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钢南下回忆之四、在科技、教育战线工作

鲁小楠 发表于2015-06-22 18:55:26
1964年1月,中央号召全国人民积极投入到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三项伟大革命运动中去。记得是这年的春季,省委书记江华到金华考察,在听取李学智的工作汇报后,建议金华要建立科学研究领导机构。同时,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王顺桐(杨虎城将军的女婿)、王文达到东阳张山坞科研组及兰溪等地进行考察,目的是调研三大革命运动中科学实验的成果。李学智从中受到了启发,他要副专员兼编委主任胡晓民挤出5个编制,2月份就成立了地委科研领导小组,因第一把手不便担任组长,所以公布地委副书记沈芸兼任组长,专署副专员谢仁符兼任副组长,我任副组长,实际的主管还是李学智。当时金华地委提出了以科研为当前、当地生产服务和专业性科研与群众性科研、革新相结合的两条腿走路方针,从此群众性科学实验先进典型纷呈,科技事业勃然兴旺。1965年,科技人员已有2405人,几乎达到解放前夕的5倍。8月中旬,金华地专机关和各县开展“四清”(清政治、清经济、清思想、清组织)和“二查”(查官僚主义、查劳动)活动。之后机关开始合并机构,农业、林业、水利合并为农业办公室,工业和交通合并为工业办公室。地委领导口头宣布我协同谢仁符主持农业办公室工作,这样一来,科研领导小组和农业办公室成了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在这样的班子组合中我一直工作到1968年4月。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金华专署科委和地委科学研究领导小组机构处于瘫痪状态,科学研究被迫中断,广大科技工作者或进“干校”,或被下放,或遭迫害,科技事业受到了严重的摧残。我是第一批在大字报上被点名批判的,理由是李学智的“忠实走狗”,斗李学智时都要陪同。1967年底我被分配到武义劳动改造。当时执政的军代表规定,“黑帮派”一定要分到离铁路交通100华里以外的地方,防止其逃跑或者破坏铁路。我们这批人分别被分到开化、常山、江山、浦江、武义几个县。我和宣传部长范汝功、宣传部副部长司超、法院院长郭凤春被分配到武义。记得当时武义的县委书记叫王登林,是位中间派,曾在地区有关部门工作过,较熟识,他对我们很好。到的当天半夜时分,我们在王登林家商议三人的工作问题,因上级文件规定我们这批人一定要下放到基层,王登林就说工厂也算基层,范汝功到棉纺厂,我去宣平犁耙厂(属军工企业),司超到钢铁厂,郭凤春到陶瓷厂。我也有个头衔,先后任厂革委会主任、支部书记、厂长,而且全家都随着去了,我的妻子钟文卫到宣平供销社当会计,两个女儿在宣平读小学,一直到林彪事件结束我们一家又回到金华。王登林后来生病去世了,大家都很怀念他。
1971年,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科学实验运动。1972年1月,金华地区科技工作会议召开。在这样的形势下,这一年的4月,金华地区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组设立了地区科技办公室,恢复科技管理工作。当时的主任是桐庐人,妻子长期在农村调不过来,他也要求回老家去了。地委常委胡晓民恢复工作后在常委会上提出要我担任科技办公室主任。我当时还留有后遗症组织上不能担任正职,所以任命我为副主任。金华地区科学技术局于1977年2月16日建立,12月4日撤销,同时建立金华地区科学技术委员会,我任副主任到年底。1978年至1979年,我到义乌去参加了一年农业学大赛运动。1979年12月我又回到金华地区科学技术委员会任副主任。
1982年9月,我因喉疾开刀住在医院,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陶健通知我到金华地区教育局任局长,我说干教育工作没有经验,要求另换别人,地委副书记、行署副专员江革与我私交很好,告诉我地委已经决定了,没有商量的余地,同时按照我的要求派了熟悉教育业务的钱柏林任副局长。地委书记厉德馨答应让我干一年,稳定好局面再换岗。后来厉德馨调走,董朝才任书记时,我还在教育局工作。在我说明情况后,1983年8月调回了地区科委任主任。1983年10月,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金华地区办事处成立,我兼该办事处主任,一直干到1985年5月。
