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是一片红色的热土,也是一个盛产故事的地方。岁月流逝,山河永驻,70多年前,莱芜军民同仇敌忾、团结一致,与日本鬼子斗智斗勇。善良朴实的莱芜人民,不惧枪林弹雨,不怕流血牺牲,用生命保卫了家园。本文的主人公,就是千千万万个优秀儿女中的一员。他,就是辛庄镇后城子村的抗战英模卓继福。作为一名老革命,卓继福18岁就参加了抗日救国运动,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村支部组织委员、支部书记、省委秘密交通员。从1940年参加革命起,他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戎马一生,亲身见证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和新中国的发展步伐。
日寇压境当劳工
1922年2月,卓继福出生在辛庄镇后城子村西南角的一户农家。1938年初,日寇入侵莱芜,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提起鬼子,乡亲们比听到土匪还害怕。驻扎在莱芜城的鬼子,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到处抓劳工修公路、建据点、筑碉堡,让许多青壮年有家不敢回。一旦被抓去,就是挨饿做苦役,患病不能干活的不是枪杀就是活埋,手段残忍至极。
一个初秋的早晨,正在地里做农活的卓继福,突然听到异样的动静,抬头一看,大约有一个班的鬼子正呼呼啦啦地向他围了过来。他的谷子地是一条狭长的山沟,根本来不及逃跑。卓继福和另外一个村民被包围,被强行押解到一个据点,给鬼子军官运送行李和武器。卓继福回忆,日本鬼子根本不把中国人当人看。
在被迫做了几天劳工后,鬼子看他们几个人实在没有力气干活了,就把他们放回了家。
投身革命获新生
1938年7月,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的一部分官兵进驻后城子村打击日寇。
刚开始,村民都不知道这支部队是不是也和土匪、鬼子一个样,都不敢靠近。后来,大家看到新来的部队不打人不骂人,也不骚扰老百姓,见了大人孩子挺和善,经常帮村民们干活,都觉得这支部队好,慢慢地知道了这支部队是八路军,是穷人子弟组建的专门打鬼子的部队。于是,家家户户都腾出最好的房屋给八路军住。
那时候,卓继福家里还算富裕,房屋很大,又比较齐整。家里的长辈便把四支队的10余名官兵请到家里住。有一天,卓继福和二弟从地里干活回来,看到两个八路军战士正在大街上教村里的年轻人唱抗日歌曲,就凑了上去。一个战士看到他们过来,马上热情地招呼道:“小兄弟,和我们一起唱歌吧!”在一次次的歌唱中,卓继福与八路军战士越来越熟悉。
当时,后城子村四周都有日伪军,八路军只有一个连驻扎在村里,真是有胆量。卓继福后来才知道,这是八路军诱敌的手段。1940年1月的一个晚上,八路军调集兵力,趁着天黑,出其不意地消灭了辛庄、大官庄和天井峪的日伪军。
为了保卫家园、支援部队,村里组织青壮年成立了自卫团,卓继福被指定为自卫团团长。那段时间,村子里出现了从未有过的生气,人人斗志昂扬,到处听得到八路军教的抗战歌曲。此时,卓继福心里逐渐萌发了参加八路军的想法。
随着和八路军战士的交流,卓继福参军的愿望日益强烈。没想到,卓继福的父亲死活不答应:“你是家里的长子,你走了,家里的活谁干?”郁闷的卓继福跟村长吐露心声,村长沉思了一会儿说:“乡里正组织基干团,也是人民武装,你先参加基干团吧!”加入基干团后,由于上过学,又年轻力壮,卓继福被指定为骨干,配发了一支俗称“老铅弹”的老式步枪,带领一帮年轻人轮流站岗放哨、监视敌人动向。
