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传》第四章外交干部之2:赴驻缅使馆

孺子牛 发表于2018-03-02 10:42:35

19. 赴驻缅使馆

中缅两国历史渊源深久,远到比汉朝张骞通西域还要更早 的南丝绸茶马古道,近到闻名中外的“史迪威”滇缅抗日战争公 路。周边的大国发生了巨大的政治变化,小国首先考虑到的是自身安全,看到新中国成立对外发布的政府公报,缅甸联邦酝酿着采取积极的行动。

其实,早在 1948 年缅甸独立后,即开始关注中国内战形势 的发展。1949 年 4 月,随着渡江战役的进行,缅甸对中国的形势 更加关心。1949 年 7 月初,缅甸执政党自由同盟高层曾经讨论中 国国内形势的变化和影响,此后吴努总理派外交部长访问英国和 美国时,也就新中国成立后对缅甸的影响与英美进行讨论。

1949 年 10 月 1 日,毛泽东主席庄严地宣告 :“凡愿遵守平 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 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该公告于当日函送缅甸原驻南京大使。 这样,是否承认新中国成为缅甸政府不可回避的问题。缅甸原驻 南京大使吴敏登不久被召回国内,商讨建交问题。

1949 年 10 月至 11 月初,缅甸国内几乎所有左派政治团体都 在向政府不断施压,要求尽快承认新中国,以缅甸华商商会、兴 商总会为首的大约 40 个华侨社团也要求政府承认新中国。

1949 年的 10 月 2 日,在缅甸的首都仰光,缅甸的著名华侨 领袖徐四民就率先升起了鲜艳的五星红旗,呼吁缅甸政府立即与 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在国内要求承认新中国的呼声日益高涨的情况下,1949 年12 月 3 日在伦敦访问的缅甸外长伊 • 蒙宣布 :“我们必须很快承 认新中国。虽然还没有做出决定,但那只是时间问题”。

12 月 6 日,伊 • 蒙返回仰光后向媒体表示,缅甸将在圣诞节 前承认新中国,同时与国民党政府断绝外交关系。12 月 16 日, 伊 • 蒙照会周恩来总理兼外长,决定承认新中国,希望建立外交 关系与交换使节。两天后,周恩来总理致电缅外长,表示中国同 意缅甸在与国民党政府断绝关系的前提下,与其建立外交关系, 并互换使节。

1950 年 1 月 18 日,缅甸外长藻昆卓致信周恩来总理,声明缅甸承认新中国之日,国民党驻仰光大使已获得与他们断绝关系 的通知,因此他们的大使馆即告关闭。就在此时,国民党驻缅甸 大使涂允檀看到国民党大势已去,宣布起义,致电新中国外交部 速派人前去做接收工作。

1950 年 4 月下旬,缅方谈判代表吴辟到达北京。随后,4 月29 日、5 月 5 日和 12 日,外交部副部长章汉夫同吴辟三次就建 交问题进行谈判。其间,双方围绕缅甸与国民党断绝关系问题、 国民党在缅各种机构以及所属财产的处理问题进行谈判。

5 月 12 日,缅方代表口头答复 :缅甸承认新中国后,“随即 撤销对前中国大使馆(即原国民党政府大使馆)之承认”,其馆 员被认为是普通公民,其在缅任何财产、资金均属于新中国。

5 月 19 日,章汉夫答复吴辟,中国政府研究了缅甸 5 月 12 日的答复,表示满意。因此,中国希望立即开始关于双方交换使 节的磋商。同时,中国提出将派姚仲明为驻缅大使。1950 年 6 月8 日,中缅建交,缅甸成为第 15 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李萍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950 年 8 月 1 日,新中国派驻缅甸的首任外交官队伍组成 : 大使 :姚仲明,夫人 :解梅。

政务参赞兼领事部主任 :李萍,夫人 :李真。 政务参赞 :孟英,夫人 :王宏瑜。

文化参赞 :谢黎。 武官 :李岱(上校)。 副武官 :徐毅民(中校)。

一等秘书 :宫达非,夫人 :蒋衍芬。(后去) 二等秘书 :肖岗、张天民。

三等秘书 :朱荣辉、何卓云。

还有公务员马凤祥、炊事员、司机等 20 余人。

关于武官、副武官的军衔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尚未实行军 衔制,当时我驻外使馆武官按照外交对等的原则,暂定了相应的 军衔,以利于对外交往。