从1972年到1985年在韩继绍、李定铁、陶诚华、林继甲、施长华、施立言、金根叶、许正华、吕苏仙、贾丕林、陈聿斌等同志的共同努力下,这几年的科技战线上,我记得主要进行了这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推动科技工作的开展方面。1974年,全区普遍建立公社农科站、生产大队农科组,广泛开展“一组三田”为主要形式的科学实验活动。1977年召开了三场科技大会和现场会。6月29日,地委召开了“向科学技术进军动员大会”,有线广播到县。地委书记赵仲一、专员陶健到会讲话,号召全区各级领导和广大科技工作者搞好科技工作,迎接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6月30日至7月3日,地委召开了县委书记会议,部署组织工农业大跃进和向科技进军的工作。10月27日至31日,全区科学种田现场会在义乌大陈召开,860多人参加了现场会。1978年4月10日,地委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精神汇报会”,有线广播到县,1.2万余人参加了会议。1983年12月20日,全区农村科技工作会议召开,专员郭懋阳在会上作了动员报告,地委书记董朝才在会上作了题为《加强农村科技工作,保持和发展农村已经开创的新局面》的讲话。地区有关部门、县(市)、区(镇)领导干部及科技人员200余人参加了会议。1985年5月4日,金华地区经济生态建设论证会在金华召开,国家科委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中国科学院农业委员会、浙江农业大学、省农业厅、省农科院及地区有关单位的知名专家、教授30余人前来参加会议。1983年至1985年,地区科委等单位在“金华地区农业综合技术开发”项目实施过程中,应用科学管理原理,探寻技术开发的管理理论、程序、结构及措施。其研究成果先后在《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华东科技管理》等杂志发表,在全国一、二、三次山区开发讨论会及华东六省一市山区开发经验交流会上作了介绍。该项目的组织方法和相应的鼓励科技人员进山的政策得到了国家科委的肯定,国务院办公厅以“参阅”文件发至全国。
二是加强科技干部的管理方面。1978年后,拨乱反正,科技人员受到重视。1979年,全区共录用50名具有大专学历的社会闲散人员。1983年,地委、行署作出《关于充分发挥知识分子作用,加强我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决定》,提出对知识分子要政治上一视同仁,工作上放手使用,生活上关心照顾;并规定要在两年内基本解决中级知识分子的住房、夫妻分居、身边子女照顾问题,要为知识分子业务学习和进修创造条件,要选拔知识分子进各级领导班子,要鼓励知识分子致富及欢迎外地学有专长的知识分子来金华工作等。这一年,按照“工作需要,专业对口,量才使用”的原则,从外地引进130名科技人员,其中高级职称26人。1980年的5月,建立了地区科技干部职称套改、晋升领导小组,全区共套改高级工程师2人,工程师29人,助理工程师792人,技术员294人,技师7人。12月建立了科技干部技术职称评定委员会。年底全区有高级技术职称者15人,中级技术职称者1019人。1981年1月6日,举办了全区科技管理干部学习交流会,科技管理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1985年4月1日,地区工业科学研究所试行有偿合同制,科研体制改革开始起步。
三是水电工程建设方面。“文化大革命”期间,水电建设排除各种干扰,仍有较大发展。1972年4月15日,金华县的小水电建设成就在广州春季交易会展出,中外来宾参观者达1.2万人次。当时金华县是全省首先实现小水电装机超万千瓦的县之一。此后,金华的苏孟、浦江壶源江、武义麻阳等一批骨干电站投产为完善小流域梯级开发打下基础。1975年,东阳南江一级电站建成,全县(含今东阳市和磐安县)小水电装机容量也超万千瓦。在此期间,全区水电站工程质量有了提高,技术上也有较大的改进。1972年起,在中、低水头水电站,全面推广使用重量轻、造价低的钢丝网水泥管。1975年开始使用晶体管准同期自动并网,比原来的手动操作使用方便,安全可靠。磐安五丈岩水库电站采用水轮发电站的形式,既能提水,又能发电,当时在国内是一座较新型的提灌发电结合的水电工程,发电部分于1975开始运转,水轮泵部分1976年完成。“文化大革命”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水轮发电机组和建筑材料、电气材料供应情况逐步好转,一批原来“待机安装”的水电站普遍建成投产,并动工兴建了一批新电站。截至1980年,全区有水电站683座,67030.5kW,比1976年增加94座,25658.5kW,容量增加61.24%。