日伪军出来扫荡的时候,卓继福就带领基干团的队员打游击。由于战术灵活,尽管人少枪少,杀伤力也不大,但总能扰乱敌人的抢夺计划。
1940年8月,鬼子疯狂大扫荡,庞大的队伍从淄川向沂蒙开进。后城子村正处在从北至南的必经之路上,四支队撤退了,卓继福的基干团没有撤,任务是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迷惑敌人,或寻机歼敌,迟滞敌人的行动。基干团在团长的带领下,埋伏在当年用来躲避土匪建的山寨上。等浩浩荡荡的鬼子队伍从山下经过时,团长一声令下,密集的枪声响了起来。敌人刚回过神来,吕团长一声“撤”,大家就收起枪来向山沟里跑去。就这样打打停停,停停打打,搞得鬼子晕头转向,不知所措。几天后,鬼子从沂蒙返回,卓继福又和基干团埋伏在山上,看到鬼子的队伍快过完了,才朝鬼子队伍的尾部开枪,打得对方狗急跳墙,对准石山子一阵炮轰。
除了大规模扫荡,鬼子还经常组织小股队伍扫荡,卓继福就和队员们采取运动战和麻雀战的方式打击敌人。鬼子摸不清基干团有多少人、多少杆枪,处处被动,只能被动挨打。
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参加基干团以后,卓继福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新的认识。一天,他找到村长池法田,还没开口,村长就笑了:“是不是想入党啊?”卓继福不好意思地说:“不知道我够不够条件?”之后,池法田多次找卓继福谈心,传授共产党是什么组织、党的纲领是什么、党员有什么义务等。
不久后,池法田悄悄找到卓继福,从怀里掏出一张表格:“入党是要履行程序的,你先把这张表填了,我们再召开党员大会讨论,支部都通过了,报上级同意,你才能正式成为党员!”
1940年11月24日,卓继福正在井边取水,池法田靠上来对他说:“晚上去我家开会!”天黑以后,卓继福来到池法田家,等人到齐后,池法田宣布:“今天,我们召开党员大会,讨论卓继福同志的入党问题!”卓继福这才知道,池法田还兼任着党支部书记呢!大家一个一个发言,最后全员举手通过,卓继福正式成为预备党员。听到这个消息,卓继福只感觉一股热血往头上涌去。
1941年春天,日伪军对莱芜开始了不间断的大扫荡。鬼子占领了辛庄,在辛庄、孝义、三山、宝台等村安设了据点,到处修碉堡,如同布下了一张大网。后城子村就在这张大网的中心。
成为正式党员后,卓继福在斗争中表现出来的勇敢和无畏精神得到了支部和全体党员的认可。很快,在一次改选中,卓继福被推选为支部组织委员。那时候,鬼子为了剿灭共产党和八路军,采取拉“天明网”的办法,只要怀疑哪个村子有问题,就在天不亮时包围村子,天一亮就放枪,让汉奸走狗进村喊话,把全村人集中在一个地方问话,威逼群众指认共产党和八路军,许多无辜之人受到牵连。为了应付敌人的“天明网”,后城子村的党员夜里都在山上宿营。那段时间,卓继福就和村里的党员住在山洞里。虽然很苦,但躲过了敌人的好几次围捕。
当时,全区80多个党支部都遭到了敌人的破坏,有的支部名存实亡,无法继续开展对敌斗争,有的党员叛变了。后城子村党支部从抗战开始到抗战结束,一直与区委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与敌人进行着顽强的斗争。即使在最艰难的1942年,后城子村党支部还发展了5名党员,受到了区委领导的高度称赞。
千锤百炼成坚钢
1941年,后城子村沦为敌占区,党组织转入地下。卓继福的任务是了解鬼子的情况,及时向区委汇报。鬼子的据点戒备森严,很难进入,还常常到各村抓人设路障、挖战壕,卓继福就利用这个机会,和其他党员冒充劳工,混进去了解情况。
辛庄被鬼子占领后,区委迁到了宅科村。宅科村离后城子村30多里路,卓继福心眼活、跑得快,都是由他去区委送信,汇报情况。1941年,敌人把交通线封闭得非常严密,把粮食都抢光了。老百姓只能用树皮、野菜、树叶填肚子,由于长时间吃不饱,腿部浮肿,直到秋收了一点粮食后,才消了肿。