按照计划,上述人员离京后,取道香港乘船赴缅甸首都仰 光。公务员马凤祥战争年代担任李萍的警卫员,新中国成立后本 来随李萍转入空军,当他听说李萍调任驻缅使馆新职,就放弃了 到空军当飞行员的机会,坚决要求随首长转入外交战线。

距离出国仅有十天时间了,李萍和同志们忙着改换着装,配 备必需的装置,时间紧,任务重,对于这些刚刚脱下军装、从战 场上走来的军人,根本不知道外交工作如何开展。在周总理的关 照下,短短的几天里,外交部为大家安排了临出国前的授课。

第一课,是周总理亲自为大家上的。在外交部的礼堂里,周 总理带着一叠厚厚的干部档案,在章汉夫副部长的陪同下,来到 了大家的面前,李萍这是第一次近距离地看见鼎鼎大名的周总理。 早在抗日战争之前,北平各大学校里就秘密地流传着美国记者埃 德加 • 斯诺刚刚出版的《红星照耀中国》(即《西行漫记》)。从书 中李萍很早就熟知这位著名的传奇领袖和他的”美髯公”风采。

而今,两眼炯炯有神、表情刚毅坚定的周副主席就站在大 家的面前。周总理按照干部花名册逐一点名,首当其冲的是将 要派驻缅甸大使的姚仲明和他的夫人解梅。周总理意味深长地 说 :“毛主席很重视大国与小国的相处,必须适当地照顾人家的 自尊心,决不以大国自居,缅甸是我国的近邻,争取友好相处 极为重要。”

第二个点名的就是李萍,他操着浓重的闽南口音,紧张地回 答着周总理对他简历的提问。看到现场空气过于严肃,周总理看 到李萍的夫人李真皮肤较黑,知道李萍是马来亚华侨,突然话峰一转,指着李真亲切地问 :“你是马来亚人吗?”一时慌张的李真急忙分辩说 :“不!不!俺是山东人!”“俺是山东人!”周总 理学了一遍,爽朗地笑了起来,在场同志也都高兴地哈哈大笑, 会场的紧张气氛一扫而空。

接着,周总理逐一点名,还让大家尽量提出问题,一一细心 解答,最后周总理说 :“大家过去所熟悉的工作要放到一边儿了, 重要的是学习新的不熟悉的工作,外交工作无小事,你们大多数 人是脱下军装的军人,而外交队伍就是文装解放军!”

周总理给大家上的这第一课,使李萍这些初入外交大门的干 部,仿佛进入了新天地,意识到外交干部肩膀上的重担、国家的 荣誉和责任,也更认识到 :在新的工作面前,我们的任务艰巨而 光荣。李真上了这一课,心情也开朗起来,积极地做着各项出国 的准备工作。

第二课是乔冠华的夫人、新闻处龚澎同志为大家上的。她 着重讲述了如何利用驻在国的报刊公开资料,去粗取精、去伪存 真,从分析中获得有价值的情况,还例举了许多有趣的事例。

第三课是外交部办公厅副主任阎宝航同志主持的。他在北京 饭店安排了一个大型的宴会,主人由即将赴印度担任大使的袁仲 贤将军充当。这一课大家主要是学习外交宴会的礼仪 : 怎样迎宾、 送宾,怎样安排座次,主人如何照顾全席的客人,如何致欢迎词 和答谢词,如何使用吃西餐的刀叉,如何喝咖啡和不出声地喝 汤,还有使惯左手拿筷子的人要改为右手,免得在宴会席上与客 人相碰,如何对邻座的女士要优先对待,如何对客人敬酒而不准 劝酒,等等。

第四课就是请各有关部门来给即将出国的同志们教授有关事 宜,其中就有外贸部副部长姚依林专门讲述了进出口贸易,他还 特意告诉大家做毛刷的猪鬃也是出口的一宝。李萍又见到了当年一二 • 九运动的老学友、老朋友,可如今大家是肩负着共和国赋予的不同责任了。 第五课就是周总理指示外交部的各相关部门为大家介绍缅甸的国情 :

