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东安丘南下到湖北宜昌(口述人/都中奇)

峒峪dd 发表于2018-01-17 11:40:47

坎坷少年

    1927年农历9月14日,我降生在老峒峪村的一个没落地主(土改后划为中农成分)家庭里。听前辈人讲,我母亲共生过七个孩子,前边六个都夭折了,我出生只三个月,母亲染病去世,是祖母历尽千辛万苦,把我抚育成人。没有奶吃,祖母用小米面熬成糊糊喂我。为了补充母乳,祖母天天抱着我穿门走户满村讨奶吃,那些正在哺乳期的婶子大娘们,见祖母抱着我来了,立即停下手里的事情或把正在吃奶的孩子放下,先喂我吃奶。没娘的孩子格外可怜,村里几个和我年龄相近的孩子的母亲,大都喂过我,凡是吃过人家奶的都拜为干娘,我有好多干娘。
    我还吃过许多过路的陌生人的奶。祖母抱着我在路边玩,看见带着孩子路过的母亲,我就哭,祖母知道我是要奶吃,就把人家留下来,让人歇歇脚,喝口水,告诉人家我是没娘的孩子,听了的人都会喂我奶。我是地地道道吃百家奶长大的,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我是家乡的人民群众养育成人的。
    从七岁那年开始,在本村小学读书。是几家地主集资、轮流供饭请的一位教师,叫袁奎文。读的是民国小学教材。10岁那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鬼子打进内地,“华北之大,安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我们这里,学校也不能正常上课,形势紧张的时候,父亲只得把我送到亲戚家躲避几月。躲乱回来,村里几个有文化的人就把失学的孩子们集中起来,在祠堂里开班上课,讲的是《五经》、《四书》。这是小学读书过程。
大约在1940、1941年左右,国民党安丘县长李永先主导开办了一所中学,时称县中,为了躲避鬼子扫荡,校址选在雹泉西南部的山村——葫芦山前,校长叫李沛实,我报考了这个中学。入学考试的作文题是“我的志愿”,我写的是读好书,打鬼子,不做亡国奴。大概是这个作文得分较高,考试成绩我榜列第三名。
    在葫芦山前村读书年余,第二年,学校迁到西南山区更深处的水濂沟,开设了一个兼任师范班,我转入了师范班,读半年多,因日寇扫荡,学校又被迫解散。
    1943年上半年,潍县专员兼鲁苏战区挺进第二纵队司令厉文礼,在日寇扫荡时军队被打垮,厉被俘投降。他的部队8000余人被日寇改编为鲁东和平建国军,老百姓叫他们“皇协军”,厉任司令,他的政府成了伪政府。形势暂时稳定下来,经校方联系交涉,县中迁至安丘城附近的十里河子开班复课。在这里又读了半年。虽是伪政府统治,学校的教材没有变,政治思想教育依然是三民主义。
    一个周末,回家拿饭,走到代家坡村,突然从路边跳出两个人来,把我们截住,带到一家住户,交给他们的领导人审问。原来他们是八路军的武工队,问明我们的身份之后,就向我们做了些宣传解释,讲的主要内容是共产党人最忠实地执行三民主义,是坚决抗日的,有人说共产党共产共妻是造谣诬蔑……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共产党人。这个时间,大约在1944年上半年,共产党的武工队在我家乡一带非常活跃,和北边的伪政权成对立拉锯形势。
    不久,县中迁入安丘城里,我和同村的几个人因没关系引进,没再去读书,辍学回家务农。我的读书生活就是在这样的岁月里度过,危险随时降临,读书时断时续,小学没毕业,初中也没毕业。
走向革命
    1945年5月的一天,共产党的安丘县政府文教科来了一个人,在本村下河祠堂召开知识青年会,我被通知去参加会议。那人讲话的内容就是两个意思:首先打消老百姓对共产党的疑虑,说明共产党八路军的政策主张,解放区的大好形势,批驳污蔑共产党共产共妻的谣言;其次是告诉大家,共产党的县政府要在大老子创办县学,准备开办知识青年学习班,时间三个月,管吃管住,自带行李,学习结束后,根据自愿原则,可参加政府工作,可以当教员,可以回家务农。愿意参加学习的,定于第二天到马家寨庄集合,那里有一个联络点,有人把大家送往大老子。