后城子村是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为保障这条交通线的畅通,山东省委指示,在后城子村增加一名党员担任秘密交通员。组织上考虑到卓继福政治上可靠,年轻能吃苦,文化程度高,就把这个重任交给了他。
交通员要参加学习。在去临沂学习时,山东省委专管交通线的一个分局在那里。那段时间,朱瑞、罗荣桓、黎玉、陈光等人担任山东分局的领导。参加培训的人员,主要是来自陕甘宁、晋冀鲁豫、绥远察哈尔等地区的秘密交通员。主要学习传递信件的方法,用什么方法传递最安全,路上突患疾病又是急件怎么办等,内容详细,通俗易懂。
为了安全起见,秘密交通员都是单线联系,卓继福向南联系到后朱山,18里山路;向北联系到唐家上坡,25里山路。每天晚上,卓继福都要到池法田家里看有没有信件送。不管去南面还是北面,都要经过一条公路。白天,鬼子把那条公路封锁得很严,穿越公路很难,但晚上还是比较容易通过的。
一天中午,卓继福正在家里吃饭,看到池法田急匆匆赶来。卓继福明白,这是有急件要送。他把池法田迎进屋里,关上门。池法田从怀里掏出标着“加急”的情报说:“这是急件,上级要求越快越好,必须马上送到唐家上坡!”卓继福非常担忧地说:“这几天鬼子白天封锁得很紧,现在这个点恐怕不好过公路的哨卡!”“你记性好,抓紧把内容记下来,想办法穿过公路!”
卓继福把信的内容记下来,将信处理掉后,背上搭子出了门,来到哨卡,果然戒备森严。两个鬼子严加盘查,把卓继福全身上下搜了个遍,连袜子都脱下来检查了。面对鬼子的询问,卓继福说:“我姥爷病重,我去抓药,要不晚了就耽误明天给据点干活了!”鬼子这才对他摆摆手:“走吧,走吧!”卓继福终于松了一口气,顺利完成了任务。□ 记者 孙菲菲 通讯员 刘明奎
非常时期当支书
1943年3月,莱芜境内的八路军和地方基干团、武工队,向日伪展开春季攻势。攻势持续到4月,先后拔除了高家洼、孝义、辛庄等据点,摧毁了日伪军许多情报组织,开辟了一批“有敌人无敌区”、“白皮红心”的抗日根据地。辛庄一带出现了稳定良好的局面。
5月份,支部书记池法田调到专区工作。经过广大党员的推荐,卓继福担任了第二任支部书记。从此,他带领全村11名党员,继续开展对敌斗争。不久,八路军又回到了后城子村。全村村民敲锣打鼓迎接八路军,欢快、悠扬的歌声又飘荡在了村子上空。
1944年,抗战已到最后的决战阶段,很多据点的鬼子都跑了,但莱芜县还有一些日伪军驻扎着。这时,卓继福又兼任了村指导员和民兵连指导员,主要工作是带领村民全力支援前线。
为了更好地打鬼子,卓继福还到县上学习了埋地雷的技术,他认识了莱芜赫赫有名的民兵英雄、爆炸大王,一个是李念林,一个是左太传。从他俩那里,卓继福学到了许多造雷、埋雷的技术,特别是制造的双皮板子雷,效果非常好,回来后又教给了村里的民兵们。
他们制造的地雷有一种叫石雷,就是把石头上打上洞,装上雷管炸药、雷管引线,再巧妙地把石雷布设在敌人必经之路的石堆里,炸伤效果非常好。一次,两个鬼子带着10多个伪军来扫荡,卓继福知晓后,叫上两个伙伴在鬼子抢劫的路上埋上了两颗地雷,日伪军经过时,炸死2个,炸伤2个,其余的灰溜溜地跑了。
借粮筹粮度荒年
1942年,由于鬼子的劫持和掠夺,加上自然灾害,当地饿死人的现象时常发生。向地主借粮,救济百姓,是当年党组织要求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后城子是个小村,只有几户小地主,粮食不多,卓继福就到乔店村去向大地主借粮。辛庄区长董知仪的父亲就是一个大地主。董区长深明大义,给自己的父亲写了信,要其借粮。卓继福领着人去向区长的父亲借粮,路上有人胆怯了:“继福,我们去区长家借粮会不会出事啊?”卓继福说:“区长让我们去借粮,又不是抢粮,怕什么啊!”