缅甸位于中南半岛的西部,人口约 1700 万,共有 135 个民 族,主要有缅族、克伦族、掸族、克钦族、钦族、克耶族、孟族 和若开族等,缅族约占总人口的 65%,各少数民族均有自己的语 言,其中缅、克钦、克伦、掸、孟等族有文字。华人华侨约 30 万。全国 85% 以上的人信奉佛教。首都仰光(Yangon),人口约80 万,平均气温 25℃。

公元 1044 年,缅甸形成统一的国家。19 世纪英国发动三 次侵略战争后占领缅甸,1886 年将缅甸划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

1937 年缅甸脱离英属印度,直接受英国总督统治。1942 年 5 月 被日本占领。1945 年 3 月全国总起义,缅甸光复。后英国重新控 制缅甸。1948 年 1 月 4 日,缅甸脱离英联邦宣布独立。以吴努为 首的政府实行多党民主议会制。

农业是缅甸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作物主要有稻谷、小麦、 玉米、棉花、甘蔗和黄麻等。缅甸森林资源丰富,是世界上柚 木产量最大的国家。缅甸盛产的玉石和宝石,在世界上享有盛 誉。缅甸是著名的”佛教之国”,佛教徒崇尚建造浮屠,建庙必 建塔,千姿百态、金碧辉煌的佛塔使缅甸成为旅游胜地。

缅甸人见面时行合十礼,在社交场合也可以握手为礼。缅甸 人无姓,称呼时在名前加特定的称谓语,表示不同的性别、年龄、 社会地位。如加“吴”表示先生,“郭”表示夫人或女士,“貌”表 示年轻人,“玛”表示姑娘。中缅两国人民有着悠久的传统友谊, 因此缅甸人通常以“胞波”(意思为“兄弟”)来称呼中国人。

时 间 飞 快地逝去,离动身 的 时 间 越 来 越 近 了, 李 萍 当 时最难处理的是 孩子问题。建国 初期,外交纪律 有严格的规定 : 只 允 许 大 使 和 参 赞 级 干 部 携带夫人出国,不允许带孩子。当时李萍的大儿子已经三岁,可以 送到早在延安时组建的六一幼儿园全托,大部分出国大使、参赞 的孩子都送到那里。麻烦的是小儿子,还不到一岁,刚刚断奶, 六一幼儿园不接收。

步士荣此时被安排去干部学校学文化,恰巧在沙滩的北京大 学成立了幼儿园,孩子不多,李萍、李真就委托小步阿姨每天把 孩子送去北大幼儿园后再去干部学校进修。谁知,这个小儿子一离 开妈妈,离开小步阿姨,就大哭不止,搅得别的孩子也都哭闹。 无奈之下,幼儿园打电话要把孩子退回。李萍、李真只好把已 经去干部学校报到的步士荣叫回来,先从幼儿园接回孩子,再 想别的办法。

临出国的前两天,周总理在百忙之中再次接见这支即将奔赴 缅甸的外交队伍,一一与大家握手,意味深长地说 :“缅甸是我 国的近邻,对我国来讲,友好关系的发展十分重要,帝国主义总 是千方百计企图在缅甸设立军事基地来威胁我国的安全,但是, 缅甸人民自古以来就对我国友好,以‘胞波’相称,我们必须推 进中缅友好关系的不断发展。”

经过紧张的筹划,新中国驻缅甸的外交官们启程离京了,他们要取道香港出国,最后一站来到了祖国的南大门——广州。 时任广州市市长的叶剑英将军热情地设晚宴招待了这一行人。 席间,叶剑英举杯高兴地说 :“你们是我当市长以来欢送的最大 的一个外交使团,你们是新中国的代表,我祝同志们马到成功, 干杯!”。

在广州的欢送晚宴上,李萍他们又一次演练了阎宝航副主任 讲授的外交礼仪。

8 月底,经过几番的辗转颠簸,中国驻缅甸大使馆一行人终 于来到了亚热带海滨城市仰光。缅甸政府的官员、起义的原国民 党大使涂允檀,以及当地华侨、群众数千人到码头热烈欢迎。到 达大使馆后,举行了庄严的升国旗仪式,大家使用带来的留声 机,放上国歌唱片,高唱国歌,再一次在缅甸的上空升起新中国 的五星红旗。

