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居英画传》之二 “弄潮一二九”(整理/刘智)

liuzhi 发表于2017-11-21 15:06:52

1.jpg

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后,把侵略魔爪进一步伸向华北,加紧对华北的侵占,第一步是 1935 年 6 月签订《何梅协定》,第二步是策动"华北五省自治"。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步步紧逼下,国民党政府继续坚持不抵抗政策,并准备于1935 年 12 月 16 日在北平成立"晋冀政务委员会",以适应日本帝国主义提出的"华北政权特殊化"的图谋。平津与华北危在旦夕!

北京大学(以下简称北大)党组织从大革命失败起,遭受多次破坏,"一二.九"前夕,北大只有党、团员七人:党员肖敏颂、薄怀奇、刘导生,团员刘居英、董大年、金明、何兆仪(注:接上组织关系的)。1935年11月重建党组织,成立以刘导生任书记的北大党支部。刘居英任团支部书记,归党支部直接领导。重建的党团组织在上级领导下积极发挥组织作用,不断扩大队伍,担任起组织和发动北大同学参加"一二.九"运动的重要任务。2.jpg

▲北大"一二·九"老战友相聚。左起:刘居英、刘导生、袁宝华、曹盼之。

1935年12月 9日,北平数所学校的师生冒着寒风,走上古城街头,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游行。北大事先没有接到北平学联通知,当听到沙滩街上人声鼎沸、口号声不断时,校园里敲响了钟声,同学们纷纷从课堂、图书馆、实验室、宿舍跑出来。刘居英跑到东斋,扯出一条被单撕开写上"北京大学"几个字,用两个竹竿一挑,同数十名同学一起向校门外冲去,门口的军警没防备,几百名学生一拥而出,打着旗子高唱《义勇军进行曲》汇入到游行行列,一路上"反对华北自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口号和抗日救亡歌曲响彻云霄。队伍走到王府井附近的南河沿,遭到反动军警阻拦,刘居英和同学们与军警抗争。当天,各路学生游行队伍遭到军警的残酷镇压,有三十多人被捕,数百人受伤。

当晚,北大学生沸腾起来,形势所迫,急需立即召开全体学生大会,决定罢课和成立学生会,迅速展开救亡运动。晚饭后,刘导生、朱穆之、孙传文、刘居英、肖颂敏等八九个同学到杨雨民在四斋的宿舍开会,大家分析形势,认为罢课和成立学生会都必须立即召开全校学生大会,才能取得合法。但北大在校生有九百多人,马上通知也难以保证过半数,商定由到会同学对有把握但未到会的同学代签名;对罢课理由讲充分;学生会候选人注意提和同学联系广、不太红(即大家认为同左派无关)、有组织能力的学生,当即列出十人左右名单。第二天早晨,先在红楼教室召开班代表会议,下午召开第一次全校同学大会,五百多学生参加,以压倒多数通过立即罢课,成立学生会的决议,并成立纠察队。

3.jpg

▲北大学生10日下午,召开全体学生大会成立北大学生会,宣布罢课。 照片来自北大图书馆藏《北大周刊》1936年第一期,"一二一六示威特刊"。

12 月16 日,市学联再次组织各校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北大在学生会组织下,不分党派90%以上同学都参加了游行示威活动,校旗、横幅标语、传单准备齐全,六七百人的游行队伍排列整齐,群情振奋,做出了冲破一切阻拦的准备,走在前面的是黄敬和学生会的负责人。

4.jpg

▲北大示威游行团打出南长街,向西长安街前进。照片来自北大图书馆藏《北大周刊》1936年第一期,"一二一六示威特刊"。

按市学联计划,北大担任游行第三大队领队,学生会决定朱穆之担任总领队,刘居英担任纠察队长。队伍行至南长街南口,受到反动军警拦截,他们放开消防水枪猛烈喷射,阻止西进。同学们顶着刺骨的冰水,赤手空拳与拿着棍棒大刀的军警搏斗,冲破封锁,齐聚天桥,举行了声势浩大的万人市民大会。

5.jpg

▲北大先锋队抢夺水龙头后反击军警。照片来自北大图书馆藏《北大周刊》1936年第一期,"一二一六示威特刊"。

"一二.一六"示威游行后,北平各大、中学相继罢课,广大学生拥护北平学联和各校学生会,坚持罢课斗争,使当局的种种计谋落空。南京政府教育部急忙发出提前放寒假通知,蒋介石又下令各地派学生代表同校长进京"聆训"。针对此情况,在党的领导下,北平学联讨论并决定:一、反对学生派代表去南京听训;二、组织平津同学南下宣传,使学生运动与工农兵结合起来。