严重困难时期,除了给困难群众借粮,还要给八路军筹粮。八路军筹粮不是硬摊派,是合理分配筹粮。支部书记池法田的公开身份是村长,威望高,他领着人去地主家给八路军筹粮都能完成任务。筹到粮食后,要通过敌占区送到常庄去,那里是泰山区根据地的大后方,八路军的粮仓都设在那里。路上有鬼子把守,送粮只好等到晚上去。在那崎岖不平的山路上,挑着100多斤粮食,七弯八拐,磕磕碰碰,但大家都没有怨言,每次都克服困难完成任务。
勇敢支前打胜仗
1945年,自从鲁中军区打破敌人环蒙封锁线、攻占沂水县城后,蒙阴城成为敌人插在鲁中地区的一个孤立据点,它逼近蒙山,威胁着沂蒙根据地。
3月初,八路军鲁中军区决定,由鲁中军区第一、第四团,沂蒙军分区第十一团、特务营,泰南军分区第九团及蒙阴县独立营,发起解放蒙阴城的战斗,总攻时间定在3月8日晚上。
后城子村离蒙阴县城120多里路。根据战斗需要,区里给后城子村下达了支前任务,要求村里成立一个担架队,4副担架8个青壮年,支部研究了队员名单。说起支前,大家热情高涨,除了8个队员,卓继福还多带了一个民兵,作为预备人员,一旦有人受伤或生病,就由他和这个民兵替补。他们一行10个人,带着自己做的担架,背着干粮和衣物,走了两天的山路来到八路军的民运部,又被民运部分到了连队。
驻守在蒙阴城的日军是一个加强小队,50多人,伪军1200多人。8日晚上,天气阴沉沉的。在夜幕的掩护下,八路军战士摸到城门附近,一炮将西城门炸开一个窟窿,拉开了解放蒙阴的大幕。由于当晚驻西关的一个伪军中队起义变卦,八路军攻破西关的设想未成,虽经激战,攻打北关、东关和南关的地形又差,经过一夜战斗都未攻破城门。
9日上午,新泰日军两个小队紧急向蒙阴增援,被八路军事先埋伏的人员全歼。傍晚时分,一颗红色信号弹再次冲向天霄,二次总攻开始了。八路军将山炮推至距离西门不远处抵近射击,同时,轻重机枪以强大火力封锁碉堡枪眼。只听“轰”的一声巨响,城门楼被炸开一个大大的口子,八路军战士蜂拥而上,顺利控制了西门城楼,东门和北门也同时攻破。
炸毁了据点的两个碉堡,只剩下中心大碉堡里20多个鬼子还在垂死挣扎,火舌阻止了八路军前进的道路。请来反战联盟的日本盟友向守敌喊话,劝他们缴械投降。劝说无果后,八路军战士悄悄摸上去,用炸药包将碉堡夷为平地,里面的日军全成了肉酱。紧随其后,八路军又顺利收复南门,将残存的日军全部歼灭。
卓继福和担架队员将战场上的伤员一一背出来,又用担架转移到离战场一二里外的战地包扎所,在这里简单包扎后,送往后方医院。虽然不是直接作战,但战场上枪林弹雨,卓继福和队员们一样处于危险的境地,子弹“嗖嗖”地在耳边呼啸,炸弹不时落在身旁,随时都有生命危险。还好,那次战斗,卓继福和9个队员没有一个伤亡,顺利完成了救护任务。解放蒙阴后,鲁中泰山、沂蒙两地连成一片,形成了山东八路军有利的反攻阵地。
1945年,抗战胜利在望,国民党要往东北走。8月份开始,八路军经由陆路和海路先行进入东北。国民党在美国海军的支持下,由秦皇岛进入东北地区。
那段时间,后城子村党支部的主要任务是支前。部队要去东北,卓继福带领党员、民兵等人将武器送至淄川。八路军缴获的日本山炮很笨重,日本人是使用几匹骡子拉。山区路窄难走,不能用骡子,卓继福带人运送不方便,只好把大炮拆开由人抬,一门大炮就要20多人才能抬得动。他们抬着山炮,跟随着部队一起行军,一起休息,一起吃饭,一路辛苦,没有报酬,但他们都没有一句怨言。经过3天多的跋涉,行程200多里山路,一行20多人终于把山炮送到了淄川,顺利完成了运送任务。