中华人民共和国展览会现场.png

 9 月 5 日,姚仲明大使率领李萍、孟英等人向缅甸总统吴努递交了国书,拉开了新中国在缅甸外交工作的序幕。 中国驻缅甸大使馆人员初到缅甸时,原国民党驻缅使馆一片

混乱,他们之中一些人对涂允檀大使起义不赞同,从中捣乱。仰 光还有国民党党部、三青团等反动组织,他们收买一些地痞流氓 分子,经常到大使馆、领事馆附近骚扰破坏,大使馆人员一方面 排除困难和干扰,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外交工作。当时头等紧要筹 备的事情,就是准备新中国成立一周年的庆祝活动。

当时缅甸有华侨约 40 多万人,其中一部分人已入缅甸籍,拥 有双重国籍,居留缅甸中部和南部的以福建、广东人居多,在缅 北则云南省籍者不少。一般都是从事商业,在南洋各地有联号, 经营土特产、木材、粮食等加工、转运。在农村小镇,则多经营 杂货店向当地人赊售食品和日用品,到农村收获后才结算,利润 亦颇可观。也有从事饮食业、律师、医生、教育及政府公务人员 等。在仰光,与华侨竞争的有英人及印度人财团,但各有专业范 围,也能相安。

1950 年 10 月 1 日,经过精心布置的中国驻缅甸大使馆热闹 非凡,应邀出席庆祝活动的贵宾有 :缅甸总理吴努,外交部长吴 耐温,还有缅甸华侨领袖徐四民、陈福顺,以及缅甸社会知名人 士 1000 多人,大家欢聚一堂共叙中缅胞波友谊,姚仲明大使根 据当时的国内国际形势致了欢迎词,缅甸总理吴努也做了简短的 讲话。

10 月 10 日,国民党在缅甸的残余分子也聚集了一批人,庆 祝国民党的“双十节”,他们在半夜里悄悄地在主要街道上挂上 国民党的青天白日旗。中国大使馆领事部人员发现后,半夜一点 钟,李萍带着肖岗、朱荣辉到缅甸外交部长吴耐温家去交涉。这 样在半夜里去敲驻在国外交部长家门的事,李萍等创造了先例。

第二天,中国大使馆向缅甸政府提出正式交涉,发出照会,要求缅甸政府保证杜绝此类事件今后再次发生。 此时,中国大使馆还有一件大事要做,就是宣传我国派志愿军出兵朝鲜的重大意义。本来缅甸这些周边国家对新中国的成立 就怀有戒心,如今看到才成立一周年的新中国,就敢于派兵与世 界上最强大的美国在战场上较量,心里对新中国就更有恐惧,中 国外交官就要在各种外交场合,宣传我国的正义主张和与邻国友 好互惠的睦邻关系,同时,借此对国民党遗留的反动势力发出警 告 :“强大的新中国是不可战胜的”。

为了配合国内的抗美援朝斗争,驻缅使馆里也掀起了支援前 线的积极行动,使馆全体人员决定 :所有驻缅使馆官员捐献出自 己的半年工资,全部拿出来支援赴朝抗敌而在前线浴血奋战的英 勇的志愿军战士们。

在缅甸的领事工作艰巨而繁杂,好在中国大使馆领事部有一 个团结的战斗团队,正像姚仲明大使出国时所说的那样 :“李萍 是福建人,是华侨,到了缅甸可以做很多工作。”果然,到达仰 光后,李萍很快就在缅甸华侨的团体中找到了当年在集美学校的

同学李天矫夫妇、 林希贤及其姐姐 林希智、姐夫苏 为奇等人,通过 他们能够影响一 大批华侨群体。

二 等 秘 书 肖 岗是福建厦门人,1937 年卢沟桥事变后,他来到缅甸继续求学,在缅甸期间与人合办了进步的《人民报》。1941 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时,他避难回到祖国昆明,这次到缅甸来,也有 他熟识的华侨群体。三等秘书朱荣辉是广东中山县人,他是从师 范学院专门调来出国的,在缅甸可以联系一大批广东籍的华侨。 这样大家各自发挥同乡亲朋的作用,很快就在缅甸华侨团体中扩 大了新中国的政治影响。

国庆一周年的庆祝会后,李萍和领事部的同志们积极地到仰 光的华侨学校去做工作,他们带着留声机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 歌唱片,到华侨中学升起五星红旗,奏响庄严的新中国国歌。