    回家后跟妻子商量,拿不定主意去还是不去。心里很矛盾,要是不去,人家连名字都留下了,万一被抓去,还不如主动去好些。后下了决心,第二天去了马家寨庄,在一家大地主家里找到了联系人,去了大老子。参加本村动员会的多数人,都于当天晚上去了安丘,投奔了国民党。就在这一夜,村里的一代知青分成了国共两党,走向了两条不同的道路。
    安丘县学(今市委党校前身)学习班的课堂,一开始是在一条河滩的树荫下。通过几个月的学习,懂得了不少道理,有些是闻所未闻的,心里亮堂多了,眼界开阔了,疑虑消除了,更加坚定了革命的理想与信念。学习结束后,我当时十八岁,被县文教科长兼县学校长滕胜留在了身边,做了县文教科辅导员,负责农村办学,组织夜校、识字班。工作一段时间以后,县委宣传部又组织了一个二十多人的宣传队,我成为其中一员。主要任务是排剧、演剧,到处写大标语、搞集市街头宣传,向老百姓进行形势教育,宣传共产党、八路军的主张。
    1946年1月以后,我被调到沂山地委宣传部主办的《群众日报》社工作。报社和地委机关住在临朐县蒋峪附近的一个农村。我被分到通联科,负责与该报的通讯员联系。具体工作就是处理稿件,给来稿的通讯员回信,说明来稿已用或未用,对已用的加以鼓励,未用的说明原因,提出改进意见。回信写好以后,经科长审查,然后发出。一天写十几封,多时达二十几封。
    报社在后方,很安定,生活也很好,每周一次会餐,吃水饺,改善生活。这样干了半年多,到了下半年,我渐渐觉得这工作不过瘾,这时内战已经爆发,我想上前线当野战军。对我的要求,领导考虑了几天后,同意了,把我调到夏坡区当通讯干事做地方工作,负责写稿、组织学习班等,实际上是到村里发动群众、组织民兵、妇救会、儿童团、识字班,清匪、反霸、搞土改、动员参军、组织担架队支援前线。国民党还乡团经常下乡偷袭,杀害我们的工作队员,斗争十分尖锐。工作队员一旦被他们抓获,则刨腹、掏心、挖眼睛、大卸八块零刀割,非常残忍。我们的工作队员,每人配备了两颗手榴弹,随时带在身上,当遇危险时,一颗手榴弹用于突围逃跑,一颗准备在逃不脱时与敌人同归于尽,千万不能被他们捉了活的。
    带担架队支前是我这段时间的主要工作之一,在夏坡区、召忽区都干过,临朐战役、胶东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等我大都带过担架队。
这项工作经常遇到的危险是敌机轰炸扫射,民工害怕,所以必须进行防空教育。首先告诉大家,飞机轰炸扫射并不可怕,只要认真防范,很少伤着人的。比如乌鸦成群从你头上飞过,乌鸦拉屎有几回落到人的身上?飞机也是一个道理;其次是教育大家懂得防空袭的办法,飞机来了不要慌,听到吹哨子的命令后立即跑往路两边10米以外卧倒,不要站着,这样敌机就发现不了。如果在房子里,飞机从南边来,人要靠北墙躲,从北边来,则往南边躲。
    最危险的一次是胶东战役时,我带担架队到达景芝镇,一架敌机飞来盘旋一会又飞走了,随后又飞来两架,又扔炸弹又扫射,我们正在吃饭,慌忙躲避,这两架飞机飞走之后,都认为没事了,但很快又飞来两架,轰炸、扫射,折腾了一阵子,飞走了。所幸我带的中队没有人受伤,而另一中队的一个队员被打死,有一家农民除了一人外出幸免,其余人全部被炸死。
南下征程
    1947年8、9月间,我被调到沂山地委参加整风学习,地址就在临朐县蒋峪附近的一个农村。参加整风学习的100多人全来自安丘。整风内容叫“三查三整”,即查思想、查立场、查作风,整顿组织、整顿纪律、整顿作风。每天学习,听报告,根据报告精神要求,反省自己,准备材料写成自传,在小组会上发言自查自整,然后大家互相提意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最后小组通过作出结论,存入个人档案。有的人参加过三青团、国民党没有说明白,就通不过。我基本没什么问题。
