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杨松巧,出生在山西省壶关县晋庄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小家里很穷。1943年遭遇灾荒,家里没有吃的,走家串户15岁就出门去讨饭。是壶关县东河南村一户姓赖的人家收留了她,在那里渡过了3年最困难的灾荒年。1946年12月,母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了壶关县晋庄十里村的民政委员、妇女队长,负责组织妇女做军鞋、送公粮支援前线。1948年脱产在壶关县三区任妇女干部,1949年南下。1951年3月福建省顺昌县一区任妇女干部、三区妇女主席,1953年任顺昌县妇联宣传委员、粮食局人事股长、教导员副局长,1982年离休。
说起南下,母亲讲述了她的经历。
那是在1949年7月,母亲和壶关县另外五名女干部一起南下,先到河北省武安县培训,学习了一个多月。当时,南下干部是边行军边打仗,上级领导考虑到女同志不方便,怕她们身体吃不消,安排她们六位女干部,返回长治党校学习。根据工作需要,有的同志返回了自己的工作岗位。母亲从小家里穷,不识字、文盲。当时又怀有身孕,就留在长治党校学习文化知识。1950年上级领导再次选调女干部南下,母亲在生完孩子不足百天的情况下又一次积极报名。走到太原时,她又因突发疾病而不能走了。就这样,又一次与南下擦肩而过。之后,她返回壶关县晋庄村工作。直到1951年3月,她和壶关县五位女干部才南下到了福建顺昌。
母亲对革命的执著精神,令我们感动不已。每当我们问起母亲:“您当时远离家乡亲人,是什么精神支持您一次又一次不放弃南下”。她饱含深情地说:“我心中当时只有一个念想,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就是要永远跟着共产党走,跟党走准没错”。多么淳朴的语言,道出了太行儿女对参加革命的坚定决心!
说到“灾荒年”,母亲语重心长地说:“1943年,要不是你赖爷爷家收留我,我早就饿死了,大恩大德永生难忘,日后你们要永远记住”。母亲是个知恩图报的人,永远都不会忘记在最困难时候帮助过她的人。作为儿女的我们也将把这份特殊的亲情延续下去。
母亲平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的一切都是党给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就是一名老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在生活中,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诺言。
八十三载的风雨,承载了母亲的辛酸和泪水……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母亲,坐在轮椅上还常常给孙子、重孙子讲述自己曾经的苦难,讲述她南下的故事。她们当年从我们脚下这块热土走出,将毕生献给了八闽大地,不少人已长眠他乡,健在者也垂垂老矣,太行山、武夷山成了她们永远的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