1.png

在华侨中学举行升起五星红旗活动

当时,仰光有一所历史悠久的华侨中学,有些别有用心的人 为了讨好国民党,要把学校改名中正学校。学校里有位爱国华侨 老师叫甄顺德,积极主张在学校里采用新中国的教科书,升国 旗,奏国歌,他说 :”中国百年来的屈辱使偌大的中国任人宰 割,丧失尊严,只有新中国才挺直了中国人民的脊梁,才使得 海外华侨有了主心骨,有了自豪感!”甄顺德的言行引起亲国民 党分子的仇恨,他们派特务把甄顺德暗杀了。

李萍和领事部抓住国民党这一法西斯暴行,无情地揭露了 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本质,并且发动广大华侨为甄顺德老师举行 了隆重的葬礼。李萍和肖岗、朱荣辉参加了有几万人参加的追悼 会,号召大家学习和发扬甄顺德老师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这场 斗争,团结了广大的缅甸爱国华侨,此后许多华侨学校都采用了 新中国的教科书。

在一所华侨中学里,李萍和肖岗、朱荣辉去主持升国旗、奏 国歌时,在排队整齐的师生队伍中,看到一位神情激昂的中学 生,看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听到庄严激昂的新中国的国歌, 他热泪盈眶,攥紧了拳头,暗暗发誓 :有朝一日,我一定要做出对得起这面五星红旗的伟大事业来!他就是缅甸爱国华侨吴庆星。吴庆星先生祖籍泉州洛江区马 甲镇山边村,出生在缅甸,后来移居香港。他自制一面五星红旗 带到学校,时常对师生们讲,作为一个中国人,一定要热爱自己 的祖国。他要求学校全体师生每天清晨参加升旗仪式,唱国歌, 要让五星红旗永远高高飘扬。

这个时候李萍在缅甸的生活是很艰苦的,他和李真、肖岗、 朱荣辉在大热天里挤在中国大使馆总领事馆的几间小木屋里工 作,晚上就睡在地板上,肖岗和朱荣辉睡在一块木板之隔的另一 间小屋里。忙了一整天,李萍躺下就睡,鼾声顿起,隔壁的肖岗 和朱荣辉被吵得无法入睡,只好找棉花塞在耳朵里,时间一长, 大家都习惯了。总领事馆的办公场地后来远远满足不了需要,大 使馆又购买地皮,兴建了新的馆舍。

缅甸气候炎热,半年旱季,半年雨季。到了旱季,大部分华 侨都住在简陋的木制板棚和吊脚竹楼里,而当地的华侨大多从事 着路边的小煎锅、小炒菜、小烧烤的食品作业,这样的住所在旱季里极易燃烧,稍不留神,就会把家产付之一炬,弄得全家生活毫无着落。李萍从华侨那里得知这个情况,总领事馆积极地开展了救援活动。 当时在仰光有华人开办的中国银行(经理为吴庆萱)和交通银行(经理为王正季)两家小银行,与花旗、渣打等大银行比起来, 显得很不起眼。李萍找到华侨领袖徐四民、陈福顺,组织他们以缅 甸华侨协会的名义,帮助灾民成立互救会,由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 为那些房子被烧的贫困华侨担保支付小额贷款,少则三四千元,多 则五六千元,使受灾华侨能够很快重建家园,恢复生产。

刚开始时有人担心这些贫困华侨还不了贷款,可是这些牢记 中华文明的华侨深深懂得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他们重新 经营、赚到第一笔钱后,首先想到的就是还贷款。就这样,总领 事馆的这种做法不仅在仰光附近实行,后来推广到了整个缅甸。 虽然李萍和同事们要去甄别灾情,评估贷款数额,非常忙 碌。但是看到华侨又过上安居生活,再苦再累也心甘。通过这种做法,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迅 速壮大起来,声誉规模很快超 过了花旗、渣打银行。

1951 年初,李萍离开仰光 去外地视察领事工作。当他风 尘仆仆地回到仰光时,大女儿 出世了,他非常高兴,给孩子 起名为文斌,盼望文武双全的 意思。此时,李真是中国大使 馆的主要医生,她采购了一些 医疗设备和西药,为使馆的同 志医病解痛,因为她是学妇产科出身,以致使馆里出生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由她接生到人世间的。

1952 年 4 月,李萍的二女儿出生。姚仲明大使和孟英参赞的 几个孩子也相继诞生。看到在总领事馆屋檐下筑窝建巢飞来飞去 的小燕子,李萍给二女儿取名文燕。为了照看这些第二代,李萍 和同事们请了当地华侨的子女来照看,她们通过勤工俭学也可以 补贴家里的生活。

