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年前写自朝鲜战场上的“情书”(彭城晚报/2017-11-09)

渤海湾 发表于2017-12-15 23:22:45

b5.jpg

是市民王晓鲁的母亲当年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写给丈夫的,最近在整理材料过程中被发现

综艺节目《见字如面》一直被奉为“清流”节目,一封封家书赚取了很多观众的眼泪和好评。最近鼓楼区在创建“双拥区”,铜沛办事处机杨社区孟萍主任在收集整理材料的过程中,发现了一封1952写自朝鲜战场上的“情书”,至今已经珍藏了整整65年。信是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担任卫生员的女兵写给在国内的恋人的,没有一句甜言蜜语,字里行间却能读出纷飞的战火和厚重的牵挂。

“这样的‘情书’,也能上《见字如面》了吧?”孟萍主任感慨道。

b1.jpg

在野战医院相识相恋

这封保存了65年的家书,主人是和园爱家小区居民王晓鲁,今年62岁,一位退休司机。信是他的母亲写给父亲的,遗憾的是,他的父母已经去世20余年。

王晓鲁的父亲名叫王茂松,母亲名叫张露,都曾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王茂松1921年出生于山东广饶,1940年加入八路军山东纵队三支队,次年调入三支队骑兵团,先后担任警卫员、班长、排长和副连长,1949任华野十兵团某连政治指导员,渡江战役负伤后留华野后勤卫生部野战医院养伤。征战多年的他浑身是伤,双手10指中有8指弯曲不能伸直,后来只能用两根手指吃饭。腿部因伤及筋部萎缩造成腿颤,新中国成立后被评定为二等甲级伤残军人。

母亲张露1923年出生江苏泰兴,1948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任华东军区文工团团员、医院文书。张露虽然出身于长江边的一个穷苦家庭,但她勤奋好学多才多艺,在部队里学会了读书写字、唱歌、拉小提琴,多次受到表彰。

正是1949在野战医院,28岁的王茂松和26岁的张露相识了,张露做护理工作,王茂松在养伤期间得到她的呵护,时间一长便互生情愫。风华正茂的年纪,战火即将熄灭的年代,一个英勇善战,一个美丽温柔,他们的爱情有点像《亮剑》,又有点像《父母爱情》。

战役结束后,这对情侣都留在华东军区后勤部医院。然而在他们相恋两年,正要谈婚论嫁之时,1951年张露又响应号召,报名去参加抗美援朝,加入志愿军出国参战。

母亲在世时,王晓鲁曾经问她:为什么能在热恋中抛开恋人而出国参战?母亲回答说,那个年代军人的爱情就是比荣誉,她与父亲相识后,得知父亲七次负伤七次立功,是个可敬可亲的英雄,所以说必须要和父亲比拼一番。

在朝鲜战场上写下的“情书”

在张露抗美援朝的两年时间里,和王茂松只能靠书信联系。恋人之间的通信应该称为“情书”,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情书”是另一种味道。

这封写于1952年6月的信,笔迹秀气工整,很多还是繁体字,纸张保存非常完好,但因年代久远字迹有些模糊,而且有几个字已经洇得看不清了。

信只有300多字,内容大致是这样的:

“松:

我数次的去信大概您很早就收到了吧,又是好久不见您来信心中非常的想念,我在此很想能××××知道您的情况,你我在工作中更加的高兴,我的情况与前相同无啥变动,身体很好请勿念。

今日也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告诉您,在这里只有把前面的胜利向您报导一点,在第一战斗中即本月十日至十五日止的战果已在前次告你了,在第二战斗中从本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我一大队消灭美军一个连、伪军一个连,还有个加强排四百多人。二大队消灭敌三个连,其中一个加强连、八个排(两个加强排)打垮敌人卅多次反扑,又歼灭敌人一个营和一个连的大部,共歼伪军两千四百多人,又于昨日(二十五日)消灭敌伪军一千多人,后敌死不甘心 连将守卫敌伪师部的警卫连拉出来又被我歼灭,其中有一部分女伪军被歼灭,活捉了两个女伪军,我们的战争就到此又告一小的段落,以后开始胜利消息我在继续来信告你。您愿听吗?