北大学生会为贯彻学联决定,召开第四次班代表大会,会议赞成南下宣传事宜,号召同学们踊跃参加。会后各班代表向同学传达学生会决定,有四十多人报名参加。刘居英领导的北大团支部要求团员积极参加,自己带头报了名。6.jpg

▲1936年1月,平津学生南下扩大宣传团第一团一中队(北大)。

前排坐蹲着,右一张毓珣,右二唐尊准,右三张毓琦。后排站立者,右三王季青,右四何兆仪,右六刘居英。图片摘自北大图书馆1935年《北大周刊》第一期

"平津学生南下扩大宣传团"编为四个团,第一团以北大为骨干,团长韩天石,北大沙滩同学被编为一中队,队长原是江之源,后改选为刘居英。同学们秘密分散出城,到农学院集合,1936年1月3日黄昏整队到大井村宿营,4日凌晨出发,绕过日军占领的丰台、南苑,于8日到达固安县城。

7.jpg

▲宣传团在青云镇召开民众大会,进行抗日宣传。图片摘自北大图书馆1935年《北大周刊》第一期

各团先后会合固安后,因第四团天津北洋大学同学出城即被军警打散,到固安人不多,总团决定调整合并成三个团。

10日,平津学生南下扩大宣传团在固安召开全体团员大会,专程赶到固安的北平学联代表董毓华到会讲话。他肯定了前一段宣传团活动的成绩和经验,指出了今后行动的要点,讲话很有鼓动性,受到大家赞扬。总团决定今后的宣传路线:第一团走东路,即从固安向南,向霸县、任丘、保定方向行进;第二团走中路,从固安往西南,向新城、容城、保定行进;第三团继续走西路,沿平汉线向高碑店、徐水、保定行进。下一步三个团在保定会合。

8.jpg

整编后的第一团不足二百人,北大同学仍是一中队。为提高认识,全团开会讨论当前提出的口号应是"打倒一切帝国主义",还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经过热烈讨论,统一意见到后一条,提高了同学们对革命性质和任务的认识。宣传团深入农民家访问,深受教育,知道农民遭受重重压迫和剥削下过着非人的生活,提高了阶级觉悟。大家还普遍学唱了《九.一八小调》,歌词很有感染力和鼓动性,是宣传的好手段。

经过四天休整,13日第一团从固安出发,一路向南,行军45里,夜宿牛驼村。次日便得知三团在高碑店被军警围阻,押回北平;二团在辛立庄同保安队和武装便衣激烈斗争被包围的消息,团部决定昼伏夜行,甩掉军警。出发前,刘居英接受团部交给一中队的任务,和金明等四名同学上路,往西走打探消息并收容队伍。他们途中遇上二、三团被冲散的同学,告诉找队伍的地点;遇到路人打听周边的情况;遇到便衣、军警则设法诱使其向东追寻,圆满的完成了任务。9.jpg

▲一中队在行军途中休息,集体合影。图片摘自北大图书馆1935年《北大周刊》第一期

走到雄县,终于甩开冀察政委会派来阻拦的军警,全团同学心情愉快。二三团都被阻拦,只剩下一团了,大家下定决心坚持到底。22日,历尽千辛万苦的第一团终于到达保定,全团整齐列队入城,经过省政府和中心大街,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汉奸卖国贼""废除何梅协定""收复东北失地"等口号,边撒传单边高唱《救亡进行曲》:

        "工农兵学商,

        一齐来救亡!

        拿起我们的武器刀枪,

        走出工厂、田庄、课堂,到前线去吧,

        走上民族解放的战场!

        ……"

第二天又分组到城内宣讲、表演、唱歌、散发传单、张贴标语,将保定城气氛搞得火热。河北省府坐不住了,派秘书前往驻地,说你们都宣传了两天,再闹下去我们吃不消了,无论如何请回北平吧!团部领导经研究,决定次日返回北平。黄昏时,驻地大同中学门口就增加了军警。

23 日晚饭后,在大同中学召开最后一次全团大会,座谈南下感受,大家一致认为:二十多天的奔波,突破重重困难,打破了学生生活的小圈子,与工农兵相结合,变得革命了,远胜一次军事训练。大家纷纷要求把这次南下宣传团变成常设性组织,一致通过成立"民族解放先锋队"。大会推选九人为筹备委员,负责筹备组建"民先"组织,还决定参加南下扩大宣传团的成员,都是首批当然的"民先"队员。