1953 年 7 月 23 日,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朝鲜战争停战 协议签订,大大地提高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正像周总理所说 的 :“弱国无外交。”抗美援朝的胜利在缅甸引起了很大反响,那 些叫嚣要打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国民党残余分子溜走了,在总领事 馆门前寻衅捣乱的流氓们不见了,缅甸政府也加快了与我国的友 好往来。

1954 年 6 月下旬,应缅甸联邦总理吴努的邀请,周总理首次 访问缅甸,给李萍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周总理非常重视中缅关 系,在接见中国大使馆人员时,对使馆的工作做出许多重要指示。

周总理与大家合影,使馆也准备了舞会欢迎周总理。当时使馆的女同志不多,周总理非常周到地与各位女同志跳舞,李真在与周 总理跳舞时,经常紧张地走错了舞步,回来了很是后悔。

在这次访问中,周总理第一次发表了我国的对外关系原 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中缅两国总理举行会谈并发 表联合声明,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处理两国之间的 关系。周总理还首次谈到了中缅边界问题,他对姚仲明大使 说 :“要清醒地估计到,两国发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声明之 后,如何先急后缓地解决一些两国关系中的实际问题,像边界 问题等将提上议事日程。”

缅甸虽然是较早承认新中国的非社会主义国家,但这种良 好开端并没有使双边关系在建交后迅速发展。相反,建交初期 两国关系“是不明朗的,是颇为冷淡的”,彼此存在着怀疑和 不信任。当时美国是影响冷战时期中缅两国政治关系的一个重 要因素,这一点在建交初期的两国关系中就已体现出来。

1948 年缅甸独立后两个月,缅甸共产党就开始了反对政府的 武装斗争,国内一些少数民族也相继揭竿而起。为此,英美曾向 缅甸提供经济和军火资助,以平定反政府活动。此时,缅甸作为 英联邦国家,不仅同英国、印度等国保持着密切的政治、经济和 军事关系,也同美国有密切的经济关系。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观察、有限的接触成为建交初期中国对缅 政策的基调。当时我国奉行的“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也限 制着同缅甸的来往。从现实层面来看,当时中国的外交重点在中苏结 盟、援越抗法和抗美援朝上,缅甸作为一个独立不久的落后小国, 不在优先、密切发展邦交关系的名单里。

1950 年 9 月 13 日,缅甸与美国签订双边经济合作协定,美国 向 缅 甸 提 供经 济、 技 术 援 助, 从 而 进 一 步影响缅甸,引 起中国的警惕和 不 满。 同 年 12 月 13 日,《人民 日 报 》 发 表 社 论,指责美国在 中国周围加强侵 略活动,“力图把与我接壤各国,变为其侵略中国的基地”。 美国对缅甸的影响不久被另一事态的发展所减弱。1950 年初,随着云南的解放,几股国民党部队先后败退至缅甸东北部地区,以 缅甸为根据地不断袭扰中国边境地区。为了避免中国误认为缅甸窝 藏国民党部队以及同美国结盟,1953 年缅甸停止接受美国援助。

中国对于缅方的这一举动表示了积极的肯定。在缅甸不惜停 止接受美援取信于中国的背后,除了由于害怕缅甸境内的国民党 残部给其带来战火以外,还担心中国借此侵占缅甸领土。这是因 为,中缅未定边界问题一直悬而未决,当时国民党残部在缅甸聚 集的地区正是两国边界有争议的地方,所以这进一步加深了缅甸 的忧虑和担心。

从另一方面来讲,正是由于缅甸对中国存有恐惧心理,缅方有时才会主动向中国表示友好。例如,朝鲜战争爆发后,缅甸在联合国 投票中反对将中国定为“侵略者”,在联合国对华禁运问题的表决中 投了弃权票。1952 年,缅甸还向中国出口一些被国际上禁运的天然 橡胶。

缅甸总理吴努曾把中国和缅甸分别比喻为大象和羔羊,并表示“我们一度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干涉我国内政的可能性,怀有严 重的疑惧”。缅甸上议院议长苏瑞泰也说 :“缅甸是小国,必须与 邻国保持友好关系。”对此,1956 年周总理访问缅甸时,公开表 示理解缅甸的这种感受,“一个新兴的大国是容易引起其他国家 的疑惧的”。