1978年,武义县装机超万千瓦。1980年金华县(含婺城区)水电站总装机超双万千瓦,是全省地方小水电装机首先超双万千瓦的县之一。1980年1月,在全国水利管理会议上,金华县和武义县被评为全国小水电建设和管理先进县。同年5月,全国第一个潮汐发电机组,金华水轮机厂生产的GZN005-WP-250型双向贯流式潮汐发电机组在浙江温岭安装发电。同年10月,水利部部长钱正英到金华视察小水电工程。接着,部领导李伯宁陪同参加第二次国际小水电会议的各国代表来金华考察梅溪和双龙溪梯级开发。1981年5月,联合国小水电考察组一行20人也到金华来考察双龙梯级水电站工程。1983年12月,武义县被列为全国第一批100个农村电气化试点县之一。
四是农业机械化和桥梁工程建设方面。1972年4月,浦江县被列为浙江省农业机械化试点县,浙江电影制片厂摄制了纪录片《向农业机械化进军——记浦江平一大队》。1975年4月1日,兰溪的兰江大桥建成通车,桥为双曲拱,主桥10孔,全长1041米。1976年7月,金华的婺江大桥动工兴建,1978年6月建成通车。
五是粮食高产和培育优良畜种方面。1973年,义乌大陈公社全年粮食平均亩产823千克,在全区首超“双纲”(1600市斤)。1979年亩产1021千克,成为全区第一个粮食平均亩产超“双千”(2000市斤)的公社。再是金华猪,早在1955年,金华专员公署曾发出《采取措施进一步发展毛猪生产的通报》,要求各地采取培养母猪恢复猪源、饼类饲料先喂猪后肥地、利用水塘养殖水生饲料等措施,加快发展养猪。12月,毛泽东主席对兰溪县上华高级社《这里养了一大批毛猪》一文加了按语:“养猪是关系肥料、肉食和出口换取外汇的大问题,一切合作社都要将养猪一事放在自己的计划内,当然省、专、县、区都应有自己的计划。猪的饲料是容易解决的,某些青草,某些树叶,番薯藤叶和番薯都是饲料,不一定要精料,尤其不一定要用很多的精料。除了合作社公养以外,每个农家都要劝他们养一口至几口猪,分作几年达到这个目的。某些少数民族禁止养猪的和某些个别家庭因为宗教习惯不愿意养猪的,当然不在此内。发展养猪事业要有一套奖励办法,浙江省上华合作社的经验可供各地参考。”1956年7月,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发展养猪的指示》文件精神,全区确定畜牧业以养猪为中心的方针。1972年,金华猪被列为全国地方优良品种猪之一。1976年10月,北京农业展览馆畜牧厅展出了以《毛主席批示照上华》为题的上华养猪经验。1977年7月,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彩色科教片《上华养猪经验》在全国放映。1979年至1980年,地区农科所与地区畜牧站、金华种猪场、东阳良种场协作,承担国家编制金华猪标准课题。通过调查、分析、试验和测定,取得2.5万余个数据,完成金华猪标准草案,并在三个国营良种场试用。1980年12月,中国农科院畜牧研究所受农业部科技局委托,在北京召开审定会,通过草案。由农业部上报国家标准局批准,国家标准《金华猪GB2417-81》于1981年3月1日正式颁布施行。这一年,金华猪被定为国家标准地方品种,特级金华火腿获国家金质奖。1984年1月12日,中共中央书记处《情况简报》刊登《金华发展奶牛饲养的经验值得重视》一文。
六是记忆较为深刻的部分科技成果。1980年5月21日,东阳无线电厂生产的CA型矩形插座用于发射太平洋运载火箭成功,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贺电表彰。1983年,境内第一家厂办研究所——兰溪塑料研究所建立。1984年3月,境内第一家民间科研开发机构——金华晓明真菌研究所成立。5月13日金华电视台建成开播。这一年,东阳竹编“九龙壁”获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并列为“国家工艺珍品”。东阳精制茶厂所产天坛牌特级珠茶,在西班牙马德里第二十三届食品博览会上获金质奖。
1985年5月15日,金华地区撤销,金华市建立,实行市管县体制。我又回到市委办公室任市委副秘书长兼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那时我已经58岁了。我于1990年离休,因负责金华市志编纂工作,到1994年正式离岗,安享晚年。
 张春钢口述    崔静  姜燕飞整理
   
浏览:1618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qiheL
    qiheL
  • 红旗飘飘1234
    红旗飘飘1234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