1945年8月15日,辛庄区召开全区党员干部大会,区委书记在会上宣布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了!顷刻间,全场欢声雷动,笑语四射,大家拥抱在一起,欢呼着、蹦跳着,好多人都激动得流下了泪水!
第二天,卓继福也组织在村里召开了会议,全村村民像过年一样,敲锣打鼓,燃放鞭炮,好多人唱起了沂蒙小调!区长也来到后城子村参加了庆祝活动,表扬后城子村在八年抗战中,英勇顽强地和日伪军作斗争,为抗日战争作出了贡献!
1945年9月,卓继福先后动员自己的二弟卓继禄,还有卓安建、卓俊茂等另4名青年参军。1948年8月,卓继福的二弟卓继禄在济南战役中不幸壮烈牺牲,年仅23岁。
离开本土闹革命
1945年12月,卓继福被调到辛庄区委担任组织干事。随后,卓继福先后三上前线出任粮草官,服务兖州、济南战役。后来直接参加了莱芜战役、汶上战役、梁山阻击战、沙土集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又挺进南京,解放上海,先后参加了19场大战役,几度将生命置之度外。
1950年11月,参加革命整10年的卓继福,又重新跨入了普通一兵的行列,成为抗美援朝的一员。在援朝作战近3年时间里,卓继福历经枪林弹雨,体验了艰难困苦。志愿军回国后,卓继福又在朝鲜留守了5年。1958年3月15日,卓继福和广大志愿军部队这才离开朝鲜,返回祖国。
1958年,36岁的卓继福主动提出转业,带头参加十万官兵转业开垦北大荒建设。1961年,作为全国400名优秀官兵之一,跟随王震将军南下海南岛农垦建设,后又响应号召,参加了广东、湖南等艰苦的三线建设,放弃了多次升迁机会。
1983年,卓老从广东韶关冶炼厂科级岗位退休。一生中,卓继福老人先后两次放弃提拔和两次晋级,把机会让给了其他同志。说起这些,卓老总是平淡地说:“能在枪林弹雨中活下来就是最大的幸福了!”
卓继福老人戎马一生,战功卓越,见证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和新中国的发展步伐,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毛主席和胡锦涛主席曾先后亲自为卓老颁发了抗日战争纪念功勋奖章。
2008年,由卓继福口述,女儿卓振翠撰写、原国防部长迟浩田题写书名的回忆录《沂蒙之子》正式出版,全面反映了卓继福老人奉献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和创业的一生。
卓老没有特殊身份,级别也不高,但他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生旅途十分抢眼。他一生不怕牺牲,甘于奉献,铁骨铮铮,淡泊名利,是一位意志顽强的普通一兵,是一位叱咤风云的传奇英模,是一位受人敬重的无名英雄!
经历了70多年的沧桑岁月,卓继福老人已至暮年,但他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充满传奇的英雄事迹,将永远被后人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