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女生中队进军西南漫记

Admin 发表于2015-05-13 17:16:25
   
    1949年夏,南京、上海解放后,党中央、毛主席部署二野刘邓大军挥师进军大西南。7月17日,中共中央决定建立西南局,邓小平为第一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也在此时筹组成立了。西南服务团的第六支队是公安支队,约1200多人。由刘秉琳、李俊成分任正副支队长,赵苍璧、段大明任正副政委。支队的任务是,准备接管重庆时建立新区的公安干部队伍。支队下设有若干大队,还有一个女生中队,番号为五中队。六支队当时驻地在南京成贤街附近的国民党政府农林部旧址。
  抓紧行前准备   队员意气风发
  我是1949年8月中旬调到公安支队的,先在六支队研究室,9月9日分配到五中队三分队当分队长。虽然在1948年冬和1949年春渡江前,我有过一些行军的实践,但是路途短,又不承担领导责任。这次接受任务,既感到光荣,又有点诚惶诚恐,决心在干中学习,努力完成任务。
  我到五中队时队员已基本到齐了,共100人左右,多是南京市公安学校的学员。年龄最大的二十二三岁,最小的十四五岁。中队下设三个分队,九个班。中队指导员曹春兰,中队长是我姐姐潘嘉镇。她俩都是抗战时期参加革命的干部。分队长都是经历过渡江战役的,多数是二野接管南京时,在市公安局工作的干部。中队设有党支部,我是支委之一。
  出发前,女生中队进行了紧张的行前准备。考虑到队员多数原是江南水乡和大城市的青年学生,有的还是“娇小姐”,只经过公安学校几个月的培训,即穿上戎装,很快就要跋山涉水长途西征,远离家乡,远离亲人,不但思想上问题很多,行军中的实际困难也不少。因此,一方面,深入进行形势教育,讲解进军西南的重大意义,还阐明新区政策及队伍纪律。特别是反复进行思想动员和吃苦耐劳的教育。我记得一次在鸡鸣寺山麓的大草坪上,全支队人员听段大名副政委和李俊成副支队长的报告。段大明,原是南京市公安局人事处处长、市公安学校副校长,据说他是抬轿子的苦出身。他的报告生动风趣,释疑解惑,对大家的思想很开窍。李俊成,原是南京市公安局办公室副主任,在市局工作时,我就坐在他对面办公,听说他是大学生出身,曾任二野的师长,淮海战役中策反国民党军队将领投诚有功。他的报告强调了进军西南的重要性、艰巨性,还针对有些干部轻视本身工作,认为行军只是走走路,到了即算了的临时观点,指出“人也要死的,人也是临时的”,要求各级干部积极主动认真对待每一阶段每一项应做的事情。这一点,当时颇有警示作用。在中队,思想工作也做得很细,对个别不愿去西南的,反复说服。一分队分队长李俊卿就曾为解除一个队员的动摇情绪,深入到她家中,对她和其家长进行劝说,晓以大义,使她坚定了西进的步伐。另一方面,抓紧实战准备,讲解行军的生活常识,教会怎样规范地打背包,打绑腿,动员轻装精简携带物。每天坚持出操,练跑步,增强体质,还多次进行行军的模拟演练。平日大唱革命歌曲,鼓舞斗志,活跃部队。在装备上,除军用水壶、布袜、力士鞋、皮带等以外,每人发给一块1.2米长的单幅油布,既可打背包挡雨,又可供晚上垫着睡觉。每人还发给一个长条米袋。
  当时队员们情绪很高,决心很大,纷纷表示在行军中接受党的考验。为了轻装,许多同志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母亲》、《大众哲学》、《家》等心爱的书籍,含着眼泪丢下了。有些队员,把女孩头剪成小分头,连头发也精简了。
  闷罐车抵汉转常德   徒步经岳阳跨汨罗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天安门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南京人民一片欢腾,敲锣打鼓,爆竹齐鸣。当日夜,五中队随支队从南京出发,渡江至浦口,登上了闷罐车。我们由津浦路至徐州,转轨陇海路到郑州。路上由于交通不太顺畅,火车走走停停。继而转轨京汉路赴汉口。途径河南驻马店时,已届中秋(10月6日),月色皎洁,印象颇深。抵汉口后,当晚住在一个大蛋粉厂车间的水泥楼板上。那时,该厂还未建好,四面无墙,只是一个钢筋水泥楼架。休息一天后,渡江至武汉,乘粤汉路车拟至长沙。因中途铁路尚未修复,队伍乘火车至湖南临湘西面的云溪镇,下来开始步行。走过洞庭湖畔的岳阳城,四天后跨过被国民党军队破坏得伤痕累累的汨罗江大桥。几天行军,对队伍的步行实力小试了锋芒。过汨罗江,又上火车,抵达长沙。