    1948年春节,就在大年初一这一天,我们正忙着过节,水饺还未来得及吃,忽然紧急集合开会,领导宣布上级指示,这里没有粮食吃,要我们到有粮食的地方去,去哪里是保密的,路程约走半个月。于是我们全体人员踏上了去那个神秘地方的征程。
有一天,部队走到益都一带突然停了下来,准备晚上穿越胶济铁路。这里是敌人的封锁线,每隔两公里有一个碉堡。领导要求,过铁路时加倍注意,分散过,遇到情况往北跑,到北边一个地方去找我们的人。当晚,我们顺利的过了铁路线。
    走到山东河北交界处一个叫渤海地区的地方,离德州还有百把里地,华东局领导机关设在那里,我们就在这里停下来,开了一个会,领导这才向我们宣布:“我们的整风学习班还没有结束,现更名为‘建大二校’,对内称南下干部大队,随军南下”。当天发给每人两身细布做的军装,两块大洋、牙缸、牙刷、毛巾等。到了晚上,就用大卡车送我们上路。这是有生以来第一次坐汽车,一车四十多人,太阳一落就出发,一夜颠簸,天明到达德州,互相看看,都成了土人。我们就从德州踏上了南下的漫漫路程,100多人谁也没来得及跟家里人告别一声。
一天晚上过黄河,领导告诉我们,船工有许多忌讳,在船上不要乱说话,特别不说不吉利的话。到达对岸时,有一只船抛不住锚,冲下十多里才停住。这事对行军并无多大影响,但不知怎么搞的,这消息竟传到老峒峪去,说成“南下干部团过黄河时,有一只船翻了,都中奇就在那只船上”,妻子信以为真,痛苦不已,焚香烧纸,穿白挂孝,为我哀悼。
    队伍终于到达河南省濮阳镇附近的一个农村,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已在那里会合,这里集结了北方各省来的南下干部一万多人。刘伯承和陈毅分别给我们做了报告,先是陈毅的报告。陈毅是诗人,讲话幽默。他说,蒋介石扬言要半年消灭共产党,我们要再用两年半的时间打垮蒋介石,把你们从北方调来就是要加快这个进程,解放全中国。你们北方人调到南方来,面临许多困难,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不仅工作很艰苦,要准备克服各种困难,生活上也有许多困难,就吃大米也是个困难。再如,南方人好洗澡,你们不习惯也要适应,经常洗澡……。陈毅讲到最后问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当场提出来。结果还真有人提,条子收了一大摞,陈毅一个一个的解答。有一个条子提的问题是:“我老婆在农村,小脚,不识字,啥事也不懂,我们到了南方,家里老婆怎么办?”我们认为这个问题提的没意思,陈毅却笑着说:“这好办么,再过两年,我们打垮了蒋介石,全国解放了,来个千里迢迢来寻夫,夫妻不就团圆了吗?”说的大家都笑了。隔了一天,刘伯承又给我们作报告,陈毅主持会议,主要讲国内形势,为全体干部鼓舞信心,激励士气。
    在这里学习休息了个把月,领导制定了一个分配方案,把一万多人分到了几个地区,当时有人编了个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的顺口溜来加以说明:“要提拔、到陕南,要吃好饭到江汉,家庭观念豫皖苏,马马虎虎到桐柏,留在豫西也没意见。”我们80多人分到了江汉那个可以吃好饭的地区。
分配结束以后,我们立即动身。为了把这批干部安全送达目的地,从一开始,就是部队在前面开路,我们紧跟在部队后面,迂回曲折的行进,一天行程50里。在濮阳休整分配后,我们掉头北上,绕道太行山区,一路走的全是解放区,通行顺利。在过洛阳穿越陇海铁路时,领导下令加速,一夜强行180里。原因是洛阳被我解放军攻克,蒋介石派胡宗南大军来夺,人民解放军为了避敌锋锐,运动歼敌,攻克洛阳后,又立即撤出。南下团必须在国民党大军到达之前穿越陇海铁路,否则南下将推迟半年。我们走进洛阳时,已是一座空城,大街上见不到人,不敢停留,立即远走高飞。