1936年3月9日,为抗日救国的十七中学生郭清惨死狱中,为追悼逝者,籍以鼓动群众斗争情绪,北平学联决定31日在北大三院大礼堂召开追悼郭清烈士大会。会前编印了郭清烈士事迹及被迫害经过,校外同学还赊了口棺材提前运进会场(空棺),以烘托气氛。当天参加追悼会约千人,都是学生骨干,刘居英担任纠察队长,负责加强会场内外的警戒。会议结束前三院前门已被军警封锁,学联党团决定抬棺游行,对冀察当局表示强烈抗议。三院的南邻是孔德中学,两校间隔墙年久失修,同学们将墙推倒,游行队伍从孔德中学大门出去。刘居英和三名同学抬着棺材走在队伍前面, 经东华门大街刚转到北池子大街,便遭遇大批军警,一阵冲打之下,游行队伍被打散,棺材丢在大街上,刘居英钻胡同翻墙逃跑,一部分同学当场被捕。这次被捕有五十多人,北大有九人,经多方营救,到五月底先后被保释出来。

10.jpg

1974 年冬,陆平向女儿和侄女们讲述他在"一二·九"运动后和好友赵德尊一起,在京郊西山樱桃沟一巨石上刻下"保卫华北"四个大字的故事。翌年春,儿女们依据老人提供的线索,果真在樱桃沟草丛里寻找到 38 年前刻字的那块巨石。老哥俩得知后欣然前往樱桃沟巨石前合影留念。现在,该刻字巨石作为"一二·九"运动的历史文物受到保护(左刘居英,右陆平)。

11.jpg

▲1980年8月23日,北京大学校史办在北大临湖轩,召集北京大学"一二.九"时期在京的部分老同学,座谈北大学生参加"一二.九运动"的情况,会后合影留念。

前排:刘玉柱(左一)、谢云辉(左二)、张毓珣(左三)、吴磊伯(左五)、王季青(左七)、黄华(左八)、佟城(右四)、朱穆之(右二)、韩天石(右一);

后排:刘火(左一)、刘居英(左二)、张震寰(左三)、宋尔廉(左四)、孙思白(左五)、胡昭衡(左六)、袁宝华(左七)、吕东(左八)、陆平(左九)、胡克实(左十)。

因积极投身爱国学潮运动,刘居英被列入国民党宪兵逮捕名单。1936年6月,中共北方局通知他立即撤离北平,以中共北方局豫西特派员身份到河南开展工作。当时,河南党组织遭受破坏,交代的任务"恢复党组织,秘密组织武装,迎接红军北上"。19岁的刘志诚化名"居英",揣着组织给的五块现大洋活动经费,离开北平直奔豫西,从此走上投笔从戎的报国之路。        

在豫西阌乡县(今三门峡水库库区),刘居英与地下党负责人阌乡完小校长王斌吾接上关系,以河南大学学生身份任该校体育教员,开展活动。不久,组织上又派来刘子厚(1958 年任河北省省长)共同开展白区工作。刘居英以教员身份作掩护,深入群众,宣传反对内战和抗日救国的道理,在阌乡、灵宝、卢氏、陕西华县一带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

12.jpg

▲1996 年 8 月,在乌鲁木齐市,原新疆军区参谋长任辰(左)见到当年发展自己入党的豫西特派员刘居英和夫人许良毓,60 年前的往事让他们感慨万分。

年底,刘居英和刘子厚的身份暴露,被当局通缉,二人跑到陕西华县,那里有他们领导的一个支部。当时,正赶上"西安事变"爆发,东北军和中央军在华县对峙,没几天,"西安事变"震惊全中国。在新的形势下,中共北方局指示他们经山西返回北平,不久又派他们到宋哲元的国民党二十九军做兵运工作。刘居英在二十九军兵营中秘密发展地下党员,宣传抗日救国。"七七"卢沟桥事变前夕,党组织将刘居英调到中共北方局东北特委,任组织委员。

1937 年 7 月 7 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沦陷,全面抗战开始。奉中共北方局的指示,刘居英和东北特委的张文海结伴而行,经天津渡海,绕道山东,于 8 月抵达太原。在八路军办事处,彭真热情接待了他们这些在秘密战线上工作的同志,他说:"党中央很重视你们,现在红军干部不了解白区,而白区干部又不懂打仗,你们在白区有做兵运工作的经验,这一点很宝贵。"

不久,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又接见了东北特委的同志们,周恩来再一次强调:"你们是做白区工作的军事干部,是党的宝贵财富。现在全面抗战已经开始,党派你们这些骨干到华北五省去发动群众,组织队伍抵抗日军。"这是刘居英第一次见到周恩来,周副主席和蔼可亲的形象深深印在了他的心中。

浏览:3447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Yeming
    Yeming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