  行军真正开始后,个别队员思想浮动,被困难吓倒了。在汉口,就有一个女生不辞而别。到长沙,我们三分队又有一个开了小差。那是一个晚上,队伍刚下火车到驻地,发现D某不见了。立即四处查找,在车站附近拣到一顶她丢下的帽子,还带有热气。可是夜色茫茫,黑压压一片,始终未找到她。尽管队里出了两个开小差的,但这是大浪淘沙,大家的情绪都很稳定。
  到长沙后,队伍很快转赴常德。先是驻于距常德城60里的吴家湾。当时由于西南战役尚未打响,支队得以在这里进行了近半个月的休整、学习。从班至大队对前一阶段的行军做总结,评比先进,发展优秀分子入团入党。之后,即移驻常德城。我们是踏着整齐的步伐,在雄壮的歌声中迈进常德的。在那里,又学习了一周左右。鉴于下一步行军的任务十分艰巨,对队伍进行了整编,体弱、年幼的留下坐船,个别分队长、班长作了调整、充实,中队减员到80来人(以后路上又陆续有若干收容后坐船的)。每人发了雨伞;米袋装得满满的,准备解救路上断粮之急;在军用水壶中装上盐拌碎辣椒,这是路上吃不上菜时的下饭佳肴。
     崇山峻岭雨中行  湿衣泥靴堪艰辛
  10月23日,二野司令部发出进军川黔作战的命令。军队向前进,西南服务团也随后行动。11月8日,六支队从常德出发,开始向西南挺进。第一阶段路程,是从常德到沅陵西南的芦溪,走了8天。第二阶段是从芦溪到湘西的永绥,走了5天。第三阶段是从永绥至四川酉阳,中间曾经过一段川黔结合部的贵州松桃地界,又经过秀山,走了7天。第四阶段是从酉阳经黔江、彭水,到武隆东乌江畔的江口,走了10天。这四个阶段,全是双脚步行。每一阶段的终点,休整一天。
  从常德出来,山峦起伏,绵延不断,有的地方上山几十里,下山几十里。同云溪至汨罗走的路大不相同。而且时逢冬季多雨,地无三里平,又加天无三日晴。在第一阶段行程中,天公作难,8天中有6天下雨。每人背着20来斤重的背包、米袋等,还撑着伞,行走很艰难。第一天行进40里,以后逐渐增加到50里、60里、80-90里,最多的达120里。女生中队这些来自平原走柏油路的姑娘们,从来没有吃过这个苦,行进中,许多人脚又打了泡,一走一拐或扭伤了;遇到例假,每前进一步,都皮开肉绽,非常困难。加之,雨水侵衣湿漉漉,路滑泥泞易摔跤。同志们一不小心滑倒了,就爬起来再走。经常浑身外面泥,里面汗。有的同志连衣襟和裤裆都糊满了泥浆。当时,我们穿的是双层底的粗布袜子和军用力士鞋,鞋袜糊满了泥浆以后沉甸甸的,少说也有一二斤。说它是泥巴靴子,毫不夸张。这种泥靴,穿了一路,虽然沉可谁也离不开它。最让人铭心难忘的是,第二天早上,当从被窝里出来热热的伤脚,伸进那泥浆未干的鞋袜时,一阵寒冷与刺痛侵入肺腑,那种滋味,难以言表。但是,这些年青的女战士,为了神圣的革命事业,咬紧牙关,顽强上路,有的同志还笑呵呵地说:“这是一种特殊的享受”。
   脚比脸重要   青丝金不换
  每到宿营地,一件必要的大事就是找一个大木盆烫脚,挑脚上的泡。大家互相用头发丝穿脚上的水泡和血泡。还高兴地叫嚷着:“快帮我挑革命的血泡。”也有个别幸运儿,脚上只磨茧不打泡,就抱着脚说:“谢天谢地,谢谢我这争气的双脚”。
  挑泡是用头发丝把脚上泡里的液体引出又不弄得皮开肉露,以保证第二天的行军。当时在宿营地,不少打了泡的男队同志为了穿血泡,也常常来向我们要头发,他们风趣地说:“女生青丝金不换”,“女生队要组织女泡连了”。
  洗脚,是我们一天中最愉快的时候。因为当天的行军任务已经完成,大家围着大木盆,一面洗脚,消除疲劳,一面说说笑笑,谈谈逗乐的事。
  至于脸,这些女生,当初一个个好似“粉团花”,又白又红又嫩,经过一路行军,风吹雨打,满面征尘。但是在宿营地,有水就洗,洗,也是全班人以班里公用盆(兼菜盆)中的一点水,擦上一把。没有水,连这样简易的擦洗也免了,甚至几天不洗脸。因为,清晨起来,十分紧张,多用水,来不及给群众挑水。大家都不愿意为了一张脸而违反群众纪律。当然,也有例外,那是在行军取得阶段成果休息时,大家可以到江畔河边,洗涤一番。还有,每逢队伍进入城镇,特别是步入重庆市,要求整顿军容风纪,外表仪容,不能马虎。那又黑又脏又粗的脸和乱乱的头发,多少也要梳洗一番,以无损我军形象。
