲对子女从不打骂,总是以好言相劝,或以讲历史故事开导。父亲对旧社会官场黑暗相当了解,多次讲:“你们长大了学点手艺谋生,不要做官。有一次老人家给道白了《铡美案》中包拯的一段唱词:“给你纹银三百两,拿回家中度荒年。把你的儿子送到南学把书念,可,只念书呀,别做官!像你丈夫把高官坐,弄的你居家不团圆!”父亲一生辛勤劳动,农忙种地,农闲拾柴拾粪,从不偷闲。虽然两个儿子在外工作,都有官位,从不以子为贵,一生过着平民百姓生活。

    母亲是微山县鲁桥镇仲栈村人,外祖父是位中医先生。好善乐施,远近闻名,人都尊称倪三爷。母亲一生勤劳,主持家务,操吃操穿,抚养子孙尽心尽力,尤其继承了外祖父的美德,一生好善乐施,助人为乐。

    哥哥讳元轩,生于1924年,卒于1978年2月,享年55岁。哥哥八岁开始读书,17岁辍学,读了九年“私塾”,辍学后,遵照父亲的心意,到济宁城里跟着资本家当店员(资本家是本村地主杨怀坡)。在学徒期间,跟共产党的地下工作人员建立了关系,并于1941年冬天去单县革命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1944年春本地解放,任本地抗日政府马坡区民政助理员,不久调八路军凫山县独立营任供给股长。1946年以后,转任副连长、连长、团副参谋长、参谋长。1951年转为空军,先任预科主任,后任师参谋长、副师长、空一军后勤部副部长等职。授予过中校军衔。哥哥性格开朗、健谈,乐于助人。在军队工作了38年,立功多次,被授予过独立勋章、解放勋章数枚。

    嫂嫂程尚梅,1925年生人,1998年元月去世,享年74岁。嫂嫂1941年春天和哥哥结婚,1944年本地解放后,积极参加救亡运动,是本村妇女救国会会长之一,并于1944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脱离农村生产,参加革命工作。曾在浙江省衢州市妇女联合会工作,后因随军调动,工作极不稳定,始终没得到提升。

    姐姐名冬哥,1929年冬天生人,1940年秋天因病去世。当时农村缺医少药,一般家庭的大人、孩子生病都不治疗,待病情加重再治就晚了。失去唯一的姐姐,我非常悲痛,只要想起来,心中就难过。

    弟弟元志,1935年6月生人,1948年第二次解放后,上了几年小学。1956年开始学医,在本村保健站当医生直到现在。弟妻姓张,本村人,1937年生人,1990年8月去世,享年54岁。

    我于1955年4月结婚,夫人王志贞1938年1月2日(农历丁丑年12月1日)生人。岳父讳成伦,济宁市人,城市贫民;岳母姓孙,济宁市孙状元的后裔。

    我的祖籍是山东省曲阜市老城三皇庙街。据父辈们讲:三百多年前,我们的家族在曲阜是名门望族。据山东省曲阜市息陬乡中元疃村赵氏支派碑文记载,宋朝开国宰相赵普是我族先祖。赵普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名言。明朝中期,赵氏家族出了四个翰林,十四个秀才。大约在明朝嘉靖35年前后(公元1556年)因修建曲阜新城,要赵氏迁坟。迁坟是家族的大忌,因此,抗拒不迁。官司打到北京,受奸相严嵩的迫害而败诉。坟墓被平,至此败落。老祖于崇祯七年(公元1633年)搬迁到曲阜城东二十里之遥的元疃村居住(那时侯该村隶属于邹县)。从老祖东迁到我们这一代,已经历了十世。元字辈以前的九代人,没有人经商、没有人出仕,世世务农,过着与世无争的农民生活。因老祖宗是仕宦之家,书香门第,虽然家境败落,但读书、守礼、向善仍是家族的美德。代代都有读书人,只是不求读书坐官罢了。

    曾祖讳仲秋,字雨亭,生于道光21年(1841年)11月12日寅时,卒于光绪33年(1906年)9月9日申时,享年65岁。

    曾祖母任氏,生于道光18年(1838年)8月26日辰时,卒于光绪19年(1893年)4月11日戌时,享年55岁。

    曾祖有智慧且勤劳,原来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经他苦心经营,土地增至78亩,牲畜农具俱全,人口也多,自耕自种。

    曾祖兄弟二人,曾祖为长。二曾祖讳仲田。曾祖出继二支。

    祖父讳云敬,字礼卿,生于清同治5年(1866年)11月20日卯时,卒于1922年11月20日酉时,享年56岁。

    祖母孔氏,生于1868年5月5日子时,卒于1939年8月6日,享年71岁。

    祖母是孔子后裔,为人宽厚,贤惠。曾祖过世后,祖父兄弟二人未分家,互尊互爱和睦相处了八年之久,是世上少见的和睦家庭。后因家口太多(20多口人),生活不便才分家。家庭团结的关键是祖母人品好,在处理家务时不计较私利,其人品至今被二祖家颂扬。

    祖父是读书人,一生不营家务,曾祖过世后二祖主持家务,分居后,祖母主持家务。祖父中年患了一种皮肤麻痹症,久治不愈,被病魔折磨了大半生。大约在1914年前后,家中拿出一部分钱叫祖父去邹县城里找医生治病。祖父对治好病信心不足,他到邹县未治病,却绕道邹县西南乡圈里村探亲。圈里村冯家是我从姑奶奶家。圈里村是邹县西南部边界,地处济宁州之南,“南四湖”东岸,大运河之畔,地广人稀,是鱼米之乡。冯家劝祖父将所带的钱留下,买些土地,收获后对家中是一种补充。祖父采纳了亲戚的意见,把钱留下买了40多亩地。祖父母、三伯、四伯、父亲和叔叔也就搬到圈里村居住。祖父不堪疾病折磨,于1922年11月20日(农历10月初一)自尽身亡。

    祖父过世后三年,即1925年,经三伯提议,在祖母主持下,父亲兄弟六人分家。四伯未娶妻室,仍与祖母一起生活。父亲分得的是老家的房产,只好离开祖母返回老家居住。

    二祖父讳云恭。二祖父母育有两男四女。伯父讳得兴,叔父讳德品。

    祖父还有叔伯兄弟三人,讳云让、云谦、云平。


谁在收藏
浏览:2157次

评论回复
  • qq123112888

    2019-04-12 17:19:54 qq123112888

    您好,我是中元疃村的,看了您的文章您是元字辈的,我是井字辈,我应该称呼您爷爷,16年赵普族立碑您来过吗

最新来访
  • 激流勇退
    激流勇退
  • 东汶之畔
    东汶之畔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