我寄到南京的照片和底片您收到了吗?”

落款是“ 祝快乐,路上”

这封信王晓鲁不知读了多少遍,试图从中找到母亲与父亲间的浓情蜜意,只有一句“又是好久不见您来信心中非常的想念”能体会到母亲心中的思念。

“从这封信的内容来看,是情书呢还是家书?没有‘亲’和‘爱’在信中眷恋,使得我深思许久,慢慢地感悟到军人的情操是多元素的,军人的‘爱’就是立功、打胜仗、完成任务在前,个人感情在后。”王晓鲁说,在那个年代,没有什么卿卿我我、只有革命情怀。他们把荣誉看得比生命还重。

战场归来喜结良缘

在朝鲜战场,张露除了给恋人写信,还记下了几本日记,至今都还保存着。

其中一篇写道:“我不怕死、但是要死的有价值。这几天飞机比那几日疯狂,一天到晚嗡嗡的,像厕所里的苍蝇使人讨厌。疯狂的敌人它时时刻刻想显现它灭绝人性的手段。”

有着少女心的她有时还抄下歌词——《献给祖国》表达对祖国的热爱:“春风吹过鸭绿江,祖国的亲人到前方,带着温暖与希望,来和子弟叙短长。见了久别亲人面,个个心里暖洋洋……”《相思》表达对恋人思念:“连根的树儿风刮断,连心的人儿活拆散;隔墙如隔千重山,哪一天才能再见面,再见面?”

张露的字迹十分工整漂亮,她抄的歌谱,就像打印出来的一样,到现在都很清晰。

在抗美援朝作战近三年间,张露得以立功及嘉奖并且入了党,如愿以偿地实现了她的梦想。1953年底胜利凯旋回国后,张露带着王茂松回到家乡见亲人,还拍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

王晓鲁说,合影上父亲面部表现看似深沉(山东人特有的表现吧),其实是把盼回心上人的喜悦埋藏在了心中。母亲灿烂的笑容,充满了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向往。一个女人从战场安全回归到恋人和亲人身边,是多么值得庆幸!

1954年,这对历经坎坷的恋人终于喜结良缘。

珍贵的遗物保存完好

婚后王茂松与张露夫妻俩转业到南京工作,均分配到机关。1959年,组织上号召支援苏北,王茂松一方面响应号召,一方面想离老家近一些,夫妻俩便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来到了徐州。

王晓鲁的记忆中,父母感情十分浓厚,家教很严。母亲是个十分细心的人,将以前的旧物件都保存完好,老照片、日记本、信件、印着“抗美援朝”字样的茶缸等等。

王晓鲁的爱人非常敬重婆婆,她开玩笑说:“当初为什么嫁给王晓鲁,就是看中了这个好婆婆,第一次见她的时候,就觉得特别温柔善良,长得也好看,就是南方女人的那种样子。”

家里以前还有一个德国产的军哨,那是父亲在德州战役中从战俘身上缴获的。王晓鲁描述说,那场战役中,父亲是一个英勇的骑兵,和战友们打得日军落花流水,剩下的鬼子纷纷投降。父亲突然发现其中一个鬼子向他举起了枪,迅速调马回头砍掉了鬼子手中的枪,又从他脖子上挑下了两个挂件。

晚上回营后,父亲听到管理战俘的战友询问,有没有人拿走了一个战俘挂在脖子上的布包,包里是他的全家福。这张照片是他的命根子,他一直在哇哇叫。父亲这才把白天缴获的东西拿出来看,找到全家福还给了战俘。

另一个挂件是一个精致的德国产的军哨,父亲便留下来做了纪念。

“前几年德州建了革命纪念馆,我就把这只军哨转给德州纪念馆存放,希望更多的人可以看到并了解那段历史。”王晓鲁说。

这次机场社区征集“双拥”纪念物品进行展示,王晓鲁又献出了父母的军功章和其他一些珍贵的纪念品。他觉得,这是对父母最好的纪念。

记者 吴云摄影报道 老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0.jpg

浏览:774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