1954 年,中国政府开始实行以国家利益为主导的“和平统一 战线政策”,结束“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与周边 国家推行睦邻友好外交。因此,从那时开始,中缅两国关系取得 突破性的发展,双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往来频繁,迎来了” 胞波”友好时期。

周总理多次访问缅甸,足迹遍布缅甸各地。上世纪五六十 年代生活在缅甸的华侨对周总理充满了无限崇敬之情,许多侨胞 不止一次见到周总理,特别令人难忘的是华侨学生与缅甸学生一 道,双手举起中缅国旗夹道欢迎周总理的那一刻,周总理身上挂满鲜花做成的花环,向大家频频致意。 周总理时刻关心华侨,每次访问缅甸都要会见侨胞,与华侨交谈,鼓励支持缅甸侨胞为侨居国的建设发展做贡献。周总理的 名字深深地铭刻在每个华侨学生的心中。中国大使馆的同志们从 周总理身上看到祖国的前途和希望,更使每个华侨学生心里充满 着回国求学的梦想。

周总理对于华侨存在的困难处境十分关心,妥善地解决了双 重国籍问题。周总理在华侨举行的欢迎大会上说 :“缅甸人民把 中国人民叫作‘胞波’,‘胞波’就是同胞的意思,就像亲兄弟亲 姐妹一样”。周总理在会见华侨代表时说 :“你们取得侨居国国籍 后,就不再有中国国籍了……就好像女儿嫁出去后,不再是娘家 的人,但还是亲戚嘛。”他要求华侨 :“做一个守法的、模范的侨 民,不参加侨居国的政治活动”,“应该注意提倡学习缅甸文、缅 甸话。在华侨学校里,缅文应该成为必修课”。

1954 年,经周总理的特许批准,为了加强中缅友好关系,中国政府决定将刚刚在北京西山八大处发现的释迦牟尼佛牙舍利护送到缅甸供缅甸人民瞻仰。缅甸是个佛教国家,全民笃信佛教, 为了表示对他们信仰的尊重,中国驻缅甸大使馆的全体人员都沐 浴更衣,赤脚到仰光机场迎接由赵朴初为团长的中国护送舍利的 佛教代表团。

这是一次特殊的外事活动,对中国使馆人员来说,也是个 “苦差事”。那天仰光机场的地面温度高达 40 多摄氏度,缅甸总 理吴努和来宾讲话长达一个小时,没有赤脚习惯的中国使馆人员 只好悄悄地倒换着两脚,许多同志的脚底被灼出了水泡。可是, 当看到缅甸人民匍匐在地上,虔诚地倾其所有在礼佛时,李萍他 们又感到一种特别的欣慰,体会到宗教在融合中缅两国人民友谊 方面的独特作用。这次佛牙舍利被安排在缅甸的主要城市巡回供 奉了一周,又在缅甸人民的虔诚礼敬下,平安地回到中国。

在李萍任职期间,国内先后有刘少奇、宋庆龄、叶剑英、陈 毅、贺龙、郭沫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率领的代表团访问过缅甸。

这些外交活动和友好往来,都促进了中缅两国的友好关系和胞波情谊。

1955 年底,李萍在缅甸工作五年以后奉调回国。这时,在缅 甸的华侨领袖徐四民在当地遇到难处,提出要举家回国。经过请 示后,由李萍经办,给徐四民全家办理了回国手续,同时也将照 顾李萍两个女儿的邓雅持、邓素持两个华侨女子带回国内。

启程时,李真带着孩子乘船经香港回国,李萍则率新任总领 事王哲、副总领事黄斌乘汽车去腊戌出差,然后由腊戌回国,据 说李萍的回国路线是经周总理同意的。当李萍一行风尘仆仆地到 达腊戌时,周围西波、国泰、散缅等地的华侨学校几百人召开了 欢迎大会。这是李萍在缅甸参加的最后一次华侨大会,他在大会 上讲了话,号召侨民们互敬、互利、互救,要与所在国和睦相 处,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

离开腊戌,李萍乘汽车回国。在著名的滇缅公路上,经过一 个多月长途跋涉,经瑞丽越过中缅边界,途经思茅、芒市到达云 南省会昆明市。

浏览:2674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