   团结友爱排忧难   穷山扎营鱼水情
  大部队在湘西、黔边、川东行进时,常常是茫茫山野,人烟稀少。没有营房,我们就在民房的屋檐下,猪圈旁、牛栏边铺草作床歇息。中途不能定时进餐,常强忍饥渴,但队里从无人叫苦。有一天清晨四时起床,同志们睡眼惺忪,勉强吃了一点饭就上路。中午因打前站的同志走岔了路,临时煮了点稀饭,每人半碗。到了傍晚,又饿又累,可原定的宿营地又被其他队号去了,只得继续向前走。天已黑了,队员们问向导还有多少路,答:还有两里。走了两里又问,还有两里。如此,走了十来个两里。那一天一共走了120里。到了宿营地,大家连饭都不想吃了,只想好好睡一觉。七班长李学信,个子矮小圆胖,像个“皮球”,她不顾饥饿疲劳,抢着为全班抱稻草铺地铺,稍不留神,“皮球”掉进了臭水沟,衣服全湿了,但她毫无怨言地就这样地入睡了。
  一路上,同志们发扬阶级友爱,互相帮助。不少同志抢着为体力不支的队友背背包,扛米袋。大部队急行军时,女同志要方便,又不能走远怕耽误时间,怎么办呢?雨伞撑开一挡,一两个人帮忙遮住过往人员的视线,就解决了问题。到了驻地,中队领导、年长的女同志,细心地为体弱的姐妹们下身的伤裂处擦洗、敷药。
  途中,出了病号,大家互相照顾。记得在常德城,大队即将行动时,三分队有一个队员程君病得很重,高烧不退。她当时单独躺在一间离中队较远的旧房子中,分队几个同志热情地护理着她。到了深夜,灯光昏暗,四周黑黝黝的,大家累得没有话了。只见程君闭着眼,满嘴胡话,同志们很着急。这时有人提出要解手,外面伸手不见五指,又刮着风下着雨,谁也没有挪腿。在场的八班长王淑华,这个曾经二野军大熏陶的女战士站出来说:“走,跟我走”。小姐妹不约而同地紧跟在她的背后,手拉手冲向黑暗。程君的病,经过多日通宵达旦的看护,终于得以好转。
  队伍行经湘西、黔边苗族地区时,得悉这里的群众生活非常贫困,而且在国民党统治下造成了很深的民族隔阂。同志们准备了一些针头、棉线,沿途分给少数民族同胞。同时,向他们宣讲人民解放军的性质、纪律,讲解一些党的政策。
  四川,想象中的“天府之国”,可是,一进川东,看到老百姓的生活是那么贫困,缺衣少吃,有的大姑娘都衣不遮羞,真是赤贫如洗。当时,我人民解放军急速西进,摧毁了国民党宋希濂兵团的白马山防线,敌军溃退时烧民房、毁桥梁,丢盔弃甲的情景犹到处可见。翻倒的汽车还在沟里冒烟,敌人的尸体仍躺在路边。一个现象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即敌人尸体都赤身裸体,一丝不挂,面向黄土背朝天。一次,大休息时,我在江边洗衣服,一个白花花的漂浮物映入眼帘,细看,也是一个赤条条光着身子的尸体。经了解,原来尸体上的衣裤都被老百姓扒下来拿回家遮体御寒了。我们闻知这种情况后,心情十分沉重,队里同志尽可能地脱下自己能拿出的衣服,送给当地的孩子、姑娘穿用。大家从里都祈盼这些贫苦农民早日挖断穷根,过上丰衣足食的美好日子。
  军民鱼水情。行进中,对群众的利益,决不侵犯。有一次,爬完了山,下到山坳的村落边,走过一片片橘子树林。树上金灿灿、黄澄澄的橘子挂满枝头。大家眼睛一亮,情绪顿增,无形中对它行了个注目礼。显然谁不想尝尝四川的甜橘,解解渴,消消馋。但是,没有一个人停步,而且,队伍立即响起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嘹亮歌声:“革命军人个个要牢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第一一切行动听指挥,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第二不拿群众一针线,群众对我拥护又喜欢......”。
   无限风光在顶峰   笑赢磨练在坚持
  从常德开始的行军,每天行进在蜿蜒的山路上,我们爬了无数的山。有高耸的山隐没在云海之中,俯视不知沟底有多深的;有一拐一拐十几个弯的;有坡度不大而漫长的;有险峻、陡峭的公路修筑在千仞山崖的腰际的。真是一座座山来一座座山,走不完的崎岖山路。但也有一种情形,即是在山中行,往往一眼看不到头,或者弯弯曲曲感到已走到尽头,此路不通。可是一转弯又出现一片生机焕发的青山绿水,真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诗情画意。使人心情豁然开朗,如同进入另一个境地。