    大约在1948年古历十月底,我们到达湖北省钟祥县附近一个叫冷水铺的村子,准备在这里住宿一夜。人们正在休息,突然传令紧急集合,急行军开拔。我们嘴里不说,心里老大不乐意。撤出之后,我军一个连队住了进来。这天晚上,国民党派了一个团的兵力,把这个小地方团团围住后进行劝降,结果被我军打垮,这个连也损失很大。事后闻讯转怨为喜,人人庆幸。原来我们住下之后,一个伪保长告了密,国民党是来抓干部团的,知道是些文人,没有武器,虽然派了一个团的兵力,并未做认真打仗的准备。南下团到达湖北之后,江汉军区非常关心我们的安全,获悉这一情报之后,就要我们紧急撤离,并将计就计,埋伏部队消灭敌人,但也没有料到敌人会派一个团的兵力。这一回,我们有险无惊。
    离开冷水铺,我们掉头西去,于1948年古历11月底,到达南下的最终目的地——湖北省远安县县委所在地仓尔坪。
立足宜昌
    1948年底的湖北省,大部分还是国民党统治区,我们到达仓尔坪,远安县委热情接待了我们。已是寒冬天气,我们还身着单衣,首先需要解决的是棉衣问题,县委就与当地的保甲人员协商解决,不要求全是新的,旧的也可以。还要求他们为我们安排吃饭,我去了一地主家,摆上酒不能喝,这是纪律,只吃饭。很快棉衣问题就解决了,我分的袄胸前就露着棉絮。随后,县委把我们分到各地去做农村工作。我被分到远安县的河口区。由两名南下干部和一名当地干部组成一个小组,晚上下村,主要任务是通过访贫问苦,宣传共产党的主张,说明共产党来了,分田分地过好日子,解放大军就要来了,国民党的统治长不了,从而发动群众,组织农会,建立农村新政权,开辟新的根据地。白天我们钻进山林里隐蔽起来,困了,三个人背靠背坐在地上,一人警戒,两人睡觉,三人轮流,常常一天搞不到一顿饭吃。有一次,我一个人单独执行任务,走在山路上,病倒在路旁,不省人事,幸亏一个农民把我背回家,喂我喝水,发现我是“打摆子”,摘来黄瓜给我解热,那情景让我终生难忘。
    随着农村工作的深入开展,形势迅速好转,河口区成立了区政府,我做了短时间的乡长,稍后又担任了区文教助理。1949年元月份,区委书记和组织委员介绍我入党。不久,解放荆门,我组织担架队前往支援,没有抬到伤员,运回了我军缴获的大批武器弹药。
    荆门解放后,宜昌地委迁入荆门。地委为了解放、接管宜昌准备干部队伍,创办了一个襄西分校,号召有初中以上文化的知识青年报名。分校开学不久,我被调到宜昌地委工作,报到后,领导跟我谈了组织地委工作团的计划,要我到襄西分校做学生工作,考察物色干部人选。我到任后做了一班的副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和我们在学习班上学习的内容差不多。六月份,解放宜昌前夕,地委把由山东、山西两省来的干部加上襄西分校选拔的学生,组成了一个100多人的地委工作团,编成三个中队,分散在宜昌附近的农村开展工作。我担任了中队以下的工作组组长。打宜昌那天,我们奉命开拔,步行两天到达宜昌时,宜昌城已解放,我们团部住在小溪塔,主要任务是筹备粮食,组织民工担架队,支援解放大军南下,同时发动群众,追剿国民党败军残余,清匪反霸搞土改。七月下旬,宜昌全境解放,我党全面接管了宜昌。到1950年初,工作团撤销,人员分到地区各县去,我被分到宜昌县宣传部任宣传干事。
    从此以后,我的生命就牢牢地植根于这片土地上了。


按:都中奇,原山东省安丘县雹泉乡(今辉渠镇)老峒峪村人,1945年参加革命,1948年南下,曾任湖北宜昌县县长、宜昌地区农校党委书记等职,1986年提前离职休养,享受地专级政治、生活待遇,现健在。本文是根据都中奇老人的口述,由其长女婿马庆功(安丘市委党校教师)记录整理选编的。


浏览:3801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漂流者
    漂流者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