  在我们徒步行军的第四阶段,我们翻了一座大山,在顶峰曾经欣赏到一幅瑰丽的奇景。那是在彭水附近,快到白马山时,有一座山,曲曲弯弯,上下六十里,有的同志叫它“雪山关”。从半山之后,路上结冰,一步一滑。山上白雪皑皑,银装素裹,树枝树干上的雨雪,结成了冰凌,树条、电线忽然变成一条条粗粗的冰棍,脚下的碎石都裹成像鸡蛋、鹅蛋一样,晶莹剔透,冰清玉洁。这里是那样的纯净,那样的博大,大家仿佛走进了一个神奇的冰雪世界。江南的女战士们都说,这是一生中首次看到的最奇特壮美的大自然景观,真是无限风光在顶峰。
  在行军中,姐妹们以“只能前进,不能后退”的信念,战胜自我,挑战极限,披荆斩棘,闯关过隘。三分队有一个十四岁的小姑娘李煜晨,天真可爱。在走出常德以后,过一条水流湍急的深沟时,由于水面一座拱形桥被国民党军队破坏了,桥上铺板已荡然无存,只剩下支撑的桥架。同志们依次上桥,慢慢地小心翼翼地跨着大步走过去。脚下的奔腾水波,清晰可见,谁要是稍不留神,就可能坠入水中。小李年幼不敢上桥。踌躇中,她突然发现可以尝试爬着前进,就干脆来个手脚并用爬了起来。两岸同志看到她在桥上爬行的惊恐神色,无不为她捏一把汗,但她竭尽全力,一心向前,安全到达彼岸,这时众人如释重负,都为她高兴。
  每天徒步行军,清晨出发时,大家精神抖擞,歌声不断,健步疾行。但到了中午,逐渐感到非常疲乏,似乎背包越来越重,步履缓慢,老想坐下歇息。嘴里虽叫不累,脑海里闪现出不想走、图安逸的念头。有一天午后,宣传队用石灰在公路上写了一条大标语:“钢铁是这样炼成的”。同志们看后,情绪受到很大鼓舞,浑身增添了力量,一股坚毅的韧劲油然而生。以后每遇类似情况,许多人都想到保尔,以顽强的意志,坚持不懈的精神,克服困难,一往无前。
  经过20多天的第一、二、三阶段徒步行军,队员的体质增强了,脚板磨结实了,也积累了一些行军经验,更重要的是革命意志更坚强了。到第四阶段,每天走上七八十里山路已不在话下,相当自如了。以至那一天走了90多里过所谓的“雪山关”,大家还有闲情雅兴浏览美景,品味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这一阶段,队伍里,从早到晚歌声嘹亮。“走,向着大西南走......”
    “向前,向前,向前!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脚踏着祖国的大地,
     背负着民族的希望,
     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同志们终于以坚忍不拔的精神走出了最艰苦的阶段。胜利的微笑,开心的微笑浮现脸颊。
  五中队七八十名步行的同志到达江口后,与先期到达的、因体弱年幼在常德和一路收容坐船的二三十名姐妹会师,上百人欢欢喜喜地于12月13日乘船前往涪陵。在涪陵转轮船于12月16日抵达重庆市。
  从1949年10月开始至12月中,西南服务团六支队五中队这支年轻的女兵队伍,行经苏、皖、豫、鄂、湘黔、川七省,三渡长江,一过洞庭,翻山越岭,经过约八千里路的小长征,终于英姿飒爽地到达目的地。队员立即分配到重庆市公安局和西南公安部,从事紧张的新区公安工作。
  西南服务团公安支队女生中队的行军历程,为时虽然不长,但给人生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意义是特殊的。弹指一挥间,五十多年过去了,当年风华正茂的年轻女战士,至今都成了年逾古稀的老妪。纵观女队战友,虽未听说谁身居高位,但是姐妹们都为作好人民的公安事业矢志不渝,默默无闻地在公安战线上奉献了青春,献出了终生。目前,同志们都已退离工作岗位,大家的心,永远向着党,与时俱进,迈步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浏览:2001次

评论回复
  • 夏秋

    2017-11-05 22:19:09 夏秋

    家母当年就在潘阿姨描述的队伍里。怀念前辈们!

最新来访
  • 漂流者
    漂流者
  • 山东东平
    山东东平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